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性•兽性•虫性
——进化论出世150周年陟览
(1)人类能进化到今天的优秀和强大,胜过一切其他动物而统治着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获得了理性,即认知世界、概念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动物学研究表明,其他动物如灵长目也有初等的认知、简单的思维和粗浅的推理能力,但都不如人类的能力那么强大、系统和深刻。只有人类具备理性思维和行为能力。
(2)人的理性包括感性认知,学习记忆,思维推理和智能创新四部分。
(3)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认知食物和猎物,鼠见猫逃窜等,多是先天遗传技能。除高级灵长类外,都不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影像,经长期训练也不成。学习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发达的大脑是浩瀚记忆力的物质基础。符号语言和文字是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积累和传播知识的手段,是人类独有的后天习得的技能。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气和为集体利益的身精神使人类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创新智能。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都是人类智能创新的产物。
(4)理性是后天获得的能力,灵敏的受感器官,可靠的神经系统和强壮的大脑等是理性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公认后天习得的性状和能力不可能遗传子代,至少短期内不能。每代新人的理性要从头学起,靠社会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是培育公民的良好品德、优越智慧和坚韧的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没有先进文化的陶冶和良好的教育而指望天赋予睿智美德是与科学规律相悖的。
(5)人是社会性动物。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道德观念、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人的理性是从社会文化中,即群体的经验、知识和习俗中通过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生来即孤单孑立与社会隔离的人无理性可言,连语言都不可能掌握。
(6)20世纪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就都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陶醉于自己智能的增长,思想的进步,科技的成就和对自然界的某些胜利,绝不要忽略人的动物性这个本质。不管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即使走出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也可能造访火星,都不可能改变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躯体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产生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人类是地球上30多亿年的生物进化链中的一环,我们已彻底适应了这个自然环境,每一滴血、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理论、每一种主义都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成仙,自然界不能超越,更不能破坏,否则就是人种的衰微、死亡和灭绝。航天科学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  
(7)倘若把人的生物性称为兽性,则人性等于兽性加理性。兽性来自遗传,基因万年笃守,千年不见有变。理性获自文化陶冶和教育,随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迅速变化。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兽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文化、科学和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机杼。即使人的兽性万年不变,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总在提升着人的理性,增益着人性的光辉。  
(8)后天获得的理性,如科学、文化能否影响人的兽性进化?科学界仍有争论。20世纪生命科学主流仍然否定法国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获得性状”可遗传后代的理论,认为缺乏实验证据。多数人认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会影响甚至操纵人的遗传特性,如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使后人免疫能力更强,变得更健康,更聪明,那是可能的,有的已经实现。
(选自《文汇报》2008年11月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E.科学界普遍认为,后天获得的理性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物本性的进化,例如科学文化的进步使得人类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等。
A.人类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字去思维和表达,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这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B.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这说明了人的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离开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C.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备了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人的理性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D.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人的生物本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
【小题2】下列对有关“理性”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其他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的生物都不能认知、思维和推理。
B.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能够认知食物和猎物,不属于感性认知的技能。
C.学习记忆以发达的大脑为物质基础,思维推理建立在感性认知和学习记忆的基础上,是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的过程。
D.人类智能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良好的悟性和探求真理的勇气,它促成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小题3】(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4】根据文意,人获得“理性”有哪些途径和必备条件?(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②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③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④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⑤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⑥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小题1】“伪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五段的论证层次。
【小题3】《列子》“不全伪”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医学人文让医生思考人的价值
郭莉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医学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都获得重大突破。人们在为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带来的新能力而欢呼的时候,越来越意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理性的发展正在背离人文精神的需求——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始料未及的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和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价值问题”,只靠他们自己的专业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人文学者的广阔视野。
医学人文最早关注的是医学的本质问题和最基本的人类价值问题。此前,医学生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情感上与病人保持距离,因为医学教育者认为情感具有主观性,会干扰医学实践中的“科学”判断。但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先驱之一多尼·塞尔夫提出了医学教育要同时培养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观点。他指出,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包括对患者、同事以及对自己的同情、敏感性和共情,医生的情感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更好地提供病人照护,但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却忽视了情感能力的培养。
从一开始,美国学者就认为文学是医学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医学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亲密的关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医学生可以意识到慢性病、残疾、死亡、抑郁和苦难不会屈服于技术和科学,这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问题,需要技术以外的力量和智慧来面对;文学有助于培养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作出伦理决策的重要基础(想象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会带来不同的视角);此外,文学为医学生提供宝贵的内省机会,只有省察自己才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这些都是好医生需要的品质。
而对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年轻医学生来说,文学创造了一个可以近距离探索人的价值、人际关系、人的情绪的模拟环境,关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疾病折磨、甚至没有经历过家人死亡的医学生去感受这些经历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反思医生在这些人生关键时刻的作用;阅读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助于医学生深入病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面对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国内医学界也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论调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如果病人能够遇到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己任、在压抑的环境中愿意倾听他们的痛苦,能够给予他们关爱和希望的医务工作者,病人的求医经历也就会因此得到改善。
(选自2013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简要概括文学对于医学具有哪些价值?
【小题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
②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要用到茶。唐朝人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两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就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选用急流之水,也不能选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时,第一次的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串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④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需要,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展示茶道,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以及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⑤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
⑥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因此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⑦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人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⑧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的东西,而茶叶中含有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这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品。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盛,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⑨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人们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⑩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原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唐代的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茶文化不仅蕴含着和谐的理念,还包含着秩序的理念。
B.人们饮茶时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不谋而合,可见茶文化与道家文化关系密切。
C.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促进了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而儒释道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D.人们只饮第二次的茶汤,强调饮茶的量要适度,认为通过茶道就可以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生肖”指的是人出生之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或十二相属,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我国传世的书面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后世的人们认为人出生在哪一年就属那一年的动物。“生”者,所生之年也;“肖”者,类似、相似也。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计生年和计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已妇孺皆知。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记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象征编码系统,生肖还有神秘莫测的一面。比如说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是怎样产生的?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唯独龙却是现实中没有的呢?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认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洪水神话、双头鹰造型、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转移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他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生肖说的产生同“十二”这个神秘数目有着不解之缘,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天文学也确实最先将“十二”作为基数和模式数字来使用。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其他文化中的这个数字都和巴比伦有关系。我国瑶族布努人的史诗《密洛陀》中讲到女神开天辟地的方式:“她叫风变成十二根天梁,她叫气变成十二根地柱。”这些用法都把十二的神秘性建立在基数或极限数的象征意义上,然而瑶族的这种数字观很难说同巴比伦人有什么关系。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确认十二为基数呢?当我们带着上述疑问浏览文化史上的这个模式数字时,不难发现它的同古人“仰观天象”有关。希罗多德《历史》第六卷中提到“雅典人正向十二神奉献牺牲的时候”,这里的“十二”是天神的象征数。在柏拉图的《斐德若篇》中,十二神与西方式的十二生肖即黄道十二宫相对应,因为其中讲到十二神乘马车在天上“运行满了一周”。中国人的十二地支表面上看是同地联系的,但这也只是相对于“天干”而言。近有学者考证,由子到亥十二地支之名都来自于太阳的周天运行。《春秋左传注•哀公七年》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礼记•郊特牲》谈到天子之郊祭时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注云:“天之大数为十二。”

这些说法似乎在暗示:十二之数来自天象。而天象与历法相对应,所以作为基数的十二最初均用在天文历法方面,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肖”一词中,“生”指人出生之年;“肖”意即类似、相似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动物,但生肖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B.在我国历史上,生肖之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是因为生肖能用来计生年、计岁、排辈分。
C.作为一种象征编码系统,生肖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还是有很多神秘莫测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D.中国的十二生肖的起源很有可能与我国先民早期对天象的观察有关,十二这个数字从天文记时逐渐运用到了生肖文化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其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
B.克鲁伯之所以反对“泛巴比伦主义”,是因为这种理论与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性是对立矛盾的。
C.柏拉图的著作中提到了十二神乘马车,这里的十二神与黄道十二宫有某种相对应的关系。
D.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以十二为基数,比如中国有“十二地支”,西方有“十二天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十二生肖的最早文字记录出现在东汉,但不能由此断定十二生肖是在东汉才开始流行的。
B.作者认为生肖应该起源于本土,但也不能排除外来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作者引用《密洛陀》中的例子,是要证明不是所有文化中的十二都和巴比伦有关。
D.在中国,至今还流行着生肖游戏、生肖算命等现象,这说明生肖文化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