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情感性,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而且它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而且它就是幸福的代名词。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就要落实在乐居这一层面上。宜居、利居,均也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因为在宜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地肯定。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

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

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是自然较一般城市多,它有山,有水,能充分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人本来自自然,然当人们为了功利的需要,涌进城市以后,这城市为了满足人对功利的贪欲,不得不削山填水,城市是原有的青山没有了,碧水没有了,有的只是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活这样的森林里,人的内心是极度恐慌的。山水园林城市,将已经被人们赶出的自然请了回来,这就满足了人的亲和自然的本性。山水园林城市虽然自然山水多,但是它并不缺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不是原生态的山水,而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由于山水园林城市全面满足人对自然、对文明的需求,因此,它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乐居的首选之地。

(选自《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删减)

【小题1】下面有关“宜居、利居、乐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乐居强调人与环境是和谐的。
B.宜居、利居、乐居都是以人为本的,三者同处在一个平面上。
C.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利居关乎人的发展,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D.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乐居重在情感。
【小题2】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把环境作为资源来看,就会去利用环境,于是造成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和谐。
B.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其中情感性是第一位的。
C.令人乐居的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它满足了人亲和自然的本性。
D.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是乐居的首选之地。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要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   语
李培俊
走进那座寺院,他已经没有半点力气了。他是两天前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腹地迷路的。起初,他并不在意,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点破玩意能绊得住老子的脚吗?甚至,在踩断一根拦路的青冈树枝之后,他还冷笑一声。他相信,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一定能走出去。一定!可渐渐的,他的自信在遮天蔽日的林木之间,在饥渴难耐之中消失殆尽。几近绝望之际,他发现了这座寺庙!
倚在破旧的山门上,他机警地打量着这座隐在林木深处的寺庙。三间正殿坐北朝南,两边各有配殿两间,红墙,绿瓦,古松,颇有大象禅意。配殿旁约有半亩空地,几畦碧绿菜蔬,数株古旧茶树。
依然明丽的秋阳从树木缝隙间斜射过来,落在正殿屋瓦上,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这个佛家静修之所平添几分肃穆庄严。前后左右打量一番之后,他踉跄着走向正殿洞开的殿门。那里人影晃动,诵经声若隐若现,梵香缭绕,袅袅飘出殿门,弥散在阳光之中。
方丈正在擦拭佛像,听到脚步声,回过头来,漫不经心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施主是打尖还是借宿?他粗声答道:打尖。他说他误入深山,钱财被人劫掠一空,整整两天水米未进,请大师行个方便,舍一餐斋饭,来日定当厚报。方丈又是一声阿弥陀佛,说,施主请随老衲来。
进入一间净室,方丈让他坐了,把铁锅坐到泥炉上,注入清水,在圆木墩上摆上茶具:暗色紫砂壶,两只茶盏,一个竹制的荼罐。水烧开以后,方丈把茶壶荼盏里外烫了,放上茶叶,摇动茶壶,缓缓洗茶。
方丈老迈已极,一抹浓白的胡须,一脸深如沟壑的纹络,在茶香氤氲中组成一副模糊的影像。他说,方丈,在下实在太饿,能否让我先吃些东西?方丈轻浅一笑,有种父亲般的温软慈祥,在茶盏中默默注入茶汤。茶汤呈琥珀色,香味悠长,透着淡淡的青草苦味,他便有种心醉神迷的感觉。
他拈起茶盏,一口喝下。
方丈又为他斟上一盏,说,施主,人到了这个世界,万事随缘,行路,做事,为人,莫不如是,沟沟坎坎,均要徐缓图之,当你把世事看透了,想通了,你的坎也就迈过去了。
他端荼的手便有些许颤抖,头慢慢垂了下去。
方丈说,现在,咱们品的是三泡,一泡浊,二泡躁,三泡方为茶之上品,舌尖触到茶汤,淡香直冲脑门,随之也便钻进了心里。
方丈说,施主,请把舌头卷起,形成一个凹状的槽,对,就这样。把茶汤咽进喉咙。这时候,你的烦恼,焦躁,嗔念,功名,黄白之物全部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澄澈清明。施主,你感觉到了吗?
他说没有。没有感觉到,只觉得茶有点儿香,也有点儿苦,是我的味觉有问题吗?
方丈叹一口气,说,品荼不靠味觉,而在于领悟荼语。
荼语?茶语是啥东西?
方丈顾左右而言他,问他,走进这个寺院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本寺寺名?
他说没有。
方丈说,从容。
他在从容寺住了下来,每天三顿粗蔬淡饭,饭后与方丈携手出门,在寺外随处浏览,观枯树昏鸦,听暮鼓晨钟。有时,方丈也邀他进入正殿,感受佛家青灯黄卷的日子。到了晚上,方丈邀他坐在柏树下泡茶,品茗,静听松涛阵阵,秋虫啁啾。他心里便多了些宁静与平和,眼里那股戾气在荼香中慢慢消融。方丈没问他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也不问他家中景况,有无父母兄弟,更不问他为何来到人迹罕至的从容寺,只是陪他喝茶,聊天。
终于有一天,方丈把他送出山门,说,施主该走了。
他似乎不太情愿,也似乎眷恋着从容古寺,还有这个老迈慈祥的和尚。他说,方丈,能让我再住几天吗?方丈摇摇头,说,施主还是请回吧,污浊洗去,剩下的便只有归宿。
方丈。他说,能送我一些茶叶吗?
不能。方丈断然拒绝了,说,真的不能。
他笑笑说,为什么不能?
方丈也笑笑,说,天机不可泄露。
他走了,沿着那条狼狐出没的隐秘小路,从茶园间的小径穿过,爬上一座山头……
事隔不久,百丈峰盘踞了二十余年的山匪自行散伙,一把火烧去山寨,各自回家种田去。匪首黑七不知所踪。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从容寺住下后方丈和他深入交谈,寺院清幽的环境,深深的感染了他,使他的心里变得宁静与平和,由此他幡然悔悟,毅然走上正道。
B.小说详写老方丈请他喝茶的过程,在喝茶中老方丈巧妙点拨,使他逐渐领悟到茶道与人生之道的关联,并洗去内心的污浊,悟出人生真谛,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C.小说寓意深刻,寺院名为从容寺,其实暗指一个人应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除去污浊、浮躁,不慕荣华富贵,像方丈一样清心寡欲的生活。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主要人物身份在小说最后现露出来,匪首黑七似乎就是他,也可能不是他,见仁见智,全文含蓄隐晦,给人一种神秘感。
【小题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回答,小说中的方丈为什么在他十分饥饿时不给他吃饭而请他喝茶?“茶语”的高妙之处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与一般演员在演唱同一唱段时,他们唱词、曲牌、节拍、配器方面可以说绝大部分都相同,差别也许不足百分之一,但其艺术成就却是天差地别。 

②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恰恰是这百分之一点几的微小差别决定了人类成为高于一切生灵的智慧生命。    

③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以前的身体部分据说都是由雇佣女工完成,只是精绣眼睛部分必须拿入内府,由绣坊主人的媳妇女儿绣成。这占全像不足百分之一的部分对所绣人物是否传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一座高标准的办公大楼,也许就因为楼梯上的斑斑痰痕,点点污渍,让人一下子就对它产生不信任感。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也许就因为满街乱丢的纸屑、饮料瓶,或是巴士一到蜂拥争抢上车等现象,让外人对此城市的市民素质看得很低。一位衣着华贵满身珠光宝气的富婆也许就因为口吐脏言,一下子让人鄙视。   

⑤事物最关键的差别常常就存在于这些细微之处,许多最高级的东西也通常会凝聚于此。例如,最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也无非是在第九位小数点之后再加一位有效数字。400万像素的高密度数码影像比起30万像素的VGA电子邮件影像,也不过是放大到A4尺寸才能在细微之处看出差别。世界级的百米赛跑,运动员也只是在0.01秒之内较量输赢。在事物最敏感的细微之处真可谓差之毫厘,

⑥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所谓“见微而知著”,“细微之处见精神”是也。春秋时代的九方皋素以相马闻名于世。然而据《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他为秦穆公相马竟然不辨颜色与雌雄,只注重观察马的内神,“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因此得天下良马。伯乐称他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罗丹艺术沦》中记载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对艺术品细微之处极致美的强烈感受。有一次他领着好友葛赛尔去观察古代雕像。在傍晚的幽暗中,他特意点起了一盏灯,并将灯从侧面逼近维纳斯雕像的腹部。顿时奇迹出现了,罗丹指着雕像说:“照!……照这些从腹部到大腿间的无穷的波纹,与臀部的富有肉感的曲折。还有,那边,腰部的可爱小窝。”他感叹地说:“这是真正的肉呢!……在抚摩这半身像时,竟觉得它的温暖。”面对这样一座冰冷的大理石雕像,他竟然能感受到皮肤的润泽。

⑦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博大精深的,它总是经得起人们层层挖掘,而又永远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细微处决定一种事物质的差异时,也许人们为着这百分之一的“细微”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超出此前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宏观数量。这百分之一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精微是不朽的,也是艰辛的,而且往往是深层的,不那么显扬于众的,但它却需要人们长久不懈的追求。那些心浮气粗,求胜心切的人,往往耐不住这落寞的清寂与漫长的等待,他们更喜欢那些急功近利的东西。而且快节奏、强竞争的生存环境也更加助长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一些渴求博取功名之辈更乐意避开艰深的“细微”,专爱在“数量”上做足表面文章,这样既省力又热闹,且有极高的“显示度”,实乃昭彰业绩之最佳捷径。前一阵子,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难道这样做就能打造世界级名校了吗?千架钢琴广场大合奏,万人太极拳天安门大演练,大则大矣,效果究竟如何?几层楼高的一张大报纸,无非一幅现代化的大字报纸,又有何意义?最近又推出一支“高近三米,重近一吨”的牙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据说它与实际牙膏产品“保持严格的外形比例”。呜呼!要想从数量上创造世界纪录简直是太容易了。不信,你把倒在路边的那根木头电线杆一头削尖,即可申报“巨型牙签”的世界纪录。好事者,胡不为?

⑨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不仅“积善”如此,“为恶”也同样显著,甚至更为立竿见影。例如饮用水源中一些极毒的重金属含量,其最高允许剂量都是以“微克”(百分之一克)量级来监测的,超出允许含量就不可饮用。没有哪一个敢放言:“有害物质只是极小极小一部分,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水体本身还是好的。”同样,在“为政清廉”方面也同饮用水质有类似的现象。少数腐败官员对社会的毒害作用足以严重败坏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到公众对干部素质的整体评估。甚至歌颂多数人的“先进性”,也难以抵偿少数人“腐败性”造成的恶劣影响。有道是,“一粒老鼠屎可坏一锅汤”,此时此地老鼠屎对判定汤的质量恰恰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它微量,尽管它那么不值一提,但比起燕窝鱼翅海参鲍鱼这些名贵的上乘原料,比起精湛的烹调技艺,比起恰到的火候掌握,以及比起食具的精美、服务的周到等诸多因素,鼠屎是所有因素当中更具“质的决定性”的东西。

寄语上膳:

——《细微之处》(有删节)

【小题1】补出第⑤段段末名句的后半句____________
【小题2】①~④段都是列举事例,试简要分析这一组事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⑧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说明人类的智慧仅仅比大猩猩高一点。
B.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的制作过程说明制作优秀的工艺品需要更好的合作。
C.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证明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把握事物的本质。
D.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这样做绝不可能打造出世界级名校。
E.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在“积善”方面与“为恶”方面效果是同样的,只是后者往往反应更快。
【小题5】第⑩段是全文的结束语。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该结束语补充完整。(不超过15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尽,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小题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小题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作法举隅

徐晋如

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不过,文学史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这只不过大概言之,取其便于论述罢了。

钱钟书曾这样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

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正是在于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在讲格律时我们曾经讲过,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其平仄与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这是单就格律而言。如果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

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观照,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才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

如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复沓回环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其起承转合,很多也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但也有很多章法上要比五律复杂得多。前人有把律诗分为六种章法 ,有分为十三种章法 ,有分为五十一格 ,还有分为二十格者。但我想任何一种划分方法都不可能穷尽诗法。事实上,诗法仅仅对于初学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诗人,最终是要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律诗最能体现唐代,七言律诗最能体现宋代;我们可以说,五言律诗是唐朝特有的,宋朝人写的是七言律诗。
B.钱钟书认为,因为天下有两种人,于是就按照“体格性分”把诗分成了两种,即唐诗、宋诗,而不仅仅是按照朝代的区别。
C.认为擅长丰神情韵的诗一定是唐人诗,而具备筋骨思理的诗一定为宋人诗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D.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用断代的方法来言诗,他认为宋人写诗尚理。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五言诗更侧重客观观照,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诗人融入到情景之中。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能体现出诗人鲜明的主观情绪。
C.五言律诗的精简往往能体现出诗人想要追求的空、虚境界,而七言律诗就相对平实。
D.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改为“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删减的副词因为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并未造成内容情感的变化。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多读多练才可以帮助学诗者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
B.七言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
C.尽管关于律诗有很多种划分方法,但是作者认为并不存在真正地能穷尽诗法的划分方法。
D.为唐人开宋调的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等,他们的部分作品应该是能够不拘泥于诗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