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在位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汉武帝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
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的兴衰消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12:0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产物。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是颜真卿的《条侄文稿》,抑或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第6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城的晃哥

李燕燕

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手头托着一杯浓的发黑的茶水。

“放心,这不是给你喝的。”看我一上来就盯着他手上的这杯东西,晃哥一边解释一边接过我手头沉甸甸的年货,“我说,燕子呀,你莫再拿这些东西了,一则显得客气,二则腌烤食品得少吃,对身体不好,你也要注意哦!”小区很大,正月时节,花坛里尽是粉红粉红的望春杜鹃。凤凰城才建起两年多,据说里头所居住的,绝大部分是在主城打工挣钱的农民。凤凰城户型在100平方米上下,处在走高速到主城100多公里的区县,房价倒也不贵。逢年过节,进出小区的是络绎不绝的私家车,可以看见一辆红色的小轿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一个顽童跳下,脸上分明带着乡野寒风吻下的粉红,兴致高高地啃着一块金黄的粑粑。晃哥是我的亲戚,在重庆城经常走动,听说我来区县办事,打了几通电话非让我到他新家坐坐。

“转头就到。”走了两分钟,晃哥在一株山茶花树跟前停下。这株半人高、满是花苞的山茶在周围矮小杜鹃的包围下,别致而突出。晃哥拧开杯盖把茶水都倒在这株山茶的根部,“我关注的一个养花公众号讲,隔夜茶浇花最好。好看吧?这花是我在重庆江北洋河花市买的,买来才觉得屋里头阳光不得行,干脆就栽外面,大家都可以欣赏。”“按键手机也有微信功能了?”我很惊讶,“我早就把那个一来电话就响震天的老人机给扔了,新买了个苹果电话,儿子拿微信支付赞助了4000。”晃哥盖好杯盖,从上衣夹克兜里掏出那个大家伙,“咱俩加一个?”

晃哥家是四世同堂,很是热闹,晃嫂在厨房里为午饭忙碌,怀着二孩的儿媳妇往客厅端着洗好的水果。阳台边停着一辆旧了的嘉陵摩托,锈蚀的铁皮让人想起它曾稳稳地踏过乡村冬雨的泥泞,把农民工一年的收获与幸福带给田埂边翘首以盼的亲人。

二十年前,也是正月间,晃哥是木匠,做的整套结婚家具卖得了一小叠花花绿绿的钱。“那天是正月初六,我妈请客。”二十年后晃哥依然记得那一天。那天中午,跑着鸡群的院坝里,摆着晃哥亲手打的挤一挤能围坐10个人的大圆桌,桌子的正中,是一碗切得有巴掌大小半肥半瘦的腊肉,亲戚朋友吃得很欢,聊着晃哥的能干,早上的木工活又收到钱了。“我要去重庆城打工。”晃哥突然停下筷子,大家听明白了也停下筷子。“去重庆干吗?上回陪堂客去重庆城头大医院看病,下雨,医院外头的路坑坑洼洼,泥泞得跟我们乡头差不多,馆子头流出来的脏水臭得发紧。看起就不像个大城市。”

晃哥是正月初十离开家的。他个子小,怀抱一坨铺盖脸盆坐着别人的嘉陵摩托到县城,又从县城坐了四个小时的车颠簸着到主城。

来主城的第四个年头,晃哥买了一辆高大的嘉陵摩托,后来常常骑着它回区县。“其实,当年坐着别人的摩托离开村子,就觉得这家伙太帅气,赚到钱一定要买一辆!”

直辖市在发展,晃哥很自豪,他指着宽敞道路边一栋栋花园洋房,对念大四的儿子讲:“看,这些房子都是老爹我装修的,将来咱一家子就在城里扎根了。”晃哥的女儿大学毕业就留在了主城,是一家合资公司的白领。晃哥给儿子说道时,儿子不吭声,等到大学毕业,这小子坚决要回乡去养牛养鸡。“敢情我供你上大学就是让你回去当农民?那你不如初中都不读直接当农民省事!”晃哥很生气。“爸,话不是这样说,新农村新农业正吃香,政府政策支持,百姓菜篮子需要。广阔天地,学以致用,大有可为嘛!”儿子说话很溜。儿子和女友回乡创业那年,主城到区县的高速路修通了,100多公里的路1个小时就能到。眼见儿子儿媳养的牛呀鸡呀一批批出栏,顺着高速路网运送到各地,晃哥几年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再后来,晃哥晃嫂也从主城回到区县,帮着儿子打理养殖场。

“吃饭喽!”说话间,晃嫂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蒸鱼,“鱼要弄得清淡才有营养”。“等下,莫着急,先拍张照,待会儿好发个朋友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描写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表现了晃哥非常热情又随意,责怪中又满含关心。
B.第二段的“据说”二字,说明“我”对凤凰城的住户身份有点不太相信,但从车上下来的顽童又使“我”相信了。
C.文章第四段写阳台边停的一辆锈蚀了铁皮的嘉陵摩托,并产生了一些联想,自然引出下文对晃哥进城打工经历的回忆。
D.城市的发展让晃哥很自豪,晃哥对读大四的儿子描述未来一家人留住大城市里的愿景时,儿子当时不吭声,是心里有另外的打算。
【小题2】文章写了晃哥一家哪些变化?请简要归纳概括。
【小题3】有人说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路遥写《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一些情况
高建群
大约是1982年的六七月间吧,路遥回延安。他这次有一个事情,就是见他的四弟王天乐。由于路遥自小过继到延川,所以与长在清涧的四弟从未见过面。父亲说了,你哥在西安成事了,你去找他。这样王天乐便给路遥写了封信。路遥回信说,让弟弟下延安等他。
路遥在延安找王天乐,找不着。原来,王天乐下来后,在延安东关大桥的劳动力市场当民工。路遥问我,我说见过一次,后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访问了很多人,结果在陈泽顺那里探到一些消息。泽顺说,西沟有一户人家圈窑,雇天乐给背石头。这样,路遥在西沟半山上,找到穿个红背心,正在背石头的天乐。“我亲爱的弟弟!”抱着王天乐,看着这三面将要圈起的石窑,兄弟俩抱头大哭。
后来在延安饭店五楼,开了个房间,路遥听天乐讲他的故事。天乐那时候还不叫天乐,叫猴蛮,天乐这名字,就是路遥给起的。兄弟俩关在房里,路遥听这个陌生的弟弟讲他的苦难和屈辱。讲者哭,听者也哭。讲了三天三夜。讲完后路遥说:我要把你的故事写出来。
路遥背了个大包,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到甘泉去写。甘泉文化馆有个作家叫张弢,招呼他。两个月以后,他背着个大包,包里装着厚厚的一沓《人生》手稿,又回到延安。圆脸整个瘦了一圈,人精神恍惚。他对我说:中国文坛有一件大事要发生了!
那天晚上,月光照得延安城如同白昼。路遥、王天乐和我,顺着街道从北关走到南桥,又从南桥走到北关。整整走了一夜。路遥谈到他的初恋,谈到《人生》中的主人公叫高加林,为什么叫高加林呢?当年,一个孩子曾经热泪涟涟地望着夜空,因为当晚有个叫加加林少校的人正飞向星球,所以这孩子如今把他的作品主人公叫“高加林”。
路遥还说,《人生》中用了我的诗,“我是一只生着翅膀的大雁,自由地去爱每一点蓝天……”你不会告吧?我笑着说不会。路遥说如果你要告我,我就说这是黄亚萍抄了高建群的诗,送给高加林的,与我路遥无关。
上面是我知道的路遥写《人生》的一些情况。下面说说写《平凡的世界》的一些情况。
大约是1985年清明节前后,路遥给我打电话,要去实际踏勘一家煤矿,为长篇动笔前做准备。这样我陪他到黄陵店头煤矿。天冷极了。煤矿老板叫陶家山,找了件棉衣让路遥穿上,在店头呆两天,然后回黄陵县城。
在黄陵轩辕宾馆,路遥说在长篇动笔前,需要找个朋友,做听众,帮他把人物和故事圆满一遍。他说这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诀窍。这样,我便与他在轩辕宾馆关起门来,谈了三天。
记得最初的时候,这部洋洋百万言的长篇还不叫《平凡的世界》,路遥说,共分三部,第一部叫《黄土》、第二部叫《黑金》,第三部《大世界》,然后总的名字叫《走向大世界》.他后来是如何将这部名著改成《平凡的世界》这样既大气又朴实无华的名字的,我就不知道了。
《平凡的世界》出版时,扉页上那张路遥夹着个大笔记本,戴着个黑框眼镜的照片,就是那次在黄帝陵轩辕手植柏前照的。拍照片的是黄陵诗人,在县城开照相馆的任宗耀。
后来(大约是1986年8月),路遥在吴起县武装部写《平凡的世界》时,我去看他。疲惫、恍惚、孤独,像一个被世界放逐的人一样。他对我说,他的同学在县武装部工作,给他腾了一个窑洞。他说想洗澡,这地方洗不成澡,半个月没洗澡了。
再后来(大约是1987年),路遥在延安宾馆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我去看他。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脸病容。他愁苦地望着我说:能有人替代我多好呀!接着叹息一声说,瞌睡还得眼里过。然后,又对着桌子上几尺高的写好的稿子说,也许会是一堆废纸吧!
记得他给宾馆的墙上画了许多的道道。他说,每天写五千字,然后画一个道道。说完,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个一个道道地数,看写到多少万字了。
在路遥十五周年忌日的时候,谨以以上的文字,作为对一位兄长的悼念,作为对新时期中国文坛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悼念。他对文学的献身精神,他对自己卑微的贫贱的命运的抗争和挣扎,他所塑造的诸多文学形象,已经超越文学的范畴,从而给今天以及以后的陕北儿女以精神的感召。
前几天我去中央电视台,听他们说,正在酝酿将路遥的《人生》拍成一部大型连续剧,导演是刚因《牵手》、《诺尔曼•白求恩》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杨阳。我鼓掌说,好极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个熟人、朋友的角度,利用真实而生动地生活素材,叙述了路遥在创作《人生》《平凡的世界》时的一些情况,体现了路遥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并表现作者对路遥的文学成就的赞颂和深切怀念。
B.路遥仅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中篇小说《人生》的初稿。在他带着《人生》手稿回到延安时,他精神恍惚,产生了幻觉,认定中国文学将会发生大事件。
C.小说《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在生活中的原型是路遥的胞弟王天乐。
D.路遥曾在吴起县武装部为他提供的一个窑洞里创作《平凡的世界》,在这个窑洞里,就连洗澡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本文通过这个材料,突出了路遥创作条件的艰苦。
(2)请把下面两句话都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
a.疲惫、恍惚、孤独,像一个被世界放逐的人一样。
b.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脸病容。他愁苦地望着我说:能有人替代我多好呀!接着叹息一声说,瞌睡还得眼里过。
(3)作者说:“他对文学的献身精神,他对自己卑微的贫贱的命运的抗争和挣扎,他所塑造的诸多文学形象,已经超越文学的范畴,从而给今天以及以后的陕北儿女以精神的感召。”你认为,这里的精神感召是指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立意新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强,总是记着妈妈的教导:“做好自个儿的事”,赢得人们一致的称赞,因为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所以说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B.作者对主人公外貌、心理都没有作描摹,连对话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间接表达,去掉了一切虚饰,只留人生的本真,较好地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本质。
C.老板说“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他俩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个人才干更重要。
D.小说常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如开头用本家哥与强进行对比,中间用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与之进行对比,后面用助手来进行对比。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强”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从全文看,强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本文写高考落榜生强的成功经历,题目却定为“高等教育”,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1)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2)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3)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4)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5)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6)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7)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8)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9)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迭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10)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11)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12)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13)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小题1】文章第(1)段描写的俄罗斯雕像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小题2】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提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是为了反衬出弗拉基米尔教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以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衬托出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C.安德烈•鲁勃廖夫技艺的高妙,以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深沉朴素之美与老妇人的沉静与圣洁形成类比。
D.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细描,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E.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静与动,神圣与卑微,崇高与渺小,短暂与永恒,在自然的尘世里形成了鲜明对比,扩大了文章的思考范围,使文章更具深度。
F.“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在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揭示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小题3】划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4】第(9)段设想列宾作画,为什么说“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小题5】文章结尾引用但丁《神曲》的诗句,有什么好处?
【小题6】综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中“低头”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