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选自2016年01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造了祭礼文化。
C.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D.“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B.《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
C.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D.世界上许多民族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题3】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B.“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通过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来请求神的庇佑。
C.关于“礼”的起源,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与我国的看法完全一致,如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共餐”制之说。
D.“原始的礼”指的是“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它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11:1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启动。在其公布的86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正青春》《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等现实题材剧深受好评。创作者在大众文化热点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人物、事件以引发观众的共情,并将自己的思考通过生动台词和精彩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不光是剧目单上的作品,近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

在创作领域,再丰富的想象力,到现实面前也会失色。尤其是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一次复杂深刻的创新实践,也经历着一场迅猛剧烈的社会变革,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矿藏和强大的艺术驱动力。面对火热生活和巨变时代,创作者摆脱了那种“对现实绕着走”的自我预设,凭借敏锐的艺术触觉捕捉蕴藏于现实褶皱中的社会课题。《遇见幸福》的主创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后”、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以及新世纪以来出生的“00后”三代人代际沟通的问题;《正青春》用职场新人的蜕变成长故事回答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只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大众就有倾诉讨论需求,以此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便应运而生。这些作品通过引发观者对某个人生命题或社会现象的关注,来改变大众固有观念,推动公共议题的深入探讨,构成了这个时代“思考”的表情。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为了挖掘真实本质的书写内容,创作者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肯下苦功夫、笨功夫,勇于进入时代和生活的核心场域,沉入现实肌理深处,真实反映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命题的复杂性和转型期社会生态的丰富性,在历史逻辑之下呈现人物命运、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多维交织图景,以构成这个时代“审视”的表情。

当然,电视剧创作脚踏现实的大地,充满与社会症候贴身肉搏的勇气,并不意味着刻意夸大社会矛盾,渲染恩仇的“爽快”。虽然生活中存在困顿、冲突等负面内容,但那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如今,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和谐相处、积极奋斗,这才是主流。创作者必须运用生活经验和艺术智慧,为各种困惑、疑虑、不安答疑解惑,在热闹驳杂的现实之中沉淀提纯出时代的主流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社会发展。现实题材电视剧营造的诸多时代表情之中,观众最需要也最渴望看到的是在真诚交流、深入反思之后豁然开朗、满怀希望的“笑脸”。

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时代“表情”充满魅力。这些“表情”启示我们:电视剧创作关注社会话题就“有戏”,贴近百姓生活能“走心”,传递主流价值才“叫好”,反哺现实才能持久发力。

(摘编自云志《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

【小题1】下列对“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关注社会话题,并引发观者关注,推动公共议题的探讨,体现出对时代的思考。
B.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积极体验生活,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体现出对时代的审视。
C.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淡化社会矛盾,紧随生活主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营造出观众最希望看到的表情。
D.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共振,融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思考体验与创造,所呈现的时代表情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丰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面展开,在内容上体现出一种并列关系。
C.第二段用例论法论证了创作者凭借敏锐的感知力紧扣社会课题选材的特点。
D.本文立足时代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指出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大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全面开花,力压其他题材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
B.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对时代的审视,更表现为对时代的思考。
C.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面向社会,解答现实疑惑,倡导主流价值理念,增强社会向心力。
D.电视剧创作只有关注社会话题,贴近百姓生活,传递主流价值,反哺现实才有出路。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小题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小题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子如灯的时候,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一带山窝里飞越到《史记》 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肥料袋,另一只则挂着镰架,加之衣衫槛楼,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把吸收九个月天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到,结轧成捆。他们从渭西、西安,再到咸阳、宝鸡,一路嗅着麦香前行,直到自家麦子熟了
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样的人,逐追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实际上,麦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只是关中人时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地方叫“麦胡钐”, “钐”有抡开镰刀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于外出割麦,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的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 :“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项,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 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自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 ”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心灵视野,予以咏叹,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对于麦客的出现,殷谦在《心灵真经》 里谈道,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麦客。
其实,雇人割麦除了与暴雨频繁、劳力短缺有关外,亦与关中人长期生活在皇城下温饱不愁所衍生的“懒文化”不无关系。
割麦是个体力活,日光逼人的天气里,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捆,极易倦怠。正在于此,善待麦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一旦麦客被雇主相中,好饭好茶甚至好烟好酒竞相款待。
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足以支付孩子的学费。
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与之分庭杭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加之谋生手段多样化,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现在极少见到,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的身影,这也正如《 舌尖上的中国》 所说的―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
因拍摄《 麦客》 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曾指出:“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走出历史,但不该忘的是,他们曾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杭争。
(选自2016 年《 散文选刊》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麦客”的特征。
【小题2】赏析画线语句的艺术特色。
【小题3】麦客的话“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有何含义?
【小题4】请探究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高 等 教 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蓬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蓬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淡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强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细节使人物更丰满,语言朴实符合人物性格的需要;没有肖像、心理描写,内容简洁,行文明快紧凑。
B.“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E. 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强”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