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自由选择,几经发展。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

【小题1】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
B.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
C.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
D.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
B.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
C.“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
D.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
B.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C.清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
D.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9: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牛铃叮当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须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都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篙。这些也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备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第④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物质:迷失的大多数
周宇峰
暗物质最早由荷兰天文学家卡普顿提出,指可通过星体的运动间接推断出的其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但卡普顿对太阳系附近星体运动的研究未能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确凿依据。1933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首次在实验中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他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它们运动得太快,以至于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提供的引力无法将它们束缚在一起。他由此推断,后发座星系团之所以能够保持现在的状态,其中应该存在大量暗物质。
然而这一革命性的结论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之后不断有研究支持他的观点。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1970年,其时,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鲁宾和福特对仙女座星云中星体旋转速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两位科学家利用高精度的光谱测量技术,精确地测算出非常遥远的星体绕星系的旋转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星系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心区的可见星体上,那么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将随着距离变大而减小。但他们的观测结果却表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是恒定的。这意味着要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正确的,要么星系中有大量的不可见物质分布在星系的非核心区,并且其质量远大于发光星体的质量总和。
经过大量的后续研究,暗物质存在这一推论逐渐被天文学界广泛认可。但正如前文所说,观测到的现象也有可能意味着万有引力定律是需要修改的,而并非由暗物质引起。目前尚未找到一个修正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能够统一解释主要的观测事实,而引入暗物质的概念来理解这些观测事实,要相对容易得多。
暗物质虽不可见,但我们能通过其他方式发现它们存在的蛛丝马连。比如,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能导致光线弯曲。如果暗物质大量存在,其所产生的引力必然会改变“路过”它们的光线的走向。科学家在天文观测中发现,我们看到的星系的形状和它们的实际形状不相符,这说明星系发出的光线“变形”了,因此推测星系团中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质。科学家已经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确定宇宙中暗物质的总量: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总物质的85%以上由暗物质贡献,构成天体和星际气体的常规物质只占15%。
然而我们对暗物质属性的了解仍然很少——目前我们只知道暗物质不是什么,但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暗物质应是有质量的,能够参与引力相互作用,但单个暗物质粒子的质量大小还不知道;暗物质应该很难衰变,因为在宇宙结构形成的不同阶段都有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其寿命起码要长过宇宙年龄;暗物质基本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暗物质与光子的相互作用必须非常弱,以至于其基本不发光。
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不应是常规物质。人类已知的物质世界几乎全部由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且这种常规物质的总量是确定的,如此大量的暗物质不可能来自常规物质,它是一种完全未知的新的物质类型。我们已知的所有常规物质都能够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来解释,但暗物质的存在对这一模型的完备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集中力量探测暗物质属性,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已经在四川锦屏建成了小型暗物质探测实验宝,同时,我国第一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号己经在轨道空间收集了一年的数据,相信这些探测将会为最终解开暗物质之谜作出贡献。
(摘编自2017年2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暗物质这个概念最早由荷兰天文学家卡普顿提出,他通过星体运动间接推断出暗物质可能存在,但未能发现其存在的确凿依据。
B.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鲁宾和福特的观测结果表明,在仙女座星云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恒定,而非随距离变大而减小。
C.科学家在观测中看到星系发出的光线“变形”,由此推测星系团中可能存在的暗物致所看到的星系形状与其实际形状不相符。
D.目前人类对暗物质属性了解依然很少,只知道暗物质不应是常规物质,而应是有质量的、很难衰变的、且基本不发光的某种新的物质类型。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兹维基利用光谱红移测量发现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太快,进而推断该星系团中确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B.从暗物质概念的提出,到暗物质存在的推论被广泛认可,其间大量运用假设和推断而没有实际探测,所以人类对暗物质属性了解依然甚少。
C.科学家已经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确定字宙总物质大部分是由不可见的暗物质贡献的,这些“迷失的大多数”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
D.这篇科普文章围绕暗物质这一科学话题,从概念提出、证据发现、属性推测、研究现状等方面对人类探索暗物质的情况做了介绍。
E. 我国在探测暗物质属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包括建成小型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和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这些探测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小题3】结合文章,概括暗物质的探测对人类科学研究方面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

神秘宇宙,浩瀚星空。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盘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利用索网结构。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

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天眼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率提高100倍。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今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天眼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中国天眼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并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6颗脉冲星。其中2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约1.6万光年,另外4颗还有待测量。

(取材于陈芳、丹长江等人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天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的启用是射电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成为我国首次发现脉冲星的天文望远镜。
B.中国天眼依靠索网结构和馈源舱可随天体移动调整视线的指向,可以看到遥远的太空的任何地方。
C.中国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号,其灵敏度、综合性能和探测范围等都位居世界一流。
D.中国天眼启用一周年,已经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而且部分脉冲星已经得到系统认证。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六十年代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的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B.地球文明相对于漫长的地球生命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而人类摆脱束缚对广袤无垠的太空进行探索,这还只是科学构想。
C.中国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便于它尽可能减少无关信号的干扰,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D.中国天眼可使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它能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小题3】中国天眼被视作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又一长足进步,请概括“进步”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介于玉与石之间的贺兰石

季栋梁

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绵延在河西走廊数百公里的贺兰山,在经历了无数改朝换代的战火洗礼后,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功名梦想,抵御了西北狂风对河套的侵蚀,造化了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的同时,赐予了宁夏人一种宝物——贺兰石。

②在中国书画界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贺兰砚雅称“碧子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贺兰石是做贺兰砚的原材,之所以无比珍贵,是由于贺兰石是一种含石英粉沙的黏板岩,其构成的矿物非常微细,只有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夹携着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等结构,均匀地散布着多种坚硬的石英粉和铁矿物微粒,石质细密,结构均匀,坚而不脆,用它不仅古朴典雅、妙趣横生,而且发墨迅速,不郁结,又耐用,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说。尤其是贺兰石自然形成两种色彩:“深紫”和“碧绿”。远看仿佛那“碧绿”是嵌入“紫石”上的碧玉,近观,却是自然生成的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在砚石中极为罕见。1963年12月,董必武视察宁夏时,对贺兰砚大加赞赏,挥毫泼墨,题诗赞曰:“色如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③贺兰砚在雕刻之初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石”与“俏彩”。所谓“相石”一如相面,即是对一块石料整体的大小、纹理、厚薄、形态等总体品味、把玩。所谓“俏彩”则是依照“深紫”、“碧绿”二色的分布层次,尤其是根据“碧绿”自然形成云、月、水、山、龙、鹤、松等形纹,随彩走形,谋篇布局,勾画主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家们常常要对一块贺兰石达摩面壁一般端详许多时日,才下刀雕刻。正是这一块块“碧绿”,为贺兰石赋予了极高的艺术天赋,“太白醉酒”、“赤壁怀古”、“松鹤 年”、“渔舟 晚”、“龙凤 祥”、“结草 环”、“北斗七星”等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与砚台相得益彰。因此一方艺术价值上乘的贺兰砚,往往需要艺术家数月甚至数年的呕心沥血。清代道光年间,宁夏道台谢威风曾招请南方制砚名手,传技艺于当地,使贺兰砚的雕刻技术得到快速提升,风格上具有南柔北刚的独特个性。

④贺兰砚究竟有多长时间,最早的说法是“蒙恬制笔”之说。大秦统一六国以后,蒙恬作为秦始皇的一员战将,统帅十万余屯垦于宁夏黄河两岸。在这段岁月中,蒙恬“以柘木为管,鹿皮为柱,羊皮为被”,制造了被后人称赞的“秦笔”、“苍毫”。既然造了笔,与其配套的砚台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邵元冲《西北胜览》中载:“贺兰山之附近,又产紫石,可为砚。市上有出售者,亦西北名贵产品也。”最早记载贺兰石刻砚的是《宁夏府志》,在其“地理山川”一节里有这样的描述:“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滚钟口,距银川市30公里,是绵延数百公里的贺兰山离银川最近的风景点。笔架山海拔2600余米,从滚钟口举目西望,笔架山悬崖峭壁上有一道岩层,仿佛紫云萦绕,十分壮观。贺兰石便出自这里。贺兰石储量极小,总储量仅为35.23万立方米,而可供开采的中心区储量仅有5.93万立方米。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科学开发贺兰石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限量开采贺兰原石不超过20吨,这使得贺兰石制品更显珍贵。

⑤每年5月至10月为贺兰石采掘时间,倘若这个时间你到滚钟口,会看到采石人。他们荡于悬崖峭壁之间的云雾之中,踏天磨魔刀割紫云,极其壮观。为了保证贺兰石的完整性,如今依然采用露天手工采掘的方法。由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有防火规定,采石工人们不能在山上生火做饭,也不能住在山上,他们每天要背负20多公斤的贺兰石翻山越岭往来7小时山路,相当艰辛。

⑥除了制作砚台之外,贺兰石制作的镇纸、屏风、挂件等也是极有特色。倘若在银川大街上,你碰见几位靓丽的女子颈项间挂着精美的挂件,紫色石头上嵌有淡青色图案,或生肖,或云龙,或寿星,或财神,或月上柳梢头,或人约黄昏后,那就是贺兰石雕制成的。

【小题1】第①段中“造化”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动词:“松鹤 年”、“渔舟 晚”、“龙凤 祥”、“结草 环”
【小题3】为什么“艺术家们常常要对一块贺兰石达摩面壁一般端详许多时日,才下刀雕刻”?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举宁夏道台谢威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贺兰砚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
B.从“蒙恬制笔”说中,可以推断贺兰砚在秦统一后应该有出现的可能。
C.从《西北胜览》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贺兰砚作为名砚已经在市场上销售。
D.引用《宁夏府志》既写了最早贺兰石刻砚的时间,又写出采石的地点。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贺兰石珍贵的原因。
【小题6】如果在今年世博会的宁夏馆中展出贺兰砚,请你写一段介绍贺兰砚的说明性文字(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