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孝亲情感出于人生而自然生发,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和共通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绵绵不息,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具有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在孝道与法律之间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与教训。然而自清末法制变革以来,传统法律制度已然崩溃,中华法系亦渐告解体,作为其核心价值和精神灵魂的孝道法文化也随之停止。经历清末修律、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运动的不断冲刷,不唯孝道法文化消失殆尽,一般孝道观念乃至道德价值亦如雨后残虹。
孝道文化的迷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观今日之社会,虐老行为时有所见,而法律的调控能力却十分有限。尽管民事法中规定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但又仅限于物质赡养范围之内,而这只是孝道最低层次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严重的不孝行为进行刑事追责,须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即长期虐待老人,或因遗弃造成老人重伤或死亡,才构成犯罪。这样的法律规定,很难真正发挥惩治不孝行为的作用。长此以往,势必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极大的挑战。孝道文化属于报答文化,其中既有人情上的知恩图报,也有功利上的付出回报,一方面为代际提供温情脉脉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也可消弭长辈心中老无所依的现实顾虑。因而孝适的弘扬有增进人际情感、消减人际隔阂的大功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由近及远,孝道由此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公德的源头。
时代变迁,需要孝道法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推陈出新。由此,无论逻辑内 容还是规范模式方面,传统孝道都需要一番扬弃。传统孝道精神可用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重见新意于今日之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之中。例如,子女对父母的人身伤害与精神侮辱,可否加重处罚?子女出于亲情对父母的违法行为包庇隐瞒,可否减轻处罚?对尽孝之人物、事迹,可否在精神褒奖之外再加物质奖励并将其制度化?这些问题要得到圆满解决,既需要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也需妥对传统孝道精神进行深刻体悟,还需要对现代法治精神有精准的把握。目前,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己对此展开有益的尝试。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有关于近亲属享有拒证权的新规定。2013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可以说已经迈出重要一步。这是对传统孝道法文化的呼应,
也是传统孝道法文化的呼应,也是传统法律价值的回归。
节选自《法学研究》
【小题1】下面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孝道是传统法律体系的核心价值,其对传统国民性格的养成及社会秩序的构建影响深远。
B.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孝道法文化已被冲刷至全无,这让人们深感遗憾。
C.“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使孝道得以更好地弘扬,这是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地深层原因。
D.当前我们重拾孝道,应以古代孝道法为标杆并大力发扬其精神,方能构建和谐地法制社会。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的法律不能为老人颐养天年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构成很大的挑战。
B.我国社会虐老行为并不鲜见,是由法律规定赡养义务标准过低而刑事追责定性标准太高造成的。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对长辈行孝道源于人类自觉的情感反馈,因此要创建和谐的孝道文化,与其加强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不如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D.因孝道产生的犯罪行为有其特殊性与个体性,在进行法制设定时,需要创造性设计:既要深刻体悟传统孝道精神,又要精确把握现代法治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7 02: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韩松

①听说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虛构的、想象的,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是无厘头的作品。□□,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让人很难想象。但偏偏就是这样,这部由英国《自然》杂志的亨利·吉编辑的《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

②《自然》杂志创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③亨利·吉在书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是由麦克米伦家族赞助的,从创办之初便提倡宽松愉快的氛围。他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1999年,《自然》在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达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

④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这也很沉重。

⑤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脑洞大开,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充分体现了书中所说的“好玩”、“有趣”、“超脱的娱乐精神”。虽然只是“好玩”,但可能就是真谛,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在西方,不少科学家从小就热爱科幻。

⑥这些作品中,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把想象建筑在科学性上。这部书的分章,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

⑦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

⑧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

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

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

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⑨这些小说大胆地把不同的领域连接杂糅,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宗教、文学混合在一起,产生“趣味”。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二十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⑩这是真正的科幻。

(选自《文汇报》2018.1.有删改)

【小题1】第⑥段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方框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况;然而B.虽然;但是
C.既然;那么D.何况;因此
【小题3】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1999年创刊的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是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
B.英国《自然》杂志的创刊,旨在鼓励“好玩”、“有趣”,“有超脱的娱乐精神”。
C.科幻小说诞生约200年,有些人不懂得欣赏它的艺术美,偏执地认为其没有深度。
D.读《自然》发表的文章,作者感觉自己就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小题5】第⑧段引了《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的一些内容,你认为是否必要?请做岀判断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龚群
①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②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③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
④助推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
(摘编自201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孝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传统孝文化,我们只有批判性吸收,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C.一个诚恳地关怀他人和社会的人往往是愿意为父母尽孝的人。
D.当代孝文化,应提倡邻里守望相助的风气和维护父辈权威的地位。
【小题2】(小题2)(小题2)关于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提出观点孝的伦理观念要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认为传统的孝文化都是可取的。
B.本段提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关系中的父子等级也是合理的。
C.本段虽然提出传统孝文化的合理之处,但是也明确指出了其中的某些不可取之处,有做到辩证看待传统孝文化。
D.本段中提出孝的伦理观念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否定传统孝文化。
【小题3】(小题3)(小题3)助推家庭养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D.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C.“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D.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
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