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捉鳖

朱树元

纪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给父亲捎了两条好烟。父亲说:“这烟老贵了。”

纪伟说:“您只管抽,反正不要我花钱。”

父亲又叨叨起来:“你走到今天不容易,得处处小心哪!”

“我还是那句话,现金购物卡什么的一律谢绝。”纪伟说,“至于收两条烟孝敬您……”

“先不谈这个。”父亲打断纪伟,拿起一根木棍状的工具,“走,咱捉鳖去,捉那只逃跑了的鳖。”

纪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屋后的小河里生活着一只小鳖。纪伟瞅见过它,就缠着父亲给他捉。父亲用猪肝钓,鳖就是不咬钩。父亲埋伏在河边,用鱼叉戳,可是鳖迅速下潜,鱼叉仅擦伤了它的背壳。

后来,鳖转移到附近一条宽阔的大河里,把远在鱼叉射程之外的河心作为透气点,平安地生活着,年复一年,长成了老鳖。

父子俩来到了大河边。

纪伟望着水面:“鳖呢?”

父亲说:“别急.它马上就会现身。”

过了 一会儿,河心果然浮出一只如小斗篷般的背壳带有伤痕的老鳖。

“好大的鳖啊。”纪伟说,“可是它离我们有四五十米呢,怎么捉啊? ”

父亲没有作答,而是捡起一颗石子,瞄了瞄老鳖。

“别砸。”纪伟说,“会把它吓跑的。”

父亲还是挥动了胳臂。扑通一声,石子落在老鳖附近。

老鳖竟然没有逃跑。

纪伟说:“咦,它咋不跑呢?它咋不怕呢?”

父亲说:“刚开始砸,它跑,砸多了,它就不怕了。”

纪体说:“您总砸它干啥?”

“它个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我站在岸边时也敢大摇大摆出来透气,好像知道我拿它没辙似的。”父亲说我嫌它碍眼,招我生气,就用石子砸它,想把它赶走。”

“石子没什么威力,伤不了它;石块砖块扔不出那么远,碰不着它。”

纪伟说,“它这是公然向您挑衅呢。”

“但是,我现在有了捉它的办法。”父亲扬了杨手中木棍状的家伙,“用我新制的鳖枪。” 鳖枪长约一米五,最前端有一个小滑轮.后半端有一个绕着鱼线的大轮子。鱼线从大 轮子上引出,顺着木棍,从小滑轮中穿出。鱼线顶端,挂着一个鹌鹑蛋似的铅坠,铅坠和小滑轮之间的鱼线上系着一串带有例刺的鱼钩。

父亲抡起木棍,让铅坠垂在身后,然后瞄好方向,猛地向前挥去。木棍画出一个半圆,甩出了铅坠。铅坠嗖嗖往前飞,越过老鳖上方落在水里。接着,父亲飞速转动大轮子,往回收鱼线,老鳖就被鱼钩钩了个正着。

父亲把老鳖拽上岸,装进网兜。

“您先麻痹它,然后攻其不备。”纪伟感叹道,“这一招真是厉害!”

回家后,父亲进屋取出一盒烟,抽出一支抛向纪伟。纪伟麻利地接住,叼到嘴上。父亲说:“别急,你先看看这烟能不能抽。”

纪伟捏着烟,看到烟卷中装的不像是烟丝,就将它撕开,把里面的东西抽了出来,一看,居然是两张卷着的百元大钞。

“上次你捎回一条烟,里面全是钱。”父亲把手中的烟盒抛向纪伟,“这是其中的一盒,你自己瞧瞧吧。”

纪伟没有接烟,而是惊叫一声,侧身让开,像是躲避来袭的利器。

父亲又把老鳖拎到纪体眼前:“你好好看看它!”

纪伟看到了老鳖的眼睛。老鳖的眼睛亮晶晶的,如一面小小的凸面镜,纪伟从老鳖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恍惚中觉得自己被关在一道栅栏里,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父亲拿开老鳖:“现在,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烟里的钱要么退掸,要么汇进廉政账户。”纪纬回过神来,“还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不是我的,我绝不能沾手。”

“这就对了。”父亲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

纪伟认真地说:“我记住您的话了。”

父亲说:“咱怎么处理这只老鳖呢?”

纪伟想了想:“让我把它养起来,让它成为我的镜子,行吗?”

“嗯,这个主意好,我看行。”父亲欣慰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2期《稻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表现反腐倡廉主题的微型小说,父亲通过独特的“捉鳖”方式,提醒、教育了自己的儿子,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
B.父亲让儿子看那只鳖,就是要让儿子从鳖的眼睛里“看出”自己如果不能幡然醒悟,迟早有触犯法律的那一天,儿子果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C.父亲带儿子捉鳖,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因此,以“捉鳖”为标题,精准概括了这一事件;除此之外,这样命题还能吸引读者,寓托主题。
D.这只鳖自觉着安全,但是在“父亲”的不断戏弄下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捉;暗示了一个人面对诱惑如果麻痹大意,最终必将落人法网。
【小题2】小说中的儿子“纪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条概括和分析。
【小题3】小说中,父亲“捉瞥”对儿子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儿子刚回家,父亲就带着他外出“捉鳖”,你认为父亲的这次活动是时间巧合还是临时起意,抑或事先安排?请结合文中内容 选定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12:4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

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

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

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从孔子带领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孔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在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这说明在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之学。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可能更优于射艺。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比射艺差。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其实,赶马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中有“徒御不惊”。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

【小题1】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
B.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
C.“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D.“射”“御”被孔门重视,正源于孔门对社会需要的顺应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认为孔门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们误解《论语》的典型表现。
B.不懂《论语》编纂有其重点,是学术界研究孔子只取信《论语》的重要原因。
C.从重视“射”“御”的程度看,当时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孔门也不例外。
D.《论语》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事实,是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的结果。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时代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之将领,这与当时“三育”并举息息相关。
B.孔子教育因为要扭转“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被动局面,所以加大了对生员“射”“御”技能的强度训练。
C.孔子的射艺御艺都很精湛,孔门关于射艺御艺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D.《诗经·车攻》中“徒御不惊”中的“御”也绝不可能混同于“仆”,因为“御”是驾驭战车的专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之集大成者,是古典戏剧的最后一个峰巅。昆曲的演出环境与酒宴关系密切;昆曲的剧作家、艺人、票友中,好酒者比比皆是;历史上许多关于酒的故事被搬上昆曲舞台,有的成了经典折子戏。酒与昆曲,既是两者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晶,又对铸造其各自的精神世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充满了歌与酒两大元素,可以说,酒生活是昆曲的摇篮,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
③中国向来有“歌舞当宴”的饮食传统,所谓“有酒无乐不欢”,这可谓是中国传统娱乐文化的一大特点了。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在明代的四大声腔中是比较晚起的。在昆曲之前,士大夫酒宴上,多听到的是“海盐腔”。有此传统,致使昆山腔一面世,就主要在酒席宴上存身。万历年间,南京昆曲名丑刘淮在一达官贵人家演《绣襦记·卖兴》,他演得来兴特别感人,致使主人家打断他的演出,把他叫下台来赏他一杯酒,让他不要这样伤心了。事之有无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确考,但是那演剧当宴的氛围,可以让我们相信。昆曲,就这样常常用来陪酒。
④提到昆曲的成长,不能不说到苏州昆曲最盛大的活动——中秋虎丘歌会。可以说,虎丘歌会是昆曲的摇篮。袁宏道、张岱等大文豪都写过著名的散文记载这样的盛况。袁文有“置酒交衢间”的话,说明那天苏州城大街小巷的交叉路口都放着酒坛酒瓶,随便喝,想喝多少喝多少。在商品经济发达,人们比较精明“小气”的江南,也有这么大方的时候,美酒也不知由谁提供,也不管让谁喝了去,这不是件奇事么?其实,这正是中秋歌会“月亮神崇拜”的遗痕。这个时候的酒,首先是供奉神的供品,神品尝过了以后,人再去喝,喝了,神力也一同进了体内,对人是有好处的。基于这样的信仰,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特别的慷慨大方。中秋歌会总是先众人唱,“唱者千百”,一堆一堆的竞唱,一轮一轮的淘汰,到三更天夜已深时,最后只剩一人,是这次歌会的优胜者。这个人唱的时候,所有的伴奏乐都停止,“声出如丝,裂石穿云”,观众席鸦雀无声,没人敢鼓掌喝彩,只允许点头称许。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中秋歌会的月崇祀性质。因为古人相信歌能通神。远古巫觋都是用歌声来与神交流、传达神的旨意的。任何一项民俗活动,只有其保持信仰崇拜的底蕴,才能长久。虎丘歌会也是如此。
⑤值得注意的是:虎丘歌会上唱的歌不全部是清唱,许多剧曲也在会上竞唱过,如《流纱记》《西厢记》《拜月亭》,有的剧作者新编了剧本,也会首先想到拿到虎丘上去扩大影响,如卜大荒的《冬青记》,王光鲁的《想当然》等。这就使虎丘歌会与昆曲剧演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
⑥这样的社会生活使得“有酒无乐不欢”的风气日盛一日。明清两代的皇帝贵族,许多亦是酒与昆曲这物质精神两大享乐的爱好者。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得天下后曾经召见昆山一个107岁老人:“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明武宗常常“扮戏侑酒,醉即宿其处”,跟艺人混迹一起。南明王朝可以说是在酒气和昆曲声中结束的。待清王朝得了天下,昆曲进入清廷迎来了她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康熙下江南第一件要事就是看昆曲,到苏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听虎丘歌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怎不叫昆曲与酒携手再携手,直至“双赢”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昆曲与酒关系密切,从表现形式上看,具体有:其演出环境常有酒宴,不少剧作家、艺人、票友好酒,许多关于酒的故事被搬上昆曲舞台。
B.昆曲成长的文化环境离不开酒元素,昆曲与酒相辅相成,它们对铸造昆曲精神世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C.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所以说,没有酒就没有昆曲,酒的历史有多悠久、多厚重,昆曲的历史就有多悠久、多厚重。
D.中秋虎丘歌会是苏州昆曲最盛大的活动,这一歌会虽然体现的是月亮神崇拜,但许多昆曲剧目的上演才是歌会的高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①、②段指出昆曲是中国戏剧之集大成者,是古典戏剧的最后一个峰巅,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歌与酒两大元素伴随着昆曲文化的成长。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中国有“歌舞当宴”的饮食传统,在昆曲之前,士大夫酒宴上多听到的是“海盐腔”,昆山腔出现后主要也在酒宴上存身这一观点。
C.作者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刘淮演出时被主人打断赏酒一事,是为了证明“昆山腔一面世,就主要在酒席宴上存身”这一论点。
D.文章最后列举朱元璋、明武宗、康熙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明清两代的皇帝贵族,许多都是酒与昆曲这物质精神两大享乐的爱好者,“有酒无乐不欢”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昆曲与酒的双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的发展与苏州中秋虎丘歌会须臾不可分离,虎丘歌会促进了昆曲的大发展,昆曲也改变了江南人“小气”的习性。
B.虎丘歌会上,最后那个歌手唱的时候,伴奏乐停止,歌手演唱得精妙绝伦,没人鼓掌喝彩,只能点头称许,叹为观止。
C.虎丘歌会这一民俗活动受人欢迎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歌手唱功高超,还因为古人相信歌能通神。
D.朱元璋曾经向昆山老人打听昆曲,明武宗常常“扮戏侑酒”,康熙下江南第一件要事就是看昆曲,可见昆曲的魅力之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老汉人的地戏

①石头的街,石头的桥,石头的墙和瓦,石头垒筑的狭窄巷道,几个穿斜襟右衽绣边长衣的妇女,头戴白帕或青帕,鲜艳而又内敛;阳光下,她们晒豆、倒茶、卖玉米。这时,一阵锣鼓声传来,演武堂的“地戏”上演了。

②青砖木构的演武堂挤满了人。一面戏台,青石铺地,坡屋顶下木质的桁架,架起一个古意空间。穿白色战袍的演员在鼓声中上场,他们的头如阿拉伯妇女一样被黑布严严实实地罩着,黑布上面戴一副木质面具,面具上方竖起两根足有一米长的羽毛,背后插的三角彩旗,或红或黄,飘舞着,与羽毛抖成一片。红色披肩,腰下红、黄、蓝、绿各色彩带,转起来,斑斓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他们操红缨枪,或刀、棒、剑,在空荡的舞台上转走、穿插、打斗,程式化的动作分挑枪、闭棒、踩钗、理三刀、抱月等几十种之多。地戏,在天龙屯堡也被称为跳神,源自军傩,古代军队出征祭典,就是用类似的傩仪来提振军威。

③器乐只有锣与鼓,敲出节奏。很少唱,只闻说和喊,唱起来短促、高亢,一人唱,众人和。据说唱腔来自江西傩戏的弋阳高腔。他们表演的是关公战吕布。

④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个夜晚,在云南镇沅九甲的坪地。那也是一个夏天,苦聪人祖祖辈辈的居住地在陡峭的山腰,树木与茅草、竹片搭的简陋木杈闪片房、竹笆茅草房,像一个个鸟巢。这些当年从蒙古高原沿横断山脉向南迁徙的羌氏后裔,也唱汉人的戏,苦聪人称之为“杀戏”。同样,他们表演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三国里的人物。

⑤那天因为天色已晚,路途遥远,我从去寨子山的路上折了回来。黄昏,看到地坪上搬来的大刀、花灯、红旗和粗糙简陋的头饰。不久,铜的钹、铜的锣在黑暗中敲起来,杀戏开演。苦聪人爱弹的三弦琴不见了,乐器只有锣和钹,用来敲打节奏。拿刀枪的男人穿着斑斓的碎花长袍或拖着两条长布,锐声说上一段话,就拿着刀枪,在锣钹声中左手高举,双脚起跳,像道士在做道场。只有喊叫,偶尔的唱腔也像在喊。当钹和锣敲出迅猛的节奏时,牛角号响了,西藏喇嘛吹的那种拖地长号也呜呜地吹响。地戏与之相比,虽然平和了很多,优雅了很多,譬如服饰的华丽,动作的丰富,还有声音的委婉,但它们仍是如此神似!

⑥杀戏与地戏只在一个极小的地方流传,杀戏在九甲乡,地戏在天龙屯堡,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它们像珍稀物种一样不为外人所知。显然,它们都是尚武的汉人群体的戏。

⑦九甲是苦聪人的栖居地,我不明白为何出现了汉人的戏。联想起白天要去却没走到的寨子山,又似有所悟:那里居住着一百二十多户汉人,居民都姓熊,熊姓始祖很久以前从江西迁来。是不是迁来不久,他们很快就怀念汉文化了?于是把汉人的戏带到了这片原始山林。地戏来自江西的弋阳腔,杀戏也是同一唱腔,而熊氏祖先来自江西,似乎是相互的印证。

⑧天龙屯堡与九甲的风貌大不相同,当年南迁到此地的汉人们周围生活着回族、彝族、仡佬族、瑶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他们被土著称为“老汉人”。众多少数民族土司势力占据了强势地位,使得“老汉人”一落脚,就不得不修起军事防御功能极强的屯堡。屯堡依山傍水,配上石头的城垣和雄伟的寨门,进可攻,退可守。在对峙的环境里生存,汉文化自然成了他们最妥帖的精神寄托,而地戏也自然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文化守望。

⑨漫长的岁月,他们既不能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又无法与外面的世界密切联系,汉人部落由此形成。“凤阳汉服”他们一穿就是六百年,穿成了一个传奇。妇女银索绾髻,三绺头,长簪大环,这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女人的正统装束。由于前发高束,形似凤头,被称作“凤头笄”或“凤头苗”,他们甚至不被当成汉人而被当成少数民族对待。

⑩南方的历史就是一部北方民族不断南迁的历史。迁徙者在一座座山峰前面出现,又在一座座山峰后面消失,有的走向了更远的地方,有的搭棚起灶,落地生根,黄昏里飘起了一缕缕炊烟……于是,林歹、代化、摆金、打易、桑郎、断杉、普定、打宾、打邦河这样的地名在安顺、长顺一带出现。这些汉字并没有意思,文字是汉民族的,意思却是另一个民族的。不管迁往哪里,老汉人都努力地守望着心底的梦幻

深刻的梦幻来自时间的深处,也来自当今世界。出天龙屯堡大门,时近正午,太阳正炽。车一恍惚间就拐上了高速公路,仿佛这是一条时间的快速通道。作为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一个镇,天龙屯堡已经划入新的规划图。新区设立两年,已经修了六百公里的道路,铺设了九百公里的水、电、气等市政管网,产业城已有一百四十多个重点项目……迎面扑来的高速铁路宽似机场跑道,像闪光的银幕,通过它我看见了天龙屯堡人追求的梦一般的未来。

(取材于熊育群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说演员们的头饰“如阿拉伯妇女一样”,以类比形象说明了表演者的装扮特点。
B.第⑤段介绍了地戏和杀戏的相似之处,包括服饰的华丽、动作的丰富以及声音的委婉。
C.第⑧段通过介绍屯堡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客观呈现了“老汉人”南迁后的孤立状态。
D.第⑨段提到的“穿成了一个传奇”的凤阳汉服,是南迁至此地的汉人的精神寄托之一。
【小题2】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一段回忆,请结合第④-⑦段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本文第⑩段和第⑪段中的两个“梦幻”分别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演武堂里的演员们演唱的地戏令人动情,让人思考。下列对作品里的演唱所引发情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十二个女子演习戏文时唱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引发了林黛玉叹息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伤感之情。
B.《边城》中傩送在碧溪岨的月夜下为翠翠唱情歌,使得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而且梦到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
C.《平凡的世界》中藏族姑娘用“野腔野调”演唱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让金波激动、沉醉,并产生了深挚的爱恋之情。
D.《红岩》中渣滓洞的狱友唱着江姐作词的《囚歌》,“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给予了受严刑逼供的许云峰巨大力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三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他问母亲:把爸爸种植①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连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十三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母亲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十三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给一捆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于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亲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

二十三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教,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一只母鸡卖了,为他凑足了学费。

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侯,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三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四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的心种植②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阴凉。”

(选自《读者》2010年第8期)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中“他” 的人生轨迹。
时期 ② 时期 ③回乡报恩时期 ④ 时期 ⑤进城发展时期
【小题2】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加点“种植”一词的不同含义。
【小题3】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4】人应当怎样报恩?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