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朝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它一心追求中央集权的重生并倾尽全力完善其形式。为使中央集权制产生视觉上的效应,唐朝营造了南北宽8652米、东西长9721米的巨大的长安城,并以此为起点修建了通往国内各地的8条公路、干道,还沿着这些道路设置了呈放射状分布的水路驿站。与此同时,大运河的建成标志着内陆水运时代的到来,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和长江被南北相连,作为“东南地区”的特产,低地的米、盐和山地的茶、漆、染料等被运往华北。自然,在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的地区,交通业被培育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

“客商”是相对于“坐商”(定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而言的,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因其财力和能力而出名。但他们是通过官市中相当于批发商工会的坐商的“行”来听从政府的管制,因而他们似乎还不是都市中的主角。

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始在黄河下游三角洲的渡口处(津、埭)征税,到了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税,这显示出应运而生的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在唐代接近中期的中宗时期,出现了在全社会征收将市场交易税和过路税合二为一的“商税”的现象。759年,开始有了“过税”(商品流通税)。780年开始在府州、县城征收“住税”(入市税、交易税),从782年开始在全国的交通要道及都市征收“过税”,这两者合称“商税”,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也就是说,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从唐朝中期开始,在华北的黄河、渭水及淮河流域,从事水路运输的团体都集中在一起,其规模大到政府对其征收过路税的程度。在华中、华南地区,其规模更大,“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山村集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情况在资料中都有记载,是整个社会向商业化、都市化转化的明证。在被节度使们割据了二百多年的唐末、五代时期,草市中规模大的成为“镇”,并成为节度使们敛财的据点。镇和草市合在一起的“市镇”在各地形成。从唐代后期的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及宋代,是被称为“唐宋变革期”的社会全面变革的激变期,发生了作为世俗社会变革的“第一次商业革命”,出现了都市经济增长及市镇普及的情况。

唐朝规定一律实行市制,并配置了“市署”“市令”和“市丞”。伴随着这种新的倾向和节拍,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的“官市制”,实际上已变得有名无实。这种变化虽可以认定是“官市制”松弛的结果,但更应看到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膨胀,其规模已扩大到覆盖交通要路和地方农村的程度。

(摘编自斯波义信《“市”建制的消失及市镇的发展》,布和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商”出现的时代颇早,财力也很雄厚,但由于受官市中坐商阶层的“行”的约束,在很长的时段里都不及坐商对都市发展的作用强大。
B.唐代开始在大运河沿岸调节水位的水门处征收过税,这显示出客商和交通业者势力的抬头,他们从事米、盐、茶、漆、染料等的贩卖生意。
C.“商税”既包括商品流通税,也包括入市税、交易税,从唐代中期起,逐渐在交通要道和都市征收,成为从宋代到清代各朝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
D.唐代边远地区商业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全社会开始摆脱六朝时期的自然经济状态,广泛受到商业化浪潮的冲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末、五代二百多年间的节度使割据,是市镇出现的直接原因,节度使们也从中得利,直接催生了促进都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次商业革命”。
B.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推动大型都市建设,促进全国陆路与水路网络的贯通,从而使得商品运输与贸易大为畅通,这在唐代体现明显。
C.客商活动范围的扩展,客商地位的提高,可谓得益于交通要道、险关和人口众多地区交通业的良性培育,此种情形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的。
D.“村市”“墟市”“山市”和“草市”这类被统称为“草市”的定期集市和小市街,在县城之外纷纷出现,成为唐中期后政府的商业税收的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实行市制并配置“市署”“市令”和“市丞”,政府在县城以上都市实行“官市制”。这种“市”偏指经济范畴的概念,与后代行政性质的“市”不同。
B.唐代大型干道与大型河运相结合,使得商业活动从城里向外扩张,甚至扩展到农村地区,在此过程中,客商地位得到了提升,政府税收也得到了增加。
C.唐代中央集权促进全国交通枢纽得以完善,使得客商阶层活跃,政府借助各种税收积累财富,也让商业的触角四处延伸,草市乃至市镇步步成型。
D.唐代“市镇”概念中,“市”即官市,其建制逐渐有名无实,及至消失,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已不是它可以掌控的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7: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卖家在所谓“电话销售群”中专门出售外卖订餐客户的信息,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打包后倒卖给电话销售公司,甚至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

互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暴露的风险,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平台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若没有征得用户授权,一些敏感信息,比如密码、指纹、签名字迹、人脸特征等,不该被信息采集方违规使用。同时,平台也必须负起保障数据安全的责任。外卖平台首先应该积极展开自查,及时堵上管理环节的漏洞。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注〕E:表预测。
材料三:

最近一段时间,“约谈”成为网络订餐这个新领域的热门词汇。仅从各地公开的报道就不难看出,北京、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的监管部门先后都对网络订餐平台进行了约谈,并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然而,要么是卫生条件差等老问题未彻底解决又冒出伪造证照的新问题,要么是一些问题商家被查处后改头换面重新上线,让消费者和用户防不胜防,提心吊胆。

实际上,网络订餐平台的种种不是,只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从网络订餐到网络直播,从卖日常用品的网店到卖理财产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平台被约谈了一次又一次,问题似乎总是屡禁不止。追根溯源,主观原因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主体责任缺失,客观原因则是监管制度上对主体责任没有充分强化。

剖析各种“互联网+”的问题,共性都出现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接过程中,即如何确保交易双方特别是卖方信息更透明。既然这个转换过程的连接点是第三方平台,那么就必须强化其责任,而不能让其成为“甩手掌拒”。对消费者来说,一旦第三方平台“甩手”就不是好事。不妨看看那些“约谈”的相关报道,一些平台总是信誓旦旦地表态整改,但执行起来的效果却总是不乐观。这个过程中,有监管部门面对新业态要平衡管制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考量,但更与平台自身的责任意识相关。那些问题屡屡再现的平台,十有八九是因为目光都盯在了流量上,一旦出现了问题,就报出平台协议里的各种格式条款或免责声明,成为另一种“甩手掌拒”。

要使第三方平台不至于成为“甩手掌拒”,首先要明确其在买卖交易中确保信息对称的主体责任,尽管网店的各种信息首先是由卖家提供的,但在对接卖家与买家过程中,第三方平台实际上扮演了某种中介或“极合者”的角色,其责任不容回避。其次,就监管部门而言,除了依法落实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加强经营资质审查审核外,也应该强化第三方平台的事后责任追究,以免“甩手掌拒”总是心存侥幸。再次,在监管环节上,应该推动第三方平台与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共通,并将社会监督纳入整个监管体系之中,构建社会共治的格局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针对网络订餐平台的问题,某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曾抱怨,平台屡教不改,根本就是缺乏诚意,其实,“诚意”不能太过依赖“约谈”得来,只有监管跟得上步伐,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及时堵住管理上的漏洞,不至于让各种平台“野蛮生长”。

(摘编自《南方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网络平台被“约谈”原因的一项
A.网络订餐平台下的餐饮实体店卫生条件不达标。
B.互联网网络购物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
C.网络订餐平台下的餐饮店伪造证照。
D.互联网金融机构向客户兜售理财产品。
【小题2】下列对我国餐饮业外卖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外卖平台中,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这反映出平台没有保障好客户的数据安全。
B.从图表一可看出,2018年在我国的餐饮业外卖平台中,网络外卖平台占了绝大多数,少数餐厅也有自己的外卖平台。
C.图表二表明,2015-2020年我国餐饮业外卖市场规模预计都将保持递增的态势,而增长速率恰恰相反。
D.餐饮网络平台整改执行效果不好,都是因为平台自身责任意识差,十有八九仅把目光盯在流量上。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规范和治理第三方餐饮网络平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朗,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朗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赢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叙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浣衣母
废 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线词“寂寞”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