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自由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束缚,相应就有形形色色的自由。自由是个众数。思想言论的自由和散布谣言的自由,人身行动的自由和冲闯红灯的自由,是不同性质的自由,不能随意将它们作出简单的类比或加减。例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社会虽然没有政治自由,但却因为可以随地吐痰扔垃圾,所以从整体上看还是自由的。一个自由的社会,绝非指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这个社会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
如果我们留意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许多国家的宪法,这张自由清单往往包括人身自由和免于任意拘禁虐待的自由、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集会结社和参与政治的自由,以及婚姻迁徙择业和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自由国家,主要看这些被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这些自由绝非可有可无,更不容任意牺牲。它们是国家的基石。我们也应留意,当我们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尊重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自由。
为什么基本自由如此重要?这可以有许多不同理由。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第一,有的自由和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试想象,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度,个体随时会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恐吓被拘禁被虐打,随时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羞辱被歧视被消灭,随时因“国家需要”而被强行侵夺个人财产,那么人就活在非常悲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境地。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是所有政治理论的共同底线,无关派别。没有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或许有人说,既然明知掌权者不喜欢你有异于正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你何必要争这些自由?何不从这些领域撤退然后享受那吃喝玩乐的自由?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选择体现着我们作为人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和尊严,并且这些领域对作为人类的我们而言不可或缺,人只能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如果从信仰撤退,即意味着将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灵魂之安顿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从我们的生命切割开去;如果从政治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动物,不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人之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从思想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思考。
有助人类能力情感信念发展的领域受到限制愈多,人就活得愈不完整。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是对整个政治社群的伤害。人的尊严基于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贵,其理也在此。
讨论至此,我们应可见到,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贵,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些自由乃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而我们如此重视自主,则因为它是活出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政治理想: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使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个理想,除了要求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外,在人格、政治、教育、经济、文化上还有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
(节选自周保松《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南风窗》2012年第3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自由的社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的社会是指每个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财产占有自由的社会。
B.自由的社会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免于一切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的社会。
C.自由的社会指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的社会。
D.自由的社会是指国家宪法中对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有明文规定的社会。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没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B.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政治观宗教观异于正统就随意放弃。
C.人只能在政治、宗教等基本自由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
D.基本自由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小题3】(小题3)(小题3)结合你的对现代公正社会的理解,谈谈你认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5 06:48: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摘自《2017年全国毕业生薪酬调查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从行业来看,“金融业”以12027元的平均月薪依然位居行业首位,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和信息传输业”“房地产业”分别以8220元、8145元的平均月薪位居第二、第三。

从学历来看,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学历职工的平均月薪分别为8704元、7389 元、6596元、5622元。同比去年,大专及以下学历职工的平均月薪均有一定上涨,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职工增幅最大,达到37.93%。

因学历造成的薪酬差距有明显的缩小趋势,这一现象与广东省近年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紧密相关。近年来,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本科以上学历职工的整体薪酬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等中职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涨薪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招人与留人手段。

材料四

数据显示,除住房公积金外,有的企业为员工提供补充住房公积金,有33.3%的企 业为员工提供租房补贴,有15.5%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定期购房补贴,6.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

在企业福利设施方面,提供职工食堂的公司比例为71.4%,提供免费班车的公司比例为 57.1%,有33.3%的企业提供职工浴室,有28.6%的企业提供健身/运动场所,另有部分企业提 供医院/医务所、心理辅导室和宿舍,而这些数据均较去年有所提升。在员工休假方面,有69.0%的公司除了提供法定假期外,还为员工提供福利假期,一般为5天左右。

在未休完的法定年假处理方式中,有75%的公司选择顺延,有11.9%的公司选择作废,有 15.5%的公司选择折现。在选择将未休年假折现的企业中,有35.7%的公司选择按3倍折现, 有11.9%的公司选择按2倍折现,有3.6%的公司选择按1倍折现。在员工健康方面,有95.2%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定期体检,有85.7%的企业提供体检的频率是每年一次。

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有21.4%的企业会给员工提供子女教育经费,这些都反映出高新区企业的福利政策愈加人性化和多元化。

(摘自《2016薪酬调查报告》“出国留”)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根据调查,对毕业于985、211和一般院校的学生薪酬及毕业于这些院校的不同学历的学生的薪酬进行了柱状比较。
B. 材料二在第一年薪酬的基础上,分行业展示了毕业生毕业次年的不同薪酬增长率,同时也显示了毕业生次年的不同离职率。
C. 材料三对在平均月薪前三的行业中,学历不同导致薪酬不同的现状进行了数字比较,并分析了不同学历不同薪酬的原因。
D. 材料四从住房公积金、企业福利设施、法定年假处理方式、员工健康体检等方面显现了企业福利政策的人性化和多元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学历和院校在学生就业时对他们薪酬的影响。调查显示,学历越高,相应得到的薪酬也越高。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 “金融业”。材料二是针对这个行业的薪酬增长率和离职率说的,材料三是针对平均月薪说的。
C. 材料一不仅将不同学历就业者的不同薪酬进行了对比,还对毕业于同一类院校不同学历的学生的薪酬做了对比分析。
D. 材料二中薪酬增长比较低的行业,如服务业和物流业,第二年离职率比较高。这说明 薪酬增长率是影响去留的重要因素。
A.材料四中提到了企业为职工提供的衣、食、住、行和年休等方面的福利,这说明越来 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以人为本”。
【小题3】上述调查所得的数据材料对你未来的志愿填报和就业规划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不能为了“国际化”丢了“本土化”

胡静静

①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糅合到了一起,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来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

②然而,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除了在营销阶段打出“大受欢迎”的招牌外,真正受到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认可的,恐怕并不多,而谈到中国文化借此“走出去”了多少也就有些尴尬了。

③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从选材到制作都得有国际化思维的加持。这种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何为国际化思维呢?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以往,中国电影人的答案是两者皆有。于是我们看到了早些年冯小刚根据莎翁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夜宴》,也见证了其不尽如人意的口碑和票房。归根结底,《哈姆雷特》的经典性并不是因为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人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生存还是毁灭”那般哲理深邃的思考。

④反观曾经在国外备受好评且屡获大奖的国产电影,如《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无不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展示了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才真正撼动了世界影人的内心,获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证。中国文化元素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以饱含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相得益彰的故事。

⑤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正能赢得国外业界和观众尊重的,必然是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报以虔诚与忠实刻画之心的作品。当刻意迎合的伎俩越来越容易被慧眼识破,也许不虚伪不矫饰的真诚才是出路。当今困惑于如何“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尤其应当反思:中国文化想要“借船出海”,究竟应当在商业上费更多思量,还是在作品上花更多心思?是应该多琢磨大数据和调研报告,还是着重理解世道人心?

⑥我们通常所谓“世界性”,事实上正是就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而言的。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均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直抵人心的“不可言说之物”,因而也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的情感共鸣。这有赖于艺术家技术的娴熟,更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眼界和识见。毕竟,逼仄的内心境界从来无法体察广阔的大千世界,浅陋的灵魂也不可能予人以深刻的震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足以影响世界的感染力,只能来自对世道人心通达而深刻的理解。

⑦要推出这样的产品,我们当然应该熟谙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和生活中吸取养料,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如果作品确实有文化,得人心,相信定然是不会缺少观众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寇流兰与杜丽娘》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除了在营销阶段打出“大受欢迎”的招牌外,并不能受到观众的认可。
B.文章以冯小刚《夜宴》失败的例子,证明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形式上搞“中西混搭”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思维。
C.《哈姆雷特》的经典性除情节的曲折生动外,更重要的在于如“生存还是毁灭”一类哲理深邃的思考。
D.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关键是提高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只要对世道人心通达而深刻的理解,就能产生足以影响世界的感染力。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3】中国文艺创作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黎 文

《文汇报》:您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可见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了的。请您谈谈西方学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米特(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西方的二战语境中,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视的。这种湮没不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战所赐。中国与苏联曾经同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1949年以后,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忱。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往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当然,近几年来,学术研究的环境和便利程度都有所改善,但客观认识中国抗战的作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至少在西方,对于二战中中国战场的研究和认识是比较局限的。
《文汇报》:您本人如何评价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米 特: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70多年前,如果中国在1938年被全面侵占,那么整个亚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于日本的铁蹄了。由于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大量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当然,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获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在1945年获得最后的胜利。

《文汇报》:把中国的抗战历史放到整个二战的背景中来审视,中国抗战如何影响了整个二战的战局?

米 特:我认为中国战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没有任何战争同盟可供借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
《文汇报》:根据您掌握的档案,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有多大?
米 特:从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可知,负责任地估计,至少1400万中国人在战争中丧生,8000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文汇报》:您为何认为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二战起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一论断的依据何在?
米 特:由于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认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将二战起始点标识为1939年。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地将中国的抗战纳入整个二战的视野中来考虑,我想,随着中国抗战历史逐渐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认同我的看法,以“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 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当时的状况: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意识极大增强;抗战经历奠定了日后***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中国”?
米 特:所谓现代中国的起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份,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志意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鸦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国”,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非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应如何理解?
米 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加强。这是应为什么?
米 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选自《文汇报》2015年8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记者在访谈时首先提到米特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问题,原因是在二战研究中,学界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而米特是坚持中国是二战盟友观点的人。
B.米特认为中国在抗战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并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观点都说明米特是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
C.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西方充分认识到,所以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二战起始点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个观点。
D.米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抗战做出的牺牲有多大时用了“负责任地估计”这样的语句,“负责任”体现了米特的科学精神,“估计”是现在还没有办法最后确定具体的数字。
E. 记者在对米特提问时很注重引而不发的技巧,即只问相关的问题,而不更多地解说相关的背景,让米特根据自己的知识去判断询问的目的然后答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小题2】超级大国的冷战为何让中国长期成为“被遗忘的盟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米特认为二战的起点是“卢沟桥事变”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米特在这次访谈中就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以及抗战对中国的作用方面阐释了哪些观点?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是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书法艺术探索的影响下,一些书法作品片面追求书法的“线条质量”,甚至无底线地戏谑汉字,造成文本不可识读,丧失了对汉字、书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之内涵,抛开传统,求新求异,频频写出“怪书”“丑书”,让业内人士摇头,让书法爱好者一头雾水。其实,“笔墨当随时代”的本意是希望艺术家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而非背离传统创造所谓的“新”笔墨、“新”面目。

汉字天覆地载、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不论是商周时期的金文,汉代的隶书,还是唐代的楷书,其结字原则都是拱向一个中心,书写时严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画顺序,呈现出紧凑有序、大方得体、匀称美观的汉字形象。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刚柔相济,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因此,缺乏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就相当于丢掉书法之根,符号化的汉字线条终究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当下一些书法家见作品不见风格,真正能写出自己风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从而导致创新不足。古人书风有千百种,学习时应抽丝剥茧,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为我所用。张芝、郑道昭等人书风强劲阳刚,有正大气象;欧阳询、黄庭坚等人书风儒雅纯正,耐人寻味;张旭、王铎等人书风气势恢宏,豪迈不羁。近现代,沙孟海书风沉雄朴茂,苍厚古拙,有金石之气;赵朴初书风儒雅隽秀,蕴藉内敛,有书卷之气……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异,个性突出。风格即人。这些书法风格均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出新,在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各有优长,值得学书者深入研究。

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无外乎真、善、美,这也是所有学书者创作时都应坚守的审美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还需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书法审美情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审美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审美情感。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存在于认识过程中的递进情感,一般总是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这是一个对书法贯穿始终的,甚至是周而复始的认识过程。因此,再难的字体、字帖,最终临习到手总归不是太难,但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

当然,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情感的表现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反映在作品中最高级的东西,即真实纯净的情感,常常是理性审美情感与感性审美情感的交辉。所以,当书法进入到创作实践中时,所谓“灵感”往往是一种触发;所谓“激情”,则是一种唤起。了解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书法审美认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

(摘编自刘锁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当随时代”并非要求人们置我国书法优秀传统于不顾,而是作品要有时代感。
B.当前一些大家虽有作品但却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因其没有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
C.汉宁追求平中寓奇、险中求胜结构,造型可谓天覆地载、严谨优美,凸显审美特征。
D.书法创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真善美的原则标准,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针见血,直指当前书法作品和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内涵。
B.第二段从汉字结构造型的审美研究深入剖析片面追求汉字“线条质量”的严重危害。
C.文中列举不同时代书法家的风格之例,旨在论证“大家”书风凸显个性,值得学书者研究。
D.结尾段在对书法创作实践中复杂多样的情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书法创作应有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怪书”“丑书”不断出现的原因是一些学书者不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
B.加强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才能牢固书法的根,才能让符号化汉字线条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C.好作品需要触发“灵感”,需要唤起“激情”,这是所有学书者应该把握的书法创作的规律。
D.所有学书者只要能以守正为基,勇于创新,就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后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