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否会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手中。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严勇《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及其解决进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安全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类是否拥有充分的控制权,以确保其是安全可靠的工具。
B.人类智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人工智能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在认知能力上是比不上人类的。
C.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从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这也要求人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强调人类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控制权。
D.对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应该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人的力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06: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铜碗
于小渔
那只铜碗,在四位鉴定专家的手里传来传去。他们时而指指点点,时而窃窃私语。难道很难断定吗?他坐在对面的位子上,似乎是在深思。
这是电視台鉴宝栏厚B城直播现场。开始他不想来,但他的女儿和老伴儿,都说他藏了几十年的铜碗有点古董模样,不如让专家鉴定一下。他拗不过她们,就来了。也仅仅是鉴定一下,怎么可能是什么国宝呢!
过了很长时间,那位年长的专冢摘下鼻梁上的眠镜,看着他:“请问,您对自己的这件宝贝有什么看法?比如年代,价值。”
他摇摇头说:“我一点也不知道。”
四位专家交换了一下眼色,有点不信:“那么,您是从哪里以什么方式得到的呢?”
“从一位农村的老妈妈手里……买的,她要送给我,我不要,最后只好给了她点钱。”
“能问一下您给了多少钱吗?”
他稍稍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不该说,可还是说了:“九块七。”
四位专家都笑了。有一位手抚着脑门,笑得很失态,似乎是遇到了非常可笑的事。
他疑惑不解地看着他们。
最后还是那位年长的专家开了口:“我现在告诉您,这是只铜簋①,汉代的,非常珍贵,据我所知,只有在国家一级博物馆有收藏。怎么说呢,价值无法估量啊!”
是吗?他想。
那位专家笑了,又说:“您可真是的,人家要送您,您欠人家一个人情,可您非得给钱,结果,用了不到十块钱,就把人家这么大的人情买了!”专家看着他呆呆的样子,忍不住开起了玩笑。
他却蹙起了眉头。他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那时他在地质队工作,他们那个工作队在新疆A城的一个小村边上已经没日没夜地干了几个月。他一不小心,被铁架砸了手,右手拇指被砸坏了。可没法去医院,医院很远,他不能离开,他是队长啊
于是,他就到村里一个维吾尔族老妈妈家里养了半个月。三十年的记忆中,不曾有人这么疼爱过自己。老妈妈帮他洗衣服,两只泡得发皱的手在盆里细细地搓啊搓;老妈妈教他用左手拿筷子,最后还帮他把莱夹到碗里;晚上,老妈妈还要过来和他说会儿话,眼睛里满是慈爱。
他好幸福啊,可他也有懊恼的事。他的右手拇指用不上力,总是拿不住碗,两三天就要摔一只碗。当然,他都照价赔偿了,可心里仍过意不去。后来,老妈妈就拿来一只钢碗。
铜碗黄澄澄的,重,压手,虽然也偶尔掉到地上,却再也不会摔破了。
半个月之后,他们的工作队接到上级命令,要离开这里。他舍不得走啊,可他必须走。老妈妈帮他收拾行李,把铜碗洗干净,放到他的包里。他要拿出来,可是老妈妈死死摁着包,说什么也不依。他没有办法,只好在临走前,偷偷把钱塞到他睡过的褥子底下。后来他又在地质队工作了好几年,一直用那只铜碗吃饭。直到有了家庭,他仍细心地保存着那铜碗。如果铜碗只是他心中的无价之宝,他自会好好收藏,可是,他知道了它原来真的价值连城,那又怎么样呢?
他问:“你们会到新疆A城吗?”
一位专家说:“会的,大概是今年的10月份左右。”
他忽然站起身来,走过去,把那只铜碗拿在手里,说:“我这只铜碗不参加B城民间国宝评选了。”然后,他在四位专家和全体观众惊诧的目光中,离开了鉴宝现场。
没有人知道,四十多年前,他的月工资是二十几块五,他的褥子下面塞的,已经是他口袋里所有的钱。他后来甚至向人打听过黄铜的价格,一毛钱一斤。那时,他还感欣慰。
现在,他决定到新疆去。他还不老,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小村庄的名字。即使找不到他们,他也想好了,这只铜碗,就是专家眼中的簋,一定要成为A城的民间国宝。
(选自《百花园》2013年第2期)
【注】①簋: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他”并不想将铜碗拿给专家鉴定,因为尽管他不知道这只碗的年代和价值,但他知道这是个无价之宝。
B.专家向“他”询问铜碗的来历,说明他们急于了解事情真相,也暗含了他们为国家珍贵文物流失而痛心的心理。
C.通过朴实无华的叙事和细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主人公在得知铜碗真实价值后内心复杂的矛盾斗争,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D.小说中的维吾尔族老妈妈虽是个幕后人物,但她的善良、淳朴、慈爱却在“他”的回忆和专家们的对话中得以鲜明表现。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特点?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铜碗”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与西方人偏重于通过权利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不同,中国人偏重于通过义务来理解和实现正义,但前提是一个“信”字。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会到取得普通民众支持的重要性,“信于民”逐渐成为统治者的行为规范。“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夫王者,民人之主也,无均平之德,则不足以治之。”既然执政者身为“民主”,那么就要对“利民”的责任多少有所承担,对人民的利益的许诺多少要兑现。而对民众讲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保证政令的可信,使民众感到政治可靠。

在孔子看来,治国的道理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还认为执政者必须恪守自己对“民”所作出的承诺,也就是要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一种默契,君子以天命的名义满足百姓的需要,然后百姓服从君子的管理,所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还从爱惜劳动力的角度提出“使民以时”、“敛从其薄”、“胜残去杀”等一系列惠民、爱民主张。

孟子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爱民观,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政教之极”,人君只有以身作则,才有可能出现“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的局面;同样,人君只有带头“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从而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的礼治。

最后,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之公正性与合理性,还表现在这种根植于血缘宗法的等级秩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重新整合。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教化作用,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的契约关系。这种规定自然是不成文的,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它是十分脆弱的;但这种规定是在对承诺双方彼此的关切进行了充分的考量之后理性达成的契约,符合公正、正义的社会关系原则,因而它是约定俗成的,代表着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又是强大的,往往蕴涵着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巨大能量。毋庸讳言,这种契约关系的威力不仅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摘编自诸山的《先秦儒家的社会契约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令的可信与政治的可靠是统治者“信于民”的一个重要体现。
B.“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是孟子爱民观的体现。
C.先秦时期通过“礼”“信”教化形成的某种的社会契约关系虽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但是它的威力却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D.“礼”的教化作用是只要人君以身作则,就可以达到“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的效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将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契约关系进行比较。
B.文章以儒家思想“信”与“礼”的教化作用,来论述其在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按照儒家思想的沿袭,纵向论述了社会契约关系的形成与之有关。
D.文章具有辩证的思想,客观地分析了先秦时期社会契约关系在社会秩序中所起到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爱民观与孔子观点有根本性的差异,孟子的观点更人性化与科学性。
B.荀子的治国理念与孔子的治国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荀子的观念更容易实现。
C.“政教之极”所达到的社会秩序,符合个体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D.礼治所达到的社会秩序比法制社会更具公正性和合理性。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带着钥匙去流浪
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一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子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子的“放纵”也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他在等候妻子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的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唯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家的温暖与感激。倘若可能,他相信那枚钥匙同样会情不自禁地与他相拥而泣。此时,月光已像白露一样洒落草原……
岁月的风尘遮掩不住那枚钥匙所发出的锃亮光芒。无数个黑夜里,他摩挲着钥匙并久久怀想。他喜欢这种感觉:让钥匙坚实的齿口轻轻啮咬自己的掌心,似乎也咬住了数千里以外的那盏灯火。
这么多年来,他和它彼此依恋不曾背离。仿佛一种象征,一种慰藉;一个期待,一个寓言——甚而说,这枚流浪的钥匙,已成为他苦难心灵的一个护身之符。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他打开家门时手在颤抖的细节,表现了他经历了长久的流浪生活之后对家里的一切是否会发生变化的不安。
B.文章在结构上用了明暗双线、虚实结合的写法,他的流浪与回归的经历是明线,是实写;他的妻儿在家中的生活是暗线,是虚写。
C.他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寻找一把钥匙的片段,衬托出他在异乡生活的艰苦孤独,表现了他的心灵一直处于无家的状态。
D.文章画线语句表明主人公对如此漫长的分离的感谢之情,因为有了这样的分离,他才会更加珍惜家的温暖。
【小题2】文章第二段描述的家里的场景有怎样的特点及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析“钥匙”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淮南子》里的话。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也好。

(有删改)

【小题1】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3】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