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慢生活,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慢生活”的概念已经逐步和“乐活”“环保”等生活概念一道受人追捧。它自1989年在意大利出现后,便风靡世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度的指标“撤退”,让生活变得细致。
“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用担心会助长你的懒惰,影响你的事业,因为慢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它只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材料二:

以上图表为我国某市有关“慢生活”的调查(图一为本市居民对“快生活”的认识、图二为本市居民对慢生活的认识)
材料三:
时下的中国,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种不容分说的形势,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有许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背景下,饮食“快餐化”了,娱乐“快餐化”了,阅读“快餐化”了,甚至连感情也在“8分钟聚会”、“闪婚”等概念下被“快餐化”了。每日高速度、快节奏奔波劳碌成为中国人的主旋律。超时、超负荷工作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90%的中国大城市白领因忙碌而处于亚健康状态,84%的中国城镇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过劳死、抑郁症是常见现象。正如英国某位专家说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卖给速度和压力的时代。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
因此,我国心理专家也适时提出了“慢生活”的理念。他们认为,生活要归于简单,工作要抓住重点,在职场忙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的人士,不妨梳理一下心理,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
材料四:
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享受艺术、旅行、读书等精神上的补给,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慢生活可以轻松实现。例如:
慢慢吃:吃饭狼吞虎咽,看似争分夺秒其实既享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对健康也没有益处。细嚼慢咽,充分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还能缓解人的紧张、焦虑情绪。
多沟通: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后,大多数人都是在看电视、上网、玩手机中度过睡觉前的时间。将电視、电脑、手机关掉,与家人一起到户外散步,加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让心情真正放松平静下来。
慢阅读:挑一本好书,每天利用半小时的时间,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既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也能够给心灵带来更多的愉悦和享受。
规律作息:人们应该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最晚不超过11点睡觉,做到早睡早起。
舒缓运动:选择太极拳、瑜伽、散步、慢跑等舒缓的运动,舒缓的运动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调整身心平衡。等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慢生活”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从正面强调了它的价值,特别指出它与“懒惰”的区别。
B.材料二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居民都能认识“快生活”的弊端,但三分之二的居民还不能够接受“慢生活”。
C.我国心理学家在发现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导致过劳死、心里抑郁等症状之后,提出了“慢生活”的理念.
D.慢生活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有行为节奏的缓慢,主要是心理上的放松缓解生活压力调整身心平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慢生活”并不是慢速度的生活,它之所以受人追捧主要是它和“环保”理念一样,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B.不论是“快生活”,还是“慢生活”都有人坦然接受,但热衷于“快生活”的人应该都是生活中的强者。
C.在时下中国,高速度、快节奏成为人们躲避不开的洪流,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都呈现出“快餐化”现象。
D.超时超负荷工作严重地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节奏过快过劳死、抑郁症正好验证“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E. 只要充分享受各种物质、情感生活将身心融进大自然中,就能够轻松实现“慢生活”,缓解心理压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心理学家提出“慢生活”理念的原因,并谈谈实现“慢生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2:3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宝石
汝荣兴
白宝石?我只知道宝石有红的绿的蓝的……甚至也有黑颜色的,可从来不曾听说过还有白色的,你老兄有没有搞错呀?
甲便在这个时候卖起关子来:看来你是不想听我的故事?也罢,我就不讲啦。
这样,我虽然依旧满腹狐疑,我对甲的故事的兴致却是被极大地调动并增强了起来。我不禁想:这世上或许真有白宝石吧?白宝石会是什么样的呢?甲的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我给甲扔过去一支香烟,同时催他:讲呀讲呀,你快讲呀,我想听你的故事。
甲莞尔一笑,然后点着了我扔过去的香烟,慢条斯理地讲起了那个被他称做白宝石的故事来——
话说有个男孩,他当时8岁,不,或许是18岁吧。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总觉得这人有些面熟,但就是一时记不起来他是谁,嗨,他是谁呢?男孩挖空心思地想呀想,可能想了有3天,也可能是3个月,总之,男孩到最后总算是想起来这人是谁了。原来,这人是男孩家先前的邻居,后来搬走了,搬走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所以男孩一时竟想不起来他是谁了。
说到这里,甲没了声音。但甲脸上依然保持着一开始时的那种笑意。这之后,甲笑嘻嘻地摸出来他的香烟,自己叼一支,也回扔给了我一支。
我便赶忙掏出打火机替甲点着了香烟。自然,我自己也点上了。只是,我已没心思去抽。我想,甲这是要以香烟助他的故事呢。我又想,讲到现在,里面还没出现白宝石,这说明一切还不过是引子呢。我还想,接下去的故事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呢——不知那男孩跟白宝石会是什么关系,或者跟白宝石有关的该是男孩的那个邻居。
这么想着,我就心情迫切地盼着甲再开金口。
但甲似乎又在卖他的关子了,他只顾笑嘻嘻地抽着香烟,他甚至还笑嘻嘻又悠然自得地冲我吐了个十分圆满的烟圈。
我便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就第二次催甲:你老兄倒是抓紧时间给讲下去呀!
完了,我讲完啦。甲回答,同时又冲我吐出一个很是圆满的烟圈。
我想那时候我的眼睛一定是瞪得比鸡蛋还要圆了:什么?完了?你已经讲完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啦?可那白宝石呢?你所讲的这一切哪有白宝石呀?
针对我这连珠炮似的一连串问号,甲不慌不忙,脸上还是那种笑嘻嘻又悠然自得的神色,慢条斯理地对我说道:重要的并不是我的这个故事里究竟有没有白宝石,甚至也不是我所讲的到底算不算故事,而是你老兄虽然心存疑虑却还是兴致勃勃地做了我的听众,你尽管不怎么相信,可事实上又绝对相信地进入了我的圈套!
你——你原来是在耍我?!
也许可以这么说。但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被耍?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相信自己原本并不相信的东西?朋友甲在回赠我两个问号后意味深长地嘿嘿笑出了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朋友甲不只是在搞恶作剧,而是要通过恶作剧的形式使我明白一些道理,从中可以看出甲是一个善于思考、心地善良、很有语言魅力的人。
B.甲讲的故事中“或许是”“也可能是”,尤其是故事最后的“此故事有与无与无关紧要”都显示出这个故事只是一个随意的外壳,只要不出现“白宝石”,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
C.文中的甲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无论是“莞尔一笑”“笑嘻嘻”还是“嘿嘿笑出了声”都反映的是看到“我”被耍时他内心的窃喜。
D.甲吐出的“圆满的烟圈”,预示着“白宝石”故事的完结、甲设的圈套的圆满、甲表达内容的圆满、文章主旨表达的圆满。
【小题2】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泸定桥的风
喻晓
晃晃悠悠的铁索桥。
桥上有风。峡谷的风,从大渡河上游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吹来,从海拔7500多米、号称“蜀山之王”的贡嘎山顶吹来,撩起我的衣襟和发缕,让人感到丝丝的寒意。
风中传来豪迈的声音。一首几近家喻户晓的名诗,曾谱成歌曲传唱。“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从小就吟诵这铿锵的诗句,觉得每一个字都是血与火铸成的,每一个音节都飘散着黄钟大吕的韵律。如今我就站在大渡河的铁索桥上,就站在***诗歌的音韵中,我胸中思潮奔涌,回荡着浩然之气。
我那天是从冕宁出发,经彝海,翻越大凉山,再过石棉,直奔大渡河边的泸定桥。当我终于临河而立,握住了那冰冷的铁索,仰望峭壁,俯视惊涛,此时才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逼近,如此实在地面对勇士的血性和肝胆。
有机会阅读那些精彩的章节。
峡谷的风,仿佛吹动一页页史书,让我在这仄狭的河谷居然有座紧贴在河沿边、悬崖上的县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铁索桥。在横断山脉,在河谷刀削般地切割大地,隔河如咫尺天涯的地方,桥是太重要了!在大渡河上还没有出现钢筋水泥桥的岁月里,泸定铁索桥无疑是一处重要的
关隘,常有重兵把守。这里是内地通向康藏的门户,是汉民族连接少数民族的桥梁。城西的铁索桥和革命文物陈列馆,如今成为了这个县城的骄傲。
桥头矗立着“御制泸定桥碑”,康熙帝手书的“泸定桥”三字匾额横悬头顶,浓墨生辉。一座远在川边的桥,能惊动北京紫禁城里的皇帝,足见其在当时戍边用兵上的重要性。大渡河以西,自古是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各部族,很早就和中央政权发生了直接联系。汉就在泸定附近置郡县,设都尉,成为西控康巴的桥头堡。
公元1700年,川西发生兵变,康熙命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平定。边乱辄止,苦于交通不便,遂有修建泸定铁索桥之议。康熙44年动工,第二年告竣。在两岸岩壁峭立、一河雪浪惊涛的地方建造这样的铁索桥,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其规模和工艺水平,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有了桥,从此泸定成了由川入藏的咽喉孔道和军事要津。桥上走过戍边的兵勇,走过通商的马帮,走过无数的边丞驿吏。那粗大的铁索如同中华民族强劲的手臂,紧紧挽住了众多兄弟民族的手,紧紧挽住了祖国西南大片的河山。
风中,旌旗猎猎,铁马金戈,传来枪声、炮声和冲锋的号角声,涛声如诉,讲述着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刚经过下游不远的安顺场渡口时,曾停下来久久凝望。太平天国的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曾经屡败湘军水师,攻破江南大营,叱咤风云,逞雄多年。这一代名将,却兵败大渡河,饮恨安顺场附近的紫打地。蒋介石正布下罗网,等待着“石达开第二”的结局。可***不是石达开,红军不是太平军。纵然是前有重兵扼守,后有10万追兵,***领导的红军在生死攸关之时,先有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继而有22神兵飞夺泸定桥,重重的围堵一次次被粉碎,一条北上转移的胜利之路被打通,红军的大队人马终于摆脱敌人,向着雪山草地而去,踏破万重艰难,向着胜利的终点而去。
人们将永远记住1935年5月29日这一天,记住这一天从这条铁索桥上走过的人,可惜有些人已把他们淡忘了,能随口说出一串三流歌星的名字,却说不出他们其中任何一位的姓名。英雄寂寞,这是时代的悲哀。但他们对人民所作的贡献,煌煌不掩其光辉。这是泸定铁索桥自诞生之日起最辉煌的一天。不能犹豫,没有退路,旗帜喷射着思想的火焰,身躯是跃动的山岭,大渡河上腾起了风暴,静寂的峡谷炸响了惊雷。枪声、爆炸声和呐喊声,是一个反抗的阶级愤怒的发言。突击队员们手持冲锋枪,背挂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弹雨、迎着死亡向前冲去。那些英雄战士果敢的表情和冲锋的身姿,已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成为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楷模。尽管他们着装破旧、满脸血污、浑身硝烟,依然让后来的靓男俊女们倾倒。大渡河奔腾不息,涛声不绝,那是大地对英雄壮举的由衷敬仰和深深慨叹。。
应该有这样一座铁铸的险峻的桥,来象征一段长长的征程;应该有这样一副铜琶铁板,来奏响一部壮丽的史诗;应该有这样的传奇故事,来传颂一次非凡的革命。100多米的铁索桥,是用生命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它是中国历史在这崇山峻岭间矗立的一座丰碑,留下的一处驿站。
晃晃悠悠的铁索桥。桥上有风,风中有火光,有浩歌,有呼唤。烈烈的风,荡人肺腑,催人奋进。那一代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的人,赋予了大渡河以万难不屈、义无反顾的不朽精神。这精神如乳汁,滚滚滔滔,长流不息,将哺育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小题1】文中划线语句“峡谷的风,仿佛吹动一页页史书,让我有机会阅读那些精彩的章节”,其所包含的喻意是什么?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泸定铁索桥“是用生命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请简要回答。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泸定铁索桥这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怎样的长征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第一匠
凌鼎年
朝廷贴出皇榜,皇上重金聘请能工巧匠,要设计、筑造独一无二的天下第一皇宫。坊间传言;一旦宫殿竣工,还将御选天下第一匠人,朝野为之轰动。
娄城的古庙镇就有多家世代以造房为生的。其中最出类拔萃、名声在外的是骆家。当地官府、大户人家,或造庙造牌楼造相堂等重要建筑,无不请骆家出山。骆云天被认为是駱家的第六代传人,业内公认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已超过其父亲。见了皇榜后,骆云天心里痒痒,跃跃欲试,准备前去揭榜应试。
老父亲知道后,坚决不让去。说:听为父的绝没有错,要不到时你想吃后悔药都没有地方吃。骆云天无法理解父亲,他在想:父亲在担心什么呢,怕我技艺不精,造不好宫殿,被皇上怪罪?或者……
外界有人说:老糊涂,这样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回,不让去岂不阻碍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骆云天不听父亲劝阻,执意要去。
“儿啊,你好好琢磨琢磨独一无二这四个字,这是催命符啊。你一定要去,我再拦你,就是对皇上不忠。去吧,可我们父子从此无缘再见面啰!”父亲很是伤感,举起酒杯似乎在喝诀别酒。
这是什么话,儿子又不是去上战场,我是去为皇上造宫殿,名传史册的大好事,怎么就见不了面呢。骆云天很不理解。
骆云天凭着自己的设计才能,设计出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宫殿,他的设计渗透了阴阳五行理念、天人合一理念、皇权至上至尊理念,皇上很是首肯,皇上对中轴线、天际线、高墙深院、翼角高翘、抱柱、藻井、多重台基、整石铺地,等等,都颇为满意。还有御花园因地制宜,随地赋形,有山有水,或一览无余,或曲径通幽,可谓美不胜收,确乎前无古人,于是皇上金口玉言,一锤定音。骆云天就此脱颖而出,成了工匠中最大的赢家,被工部委任为督造主管。
春来秋去,一岁一枯荣,树叶绿了黄,黄了绿。骆云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日没夜,真的是兢兢业业,异常辛苦。经过多年的督造,皇宫终于造好了,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皇上也认为此宫乃天下第一,无与伦比,遂踢名“太宇宫'
皇上唯一糾结的是,骆云天会不会再造出更宏伟更气势更漂亮的宫殿。
竣工那天,皇上封骆云天为工部侍郎,赏御酒一坛,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并亲笔题写“天下第一匠”,刻匾賜于骆云天。对一个匠人来说,这等荣耀,古今罕见。
骆云天高高兴兴,衣錦还乡。他要让父亲看看,儿子出息了,儿子功成名就了,儿子荣归故里,不仅光宗耀祖,还可荫及子孙。以后开堂收徒,一定把这营造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回娄城的半道上,要经过一片树林,那一带人迹稀少,唯有在树林边上有一家客栈,进去后才知道,整个客栈冷冷清清,除了他们,没有其他投宿的客人。那一晚,厚云遮月,天黑得彻底,寒风呜呜地刮着,鬼哭狼嚎一般。
子夜时分,几个黑衣黑裤黑鞋的蒙面人突然闯入客栈,见人就杀,一个不留,动作快捷,干净利索。杀人后,立马撤走,无影无踪。
等官府发现,已是三天后的事,仵作验尸后,发现全部一刀毙命,且金银财宝并没有掠去,捕快认为杀人者武功高强,不像江湖人士仇杀,也不像草莽盗贼所为,反倒像大内高手所为。因为杀人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谁也没有想到,那天晚上竟然有一个侥幸活命的,他是骆云天带到京城的一个匠人阿杉,他是骆云天父亲的徒弟。那天他拉肚子,半夜去茅房拉屎,刚拉完穿好裤子准备回房睡觉,就遇上了杀手,吓得他躲在茅房大气不敢出。天亮后,他看到骆云天等都死了,连报官也忘了,慌不择路地一个人急匆匆逃回了娄城。
逃到娄城古庙镇的阿杉,先到了骆云天家,结果意外发现厅堂里供着骆云天的牌位,白布白幔,好像是在为骆云天办丧事。阿杉奇怪了,京城与娄城远隔千里,就算飞鸽传书也来不及通知啊,师傅他们怎么知道的?难道师傅能掐会算?
阿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了骆云天被杀的大概过程,问师傅要不要报案?
骆云天父亲摆摆手,面无表情,如老僧入定。沉默片刻后说:“意料之中,意料之中啊!”
(选自《2016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写的是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匠工,营造天下第一宫殿,御选天下第一匠人的故事。文中虚化了皇帝的形象,说明这个人物不太重要。
B.关于骆云天设计宫殿的细节铺叙,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精湛的设计才能和他扎根工地、日以继夜的敬业精神,这些都说明他足以担当起“天下第一匠”的美誉。
C.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别具匠心,文笔古朴清新,情节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皇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径,有着启迪意义。
D.小说古韵十足,主要使用白描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骆云天时,还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描写骆父时则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匠?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画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必须最集中、最典型地具备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要素。中国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鲜明性、独特性,能阅读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从而区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
②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廉、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了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③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物体造型等。传统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建筑、园林……甚至中国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族的象征与精神,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是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贯穿始终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创作观。
④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通过形象、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言志的目的。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理念的表述,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齐白石精辟地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画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审视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画不是单纯摹写自然,画即是“我”。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内美性格,作品就是画家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画家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
⑤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体系,以意象、兴象理念为基础,笔法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法。主观意识超越于自然物象,笔墨表现力高于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神在形似之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造型审美法则。“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刚柔相济”是中国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画的有法之法演变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创作自由境界,形成自我绘画风格。“以形写神”突出气韵,讲究“气韵生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用笔墨形式,寄情于物、借物言志,将自我精神与客观世界融合统一,达到“澄怀味象”“以形媚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中国画这一一艺术形式而达到人生修为的立本之源。“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
(节选自陈云《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的一项是(   )
A.“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B.“澄怀味象”“以形媚道”
C.“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D.“坚强者莫能守,而柔弱者长存焉”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有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就是因为它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
B.中国传统绘画能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是因其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形成了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
C.中国画是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画作倾注作者思想和精神,以形象、意象、兴象来寄物移情言志。
D.中国画不但是可让画家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来达到增进个人的人生修为的源泉,同时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如龙与凤凰、麒麟等传统吉样物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B.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中国画如果脱离这种理念的表述,就将失去其艺术生命力。
C.齐白石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主观意识、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
D.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了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还赋予了它内美的性格,画家的自我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写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哭

吴佳俊

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侧;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

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

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被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我一定要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要和宁静。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树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一—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样和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每年春天,帮上都会缀满繁密的白花。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忧愁的季节,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蜓随着它们一起转。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蜓也哭。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么?

土地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土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它们试围覆盖我,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要要地哭。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

夏天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海热、干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拆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如春天会哭吗?冬天会哭吗?秋天会哭吗?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哭、冬天哭和春天哭吧。特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

我肯定也哭过。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从来不受我的控制。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然后,刮过故乡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春念和哀愁。如今,在这个充斥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一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

(摘自《流火或寒冰》,《2018中国最佳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充满疑惑再详细写了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
B.前文说我只能“缄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
C.文章第五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鸟雀、蜜蜂、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和生活的欢乐。
D.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乡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