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郑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几十年来像一根名笛,不知被多少人吹响。

历史上的周瑜雅擅音律,即使喝了酒之后,仍然可以辨岀乐工弹奏的音乐的错误。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后世的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真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倜傥的周郎哪里料到自己竟掉进了弹琴素手甜蜜的陷阱。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首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等戏曲,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一次,哪来的故事呢!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一次,要把一向精明的手段错一点。“正确”,只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误,于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个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的差错而滑移岀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绎岀一连串荒唐幽眇的情节。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唯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有些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探究的奧秘。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打开“伏魔之殿”又比潘多拉打开“盒子”复杂得多。他走完了三清殿,到了右廊后一所去处,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写有“伏魔之殿”四个字的牌额,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条,锁孔里还灌了铜汁。洪太尉禁不住诱惑,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撞进去,搬走石龟,最后又掘起一块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在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要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多位花仙被贬入凡尘的情节。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弥补,这其实也正是大部分的人间故事吧!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打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兴有的。就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了一块没被补天的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不是叛逆,是可以被谅解的小过小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字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横其艳”,直令千古以后,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待他三分——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交来。有的学生念得极好,又念又唱,极为精彩。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错,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可以“通幽”。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何妨采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让岔路可以是另一条大路的起点,包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的美丽情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流倜傥的周郎哪里料到自己竟掉进了弹琴素手甜蜜的陷阱”,这一句中的“弹琴素手”运用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画面感。
B.“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说明善意而美丽的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普遍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C.文章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被谅解的小过小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
D.从前文故事中的错误写到倒数第二段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错误和精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小题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小题3】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并说说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来体现文章的主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10:4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②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③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光明日报》2017年07月0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
B.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状态。
C.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
D.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是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B.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兴衰的过程,思路清晰。
C.第二段论证“大唐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了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B.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
C.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
D.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近日,多地展出的数字复制壁画,这些作品色彩表现力较之传统手工临摹作品毫不逊色,在线条造型等方面更为精准。这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壁画复制可否取代临摹?

②过去,古代壁画临摹常常出于研究保护之目的,为历史而摹。在这临摹过程中,通过对壁画形式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也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壁画研究人才。另外,临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也为还原文化遗产面貌提供了有益借鉴。还有一批画家、学者是为艺术而摹。出于对古代壁画艺术的崇敬向往,他们在临摹中更强调梳理壁画创作媒介、图像及方法。如敦煌研究院,在临摹壁画艺术宝库作品时,探索出了一套从起稿、线稿、上色、画面整体调整到完稿的临摹技法体系。类似这样的“整理临摹”“复原临摹”等研究性临摹实践,在“客观临摹”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当代研究者对壁画的理解感悟。其研究成果对传统壁画价值的承扬具有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③然而,这些实践成果的应用却面临着传播困境。传统临摹作品虽具备较高的学术性,但因数量少、临摹耗时长等因素,大多用于研究、保护、教学工作,很少以展览、研究成果的形式走出洞窟,走向大众。此时,数字技术的合理介入是满足公众诉求的必由之路,也是让静默千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必然要求。数字复制、VR技术、3D动画复原演示、线上展览、配套互动游戏等高科技,为盘活传统壁画这个超级IP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壁画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数字复制不仅可以分众引流,扩大传播范围,降低欣赏门槛,也可以更清晰地再现艺术真实面貌。

④“复制”与“临摹”虽在形式上都是储存历史副本,但不能等同于一个概念,前者机械高效,后者凝聚匠心。临摹较之复制,更能反映出当代艺术创作者对古代壁画的思考,在线条色彩中感神魄、促创作。然而复制技术之于当下的文物研究更具催化剂作用,其客观性使如服饰、建筑、历史等学科研究者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资料。在许多高校壁画专业课中,对着高清数字图像资料进行研究性临摹已成为一种艺术创作训练手段。可见,手工临摹与机器复制并非对立关系。复制的蓝本源于古人绘就的壁画,而复制品又为今人临摹古代艺术提供了便捷途径。因此,从不同目的出发,复制与临摹二者各具价值。

⑤壁画,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无论使用哪种手段,最终是为了向古人的艺术世界靠拢,也是为了使当代艺术创作能够充分继承传统精神。如今的传统壁画临摹工作,依然面临临摹标准不统一、教学体系不成熟等现实问题。而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中,也存在着泛娱乐化、简单形式化等倾向。因此,数字时代的壁画保护研究,不是单行道,而应多轨并行,兼取优长,不断完善自身价值评判体系。在确保文物“内容为王”的整体原则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壁画的临摹与数字化水平,让千年壁画重现华光。

(摘编自马苏薇《壁画复制可否取代临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数字复制壁画色彩表现力可以和传统手工临摹作品媲美,且线条造型更加精准。
B.过去,对古代壁画的临摹大多是出于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学习其艺术的目的。
C.机器“复制”壁画机械高效,手工“临摹”壁画凝聚匠心,相对而言,后者价值更高。
D.引用数字化技术“复制”壁画,要努力避免出现泛娱乐化、简单形式化等倾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壁画艺术,主要从技术“复制”和艺术“临摹”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
B.文章第②段中敦煌研究院临摹壁画艺术宝库作品的例子,证明了临摹壁画体现了艺术追求。
C.文章第④段对比分析详细地阐述了手工临摹壁画与机器复制笔画的各自概念、特点、作用等。
D.文章围绕壁画的复制和临摹这个论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临摹壁画者要么深入分析其形式语言结构,要么梳理其创作媒介、图像及方法。
B.尽管当代研究者对壁画的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他们都是客观临摹壁画的。
C.古代临摹壁画因其专业性强,学术性高,所以数量少,临摹耗时长,势必无法走向大众。
D.从壁画艺术的传承与发扬的角度来看,机器复制,还是手工临摹均不可或缺。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

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

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

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考的支持。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

④上面这些判断假定了信仰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但其实,信仰往往不太像有意而坚定的行动,更接近一种态度或者精神状态。有的信仰(比如个人的价值观)并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从同侪那里“获取”的,它们要么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我们吸收,要么由体制和权威反复灌输,要么通过道听途说为我们接受。因此我认为,“获取并抱持信仰”未必是错,错的是“明知道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不肯怀疑它们、抛弃它们”,这些都是有意的、不道德的行为。

⑤“你算老几,能告诉我该信什么?”狂热的信徒这样反驳。然而连这个反驳也是错的,它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而忽略了“现实”这个角色。我们的信仰旨在反映现实世界,正是在这一点上,信仰可能陷入混乱。有些信仰是不负责任的,更具体地说,有些信仰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获得和保留的。比如一个人可能无视证据,接受流言、谣传、或是可疑的证词,他可能忽视某个信仰和他的其他信仰互不相容,可能接受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表现出对于阴谋论的偏好。

⑥19世纪数学哲学家威廉·克利福德曾宣称:“无论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只要没有充足证据就相信某事,就是错的。”我倒不是要恢复那种强硬的证据主义。克利福德这么说,是要阻止不负责任的“过度信仰”,也就是忽视证据,而用一厢情愿的想法、盲目的信念或情怀来刺激或是维护信仰。

⑦詹姆士在探讨各种宗教经验时提醒我们,“信仰的权利”可以营造出一片宗教宽容的氛围。那些立足于教义的宗教曾对不信教的人施行压迫、折磨,并发动了无数战争,要终止这类暴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双方承认彼此“信仰的权利”。然而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依然不能宽容那些本身极不宽容的信仰。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

⑧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人滥用了信仰的权利,对责任却嗤之以鼻。他们往往用一句“我有信仰的权利”来为自己的顽固不化和错误知识辩解,这并不符合詹姆士对信仰的权利提出的要求。有人相信人类登月或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政府虚构的事件,相信巴拉克•奥巴马是穆斯林,相信地球是平的,或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这些人所宣称的信仰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其目的是排除对话,避免质疑,并禁止别人干涉自己的信仰和忠诚。这些人的心灵已经关闭,不再向外界学习。他们或许是“真正的信徒”,但他们不是真理的信徒。

⑨和自由意志一样,信仰是人类自主权的基本成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最终根据。但是克利福德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信仰都不是一件只涉及他自己的私事。”信仰塑造态度和动机,引导选择和行为。人的信仰和知识都是在一个认识共同体内形成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共同体。信仰有信仰的伦理,无论是信仰的获得、维护还是放弃,都有规矩可循。这套伦理既产生了我们信仰的权利,又对它提出了限制。如果有的信仰是假的、道德败坏的、或不负责任的,那它们就也是危险的。我们没有信仰它们的权利。

(有删节)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语“信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下列对第④段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上文分析的假定前提作辩证思考,使论证更严谨。
B.采用对比论证,突出明知不对还维护的信仰是错的。
C.采取以退为进方式,退一步进行论证进而明晰观点。
D.举例论证,补充论述有的信仰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
【小题3】下列各项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都是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
B.有的信仰具有继承性,因此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
C.宗教宽容强调信仰的权利,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
D.信仰与知识有区别,但二者形成于一个认识共同体。
【小题4】对第⑤段“狂热的信徒”观点的批驳是否严谨,请做出判断并做简要分析
A.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古体
①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 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 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 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 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 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 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 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 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另外,在音节 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 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 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 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倒是明末 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 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 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 腔。试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 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 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这样的句 子,念起来有一种异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古诗得以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唐代古诗就是因此而发生了新变。
B.汉魏六朝古体诗多局限于写景抒情,唐人古诗不仅写景抒情,也涉及叙事、议论等方面,因而少受时空限制。
C.在唐代诗人中,王、孟、韦、柳的古体诗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的作风,但这不构成唐代古体诗的主流。
D.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它产生于唐以前,篇幅长短及押韵都比较自由,形式多样,完全不受格律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阐述古体诗的概念,后两段分别介绍了古体诗发展到唐代产生的新变以及唐人古体诗中五七言的不同。
B.第二段引用了“唐无五言古诗”和“唐人五古自有唐体”的诗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后人对于唐人古诗持不同态度。
C.第三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五七言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大有不同。
D.第三段引用杜甫的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五七言古体在叙事抒情上的异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由汉魏古体诗到唐人古体诗,是变化和拓展,我们不能一味贬抑唐人古诗,这样失之偏颇。
B.受唐代出现的今体诗影响,唐人古诗在音节方面远不如晋、宋以前诗歌韵调那么纯朴、自然。
C.一个时代生活领域得到扩展,人的思想感情复杂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起来音促,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给人发扬蹈厉的感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徐止平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浓厚,礼仪越繁缛。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丧葬文化”的一项是()
A.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希望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丧礼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
B.春秋时期秦汉丧葬礼仪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相当复杂,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C.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D.统治者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他们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
B.“孝”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C.封建统治者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他们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决定意义。
D.孝的两方面养老和送终都同样重要,但出于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在实施的社会结果中却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
【小题3】(小题3)结合文本,请你辨证的谈谈你对古代丧葬文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