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中华儿女》2010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1)“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14 08:3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②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目前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现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诘屈聱牙的文化知识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出最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最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合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④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⑤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宇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⑥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编自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彻底地消除了文化节目的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这类节目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正面起笔,第②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B.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C.文章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目的就是主动赢得观众,使观众具备文化艺术鉴赏能力。
D.文章③④⑤⑥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论述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者要提炼提升蕴合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就一定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D.普通人与古典诗词结缘的故事,能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使观众产生代入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开始成为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转型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教养并重”理念的最初实践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道光年间,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打蕈鞋等手艺。
清末,清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实践“教养并重”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教授贫民习艺的教养院、工艺局和习艺所也纷纷设立,先在京师五城设教养局以“拘收初犯轻罪之民、给以衣食,教以粗浅工艺”。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责成地方官绅以育婴堂附设蒙养学堂,养济院、栖流所、清节堂附设工艺厂”。此后,各地教养局也纷纷建立,譬如天津东门内贡院旧址就设有教养局,设织布、染色、地毯三科,聘用三名日本技师教授简单文字、算术和技艺。
与此同时,在“民生日蹙,失业日多”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普遍的流民问题,“教养并重”理念的实践往往与振兴工艺相结合,并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外,晚清江南地区还设有洗心局、迁善局等,在教以工艺的同时,对流民的思想教育也有所关注,北京工艺局亦然,他们考虑到游民“闲荡日多,骤难就范”,收养之初,先送入迁善所进行思想教育,再教授工艺。这些习艺所、工艺局均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部分监狱也开始附设习艺所,救助对象远远超出传统的老弱病残废疾者,在当时强调工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教养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将传统手工艺与近代机器工艺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光绪三十一年,广仁堂扩充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除规定时间教以习字外,大部分时间教授女工西式花辫、机器缝纫、刺绣、草帽辫、毛巾、织布、鳊绒等七科手艺。在倡导“教养并重”理念和相关政策激励下,原有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增加了工艺或近代教育的比重。光绪三十年,天津广仁堂筹办了女工厂和女学堂,天津育婴堂创办了女工厂,组织女童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保定府全节堂附设私塾改为两等小学,并设立直隶女学分校;第二年保定育婴堂附设直隶女学堂,堂内所有成员尽数入学。
进入民国以后,“教养并重”的实践继续发展。1917年京直大水灾救济中,除办理传统的赈济、平粜、粥厂外,还特别强调设立因利局、籽种贷款所、贷纱所等,通过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原有传统慈善组织进行改组和整顿,设立官办救济院,下设养老、孤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贷款所就是“寓教于养”理念的主要体现,该机构向贫民借贷小额资金,不再以教授工艺为主,与清末已有很大的不同。
(摘自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济”是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它的方式是直接提供衣食来救助,救助对象是各类弱势群体,它的机构有养济院、育婴堂、粥厂等。
B.“教养并重”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结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做法,改造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既“养”又“教”。
C.“教养并重”最初大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恤孤局、抚教局等慈善机构在教救助对象读书识字的同时,又教他们学习手艺。
D.“教养并重”在清朝末年由政府推动而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政府设立教养院、工艺局、习艺所等教习技艺,有的甚至请来外国技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养并重”突破了中国传统慈善注重“养”而忽视“教”的局限,是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的转型,“教”有读书识字、习艺、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
B.清政府设立的习艺所、工艺局大多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后来救助对象逐渐扩大,教养内容逐渐与近代机器工艺、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C.天津广仁堂、育婴堂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组织女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慈善活动中增加工艺、近代教育的比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D.民国后政府设立贷款所,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这体现了“寓教于养”的理念,表明“教养并重”实践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济堂、栖流所、全节堂等是以“养济”为主的慈善机构,而工艺局、习艺所等是实践“教养并重”理念的慈善机构,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B.清末“教养并重”的理念与振兴工艺相结合,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日蹙,失业日多”背景下普遍的流民问题。
C.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与慈善机构的自发行为,又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D.“教养并重”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内涵,也使慈善组织的日常事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交,综合类慈善堂日益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主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出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也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其危害将超过癌症。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强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报告警告说,全球抗生素正濒临枯竭。这份报告认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已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目前急需加大对抗生素耐药感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否则世界将被迫回到因常见感染而致人死亡的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必须立即关注能治疗某些可在几天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染的新抗生素。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而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会构成最大健康威胁的抗生素耐药感染,包括每年导致约25万人死亡的耐药性结核病,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则很少。70多年来,只有两种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新抗生素进入市场。如果要终结结核病,每年全球急需投入8亿多美元来研究新的抗结核药物。

此外,对抗生素的滥用也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加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尽管抗生素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只能适得其反。相比新抗生素的研发和投资,公众应该尽快学会科学谨慎地使用各类抗生素药物,否则未来我们将有可能死于一次普通的感染,而不是今天人们所恐惧的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

(摘编自李曾骏《抗生素耐药性与“超级细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为人类征服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寿命得以延长,全得益于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使用。
B.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这种原本治疗某疾病的特效药失效,就会导致治疗失败。
C.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的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可能会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的细菌,最后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
D.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会导致每年上千万人丧生,其危害超过了癌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如第一段中引用欧盟一位官员的观点,意在阐明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B.文章多处引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既证明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也说明了研发新抗生素迫在眉睫。
C.针对抗生素走下“神坛”的问题,文章从两方面揭示其原因,一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迅速扩散,二是对抗生素的滥用。
D.文章重点分析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指出其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并通过列举大量数据资料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细菌具有耐药性而进行的新抗生素的研发周期较长,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远快于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
B.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解决方案,必须关注能治疗严重感染的新抗生素。
C.抗生素耐药感染会成为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而多年来治疗耐药感染的新抗生素极少,急需投入资金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
D.“超级细菌”的出现,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正是我们对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过度依赖加快了细菌进化至耐药的速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高人逸士,往往喜开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 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 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 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 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 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 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荒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 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 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 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杨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 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 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 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荒寒”指的是中国画里的雪景、寒林所体现出的荒凉寒冷的韵味。
B.“荒寒”是中国山水画家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是画家们在其画作中营造的一种典型气氛。
C.“荒寒”不仅体现在中国画的春夏秋冬之景上,也体现在梅、竹、菊等题材上。
D.“荒寒”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并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其诗画特色,《宣 和画谱》收录了他大量雪景图。
B.—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 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C.吴镇的竹画、杨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 一语加以称赞。
D.我国古代的画家,为了构筑荒寒的典型气氛,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到雪景寒林之地去寻找、体验荒寒寂 寥之趣。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推断,下列诗句意境与本文所说画家们的审美趣尚相去甚远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与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知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系,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风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之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功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再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做学问。
B.“把臂入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其如此,方能领略其学问的真谛。
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会,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启示读者重视“把臂入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为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的人的不同。
D.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人治学之著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功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风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