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效;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和百年战争洗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蛮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数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B.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D.文章既回溯历史,又着眼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C.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观,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8:4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微信阅读病”的一项是(  )
A.不能相继呈现有争议的意见,不能及时纠错。
B.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
C.沉浸在微信信息中很难受到启迪与提升。
D.易养成只图叫座不顾事实的转发癖好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名的有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翱、李贺等人。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在《醉赠张秘书》中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在《调张籍》中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做雕饰。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张籍《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李杜得来的。韩愈对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柳宗元诗既不像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像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哪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他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里的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摘编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C.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D.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两次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分别论证韩愈学习李杜的成果和心得。
B.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韩愈的言论,同时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C.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对比,论述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D.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杜甫;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李白。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他不刻意经营,却合于李杜。
B.张籍擅长写作乐府诗,多用古乐府为题。他的诗辞意通显,不做雕饰,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这种末流。
C.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所以受《文选》影响很深,他的古文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含有很多骈句。
D.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的写景文章相比,各自有优点,但是后面的模仿者都不如他们两个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醉石

墨中白

泗州人玩玉风盛,黄山一人独好石头。泗州城外九座梅花山上多怪石,黄山常去山上寻觅石头。每有所获,便醉酒相庆。

收金藏玉是常事,黄山独爱石,众玩家不解:“为何获石如得宝?”黄山笑道:“金银玉器固然可贵,玩的是快乐,可石头天然似世间万物,如幻如真,不可更其质,不可改其硬,应自然的变化而有度,守住原本的性质而坚硬如初,不愧长天之浩浩,不负沃土之泱泱,玩石又何止是快乐?”

大家听了,也不搭腔,各自举杯饮酒。

黄山见众人不以为然,便从怀中掏出一包,打开红布,只见一白石线如切,曲如刻,弧如雕,圆如搓,随太白之醉而醉,醉意浓浓,呼而不醒,其神态令人拍案叫绝。

众玩家纷纷称奇,然仍有人不屑:“醉石虽奇,仍是石头,怎能与美玉相比?”黄山淡然一笑:“玉初也如石,因人雕琢而成玉,而石头天然如万物,其形神奇,非人力所能。”

“说得好!”旁边一个讲着生硬中国话的人拍起手来。

众玩家一看,是个日本人。他盯着黄山手中的石头,高兴地说:“中国不仅金银玉器值得收藏,石头也有无价之宝,您这醉石,卖吗?”

黄山摇头。

“我出五十两黄金。”日本人伸出左手。黄山心里一紧,仍是摇头。“这个数呢?”日本人又亮出右手的五个指头。“一百两黄金?”众玩家不敢相信。

黄山还是摇头:“玩石玩的是心情,藏石藏的是快乐,快乐无价,心情如何卖?”日本人抚摩一下醉石,失望离去。看着众玩家羡慕的眼神,黄山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玩瓷器的吕震提醒说:“此人可能是桃太郎,他有收藏癖,而且与官府勾结,就是此人强买钱国生的铁五铢钱,害得他连夜逃离泗州城的。”

黄山顿时酒醒,后悔不该当众炫耀醉石。

当日下午,桃太郎果然再次找到黄山,非要买他的醉石。没想黄山抬价,最后以二百五十两黄金成交。

众玩家都笑:“醉石虽奇,也有价,黄山你也是爱金银的人哪!”

黄山神秘一笑:“醉石实有两个,另一个大如真人,更酷似太白,醉立于九座梅花山上。”不几日,桃太郎又找到黄山,询问真人醉石的去处。

“醉石扎根于大山,岂是人所能动?”黄山轻蔑一笑。

“一睹而三生有幸。”桃太郎回答。

“既然先生有如此雅兴,不妨带您一观,不过,山路险峭,十分难走……”黄山沉吟道。

“我常攀中国的名山大川,再险的山路也走过。”桃太郎不为所惧。

第二天天还没亮,桃太郎如约登山。山路果然险峻,到了命悬崖,黄山指着通往对面蜡梅峰的那块窄细石头说:“这就是有名的心平石,过此石须心无杂念、气静心平才可。”

望着窄石下深深的山崖,桃太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要不,还是原路返回?”黄山微笑道。“到了,怎能回去?”桃太郎愣愣地看着窄石,“这石条能走人吗?”

黄山看他一脸惊疑,就屏气抬脚,顺着心平石慢慢挪步,不一会儿就到了对面,直看得桃太郎心惊肉跳。稍息片刻,桃太郎也学着黄山的样子挪步上了心平石,走到中间,他却不敢抬脚了,对面的黄山提醒他不要往下看,可桃太郎只觉头一晕……

就在这时,一根树枝伸到面前,桃太郎犹豫了一下,还是牵着树枝慢慢地挪到了对面。

蜡梅峰是众山巅峰。望着远处细如飘带的黄河,遥看美丽的泗州城,桃太郎感慨:“好醉人的风景啊!”黄山说:“地是山之母,石是山之魂……”“先生无须多说,刚才情形,你只需轻轻一碰,我便跌入命悬崖。先生君子我小人,惭愧啊。”桃太郎面露羞色。

返回时,桃太郎在前,黄山随后。这次桃太郎挪步心平石不再胆怯,小心过了命悬崖。桃太郎下山,把醉石还给黄山,从此撤离泗州城,再没回来。

众玩家问:“命悬崖那边的蜡梅峰真有太白醉石吗?”

黄山醉笑:“不贪,不妒,不弃,有又如何,没有又如何?”

(鉴赏感悟)人应像大自然的奇石一样,顺应自然而又坚守自己的本性,不能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自我。黄山热爱自然,在欣赏奇石中自得其乐,不为金钱而折腰。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一份宁静,保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桃太郎自私贪婪,为占有醉石而不择手段,差点送了命。做人要以此为戒,不贪,不妒,不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人精到,一开头就交代“泗州人玩玉风盛,黄山一人独好石头”,简简单单一句话,就使黄山在一大堆“玩 家”中显得别具一格。
B.文章围绕爱石、炫石、卖石、寻石等情节展开,以“醉石”为题,条理清晰,情节集中、紧凑。
C.桃太郎不怕山路艰险,一定要去看真人醉石,甚至到了危险的心平石边也没有退缩,既表现了他对奇石的贪婪,也表现出他喜欢收藏、热爱艺术的特点。
D.返回时,桃太郎能够顺利走过心平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已经知道黄山不会乘人之危,加害于他。
【小题2】小说以“不贪,不妒,不弃,有又如何,没有又如何”来回答众玩家的疑问,这样的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题3】这篇小说中的黄山有着过人的机智,有人说“黄山的智慧,是建立在其思想境界之上”,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付《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 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瓷器工匠也是如此,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并涌现了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名匠。如鲁班、李冰、马钧、韩公廉等。
B.宋应星写作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因此书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C.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一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促使工匠提高技艺。
C.秦朝除了实行“物勒工名”制度保障质量外,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D.秦朝严格要求产品质量,所以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这说明秦朝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朝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包含三个方而的内容: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人讲求诚信、产品上打造精品。
B.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既是质量要求,也是道德要求,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古代文化极其灿烂,历朝历代都有名扬四海的精品名片,如玉器、瓷器、丝绸。
D.“Made in China”如今正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及对祖母的思念。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小题2】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小题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