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29 01:4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年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也让我们再次想起了安徒生。安徒生是一位童话创作者,他开辟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新时代。安徒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其童话风格也从轻快、舒展走向沉重、感伤。此中变化源自安徒生坎坷的经历与复杂的心绪,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情,又有现实主义的严峻。。

今天,以成年的心境重读安徒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底层的关注、对于社会黑暗的洞察讽刺、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尽管是以童话形式出之,却既不幼稚,也不过时,且作品闪耀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与人的灵魂,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小人鱼的遭遇真是让人黯然神伤,而她的巨大勇气与牺牲精神又让我们心生敬意,她是人类追求理想的永恒象征。安徒生后期的不少作品都沾染了一种“淡淡的感伤”,可能是严酷的现实生活让他的心灵变得敏感与沉重了吧。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更加投入地热爱人类。因为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反倒从寒冷中燃起熊熊心火,从苦难里升张起希望的旗帜。《光荣的荆棘路》便展示了他高度的乐观与对“人”的自信。在作品里,安徒生描绘了人类历史上诸多贡献卓著的前贤,他们无一例外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直面苦难,用自身的拼搏与坚持鼓舞了后来者的斗志。循着他们的足迹,人们未必一定会收获辉煌与快乐,但却可以“超越时代,走向永恒”,流淌在安徒生童话里的这种精神血脉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安徒生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为世界儿量文学在创作方法、文学语言、诗意想象等方面开辟了路径;他用精心熔铸的富有创造力的话语,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世界的洞察,以童话的形式传递给了读者,从而带给他们欢乐与忧伤、遐想与沉思。他的童话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安徒生也并非不能批评,当我们把安徒生的创作与对他的批评联系起来看,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安徒生当初所倚重的突破与创新,恰恰成为后来者突破与创新的切入点。比如他所擅长的优美的童话语言,在一些后来者看来,恰恰是阻碍了孩子的阅读。他童话中压抑不住的对美好的歌颂、对丑恶的鞭笞,则被认为是沾染了教化的色彩……类似的争论,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去探究其理,但若从心理角度分析,倒可见出一些端倪。有时候,这些批评似乎未必真想否定安徒生童话,而更多是要倡导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

文学发展的潮流常常是这样,不管经典多么伟岸,后来者都会有新的追求与创见,后来者的活力与价值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凸显,这是“影响的焦虑”,是文学的流变,也是生命的诉求。后来者要么选择站在经典肩上继绒拓进,要么选择背向经典而别开新路,这种继承或反抗,都是文学也是生命的一种本质表现,从这个用度可以理解很多对于文学经典的批评,甚至至包括一些求全责备的声音。当然,在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对经典的伟大更具会心:那是一种既可供人瞻仰、也可容人探讨的巨大存在。安徒生童话也是如此,它的魅力显现于对它的重读与揣摩之中,它不断激励我们向善向美、向人类最高境界迈进。

摘编自张健《重读安徒生:他的童话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现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坎坷经历与复杂心绪使安徒生在创作方法、主题和风格上发生较大变化。
B.对真善美和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乐观和拼搏精神是安徒生童话里的血脉。
C.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探究后来者对安徙生作品的批评所蕴含的道理和心理。
D.后来者对经典的赞扬和批评、继承和反抗都是文学在发展中必经的东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两篇童话作品,主要论述安徒生的童话在思想价值方面的伟大之处。
B.文章从创作和批评的联系出发,举例论述后来者批评安徒生童话的切入点和意图。
C.文章以文学发展的潮流为背景,论述安徒生童话受到批评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围绕创作者和作品、创作者和后来者的关系,论述安徒生童话属于未来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安徒生奖”以安徒生来命名,可见其童话的艺术价值及影响力已经举世公认。
B.《海的女儿》和《光荣的荆棘路》分别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情和现实主义的严峻。
C.如果没有安徒生在童话创作方面的创新,就不会有后来者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突破。
D.安徒生的童话经久不衰既因为本身的价值,也因为拥有让后来者重读探究的空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可今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中,有两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小伙子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是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选自鲍鹏山《境界与知识》)

【小题1】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知识赋予我们每个人力量,它不存在局限性,所以掌握知识非常重要。
B.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世界是无限的,因而知识也是无限的。
C.知识即使是不成体系的,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竞赛中百战百胜。
D.知识会让我们富有激情并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通过学习知识、技术、专业等等,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并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B.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让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C.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知识的总量,而在于对人和世界有没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D.孔子与苏格拉底都谦虚地说自己是无知的,但这也反映出知识的无限性这一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
张贺
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众多艺术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展示风采的次数明显增多。许多媒体也把这视为文化“走出去”取得实效的例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正面临着几个突出的问题:“走出去”的多,“走进去”的少;我们主动送出去的多,外国主动吸收的少;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我们对流行文化“走出去”的重视不够、扶持不够。
其实,与交响乐、歌剧、芭蕾、民族器乐等所谓的高雅艺术相比,流行文化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利器。流行文化本身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拥有最多受众和拥趸的一定是歌星、影星。而且,流行文化本身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它是了解一个国家最生动、最便捷的窗口。许多非洲观众就是通过《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电视剧才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样子的。以往,古装电视连续剧如《还珠格格》《康熙大帝》《甄嬛传》等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但随着国内对古装戏的制作总量的压缩,这一传统优势也将面临危机。
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实际上,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国外观众就很难欣赏和接受中国特色的高端文化。在中国是阳春白雪的节目,在国外也一样是阳春白雪,能够欣赏的也同样是少数。单纯指望在一个小众群体里引发的影响力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常说“文化走出去要走进西方主流社会”,但何谓主流?普通大众才是主流。与其征服所谓的高端人士,不如征服平民大众。而能为普通人所津津乐道的文化非流行文化莫属。流行歌曲、通俗文学、卡通动漫、电影电视……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时刻在消费的文化。“走出去”,在流行文化上用力一定比在所谓高端文化上用力更加迅速且持久。
我认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注重国有文艺院团向更加重视民营院团转变,从注重高端文化向更加重视流行文化转变。这两个转变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国有文艺院团大都固守高端文化,而民营院团和民营文化机构在流行文化领域则更具优势。
实现这两个转变需要政府把扶持流行文化列上日程。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固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等原因,但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电视剧播出市场的垄断也使制作机构在整个盈利链条里所占的份额过低。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原创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制定政策,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播出机构必须在广告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采购或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在国外推广中国流行文化的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文化贸易,加大对中国流行音乐、影视剧、动漫等文化产品开展国际贸易的支持。只要政策到位,我国的流行文化就一定能流行全球。到那时,中国文化“走出去”就将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自《半月谈》,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走出去’要注重流行文化”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行文化的娱乐性、通俗性、流行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它能征服普通大众。
B.流行文化与社会生活结合较为紧密,最具当代性,通过它可以既生动又便捷地了解一个国家。
C.当前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去”的总量大,但质量堪忧,影响力不持久,难以被人接纳。
D.流行文化不是高端的文化,它能被普通民众欣赏,且能在一个大群体内产生影响力进而提。国家的软实力。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中国部分优秀古装电视连续剧在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反响十分热烈,说明国内古装戏在走向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B.文化走出国门,走进西方主流社会,就是要走进西方普通民众的心里,因此,在流行文化上用力比在所谓的高端文化上用力会更加迅速且持久。
C.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打破体制束缚,改变现状,重视民营院团的发展,重点发展流行文化,次要发展高端文化。
D.作者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观点并不现实,因为国外能欣赏我国特色的高端文化的观众毕竟是少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流行音乐欲振乏力,虽然有网络音乐带来的冲击的影响,但作者认为,制作部门难以盈利进而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才是根本原因。
B.我国很多艺术团体在世界知名艺术殿堂多次演出,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
C.作者认为,要想使原创流行文化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扩大制作国产歌曲、国产电视剧的资金比例。
D.当前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作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实现两个转变,同时还需要政府扶持流行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贸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中国逐渐进入物质丰裕与老年化的社会环境中,大众文化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它的娱乐性使得民众的思考更少,它的五花八门使得民众沉入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它的来自个人的不可确定性和庸俗与低级趣味的嗜好与追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精英文化曾经是大众文化之前备受世界宠爱的东西,但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精英文化是一种思考与担当的文化,它的发展依托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体验,依靠哲学式的逻辑和历史性的条理对世界的体悟和感知。因此,精英文化对于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精英文化的“前瞻性”与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势必造成两者间的冲突。“先知性”是作为社会精英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强调的,他们作为敏感的先觉者,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变革气息诉诸笔端,反馈给广大民众。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新文化运动。而与此相对应,大众文化由于自身的商业性和世俗化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功利目的和市场品性。因此冲突成为必然。精英文化的“高雅追求”与大众文化的“世俗追求”导致了两者的冲突。中国文化自《诗经》的风雅精神开始就一直执着于高雅追求。“不直说,不说透,要收敛”成为长期以来的风尚,精英文化自觉地继承着这一风尚。而大众文化则带着鲜明的标准化倾向,即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同时它还兼有娱乐性,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这些都决定了这对矛盾的存在。而精英文化的“自律性”与大众文化的“他律性”之间更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律性”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特征。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正始之音”,都受一种内在文化品格的限制,并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创作自觉。而大众文化则完全没有这些,更多的是受外在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他律性”。这对存在于创作领域的矛盾,可以说是一切冲突的根源所在。

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精英文化的土壤源于大众文化。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在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得到提升,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经过文化精英的整理加工后,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精英文化从大众文化中吸取营养,反过来又能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藉以提升我们的欣赏品味与民族文化素质,尤其是在今天社会发展中,对形成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显得格外重要。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是作为文化形态,我们愿意看到的是文化能够对人们发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无论是大众文化的精英化还是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二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过程是不断地在发生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精英文化能够影响尽可能多的人,同时大众文化也能够进一步纯净和高雅化,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便又迈出一大步了。

(摘编自魏继新《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大众文化虽世俗,但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作用;精英文化虽然曾备受人们的宠爱,但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B.精英文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担当,有前瞻性;大众文化立足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和接受水平,有娱乐性。
C.精英文化对于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能提升我们的欣赏品味与民族文化素质;大众文化则不能。
D.精英文化强调“自律”,大众文化强调“他律”。大众文化只迎合市场的需求,全然不受内在文化品格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在肯定大众文化的重要性之后分析其弊端,进而引出了精英文化重要作用的阐述。
B.文章第二、三段从多个层面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大众文化的优势。
C.文章列举了《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意在论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
D.如何使今天整个社会文明再迈出一大步,是作者分析、论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目的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娱乐性,其问题往往表现为缺少思想内涵,迎合大众的趣味、爱好与需求,格调低下。
B.“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英分子,对时代变革敏感,他们的认识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广大民众。
C.精英文化的“白律性”与大众文化的“他律性”这对广泛存在的矛盾,是两者之间一切冲突的根源。
D.大众文化为精英文化提供土壤和营养;精英文化则通过自身的高雅追求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