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③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④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⑤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______________,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⑥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⑦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一”,即“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即“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即“同一”并不排斥“差别”,相反,它是包含差别于自身之内的。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千多年前“和而不同”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⑩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的是___________。
【小题2】在文中,“和而不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五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他抓住了淘金的机遇,这是“和”;但他却放弃了淘金,这是“不同”。
B.他赶上了淘金的机会,这是“和”;但他却没有简单地去淘金,这是“不同”。
C.他跟上了淘金的步伐,这是“和”;但他却没有与别人恶性竞争,这是“不同”。
D.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
【小题4】下面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宋儒对“君子和而不同”的阐释注重“义”、“利”之辨,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含义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坚持自己的审美主张。
C.“和而不同”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引证、例证和对比等方法,语言简明,结构严谨。
【小题5】第七段中加点的“似乎”、“近似于”两个词能否删去,联系文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认为“‘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联系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锦鲤”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①鱼很早就出现在先民的生活里,中国的渔猎文化在农耕文化之前,半坡遗址发现的“人面鱼纹图形”彩陶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了。那时候的人类生活在神话与真实之间,他们对万物饱含敬畏,云中鸟、林中兽和水中鱼都人格化了,成为神秘的存在。人们相信,在大海深处,一定是鱼化龙而去。鱼、龙被联系在一起,鱼成为龙图腾的伴生物,或者,在龙图腾之前,有过鱼图腾,这也许也是周代“鸟鱼之瑞”说的深层原因吧。
②鱼文化的演变中,化龙的鱼由泛指转为特指鲤鱼。鲤鱼因此开始符号化。鲤鱼因多卵而被喻指“多子多孙”,《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后世与婚姻、生育相关的礼俗,加入鲤鱼的文化符号,便不足为奇了。
③鲤鱼的祝福意味越来越深入世俗生活。孔子得子,鲁昭公赐以鲤鱼。孔子感拜,取名孔鲤,字伯鱼。庆贺生子赠以鲤鱼逐渐成为礼俗,并在送鱼之时,附上绢布书写的祝福语,久而逐渐演变为书信的代指,友谊、爱情的代称。寄信的外盒,被精致的中国人制作成鲤鱼的形状,后世才有了“鱼传尺素”“遗我双鲤鱼”的浪漫表达。
④鲤鱼游进剪纸、年画、刺绣、花灯等民间艺术,进入“年年有余”的祝福语,成为酒席的标配,关于鲤鱼的吉祥意指越积越厚,具备了深广的群众基础,被各种文化争相引入并诠释。道家故事中,道士升天大多是骑鲤的。魏晋时期,鲤鱼被定为道家圣物。佛家视鱼为八吉祥之一,鲤鱼放生更是疑似借鉴了儒家文化,而龙形木鱼更有“鱼化成龙”的儒家文化意味。对鲤鱼文化赋予和添加新内涵,并得到大众广泛认可和深远流传的,是儒家的诠释。
⑤鲤鱼背高体阔,身形俊秀,柔中带刚,性格雄健沉稳,具有临危不乱、泰然自若的风度,它们的形象和性格符合儒家对于“君子”的要求,鲤鱼便被儒家赋予了诸多入世、励志的意蕴。汉代《三秦记》载:“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迎合了大众企图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理想,被儒家成功转喻为科举考试,成为儒家劝人入世进取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激励了一代代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梦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⑥龙是极少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不是所有的鲤鱼都可以化龙,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科举成功。必须通过特殊化,通过数量的限制来彰显龙的尊贵,所以化龙的是特殊的“黄鲤鱼”。到了唐代,首次出现在陆龟蒙诗歌里的“锦鲤”,拥有了化龙的专利。在千万种鱼中,成为鲤鱼已然幸运万分;在千万条鲤鱼中,成为锦鲤更是万分幸运。只有它们,才拥有成龙的资格和机会。锦鲤,实在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运儿。
【小题1】根据上下文,适合在第⑥段中空格处填入的词语是( )
A.或者
B.那么
C.但是
D.同时
【小题2】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小题3】以下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古时候的人类生活在神话与真实之间,他们对万物饱含敬畏,这是形成周代“鸟鱼之瑞”说的深层原因。
B.“鱼传尺素”“遗我双鲤鱼”指的是中国古人喜欢把书信裁剪成鲤鱼的形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自古以来,鲤鱼被各种文化争相引入并诠释,其中,鲤鱼放生和龙形木鱼是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
D.锦鲤的特殊性在于它因为获得了稀有的成龙的资格和机会,所以它在众多的鲤鱼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幸运儿。
【小题4】纵观全文,概述鲤鱼作为文化符号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书院起源于唐代的民间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宋代书院兴盛起来,与理学相结合,奠定了发展的学术基础与学养根基,基本上确立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相结合的制度。明代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推广阶段,总体上是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清代书院大量普及,形成了从民间乡村书院、家族书院到官方支持的省城书院的全网络覆盖规模。近代书院的改革,目的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现代与传统的一眯相承。但在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和自身深刻的危机意识的影响下,改革变成了“争毁”。于是,书院改制成了学堂,产生了历史的断裂,传统书院的内在精神并未传承下来。

书院首先要继承传统,要尊重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先哲们。书院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程颐提出“天理”这个新儒学核心概念,打破了千余年来解释儒家经典的范式,具有极高的理论创新价值。有了这个基础,朱熹才能成就理学思想集大成的伟绩。传统不仅在于传承,也在于创新。没有传承,文化就如无源之水;没有创新,文化就如一潭死水。

书院能自觉运用传统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孕育于夏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宋代学者们不仅批判秦汉以来的政治,认为从无善治,也严厉批判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认为纯为利禄而行。这种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创建书院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的驱动力。

书院办学的另一个宗旨是求“为己”之学,为了成就自己健全完满的人格,这也可以说是书院建在山林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书院讲学有严格的程式,书院讲学的程式与规定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尊重,对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师长的尊重。书院的创建者们又忌讳文化传统僵化、书院像官学一样成为赚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书院在先生讲学规范与生徒求学自主之间的平衡,使书院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因而焕发出无限生命力。

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科专业化,学问碎片化,学生只有专业知识,缺少人文关怀,没有很好的传道精神。又加上社会发展过速,物质刺激太强,权力诱惑太大,这些都会造成人丧失对自身存在的思考,追求知识,拼命学习,结果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追求什幺,纯粹变成了“为人”、“逐物”的工具,丧失了“为己”的目的。因此,传统书院的传道与为己相统一的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处理好为学做人的关系,仍旧是可以借鉴的。

(摘编自郑明星《书院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起源于唐代,是在民间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
B.书院在宋代与理学相结合而奠定了发展的学术基础和学养根基,基本上确立了讲学、藏书、学田等相结合的制度,到明代得到很好的推广。
C.书院到了近代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彻底改制成为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堂就是书院,但未能继承书院的传统。
D.书院在清代得到了大量普及,有民间组织的乡村书院和家族书院,有官方支持的省城书院,从而形成了全网络覆盖的空前的规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程颐打破了千余年来解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天理”这个新儒学核心概念,对后来儒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宋代的学者们认为,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就只是教会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创建书院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
C.朱熹在程颐的基础上取得了理学思想集大成的伟绩,说明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做到源远流长而又富有生命力。
D.书院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循环,根本原因在于书院既注重先生讲学的程式和规范,也注重生徒求学的独立自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教育在强调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求生徒做“为己”之学,即成就自己健全完满的人格,因此,书院大都建在远离喧嚣城市的山林之间。
B.书院讲学的程式与规定体现了对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师长的尊重,这反映了古代师道之尊严,从传承和创新来说,师道尊严也有一定的意义。
C.现在的时代,物质刺激太强,权力诱惑太大,使得有些人丧失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传统书院传道与为己相统一的办学宗旨仍然值得借鉴。
D.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科专业化,学问碎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人文荧怀,更没有传道精神,远远不如过去的传统书院。

同类题3

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jiè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②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③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小题1】根据给出的拼音写汉字:慰jiè
【小题2】从上下文判断,第①段  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理由是
【小题3】第①段中“这”指的是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核心内容。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⑵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时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的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百年来,书法作品,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都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错落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旋律”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应着眼书法艺术整体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起落开阖,而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B.每个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应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C.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也有独到的理解。
D.书法作品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而通过作品的内涵,也可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旋律关注的是作品整篇布局,出于内涵的需要,有些诗句在书写时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了空白,但旋律仍在。
B.行气代替不了书法作品整体的旋律,它是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只能展示作品局部的艺术魅力。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放置于固定框架中,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我国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而长期忽略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书法艺术与诗歌、音乐的相似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②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③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涛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④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汉乐府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五言诗的标志是“二三”节拍,较之《诗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汉末出现了许多五言诗,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有删节)

【小题1】依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元前6世纪左右,周王朝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被编辑成了《诗》。
B.《诗经》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又因为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西周时代的“大雅”和周王室衰微以后的“小雅”。
C.汉代把《诗》尊为经典,《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D.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集中体现了汉代诗歌的新成就。汉乐府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是一种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屈原是其奠基人和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而《离骚》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B.《诗经》四言的“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非常优美,表情达意也极丰富自由,而五言诗的标志则是“二三”节拍,到汉末时才呈现出大兴的局面。
C.“古诗十九首”因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又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人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D.《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但二者的诗歌美学风格完全不同;相对于《诗经》而言,《楚辞》表现出了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小题3】根据第四段对《古诗十九首》的论述,判断下列诗句中不是出自《古诗十九首》的一项是
A.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C.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D.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