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产物。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是颜真卿的《条侄文稿》,抑或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第6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2 03:3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河坊
俞平伯
①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我们追念某地时,山水的清音,其浮涌于灵府间的数和度量每不敌城市的喧哗。白老头儿舍不得杭州,却说“一半勾留为此湖”;可见西湖在古代诗人心中,至多也只沾了半面光。那一半儿呢?谁知道是什么!这更使我胆大,毅然于西湖以外,另写一题曰“清河坊”。
②我决不想描写杭州狭陋的街道和店铺,我所亟亟要显示的是淡如水的一味依恋,一种茫茫无羁泊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③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哗哗自己去响着。若没有憔悴的女儿,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湖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一言蔽之,人对于万有的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则大地河山及它所有的因果都落于渺茫了。
④离题已远,快回来吧!这儿名说是谈清河坊,实则包括北自羊坝头,南至清河坊这一条长街。中间的段落各有专名,不烦枚举。看官如住过杭州的,看到这儿早已恍然;若没到过,多说也还是不懂。杭州的热闹市街不止一条,何以独取清河坊呢?我因它竟铺石板不修马路,我认它为杭州街。
⑤哪怕它十分喧阗,悠悠然的闲适总归消除不了。我所经历的江南内地,都有这种可爱的空气。我在伦敦纽约虽住得不久,却已嗅得欧美名都的忙空气;若以彼例此,则藐乎小矣。杭州清河坊的闹热,无事忙耳。他们越忙,我越觉得他们是真闲散。忙且如此,不忙可知——非闲散而何?
⑥我与妻,还有娴小姐同走这条街的次数最多,她们常因配置些零星而去,我则瞎跑而已。若今天买的东西少,时候又早,天气又好,往往雇车到旗下营去,从繁热的人笑里,闲看湖滨的暮霭与斜阳。“微阳已是无多恋,更苦遥青着意遮。”我时时看见这诗句自己的影子。
⑦清河坊中,小孩子的油酥饺是佩弦(注)以诗作保证的,我所以时常去买来吃。叫她们吃,她们以在路上吃为不雅而不吃,常被我一个人吃完了。油酥饺冰冷的,您想不得味吧。然而我竟常买来吃,且一顿便吃完了。您不以为诧异吗?不知佩弦读至此如何想?他不会得说:“这是我一首诗的力啊!”
⑧在这狭的长街上,不知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可是江南的风虽小,雨却豪纵惯了的,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洗刷个干净。明日的人儿等着哩,今日的你怎能不去!
⑨话说回来,干脆了当!若我们未曾在那边徘徊,未曾在那边笑语;或者即有徘徊笑语的微痕而不曾想到去珍惜它们,则莫说区区清河坊,即十百倍的胜迹亦久不在话下了。我爱诵父亲的诗句: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
(注)佩弦,朱自清的字。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句,照应了开头“而街市是最亲切的”,引出作者写杭州不写西湖而要写“清河坊”的缘由。
B.文章第③段作者运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意在说明景由情生、境因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C.文章第⑦段中我去吃小孩子的油酥饺是因朱自清以诗为荐,油酥饺虽冰冷不得味,我却因是朋友的力推而时常买来作为分享。
D.本文语言具有时代特色,兼有“诗家语”,但以意役辞,繁简得当,并不觉雕琢与涂饰,显示出语言的厚度与张力。
【小题2】杭州之景万千以西湖为著,杭州热闹街市也不止一条。作者为什么独写“清河坊”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第⑨段,作者引用其父亲的诗句“只缘曾系乌篷艇,野水无情亦耐看”意味悠长,请结合全文简析诗句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 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摘编自王学永《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脑入心”是根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对这些做法,材料一的作者持反对态度。
B.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
C.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是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项目,其有助于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D.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校园。
B.德性教育虽然没有“术”的教育那么容易见成效,然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点。
C.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
D.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且成效显著。
【小题3】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历朝统治者以开拓疆土、沟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目的,开通丝绸之路。为此,历代中央政权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如派遣使节、设置驿站、设防巡哨、荒野屯田等,架设了东西方之间各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隋朝国祚虽短,但在统一中原后,隋炀帝不再封锁国内市场,取消各种限制,这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隋文帝结束了分裂三个多世纪的历史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至隋炀帝统治期间,拓垦田地,多次大赦天下,普免田粮,人口不断高速增长,许多大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隋书》所志的“隋氏之盛,极于此也”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同时,隋炀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通过军事征服,一方面阻止了契丹的崛起强大;另一方面将西部的大片疆土归入了中国版图,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极大地保证了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安全。从现实情况看,开发丝绸之路既能使隋朝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度,又能炫耀中华强盛,达到它四处寻找奇珍异宝的目的。隋大业五年(609)六月,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焉支山,召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万国博览会”,此举使张掖一举成名,成为西域和外国商人同中原商人交易的中转地之一。
为了发挥丝绸之路的综合效益,隋朝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隋炀帝特派礼部侍郎、地理学家裴矩招徕各地胡商,对周边各国使节和商贾进行管理,并了解其政治、经济、风俗等基本情况,放开或取消各种限制。当时很多西域商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进行贸易。裴矩结合调查情况撰写了《西域图记》一书,对两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作了系统记述和介绍,“皇上应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谅由富商大贾,周游经涉,故诸国之事,罔不遍知”也融合了许多富商大贾所供的资料。因为裴矩的记述,隋炀帝对西域和丝路贸易有了极大兴趣,特别是“胡中多诸珍宝”的报告,使他更加优待西方的商人,提供沿途用费等各种方便,大大地改善了贸易环境。不断扩大的影响也带动了丝绸海路的发展,隋朝和日本海上的交往日益频繁,后来辐射到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使中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东亚贸易大国。
灵活多样的商贸交流,也繁荣了中原地区的国际贸易市场。《隋书·地理志》载:“东西二京,俗具五方,华戎杂错,门市临映,珍奇山积。”在贸易的同时,大批外籍工匠接踵而至,在中原内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和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隋炀帝的开放政策也表现出了他骄奢淫逸、粉饰太平的虚伪面目。为展示内地的富足,他曾下令长时间免费供给外商,以致“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每岁巨亿万计,疲于送迎”,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摘自郭勤华《隋炀帝的开放政策与丝绸之路经济的开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隋朝疆土的统一,沟通了各民族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B.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丝绸之路政策的施行奠定了物质基础。
C.隋朝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也带动了丝绸海路的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发挥。
D.不断扩大的丝绸之路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商贸交流,大批外籍工匠的迁入繁荣了中原地区的国际贸易市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开通丝绸之路的目的谈起,为下文隋炀帝开拓丝绸之路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论述的背景和思路。
B.文中引述了丰富的史料,为论述隋朝丝绸之路开通的基础、贸易的盛况、产生的效益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C.文章从物质基础、安全保障、现实情况及交流方式等方面论述了隋朝丝绸之路开放政策得以实施的原因。
D.文章将重点放在了隋朝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两个方面,并逐层分析,最后指出实施中的弊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跟中央政权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是重要支柱。
B.隋朝的丝绸之路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原因在于其中掺杂着炫耀王朝强盛、粉饰天下太平的意图。
C.隋朝如果没有丝绸陆路的发展和积累的经验,也就不会出现丝绸海路的活跃,中国也不会成为当时的东亚贸易大国。
D.丝绸之路为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和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隋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离不开对外贸易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官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伊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年公路桥梁调查表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使中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更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与美日差距不大,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提高较快。
C.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D.截至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总数与公路桥梁里程数均超越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小题3】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  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都能影响君王 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就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短暂,但又要建功立业。
C.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作者因此不确定此类著作有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