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产物。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是颜真卿的《条侄文稿》,抑或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第6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2 03:3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我国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正经历增长动力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如何理解面临的形势、把握机遇、拉进改革、部署工作将影响地方和企业的未来。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这一系列战略部署表明我国正积极参与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着力抢占先机、弯道超车。

这也必将预示着,中国正在由过去以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以量的扩张为特点的追赶型经济,全面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

(摘编自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大国蝶变: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材料二:15日,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的数字经济平台的社会价值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雅君指出,数字经济让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匹配更精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使经济形态以及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变革,而算法推进经济进步与转型,是意义非凡的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则认为,数字经济是低熵经济,将为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红利。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张超文表示,数字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它帮助中小企业减轻负担,创造绿色税收,实现就业升级,带来新增就业。研究显示,数字经济每增加100个就业人口,其中72个是原有就业升级,28个为新增就业。“为什么用工荒和失业同时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就业结构不对应。数字经济很好地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缓解社会矛盾。”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说。

(摘编自金慧慧《专家:数字经济成我国经济转型重要突破口,红利巨大》,中国网2019年4月16日)

材料三:3月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就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山西经济已经走出国境、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请问骆书记,山西确立的转型发展目标是什么?

骆惠宁:省委认识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政治生态由“乱”转“治”、总体风清气正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鲜明地确立具体战略目标,更好引领新时代山西转型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明确了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三大目标,计划用5年时间打好转型发展基础,到2030年基本完成转型任务,上述发展目标是符合党中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精神的。

(摘编自黄河新闻网2018年3月10日)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正在成为西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陕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7年,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额为8943万美元,主要涉及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等领域。一批企业沿着“一带一路”倡议勾勒的美好蓝图走出国门。

凭借区位优势,中国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展身手。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说,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建设“陆、空、信息、通道”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正在形成,陕西的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内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马莉莉还说,随着国际开放格局的深刻变迁,中国西部内陆不仅需要,而且有可能通过主导产业的分工深化,嵌入全球及“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并为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变做出应有贡献。

(摘编自陈晨等《“一带一路”让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转型更具全球视野》,新华社西安2019年5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我国日前处于转变期的经济形势并积极推进改革,我们将不能在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弯道超车。
B.有专家表示,数字经济成为经济转型重要突破口,实现就业升级,带来新增就业。在解决用工荒和失业同时存在的问题上,数字经济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C.山西省委认识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新时代转型发展已有较为有利的社会背景,计划用5年时间打好转型发展基础,到2030年实现三大发展目标。
D.凭借区位优势,2017年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等领域的大量投资。一批企业也走出国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有望在未来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据研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经济形态以及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变革,推进经济进步与转型。
B.位于新的历史起点,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与时代紧密相连。它的内涵更新源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新的动力则于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思想。
C.陕西的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正在形成,这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转型更具全球视野的体现。
D.我国正在经历增长动力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山西省还是陕西省,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都在进行尝试,中国正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
【小题3】在材料二、三、四中,经济转型的做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
要想解答什么是儒学,先要弄清什么是“儒”?传统的解释:儒是一种职业,即从事“相礼”的工作。在古代,祭祀是一项十分普遍、十分重要的活动,而祭祀仪式离不开礼,要严格依礼来进行。祭祖、祭天、祭神等等祭祀仪式都有十分复杂的礼仪规定,一般人主持不了这样的仪式,非从事“相礼”的儒来主持不可。不仅如此,部落、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有种种的仪式,儒的介入和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儒在后来的演变发展,其内涵逐渐泛化,一般的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皆可称之为儒。
儒的如上考察和把握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儒学是有帮助的。那么,何谓儒学呢?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这一定位是没有毛病的。不过,学界更多的是从儒学的内涵或学术旨趣来把握儒学,有说儒学是心性之学,有说儒学是人学,有说儒学是一种政治哲学,有说儒学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等等。凡此种种说法,无疑都有其成立的理由,很难说哪一种说法绝对的合理、科学,哪一种说法绝对的不合理、不科学。照笔者对儒学的认识和把握,我想说,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笔者坚信,构建精神家园,儒学可以提供积极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论语·宪问》) “怀居”即所谓“怀安”; “士”者,事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当用自己的理想去引领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用自己的作为去改进社会;理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否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贪图安逸,就不配做一个知识分子。孔子弟子子夏还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家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最初是指主持祭祀仪式的人,后来泛指一般的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B.作者认为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从儒学的内涵或学术旨趣来把握儒学的。
C.作者认为,党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该从儒学中挖掘丰富的思想资源。
D.儒学的“外王”层面是指儒家主张读书人、知识分子应当走向社会,影响社会,服务社会,改进社会。
【小题2】(小题2)下列言论中不属于儒家“内圣”层面的一项是( )。(3分)
A.为仁由己B.克己复礼为仁
C.我欲仁,斯仁至矣D.修己以安百姓
【小题3】(小题3)作者认为“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文中有哪些理据?(4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常识与记忆
陈丹青
凡是先进国家,尤其是维持民族自尊的国家,都会高度重视美术馆,那是民族的荣耀,国家的脸面。我们一天到晚说“世界”、“世界”,你怎样认识世界?你要真正能够感性地,全面地,实实在在地了解世界,应该走进美术馆。
美术馆的“美术品”,博物馆的“物”,都不是顶要紧的,要说书画,要说文物,我们有,而且有的是,可是,美术馆不是挂几幅画,摆几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开展览的地方,美术馆博物馆顶顶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美术馆,是一本活的大百科全书,因为美术馆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
英国人约翰·伯格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过去的艺术,都是一个政治的问题。”
美术馆,以我的定义,就是提供文化常识,储存历史记忆的场所。
可是从我归国两年的见闻看,我们好像不在乎常识,不在乎记忆,我们所竭力构筑的,似乎总是所谓“上层建筑”——我们的艺术学院在教所谓“美术学”,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所谓博士生正在逐年递增,我们的美术界天天高谈所谓世纪性、国际性、历史性、当代性等等耸人听闻的大话题,种种杂志、研讨会、拍卖会、博览会、双年展以及名目繁多的活动,办得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级别与名称越来越高,远远看过去,我们的文化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欣欣向荣……可是在这一切的热闹与喧嚣中,美术馆,作为一条无法替代的认知途径,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一个巨大的文化实体,却是长期悬置、长期缺席。用中国人的老话说,这就是文化上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大家知道,无源之水是死水,弄得再漂亮,不过像个游泳池;无本之木是长不高大的,弄得再好看,也不过像个大盆景。
历史的失忆症,必然引发更多的失忆。美术馆只是整个文化问题的一小部分。如前所述,仅仅抬出国学的辉煌过去,试图借此重振人文传统时,我遇到的却是无知与失忆。苏格拉底被引述最多的命题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们的命题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不知道”。
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大规模失落的常识与记忆,说不过来,这是沉重的话题。
(选自《退步集》,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作者为什么认为“常识和记忆”是“沉重的话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美的价值
 ①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②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③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④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⑤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悲剧美”有着怎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