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些同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的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其中,名家对史书流传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其中,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可见钱氏已将阅读《汉书》等著作视作每日必修科目。又如黄庭坚声称:“每相聚,辄读《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由此可知,黄氏已将《汉书》视作净化心灵的神丹妙药了。这些经典受名家重视后, 一方面会被收藏保存,另一方面会被更多人追捧。
其次对于时人所撰史著,尤其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的史著,名家往往以极大热情予以赞扬和推荐。如对于刘恕及其《十国纪年》,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饱含深情地言道:“道原好著书,志欲笼络宇宙而无所遗,不幸早夭,其成者,《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光不为人撰铭文已累年,所拒且数十家……故序平生所知道原之美,附于其书,以传来世。”他又在该书末言:“世称路氏《九国志》在五代之史中最佳,此书又过之。”在此司马氏表明了该书在同类史著中的突出地位,得到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一些史著能否得以顺利刊刻流传,却成了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此间,若有名家推举称赞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它们的命运便会有所转变。如对于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命运,清人朱彝尊指出:“庐陵欧阳氏、涑水司马氏、眉山苏氏、南丰曾氏交叹美之。绍兴中,曾镂板南剑州。端平间,复镌于东阳郡。今则流传寡矣。”可见该书在北宋时,就历经司马光等名家盛赞,南宋时才被地方刊刻印行。
总而言之,从以上诸种情况来看,名家不仅有自己喜好甚至偏爱的史著,而且还常常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相关史著,从而加快其流传速度,扩大其流传范围。同时,在推举和称赞的方式上,他们不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而且多从阅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具体而言,名家们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则以序或者跋等形式,甚至有些名人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由此彰显相关史著的优点,以期达到对相关史著流传、刊刻的助推作用。不过,名家因不时会受到社会政治环境、修史体制、学术文化水平以及自身地位与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凡此等等,均在当时产生了不小反响。
(摘自燕永成《试论史书在宋代流传时的名人效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名流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史书流传时容易形成名人效应,有人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从而成为有名的史书。
B.名家不仅将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如钱若水尤爱《汉书》,常日读一卷。
C.名家往往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和推荐时人所撰的像《十国纪年》那样的史著,因为它们的叙事具有创新性,编修体裁、体例颇具特色。
D.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是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若没有名家的推举和称赞,它们就无法刊印流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钱若水、黄庭坚两例论证经典著作受名家重视后,会被更多人追捧。
B.文章以司马光引言盛赞史著来论证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C.文章用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史实论证史著经名家盛赞之后会受到追捧。
D.文章选用众多事例论证宋代史学发达、史书繁多与名家支持密切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社会名流喜好并编撰史著,时人在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这些是宋代史学发达的表现。
B.宋代社会名流不仅重视流传已久的经典史著,而且还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当时的人所撰的有特色、有创新的史著,这些行为可以加快相关史著的流传速度,扩大相关史著的流传范围。
C.名家的推举和称赞方式灵活多样,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以序或跋等形式,甚至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这也说明他们多从专业角度论述问题。
D.名家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这些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5 10:4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长篇小说创作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开拓“新古韵小说”。具体来说,就是吸取古典文学的雅致神韵,深得传统精华,渗透传统文化哲学,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描画沉重的历史,讲究文气,笔墨抒情,文风古朴宁谧厚重,仿佛管弦丝竹,空灵飘远,悠扬悲情。但复古不是关键,而重在熔铸当下文化,强调文本哲思意蕴、叙事形式上的突破。
“新古韵小说”如何渗透古风神韵,弘扬传统叙事,在复古中求新变,在传统性中注入新元素,成就新小说格局?作家葛亮的新作《北鸢》进行了探索。
《北鸢》善用中国特色符号,对京剧、茶艺、纸鸢、书法、绘画、印章、服装、饮食甚至武功等传统文化均有考究。该书以民国时期襄城的民族资本家卢氏与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刻写卢文笙的成长史。风筝符号不仅是书名,而且是全书串珠,一路旖旎而来,不可或缺,且用大量典故,涉及“扎、糊、绘、放”四艺。《北鸢》的风筝符号隐喻丰富,带出主旨寓意,不可小觑,有结构串针、情感隐喻、实用救急、哲理寓意等重要叙事功能。
“新古韵小说”虽是虚构,却见出非虚构的笔力,古意与新意互见。中国小说传统多为线性叙事法,《北鸢》超越于此,用双声道并置的叙事法,谋篇布局匠心独运,时空跨度广阔,描写委曲,序次井然,显示出纷繁复杂的时空多线叙事驾驭能力。全书双线交错,几个家族、几个人物共时涌现;恰似口技模仿火灾,考的是全身并用;万箭齐发,逐一扫落,考的是眼疾手快;千人千事,齐集共鸣,考的是铺排有序。
可以说,“新古韵小说”是新古典主义在东方语境下的回归与重建。它不仅能化用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且有新的气象。主角卢文笙的人格气质是变化着的:抓周抓空,被高人解为无欲则刚,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自幼寡言木讷,有隐士风范;年岁渐长,习文弄墨,但不是只会死读书的腐儒,当遭遇家国危难时,积极入世,经商立业,传承儒商家风;及至看周围至亲好友的诸种人生变故,尾声时,出世的气象渐显。卢文笙的人格气质正是葛亮心中理想的中国人形象。全书刻画有情有义的百姓群相,有意演绎现代的新儒风。人名的设置,比如“孟盛浔、孟昭如、孟昭德”等,均为山东亚圣孟家后代。
孟子讲王道,讲仁义,“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的行善好义精神在葛亮笔下绵延不绝,《北鸢》写出了孔孟哲学的时代新变,亲情、爱情、人情处处见出仁义礼智信之精神,人间的暖意抵消了寒意,更多地呈现儒家文化的民间精神。
先锋小说多讲究形式的西化新奇,而《北鸢》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朝中国古典看齐,因此在文坛更独树一帜。在当前弘扬传统国学的时代语境下,葛亮开拓“新古韵小说”可谓恰逢其时。前有领头,未来,“新古韵小说”类型想必蔚然成风。
  (节选自凌逾《开拓“新古韵小说”——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古韵小说”就是强调复古,即吸取古典文学的雅致神韵,文风往往呈现出古朴宁谧厚重的特点。
B.《北鸢》善用以风筝为代表的隐喻丰富的中国特色符号,充分体现了“新古韵的小说”的一大色。
C.《北鸢》超越中国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方法,时空跨度广阔,显示出纷繁复杂的时空多线叙事的驾驭能力。
D.葛亮笔下儒家行好义的精神绵延不绝,即使像“孟盛浔”“孟昭如”“孟昭德”等人名的设置也均为山东亚孟家后代,呈现出儒家文化的民间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以作家葛亮的新作《北鸢》为例,来探讨当前长篇小说开拓“新古韵小说”的发展趋势。
B.文章分别从意象的选用、叙事的方法、人物的型造、意蕴的表达这几个方面对《北鸢》进行了分析。
C.为了论证“新古韵小说”的一些基本持点,文章列举了小说中的很多例子,从而使得论证很有说服力。
D.文章通过详细对比分析《北鸢》与先锋小说,指出《北鸢》因为向中国古典看齐从而在文坛独树一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古韵小说”之“新”,体现在它既渗透古风神韵,又在复古中求新变,在传统性中注入新元素。
B.《北鸢》对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均有考究,不仅因为风筝是全书的线索,更因为风筝是作者的情感奇托。
C.《北鸢》借主角卢文笙人格气质的变化,衬托书中有情有义的百姓群相,有意演绎现代的新儒风。
D.为了迎合当前弘扬传国学的时代语境,“新古韵小说”形式和内容都朝中国古典看齐,因而在文坛独树一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小题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于它对耳朵的倚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绘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隆重开幕。这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在今年举办的又一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共赴这场文明之约,在交流互鉴中共筑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共绘美美与共的瑰丽画卷。

②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相传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发明创造,恢宏的历史建筑,古老的商路,多领域的文明成果,谱写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史诗,人类文明也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

③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亚洲,汇聚了40多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的众多古老文明,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创造了多元文明互学互鉴的范例。

④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然而,人类社会依旧面临着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风险,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仍然尖锐。有些人企图用“文明冲突论”来解释这些利益冲突问题,渲染走向自我封闭的文明观,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面对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理应摒弃渲染冲突的文明观,消除历史的隔阂与现实的误解,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⑤费孝通先生在其名篇《“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中提出:“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每一种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值得人们的关注、欣赏和研究。作为现代社会的“世界公民”,人们要主动变革思想心态,用开拓的格局欣赏文明之美,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⑥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组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中国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对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世界文明走向融合与互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智慧和中国行动必将贡献独特的力量,为世界的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19-05-15 《中国青年报》,《共绘美美与共的瑰丽画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B.亚洲历史悠久,是众多古老文明和谐共生、齐头并进的代表性地区,也是多元文明互鉴交融的示范性地区。
C.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摒弃还是包容、对抗还是合作,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前景。
D.中国有面向世界的历史担当,将为亚洲文明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正能量,为世界文明贡献独特的中华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简介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的情况,接着提出了大会召开的目的。
B.文章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亚洲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从当今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和尖锐矛盾的角度,论证文明对话的必要性。
D.文章结尾阐述了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意义,并展望了亚洲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助力文明间交流互鉴。
B.只要尊重、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就能使各种文明共同发展进步,美美与共。
C.因为“文明冲突论”大行其道,所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D.中华文明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创新发展,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1953年7月26日上午10时,在北纬38度一个不显眼的小村庄里,将军们冰冷着脸走进了挂着“板门店”字样的木屋,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签订了近两年拉锯谈判才达成的《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在12小时全面生效的时空等待中,前方的硝烟和血腥味儿依旧漫漫渗透到这所临时搭建的签字大厅。

已近黄昏,探照灯、曳光弹把山脉、河流照得如同白昼,炮弹呼啸着从天而降,将近300公里的北纬38度线上,目光所至山崩地裂。

虽然是夏季,但被炮弹无数次轰炸过的山脉,就像是一个个光秃秃的坟茔,上面没有一株青草,松软的萱土里找不见人之外的一个活物。

在秃山岭的坑道里,年仅20岁的志愿军炮兵班长潘和平,战斗间隙,正准备给远在祖国的父母写封信。连长告诉他,停战协议签订已过去了9个小时,再有一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撤离战斗回国了。真的?是真的。潘和平突然间兴奋起来,他的眼前幻化出他胸戴军功章,走在夹道欢迎的鸭绿江大桥上的情景。想什么呢?连长问他。没什么。

烟雾在坑道里弥漫,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潘和平说,要停战了怎么还打炮?指导员说这是政治,我们必须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连长说,再打几炮过过瘾吧,不然战争结束了,仗没得打了。听连长的话,潘和平吸完了最后一口儿,把一包香烟放在连长手上,走上了炮位。

在秃山岭对面的秃山坑道里,美军上士迈克跪倒在牧师脚下正在祈祷。他说他梦到了一只白鸽衔着橄榄枝飞在了三八线上,他见到了妻子和儿子。手捧《圣经》的牧师说,全知全能慈爱的上帝发话了,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迈克问,上帝为什么不早些发话,让我们那么多的兄弟死去?牧师说,主,是在塑造我们,孩子,经历苦难才能成为生命的祝福。阿门。迈克还想问什么,上尉拿来啤酒、罐头,说,来吧迈克,狠狠地把炮弹丢向对方,回来我们庆祝。迈克问,战争要结束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开炮?上尉说这是上峰的命令,难道我们还会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拉回国吗?迈克看看啤酒、罐头,进入了炮位。

炮口瞄向对方,炮弹上了膛。

晚9时59分,协议生效前的最后一分钟。随着一声命令:放!炮弹呼啸着越过三八线,直奔对方阵地。

潘和平牺牲了。迈克阵亡了。

在他们倒下的瞬间,炮声戛然而止。山谷里静的可怕,坑道里弥漫着死里逃生的激动气息。

1953年7月27日22时零分,朝鲜战场全面停战了。

连长、指导员、上尉、牧师从泥土中爬出来,他们顾不得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同伴的尸体。激动地指示战士们放下手里的武器,出坑道向对方阵地走去。

月亮透过三八线山上的硝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连长与上尉,牧师与指导员,相对一笑泯恩仇。

啤酒、罐头打开了,中华烟点上了,两军在阵地上握手拥抱合影。

黑夜过去,天亮了。将军们在视察前沿阵地时,遇到了从山上抬下的潘和平和迈克。一位将军打开了盖在潘和平身上的白布,深情地凝视一眼说,你们是朝鲜战场上最后牺牲的同志,一定要带回祖国好好安葬,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和朝鲜人民赢得了尊严和最后的胜利。另一位将军站在了迈克身旁,他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一群和平鸽从天而降飞临北纬38度线,太阳出来了,瞬间五彩的阳光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玉帛。将军和士兵们站在烧焦的黑土地上,眼含泪水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此时此刻,原罪与人心化作一株硕大无比的新鲜橄榄枝。

(原载2014《河北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平静的笔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下文潘和平与迈克的死形成对照,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激发了读者的思考。
B.写潘和平憧憬战争结束回国时的情景,说明他对战功的渴望,以至于连长问他想什么时,他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C.小说在叙事中避开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描写停战后的场景描写来冷静地视这场战争,使作品主题更加深刻。
D.小说写停战后两位将军的话,一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是打错了算盘而发起的战争,他们的话里都表达了对和平的期待。
【小题2】小说交替描写潘和平与迈克在停战协议签订后到战死前的情景,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一群和平鸽从天而降飞临北纬38度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