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颁给了破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子外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 “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对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对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入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哪里来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⑥在宇宙诞生的时刻,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中的“希格斯场”是完美对称的(就像那支竖立的铅笔),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但希格斯场是不稳定的,它在宇宙早期的时候失去能量了,这些能量被粒子们接收,哪种粒子接受到的能量多,哪种粒子就重一些。“希格斯场”理论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不久前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要寻找的目标之一。“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现在唯有希格斯玻色子尚未被发现,诺贝尔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希格斯。

⑦如果说南部阳一郎可能帮助解释了物质为何有质量的话,那么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工作则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至今还存在。观测表明,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为主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远少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⑧物理学理论显示,宇宙创生之时,应有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制造出来,二者相遇便会湮灭,化为能量。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包括我们自身便都不会存在,我们的存在说明宇宙早期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被打破了。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认为造成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了存在6种夸克。这些夸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陆续被物理实验所证实。 ’ .

⑨现在,物理学家相信,宇宙每产生100亿个反物质粒子的同时,就有一个额外物质粒子的偏离,正是这样的偏离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宇宙得以存活,使我们得以存在。

【小题1】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粒子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组是 ( )
A.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从镜子里看和在镜子外看没有什么区别。
B.播放一个小球在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的录像,从画面上无从判别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C.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
D.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则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对称。
【小题2】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 )
A.“小林一—益川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他们二人预言的6种夸克,也陆续被物理实验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B.“铅笔实验”表明:对称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状态;丧失对称性,同时降低能量,才能获得稳定。
C.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异源于它们宇宙早期接受能量的多少。
D.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镜像对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的破缺,而南部阳一郎据此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物理学家们多次因为在破缺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在粒子物理学的“三个对称”领域,极有可能都存在对称破缺现象。
B.“对称性破缺”是粒子物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旦解开了它的奥秘,我们就能完整地回答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远远少于物质的问题。
C.大型强子对撞机(IMC)如果能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物理学家们的预言非常需要获得物理实验的证明。
D.如果宇宙中产生的粒子具有严格对称的性质而不存在破缺,我们今天的世界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的存在其实十分偶然和幸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隐

马宝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了几句孟浩然。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个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是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到自己就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说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了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谈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议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长吏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带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子话嘛。”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文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体部分以姚长史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来写孟浩然,与《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行动和心理来写贾府有相似之处。
B.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吃酒吟诗”“谈诗论文”“仕途困顿”“失之交臂”等四字词语的加入,又让语言显得典雅厚重。
C.文中两次写到孟浩然醉酒不见人,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
D.孟浩然与姚长史坐石谈诗论文的情节在文中两次出现,前后照应,一设迷,一解谜,给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小题2】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
【小题3】小说前几段写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人的力气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力气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要使肌肉收缩有力,就得供给大量能量,这能量就是从体内的脂肪、蛋白质和糖分解时得来的。实验证明:1克脂肪分解能供给36000焦耳热能:1克蛋白质或1克糖分解后能供给16000焦耳热能,人就是从这些物质的分解中得到能量,产生力气的。

那么,为什么人在情急时力气就特别大呢?

(   1  )由于神经系统强烈活动可以引起全身各处肌肉发生强烈收缩之外,在人的两个肾脏上面,各有一个楱子般大小的腺体,能分泌肾上腺素,这种物质只需极少量进到血液里,就会立刻使心跳跳动加快,血压上升,大量贮藏的糖调拨到血中,提供大量能量,随时准备(   2  )紧急情况。人在遇到危险或情况紧急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生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应激反应”。可见,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和血糖的急剧增高,与人在情急时获得力量有很大关系。

【小题1】文中( 1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只是B.在C.除了D.可能
【小题2】文中( 2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应对B.应答C.回应D.应付
【小题3】下列哪一项文中没提到?
A.人体能量是从脂肪、蛋白质、糖分解时得来的
B.1克脂肪分解能供给36000焦耳的动能
C.人在情急时,力气就特别大
D.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和血糖的急剧增高是人在情急时力气特别大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捉鳖

朱树元

纪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给父亲捎了两条好烟。父亲说:“这烟老贵了。”

纪伟说:“您只管抽,反正不要我花钱。”

父亲又叨叨起来:“你走到今天不容易,得处处小心哪!”

“我还是那句话,现金购物卡什么的一律谢绝。”纪伟说,“至于收两条烟孝敬您……”

“先不谈这个。”父亲打断纪伟,拿起一根木棍状的工具,“走,咱捉鳖去,捉那只逃跑了的鳖。”

纪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屋后的小河里生活着一只小鳖。纪伟瞅见过它,就缠着父亲给他捉。父亲用猪肝钓,鳖就是不咬钩。父亲埋伏在河边,用鱼叉戳,可是鳖迅速下潜,鱼叉仅擦伤了它的背壳。

后来,鳖转移到附近一条宽阔的大河里,把远在鱼叉射程之外的河心作为透气点,平安地生活着,年复一年,长成了老鳖。

父子俩来到了大河边。

纪伟望着水面:“鳖呢?”

父亲说:“别急.它马上就会现身。”

过了 一会儿,河心果然浮出一只如小斗篷般的背壳带有伤痕的老鳖。

“好大的鳖啊。”纪伟说,“可是它离我们有四五十米呢,怎么捉啊? ”

父亲没有作答,而是捡起一颗石子,瞄了瞄老鳖。

“别砸。”纪伟说,“会把它吓跑的。”

父亲还是挥动了胳臂。扑通一声,石子落在老鳖附近。

老鳖竟然没有逃跑。

纪伟说:“咦,它咋不跑呢?它咋不怕呢?”

父亲说:“刚开始砸,它跑,砸多了,它就不怕了。”

纪体说:“您总砸它干啥?”

“它个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我站在岸边时也敢大摇大摆出来透气,好像知道我拿它没辙似的。”父亲说我嫌它碍眼,招我生气,就用石子砸它,想把它赶走。”

“石子没什么威力,伤不了它;石块砖块扔不出那么远,碰不着它。”

纪伟说,“它这是公然向您挑衅呢。”

“但是,我现在有了捉它的办法。”父亲扬了杨手中木棍状的家伙,“用我新制的鳖枪。” 鳖枪长约一米五,最前端有一个小滑轮.后半端有一个绕着鱼线的大轮子。鱼线从大 轮子上引出,顺着木棍,从小滑轮中穿出。鱼线顶端,挂着一个鹌鹑蛋似的铅坠,铅坠和小滑轮之间的鱼线上系着一串带有例刺的鱼钩。

父亲抡起木棍,让铅坠垂在身后,然后瞄好方向,猛地向前挥去。木棍画出一个半圆,甩出了铅坠。铅坠嗖嗖往前飞,越过老鳖上方落在水里。接着,父亲飞速转动大轮子,往回收鱼线,老鳖就被鱼钩钩了个正着。

父亲把老鳖拽上岸,装进网兜。

“您先麻痹它,然后攻其不备。”纪伟感叹道,“这一招真是厉害!”

回家后,父亲进屋取出一盒烟,抽出一支抛向纪伟。纪伟麻利地接住,叼到嘴上。父亲说:“别急,你先看看这烟能不能抽。”

纪伟捏着烟,看到烟卷中装的不像是烟丝,就将它撕开,把里面的东西抽了出来,一看,居然是两张卷着的百元大钞。

“上次你捎回一条烟,里面全是钱。”父亲把手中的烟盒抛向纪伟,“这是其中的一盒,你自己瞧瞧吧。”

纪伟没有接烟,而是惊叫一声,侧身让开,像是躲避来袭的利器。

父亲又把老鳖拎到纪体眼前:“你好好看看它!”

纪伟看到了老鳖的眼睛。老鳖的眼睛亮晶晶的,如一面小小的凸面镜,纪伟从老鳖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恍惚中觉得自己被关在一道栅栏里,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父亲拿开老鳖:“现在,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烟里的钱要么退掸,要么汇进廉政账户。”纪纬回过神来,“还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不是我的,我绝不能沾手。”

“这就对了。”父亲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

纪伟认真地说:“我记住您的话了。”

父亲说:“咱怎么处理这只老鳖呢?”

纪伟想了想:“让我把它养起来,让它成为我的镜子,行吗?”

“嗯,这个主意好,我看行。”父亲欣慰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2期《稻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表现反腐倡廉主题的微型小说,父亲通过独特的“捉鳖”方式,提醒、教育了自己的儿子,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
B.父亲让儿子看那只鳖,就是要让儿子从鳖的眼睛里“看出”自己如果不能幡然醒悟,迟早有触犯法律的那一天,儿子果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C.父亲带儿子捉鳖,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因此,以“捉鳖”为标题,精准概括了这一事件;除此之外,这样命题还能吸引读者,寓托主题。
D.这只鳖自觉着安全,但是在“父亲”的不断戏弄下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捉;暗示了一个人面对诱惑如果麻痹大意,最终必将落人法网。
【小题2】小说中的儿子“纪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条概括和分析。
【小题3】小说中,父亲“捉瞥”对儿子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儿子刚回家,父亲就带着他外出“捉鳖”,你认为父亲的这次活动是时间巧合还是临时起意,抑或事先安排?请结合文中内容 选定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亿升至6.41亿,而根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晚峰在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不算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现在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经常听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直接诱因。据专家说,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超重和肥胖在当下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绝不只是个人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从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上着手治理。面对快速的超重率增长,有关部门应该有所自觉,改变观念,优化改良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现代生活田园化、绿色化,努力去除种种城市病,把提供健康生活场所作为一件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来办。

(《光明日报》《推广绿色生活 缓解肥胖焦虑》)

材料二:

材料三:

“吃得油、动得少”是全球肥胖率居高不下的主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美国研究表明,压力会延缓女性新陈代谢速度,导致体重增加。此外,遗传与环境因索等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

在一些城市里生活,人们想要通过有效运动保持健康,却发现健身房远且贵,步道远在郊区,绿地小若鸽笼,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被汽车占据或被尾气包围,周围大院、学校的操场设备很少对民众开放。如此这般,对于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往往只能听之任之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从城市波及至农村,呈全覆盖趋势。很多地方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啼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早已经与城市无异,这也是为什么农村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的原因。

(《生命时报》,有删改)

材料四: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5月11日,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指出;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儿童期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时期,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肥胖和其他慢性病预防至关重要。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因此,防控必须以“预防为主”。

学校是防控儿童肥胖的主战场,在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引导、支持、监督和鼓励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应营造有利于儿童肥胖防控的环境,提供安全的游戏和锻炼场地。

(《健康时报网》《中国儿童超重肥胖形势严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胖毁所有”,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已成为一个应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B.根据材料二,相比而言,在60岁之前,男性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在60岁之后,女性肥胖发生率高于男性。
C.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飞速增长,目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D.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的肥胖儿童数量惊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肥胖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危害健康,会引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甚至能引起致命杀手“癌症”。
B.根据材料二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材料可知,人类肥胖是由大家喜欢吃十大易胖食品而引起的。
C.现在,我国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啼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
D.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治疗儿童肥胖的主战场的作用,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
【小题3】针对材料中肥胖的原因,说说如何预防肥胖。

同类题5

四、现代文阅读

悠悠寸草心

①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②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③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④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⑤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⑥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⑦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⑧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⑨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⑩母亲 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 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 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⑪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⑫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小题1】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小题2】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小题3】题目“悠悠寸草心”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小题4】《悠悠寸草心》中替人做佣的母亲艰难地培养儿子长大成人。请你结合自己体会,谈谈对“可怜天下 父母心”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