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 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国豪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是一个法律术语,主要是从语言功能角度说明“普通话”的使用范围,着重强调其在国内的“通用性”。由于这一说法较长,口语称说不便,一般人就将其简称为“国语”,这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些规定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政策,“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是我国民族关系和语言关系的重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之所以没有沿用19 世纪末引入的“国语”这一概念,也从来没有指定“官方语言”,就是从这一重大原则出发的。

“国语”这个概念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是某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成或者刚独立时,用来指称国内主要民族语言的,是从语言地位规划角度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揭示的是这种语言的政治地位。“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主要是从语言使用功能角度提出来的,主要揭示的是语言在国内的流通度和使用问题,两者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世界上有近一百个国家使用“官方语言”“国语”说法,其中大多是殖民地国家,他们在独立时,由于国内民族成分复杂,又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人口比例占绝对优势,不得不采用殖民国家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并为了安抚国内主要民族,将国内主要民族语言同时确定为“官方语言”或“国语”,如印度、新加坡、南非、巴西等,世界上有更多的国家并不明确“官方语言”“国语”,尤其是一些大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他们并没有通过法律手段指定英语的“国语”“官方语言”地位,而是遵从语言实践和语言习惯。

总之,从我国民族关系、语言国情和传统习惯来看,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说成是“国语”和“官方语言”,而应以《宪法》和我国法律法法规为准绳,遵从语言实践和语言习惯,从语言功能和使用角度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作用。

(摘编自戴红亮《不宜将国家通用语言称作“国语”“官方语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通用语言”是从法律的角度着重强调“普通话”的使用对象和“通用性”。
B.我国没有引入“国语”一词,目的是体现各民族及其语言文字完全平等的关系。
C.“国语”和“国家通用语言”内涵的差别在于,前者揭示地位,后者则表明功能。
D.世界大部分国家没有使用“国语”这一说法,这些国家主要是一些英美大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法律角度、民族关系来厘清语言概念,彰显了立足法治的论述立场。
B.选文列举世界各国对“国语”这一说法的使用情况,意在明确概念的内涵。
C.选文对比分析国内外使用“国语”说法的不同情况及原因,有力支撑了观点。
D.对语言概念的使用错误,选文先指出危害,再逐层分析,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独立国家民族单一,就没必要区别“国语”和“国家通用语言”了。
B.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数少,流通范围窄,因此难以成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C.把“国家通用语言”简称为“国语”,会因带有歧视性而产生民族间的矛盾。
D.如果一个国家有“国语”的说法,表明该国中各民族的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和它之前的唐诗相比,确实有不同的味道。

唐诗充满了激情。经过唐以前的中国诗的种种探索,激情从唐代开始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至少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但是宋诗却不同,激情的尽情表现,被作为孩子气的夸张而加以避免。因此,悲哀被抑制了。这是因为悲哀最容易成为表现激情的素材。再者,抑制了激情,也就抑制了作为激情的表现的华丽辞藻。不仅是辞藻,在诗中经常引人抒发感情的自然风景,使感情的表现华丽多姿,这是使唐诗华丽的因素之一。

这就是周弼《三体诗》中所谓的“虚”“实”交错;用其他批评家的话来说,就是“情”“景”交错。但是宋诗却不同。它不像唐诗那样,通过点染感伤的“景”,使感伤的“情”更为华美;而是用“情”来填充整首律诗,甚至一句也不触及“景”。

以上所说的,也许可以概括为: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就已经认识到,激情的表现,至唐代的李、杜,已臻于极致,无以复加了;到了宋人那里,这种认识便更为坚定了,他们故意要另辟蹊径。就诗歌历史本身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所谓另辟蹊径,就是与其凭激情作诗,不如经常保持冷静来作诗。再者,宋代的诗人们——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为上述特点的代表——大都是国家大臣。在宋代,实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要使政治担当者与文化担当者合二为一的理想,这可以作为上述特点的外在原因。身为政治担当者的诗人,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便会使人对其作为政治家的冷静抱有怀疑。用冷静来抑制热情是必要的,因为这也关系到他们的身份。

就这样,比唐人冷静得多的宋人的诗,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因而,具有更多的知性、更多的精细观察,尤其是更富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作为宋诗的又一个特色,在此就不细说了。这里想指出的是冷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往往导致了从一旁审视自己的态度。

而且,被审视的自己,往往是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而被审视的。说起来,把自己看作是流转之物,其实并不悲哀。把人生视作流转,是中国诗中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感情,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大都是由此产生的。不过,说起来,抑制悲哀的宋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流转并不是仅仅作为可悲的现象被意识到的。也许,人生中真正的大欢乐是没有的,但是,小欢小乐则在人生的各个部分都有。仿佛使人感到,人生就是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

由此,我们可注意到另一个可称是宋诗特色的东西。宋诗中确实没有爆发的激情,但是另外有种东西也是可贵的,这就是在流转的人生中经常被保持着的平静的激情,尤其是人对人的激情。

(摘编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周弼所谓的“虚”指的是批评家口中的“情”,“实”对应的是“景”。
B.宋诗以唐诗的反题的形象出现,是宋人有意另辟蹊径而为之的,是诗歌发展的表现。
C.宋诗积极地提倡冷静之美,其主要结果是导致宋诗形成从一旁审视自己态度的特点。
D.宋人在诗歌中把自己视为流转之物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汉魏六朝诗也有类似的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唐诗展露激情、宋诗避免激情引入话题,层层论证,结构分明。
B.文章举欧阳修等国家大臣为例,是为了证明作为政治家应当保持冷静。
C.文章从内部和外在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宋人用冷静抑制激情的原因。
D.文章主要以唐诗的特征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宋诗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充满激情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宋诗有意识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纠正,呈现出特有的冷静之美。
B.宋诗抑制激情,相应的也抑制了辞藻,“景”的缺失使宋诗难以匹敌华丽的唐诗,宋词才得以登场。
C.宋诗富有更多知性、精细的观察这一特点被作者一笔带过,主要原因在于这不是宋诗的主要特点。
D.宋诗虽然没有爆发的激情,但也有人生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中保持的平淡激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政府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予以严格规范和管理。商人们开展日用品的经营须到衙门进行登记,加入市籍。政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规定,对未达到质量要求而销售产品的商人予以惩戒。唐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衙门设 “市令”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者,由“市令”或者其“属员”按照质量的好坏对各类产品估定价格之后,由商家明码标价销售。在手工产品出售之前,需要题写制作者的名字。对制作或者销售假冒伪劣手工产品的,以及制作和销售长度、幅宽不足的货物的,唐代通过刑法进行规制,对制作者和销售者杖六十,且还须没收所有的器物。销售货物时缺斤少两或者商家之间相互勾结抬高市价的,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在这些规制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影响之下,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市场规则。这些市场规则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唐代不仅在汉人之间的商业来往中诚信相待,同时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平等对待胡商和外国商人。不少胡商在中原有宅子、田地。政府部门遵照相关规定“以诚相处”,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从官府中获得优待,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唐人的诚信品行,吸引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因而,诚信成为唐代国家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商人们也受此影响,通常能够自觉地诚信经营。
(摘编自杨洁《考析诚信思想在唐代经济活动中的体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是唐代契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见证物。
B.“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汇兑过程得到了朝廷和地方各类相关机构的支持。
C.唐代政府对经济活动非常重视,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给予了非常明晰的规定,比先秦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D.唐代刑法虽然对不同的违法经济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不一样,但却为唐代形成相应的市场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常出现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一些日用商品的买卖活动中,唐人也常采用签字、加盖私印等多种方式来签订契约。
B.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契约文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种类等内容通常经历了由“民间惯例”到 “官方认可”的固化过程。
C.“飞钱”较好地解决了京城的商人们携带大量现金从事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困难,也减少了朝廷从各地运输货币到京城的工作量。
D.在“开放兼容”“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胡商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这反映出唐人对胡商“以诚相待”的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代的很多商业活动中,诚信思想都得到了较好地贯彻与施行,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B.唐代商人诚信经营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商人们对诚信思想自觉地践行,同时也与政府对诚信思想的大力推动与促进有关。
C.唐代商业生活中的很多经济内容,如“契约文书” “飞钱” “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等对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D.诚信是唐代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很多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的最佳经济发展软环境,让唐人受益颇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靠极敏锐的美丑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毛病。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他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列举了十种低级趣味。他所反对的低级趣味,有的也许近乎苛刻,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位严厉学者审美标准的严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创作、网络写作和语文教学中“写生活”“写真情实感”“写真实”等进行反思。
并非如今天语文界普遍以为的那样,只要是生活的、真实的都值得写。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存在的低俗化倾向,和语文教育方兴未艾的“真实写作”“真作文”“原生态作文”等观念和实践。文学写作的低龄化和网络创作的兴盛,固然有利于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成人化”“功利性”倾向和“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糟粕,便包含着朱先生所批评的低级趣味,是需要剔除的。语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回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隐躲着一种危险,就是以为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不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原生态包含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
朱光潜反对写失恋、爱情满足、穷愁潦倒、恐惧、悲伤、焦虑之类,主要是出于审美上的考虑。我以为,也由于这些是人类的“缺乏性需要”。无论是作家还是学生的写作,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纯粹的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由于它属于人“基本需要”的范畴,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真正的写作,应是建立在人的“发展需要”――“丰富性需要”之上的,它能使人、人生、人类变得更纯粹圣洁、庄重豪迈,是优美与崇高的同一。
至于如何养成这种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以为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往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躲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作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除了要读好作品外,还要读得广。由于读书的功用在于储知蓄理,开阔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开阔。――“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还要读得广”,这是进步人格品位和审美趣味的铁律。反观今天的教材和学生的课外读物,显然经典之作太少,是不足以养成高尚的人格和趣味的。水太浅,是养不活大鱼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品的阅读,需要有一定量的保证,我国百年“新学”教育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的事实,是需要认真检讨的。
(摘编自朱自清《朱光潜论文学教育》)
【小题1】下列有关“文学趣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认为文学本身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并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列举了十种低级趣味。
B.文学的低级趣味是一个极严重的毛病,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才能具有敏锐的美丑鉴别力。
C.朱光潜反对文学的低级趣味,反映了他作为一个严肃学的严格的审美标准,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学创作等领域进行反思。
D.朱光潜认为养成高尚风格纯正的趣味的唯一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作品,品味看似平淡的作品中的妙蕴,再进行比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是生活的、真实的都值得写的观点是错误的。原生态包含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
B.文学写作的低龄化和网络创作的兴盛,固然有利于文学的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其中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和糟粕,含有文学的低级趣味,需要剔除。
C.语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归到写真实、写个性,固然好,但是不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以为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隐藏着危险。
D.朱光潜反对写失恋、穷愁潦倒等之类的东西;作者却认为,情绪的宣泄,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失恋、穷愁潦倒是人类的“缺乏性需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的个人性的宣泄,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
B.真正的写作是优美与崇高的统一,它是建立在人的“发展需要——”丰富性需要之上的,能使人、人生、人类变得更纯粹圣洁、庄严豪迈。
C.读书的功用在于储知蓄理,开阔眼界,改变气质。但是,现在的教材和学生的课外读物,经典之作太少,是不足以养成高尚的人格和趣味的。
D.读书是培养大师的必要途径,我国百年“新学”教育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提供足够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品的阅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一个租的地方搭售文创产品、咖啡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 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的一个前提就是:书本身并不重要。中国正在提倡全民阅读,每年的4月,媒体都会讨论中国人均阅读不足的问题。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都靠 的坚持获得了读者的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他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为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   ,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 的,而是( )最终才能形成一个传统。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举重若轻集腋成裘津津乐道鼎鼎大名
B.无足轻重锲而不舍津津乐道声名鹊起
C.无足轻重集腋成裘沾沾自喜鼎鼎大名
D.举重若轻   锲而不舍沾沾自喜声名鹊起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至少不能再雪上加霜。
B.一个城市即使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经过漫长的积淀,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这样的一个个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