纵观中外戏剧史,每一个戏剧鼎盛时代,都是以戏剧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基础;每一部精品力作,都是以杰出的剧本为依托;每一部经典戏剧首先都是经典文学。
然而,当下的戏剧出现了忽视戏剧文学价值、忽视剧本及剧作家的苗头.戏剧艺术漫长的演变历程及其自身逻辑告诉我们,戏剧脱离文学的支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如果戏剧不尊重其文学价值,即便采用五花八门的剧场手段、新鲜绚丽的舞台技巧,也打动不了观众。那么,优秀的戏剧文学应该具备怎样的美学品格,剧作家应该如何把握戏剧的文学精神呢?
雅俗共赏。戏剧界长期存在着两个极端,有人以为戏剧是通俗艺术,要俗就俗到家;有人以为戏剧应该高雅,要雅就雅得彻底。其实,在一部作品中,雅和俗是水乳交融、不可割裂的,更不可理解为雅俗互伤,片面追求雅化或俗化都将影响戏剧的健康发展。戏剧艺术于民间,服务于群众,脱离了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而一味追求“高雅”,最终会使戏剧变成极少数人的孤芳自赏,这对戏剧无异于死路一条。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一味迎合民众,一味迎合会使戏剧始终在同一层次上徘徊不前,路子同样会越走越窄。我们要在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引领和提升民众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操。这样的“俗”,就是通俗而不庸俗。
文质兼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时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可见文质兼备、文质相符的重要。有质而无文,就像一潭死水,自然索然无味;有文而无质,就像花朵离开树木,必然枯萎凋零。对于戏剧来说,质就是思想精深、情节生动、人物饱满、情感充沛;文就是艺术表现气韵生动、文采飞扬、形式新颖、美感强烈。一句话,“质”是内在精神,“文”是外在形式,离开了内在精神,形式就成了无魂的躯壳。
戏剧特别讲究继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做到古今交融。应自觉向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靠拢,以浓郁的情感、诗性的语言、诗化的意境乃至整体流露出的“剧诗”风格,体现对古典戏剧审美韵致的坚守;更应把握时代精神,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基色,熔铸现代戏剧的人文意蕴,增强剧作的思想含量,提升人物的立体感和丰富性,实现戏剧的现代化。完全脱离传统,唯新是举,戏剧就成为无源之水;完全脱离当下语境,照搬传统,描摹古人,一味追求所谓的“古韵古风”,戏剧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以现代人而作“古曲”,则大可不必。
(陈涌泉《文学性是戏剧发展的引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没有戏剧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基础,就不会出现戏剧的鼎盛时代。 |
B.戏剧艺术漫长的演变历程及其自身逻辑告诉我们,戏剧离不开文学的支撑。 |
C.戏剧要打动观众,不能只重视五花八门的剧场手段、新鲜绚丽的舞台技巧。 |
D.剧作家把握好了戏剧的文学精神,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剧本来。 |
A.戏剧界长期存在着片面追求雅化和俗化的情况,这两种做法都影响戏剧的健康发展。 |
B.雅和俗是水乳交融、不可割裂的两方面,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应该追求雅俗共赏。 |
C.戏剧艺术于民间,服务于群众,必须重视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俗要高于雅。 |
D.戏剧如果一味迎合民众就成了庸俗,就会在同一层次上徘徊不前、路子越走越窄。 |
A.当前我国戏剧创作中忽视戏剧文学价值、忽视剧本及剧作家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 |
B.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必须同时具备,而一部好的戏剧作品尤其不能缺少内在精神。 |
C.古今交融指的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剧作中的分量应该各占一半。 |
D.优秀的戏剧文学应该具备雅俗共赏、文质兼备和古今交融的美学品格和文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