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05 05:0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划九州,制贡赋,赐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作为天下共主,所面对的是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之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传统,有力地将孝德由君王贯穿至社会基层,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德性政治。裘锡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制与嫡长子制均已见于殷商时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这些具体政治制度所支撑的孝治传统则始于夏禹。故而孟子要讨论君王的孝治矛盾时,只能将假设场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时。
在各诸侯国内部,其社会基层之构成与治理则需掌握户数。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是大夫之家,还是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都征之于家主、户主,国家权力并不进入家户之内。因此,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国语·周语》上,仲山父陈述传统礼制依据百官之职的日常运作与国家常规性籍田蒐狩,就可以“习民数”。实际上,被登录于百官有司,能参与籍田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体现。这种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户主为国家所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在国与家之中地位的确认。
在家户内部,家户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这些人口在仅有家户主名籍之时,并不为国家掌握,成为“余子”。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他们便另行垦荒。当西周末至春秋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感受到财赋与兵员的紧缺时,只得将余子也纳入国家掌握中,这便是周宣王的“料民”(《国语·周语》上)、鲁国的“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与楚国的“大户”(《左传·成公二年》)。此后各国逐渐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如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
至商鞅变法,颁布“分异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正式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户籍形式改变了基层社会面貌。
(摘编自李若晖《古代社会治理之户籍的产生》)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孝治传统是从夏禹时代开始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寻找解决孝治矛盾的办法,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时代。
B.家主和户主被国家登录名籍,参与籍田蒐狩,既能为国家尽职责,也显示了自己在国与家中的地位,更是国家掌握户数的依据。
C.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大夫还是平民,家户主的成年兄弟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常规性授田,为了养活自己,他们不得不另行开垦荒地。
D.在普遍登记人口户籍制度产生以前,国家统计人口只登记家户主“正夫”,而对家户中其他的成年兄弟则不作任何统计,这些人成为“余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些同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的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其中,名家对史书流传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其中,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可见钱氏已将阅读《汉书》等著作视作每日必修科目。又如黄庭坚声称:“每相聚,辄读《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由此可知,黄氏已将《汉书》视作净化心灵的神丹妙药了。这些经典受名家重视后, 一方面会被收藏保存,另一方面会被更多人追捧。
其次对于时人所撰史著,尤其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的史著,名家往往以极大热情予以赞扬和推荐。如对于刘恕及其《十国纪年》,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饱含深情地言道:“道原好著书,志欲笼络宇宙而无所遗,不幸早夭,其成者,《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光不为人撰铭文已累年,所拒且数十家……故序平生所知道原之美,附于其书,以传来世。”他又在该书末言:“世称路氏《九国志》在五代之史中最佳,此书又过之。”在此司马氏表明了该书在同类史著中的突出地位,得到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一些史著能否得以顺利刊刻流传,却成了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此间,若有名家推举称赞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它们的命运便会有所转变。如对于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命运,清人朱彝尊指出:“庐陵欧阳氏、涑水司马氏、眉山苏氏、南丰曾氏交叹美之。绍兴中,曾镂板南剑州。端平间,复镌于东阳郡。今则流传寡矣。”可见该书在北宋时,就历经司马光等名家盛赞,南宋时才被地方刊刻印行。
总而言之,从以上诸种情况来看,名家不仅有自己喜好甚至偏爱的史著,而且还常常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相关史著,从而加快其流传速度,扩大其流传范围。同时,在推举和称赞的方式上,他们不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而且多从阅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具体而言,名家们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则以序或者跋等形式,甚至有些名人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由此彰显相关史著的优点,以期达到对相关史著流传、刊刻的助推作用。不过,名家因不时会受到社会政治环境、修史体制、学术文化水平以及自身地位与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凡此等等,均在当时产生了不小反响。
(摘自燕永成《试论史书在宋代流传时的名人效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名流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史书流传时容易形成名人效应,有人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从而成为有名的史书。
B.名家不仅将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如钱若水尤爱《汉书》,常日读一卷。
C.名家往往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和推荐时人所撰的像《十国纪年》那样的史著,因为它们的叙事具有创新性,编修体裁、体例颇具特色。
D.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是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若没有名家的推举和称赞,它们就无法刊印流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钱若水、黄庭坚两例论证经典著作受名家重视后,会被更多人追捧。
B.文章以司马光引言盛赞史著来论证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C.文章用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史实论证史著经名家盛赞之后会受到追捧。
D.文章选用众多事例论证宋代史学发达、史书繁多与名家支持密切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社会名流喜好并编撰史著,时人在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这些是宋代史学发达的表现。
B.宋代社会名流不仅重视流传已久的经典史著,而且还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当时的人所撰的有特色、有创新的史著,这些行为可以加快相关史著的流传速度,扩大相关史著的流传范围。
C.名家的推举和称赞方式灵活多样,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以序或跋等形式,甚至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这也说明他们多从专业角度论述问题。
D.名家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这些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到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肯定“删诗说”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这9首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到第9首诗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和9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始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开始疑窦。
B.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用刘向删古籍来类推孔子删诗,可谓另辟蹊径,可惜推测有余而实证不足。
D.《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问题,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铺陈了正反面两方面的看法,并加入大量点评。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方面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
C.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
D.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夏文字的启迪
聂鸿音
经过几代学者一个世纪的研究,当初谜一般的西夏文字已经不再是谜。迄今为止,不但文字的识读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而且还有一批重要文献得到了公布和翻译,使我们有条件简略地回顾学界对这种文字的研究过程和已有的成果,站在中国文字史的角度看看西夏文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未曾受到关注的知识。
如果要顺利地解读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代文字,过去认为必须预先掌握这种文字和其他已知古文字的对译文献,以及知道这种文字的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以便找出相关的现代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参照。人们很难设想有哪一种文字在被错认了所属民族和地域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解读。然而有趣的是,西夏文字的早期研究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这种文字最初竟然是被当作女真文来解读的,而且竟然取得了成功。
北京市北郊的居庸关城内有一座1345年建成的过街塔,塔的券洞内壁用六种文字刻着同样内容的佛教咒语。这六种文字人们已经认识的有五种,即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回鹘文和汉文。馀下的那种未知的文字长期无人理会,直到1863年,才引起了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的注意。当时,他在路过居庸关的时候得到了一部分铭文的拓片,随即开始尝试解读。七年之后,伟烈亚力把成果写成了论文《居庸关古代佛教铭文考》,文中取那种未知的文字与券洞内壁的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进行译音对勘,从而正确地认出了七八十个字的读音,并断言那是金代女真文,由此引起了欧洲东方学界的轰动。
外民族向来被中原知识分子视为“蛮夷”而不受关注,外民族的文字最多只能充作金石家猎奇的对象,而无人想到深究其原委,这导致居庸关上的西夏文在清光绪年间被轻率地说成了女真文。大约是考虑到那地方在金代的确处于女真人治下,而西夏全然排除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外了。事实上,当时能够见到的女真文石刻至少有河南开封的“进士题名碑”,西夏文石刻则有甘肃武威的“凉州护国寺感通碑”,只要拿这两块不同文种的石刻和居庸关的未知文字比对一下,任何人都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伟烈亚力没有见到那两件石刻的拓片。
伟烈亚力的结论在当时并非无人表示怀疑,但最终彻底纠正这个错误的则是法国学者戴维理亚,他在1898年发表了论文《西夏或唐古特王国的文字》,其中明确指出居庸关那种未知的文字是西夏文而非伟烈亚力所说的女真文,他采用的方法正是与女真“进士题名碑”和西夏“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的对比。
自从俄国探险队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献,特别是在里面发现了西夏文-汉文对译的杂字体字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以后,西夏文字的辨识和西夏语言的研究取得了大踏步的进展。到了20世纪末,大多数西夏字的音义和一些最关键的语法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不过,伟烈亚力的功绩也是不应被忽略的。在今天看来,他不但是西夏文字解读的开创者,更重要的是向学术界证明了一个此前不被注意的道理——在解读古文字的时候,“知道这种文字使用者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事实上只要有两个以上语种的对译文献可用,就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成功。当然也不可否认,研究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做的只是对个别文字的机械音译或者意译,而不能指望复原那种久已消逝的语言,因为女真语和西夏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试图借助女真语来理解西夏语绝对是徒劳的。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7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文字曾经像谜一样存在于学术研究历史之中,可以想象,一百年之前,西夏文字是基本无法识读的。
B.了解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代文字的所属民族和分布地域,是解读这种文字能够得到认可的较好途径。
C.西夏文字的早期研究是被当作女真文来解读的,取得了成功,虽然是个例,但也能够作为规律指导古代文字研究。
D.非专业研究古代文字的普通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比对居庸关城内过街塔的券洞内壁的佛教咒语,获得其中回鹘文的读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中原知识分子重视外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不只是把它作为金石猎奇对象,那么西夏文字就可能不会被说成女真文。
B.大约伟烈亚力考虑到居庸关在金代处于女真人治下,这样不考虑西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学术思维,不再深究原委。
C.伟烈亚力的错误结论被戴维理亚彻底纠正,说明对比女真“进士题名碑”和西夏“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D.采用两个语种的文献对译,能够解决个别文字的机械音译或者意译,而不能指望复原那种久已消逝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顾学界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过程,女真语和西夏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太大,伟烈亚力认出七八十个字的读音,没有学术价值。
B.一个精通梵文的八思巴蒙古文研究学者,可以通过研究居庸关城内过街塔的券洞内壁的佛教咒语,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多支持。
C.通过比对大量留存的少数民族的碑刻文字,可以帮助研究少数民族文字的学者更好地进行相关文献研究,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D.《汉英大词典》第三版,收录了“愿景”“宅男”“房奴”等词汇,一个世纪之后,也许会成为研究汉语文字的参考对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网。
【小题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 “成功” ,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尤追求。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一个人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是因为他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 “精神亚健康” 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小题3】第②自然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试结合文本分点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