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崇拜与中医“落后”
在传统的西方学术和思想中,科学被认为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从古希腊人开始,“科学的”就意谓着“绝对确定的”和“具有演绎性的”,因此数学被认为是科学的典范。到了近代,产生了“实证科学”。“科学”这个概念中又加进了实证或经验观察的维度,“科学”就既指演绎科学,又指自然科学(探讨自然现象,在其中找到不变的规律)。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和人文因素的理想状态和纯客观状态来进行。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观。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对科学的崇拜。
其实,这种科学观是相当老旧和不正确的,它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是否有根本的限度。19世纪后期在同一个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科学系统(比如非欧几何学),后来的量子力学说明,在物理世界的深处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这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领域的不同的科学系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个谁真谁假或谁更真的问题,而是个谁更强、更顺应知识界潮流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理论可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临场发挥中它们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所以,科学的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和排他的,也不是不管一切条件而普适的,而是需要依靠某个时代的某个科学团体才为真的。现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科学在根本上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世界不同,对于科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由此可见,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科学真理可以是多元的。而且,由于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它们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普适的。
落实到医学上就是:中医与西医可以是、事实上也正是各擅所长的。中西医从理论上是不可能硬性“结合”的。以西医为(科学的)模式,来逼中医“科学化”或“现代化”,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死亡。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五运六气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是内在相通的,它与建立在解剖与其他实证科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大为不同。它有自己的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角度,这使得它是一种充满了文化与哲理深度的,对人的生活情境有着特殊敏感的但同时又是可实证的科学。它是可以被验证的,实际上已被几千年的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过.但是,这些验证都是在中医这个意义世界中进行的。脱离了它,中医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灵性和生机。实际上,西医要是脱离了它的理论和意义世界也一样“玩不转”。任何科学系统的科学性都要在坚持自己的理论根基、发挥自己的思想性情的情形下才会呈现出来。
在中医教育上,要坚持从理论上与西医“划清界线”,在维护自身的独特生命的前提下与异己者对话。所以需要整个思想方式、教育方式的大转变。现在不仅是教材、课程要复中医之原,而且要尽量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恢复传统的“师徒制”。这是因为中医不是可以完全普遍化、数据化的学问,而是相当直观化、体验化和艺术化的学问,非有师徒之间长期的和情境化的交流不足以将新手带入这个意义世界。
【小题1】下列对造成科学崇拜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
B.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是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这在中国造成了对西方科学的崇拜。
C.按照西方传统的科学观,科学发展被认为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
D.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纯客观状态来进行,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的限度。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一领域中不同科学系统的出现,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
B.量子力学说明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分不开,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
C.同一领域不同科学系统之间没有真假之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中医是可实证的科学,它实际上已被自己几千年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医为模式,来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起源于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崇拜。
B.中、西医事实上各擅所长,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完全普适的,而可以是多元的。
C.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内在相通,因此中医的人文价值大于科学价值。
D.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截然不同,中医教育必须割断与西医的联系,完全传统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 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 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 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 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 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 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 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 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 “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 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 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 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 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 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 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 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 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 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 示》)
【小题1】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去功利化 ,不以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为 主要目的。
B.“言忠信,行笃敬”体现了儒家圣人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 性。
C.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不能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应该以立学教人为 本意 。
D.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 身”的教育理念。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国高等教育中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借鉴采纳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B.文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 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C.受到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 出以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关心他人、关心社 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理念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契合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不只是现在有,古代也同样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主张教育去功利化。
B.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C.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要发扬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 的人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孝亲情感出于人生而自然生发,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和共通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绵绵不息,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具有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在孝道与法律之间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与教训。然而自清末法制变革以来,传统法律制度已然崩溃,中华法系亦渐告解体,作为其核心价值和精神灵魂的孝道法文化也随之停止。经历清末修律、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运动的不断冲刷,不唯孝道法文化消失殆尽,一般孝道观念乃至道德价值亦如雨后残虹。
孝道文化的迷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观今日之社会,虐老行为时有所见,而法律的调控能力却十分有限。尽管民事法中规定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但又仅限于物质赡养范围之内,而这只是孝道最低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严重的不孝行为进行刑事追责,须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即长期虐待老人,或因遗弃造成老人重伤或死亡,才构成犯罪。这样的法律规定,很难真正发挥惩治不孝行为的作用。长此以往,势必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极大的挑战。孝道文化属于报答文化,其中既有人情上的知恩图报,也有功利上的付出回报,一方面为代际提供温情脉脉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也可消弭长辈心中老无所依的现实顾虑。因而孝适的弘扬有增进人际情感、消减人际隔阂的大功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由近及远,孝道由此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公德的源头。
时代变迁,需要孝道法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推陈出新。由此,无论逻辑内 容还是规范模式方面,传统孝道都需要一番扬弃。传统孝道精神可用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重见新意于今日之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之中。例如,子女对父母的人身伤害与精神侮辱,可否加重处罚?子女出于亲情对父母的违法行为包庇隐瞒,可否减轻处罚?对尽孝之人物、事迹,可否在精神褒奖之外再加物质奖励并将其制度化?这些问题要得到圆满解决,既需要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也需妥对传统孝道精神进行深刻体悟,还需要对现代法治精神有精准的把握。目前,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己对此展开有益的尝试。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有关于近亲属享有拒证权的新规定。2013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可以说已经迈出重要一步。这是对传统孝道法文化的呼应,
也是传统孝道法文化的呼应,也是传统法律价值的回归。
节选自《法学研究》
【小题1】下面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孝道是传统法律体系的核心价值,其对传统国民性格的养成及社会秩序的构建影响深远。
B.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孝道法文化已被冲刷至全无,这让人们深感遗憾。
C.“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使孝道得以更好地弘扬,这是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地深层原因。
D.当前我们重拾孝道,应以古代孝道法为标杆并大力发扬其精神,方能构建和谐地法制社会。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的法律不能为老人颐养天年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构成很大的挑战。
B.我国社会虐老行为并不鲜见,是由法律规定赡养义务标准过低而刑事追责定性标准太高造成的。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对长辈行孝道源于人类自觉的情感反馈,因此要创建和谐的孝道文化,与其加强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不如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D.因孝道产生的犯罪行为有其特殊性与个体性,在进行法制设定时,需要创造性设计:既要深刻体悟传统孝道精神,又要精确把握现代法治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自由选择,几经发展。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

【小题1】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
B.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
C.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
D.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
B.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
C.“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
D.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
B.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C.清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
D.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唐初年,国门未开,虽然历史上不乏张骞、班超、朱士行、法显等先贤的“通西域”之旅,但国人对西域的认知尚停留在想象层面。最早记载取经史实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由于地理、气候、语言、宗教和历史的特殊性,《大唐西域记》所记西域见闻颇具神奇性,有的简直就是微型神话。另一部重要史著是慧立、彦惊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归来,唐太宗特制《圣教序》予以表彰,慧立、彦惊为了美化师尊的人格、功绩,又在传记里加入了许多神话因素.仿佛玄奘取经是“承天命”,有神力相助。
据目前资料,今存最早的“西游”文学作晶是无名氏的俗讲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正是它既有的神话品质为《西游记》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就神话渊源而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影响之一是首次加入神话人物猴行者,替代玄奘成为作品主人公,直接奠定了后世《西游记》神魔小说的性质。另一神话人物是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他曾邀请三藏法师在天界水晶宫讲《法华经》,作为奖赏,赐隐形帽、金环锡杖、钵盂三件法宝。
由于猴行者等神话形象的加入并成为主人公,直接影响到《西游记》内容和结构的变化。文奘是得道高僧,然终为凡人,以人的思维方式感受世界,所以取经途中所见所闻不过是西域之道里风俗,所历险难也不外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毒虫猛兽的危害。而猴行者的出现,一举突破了真人真媒事的局限,他亦人亦猴,亦仙亦妖。这样人物必然有超越常人的生活逻辑:他能腾云驾雾,变化作法,自然灾难不足以成为其对手,故必须引入妖魔鬼怪;为了保证取经成功,他到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求得护法之宝隐形帽、金环杖、钵盂各一件,这就使作品引入了神;一般得道高僧只是精通佛理而已,既不能长生,又无诸般神功可言,所以取经对象必须是一位若即若离、至高无上的佛主。这样,神、佛、魔三者齐集,作品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此外,《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启了降妖模式。亥奘取经,历难无数,《西游记》作九九八十一 难,历难的主要模式是降妖伏怪。而这无疑是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首见。今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以确定的历难故事为树人国遇妖术、火类坳遇白虎精、九龙池遇九头髦龙。三难数量虽少,但意义远大。它将历史上玄奘所历"此等危难,百千无以备述”的情形拟人化,将历难对象由恶劣的自然条件转变为妖魔鬼怪。这三个除妖故事也为后世《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基本类型。
(摘编自2017年4月28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唐初年,国人对西域的认知尚停留在想象层面,玄奘去西域取经是“承天命”,有神力相助。
B.《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今存最早的“西游”文学作品,奠定了《西游记》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C.在“西游”这个故事中,猴行者亦人亦猴,亦仙亦妖,他的出现,一举突破了真人真事的局限。
D.《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把三藏的历难情形拟人化,将历难对象由恶劣的自然条件转为妖魔鬼怪。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二书的情况,意在证明大唐初年的闭关自守。
B.文章介绍无名氏的俗讲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为了证明该书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
C.文章由古籍中的神话因素到猴行者神话形象的加入,层层深入地阐明了《西游记》的故事基础。
D.文章围绕《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形成这一中心,从多个侧面进行阐述,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唐西域记》是最早记载玄奘取经史实的一部史书,具有神奇性神话元素,所记颇具神奇性。
B.《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替代玄奘成为主人公,直接奠定了《西游记》神魔小说的性质。
C.猴行者到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求得隐形帽、环锡杖和钵盂等护法之宝,这就使作品引入了神。
D.如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没有相关的历难故事,《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就不会有基本类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文艺应有“历史温度”
薪火相传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条内在脉络,从历史文化中追寻价值依据,获得情感认同,营造一方心灵家园,恰是中国人进行价值建构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而,不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的文艺作品当中,历史作为文化精神的基本载体都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抒写主题。
在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中,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无疑蔚为大观,影响最大。1998年第一部互联网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BBS上发表,2004年被改编成22集同名电视剧播出。后来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纷至沓来,如2011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上映,2012年上星播出的《甄嬛传》,2015年6月首播的网络季播剧《盗墓笔记》和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花千骨》《琅琊榜》等,无不引发收视狂潮。
网络文艺依托时代科技,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与消费两端合一的商业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为网络文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往往裹挟着娱乐至上,偏离历史—现实的弊端。
不管网络文艺有多少自己的特点,它的属性终究是文艺,而文艺一定是要反映现实,蕴含历史文化观念的。当然,不应该要求网络文艺像传统文艺那样“反映现实”,但应该具有“历史温度”。所谓“历史温度”,就是对历史—现实的真切感知,这种感知不一定要达到深刻的理性高度,但要在对历史—现实的体味中感受到理想的阳光和人性的温暖。在这方面,有的网络电视剧和网络歌曲就做得很好。例如,网络歌曲《小苹果》的爆红固然与其“病毒式营销”不无关系,但切中人心的平凡而又可贵的人间温情是其广泛传播的内在原因。
在网络文艺中,“史之所无,情之必有”的传统文艺创作方式更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网络文艺借助自身的科技优势,更容易摆脱种种限制,更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这一方面有助于开凿人性深度;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走向极端,进入“玄幻”。在一些网络历史剧中,历史情节已然变味,成为一张张画皮,在妍媸毕现中展示出的是丛莽杂生的幻象,历史化成为化历史,历史元素蜕变为怪力乱神。这不能不说是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误区,也是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坚持“历史温度”,则是消除上述弊端的良方。
“历史温度”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心中。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时间性生成,任何历史都是现实的时间性固化,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一团黑暗,那么我们心中的光明因素从何而来?因此,“历史温度”来自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来自我们对建构未来的渴望。在这一历史文化进程中,网络文艺必定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是文化精神的基本载体,人们从历史文化中可以追寻价值依据,获得情感认同,营造心灵家园,进行价值建构。
B.网络文艺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等组成,它不仅蔚为大观,而且影响巨大,播出之后无不引发收视狂潮。
C.网络文艺自身有着许多特点,我们不应该要求它像传统文艺那样“反映现实”,但应具有“历史温度”。
D.“历史温度”来自内心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建构未来的渴望,网络文艺只有从历史中看到光明,才能带给人们光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艺依托时代科技,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它能够创造奇迹,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B.创作与消费两端合一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既为网络文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往往裹挟着娱乐至上,偏离历史—现实的弊端。
C.“历史温度”指真切地感知历史—现实,并在体味中感受到理想的阳光和人性的温暖,这种感知强调感性,排斥理性。
D.在网络文艺中,“史之所无,情之必有”的传统文艺创作方式更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开凿人性深度,但也容易走向极端,进入“玄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传统文艺相比,网络文艺的缺陷在于不能“反映现实”,而其优势则在于能够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摆脱种种限制,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
B.网络歌曲《小苹果》的爆红,“病毒式营销”只是其外在原因,切中了人心的平凡而又可贵的人间温情才是其广泛传播的内在原因。
C.网络文艺只有坚持“历史温度”,才能够走出历史情节变味、历史化成为化历史、历史元素蜕变为怪力乱神等误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D.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时间性生成,任何历史都是现实的时间性固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脉络上,网络文艺必定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