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年来,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社会大发展。但这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日暮途穷,愈演愈烈的资源枯竭、生态遲化、气候变暖就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敲响的警钟。现代化与绿水青山不能顾此失彼。我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丽”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不堪重负的地球“休养生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
中国道路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当前,人类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面临一系列共性问题。例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如何让制度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并推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有效回应。正因如此,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世界是各个国家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各国相互角力的竞技场,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世界引向混乱。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中国道路就是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中国道路之正不仅在于通过巨大的实践成就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在于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并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新的世界发展图景中,不再是弱肉强食,也不再是赢者通吃,没有中心与边缘之分,没有宗主国与殖民地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可以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它倡导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问,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折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摘编自《中国道路在守正创新中越走越宽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带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同时也牺牲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
B.中国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略。 |
C.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带来了良好机遇。 |
D.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逆的现象。 |
A.文章通过对比,阐释中国道路与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
B.文章以讲道理的方式先后论述了中国道路具有的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 |
C.文章认为中国道路能解决人类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
D.文章借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道路之正。 |
A.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
B.现如今,仍有一些国家信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不相信共同繁荣是人间正道。 |
C.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是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 |
D.“一带一路”这一实践平台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