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夜

袁良才

(1)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城市仿佛一夜之间空了,这条平日喧嚣无比的特色美食街在这雪夜里尤显冷寂。

(2)一间店铺里亮起了并不耀眼的灯光。风雪交加中,一个如同觅食困兽般逡巡的汉子,见到灯光的一刹那,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他感觉心中腾地一下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他瑟缩着身体,迟疑地向那个灯光所在的铺面走去,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积雪声。汉子呼吸粗重,抬手敲响了眼前狭窄铺面儿紧闭的卷闸门,但他没有出声。出乎意料的是,这扇门“哗啦”一声敞开了。出现在门后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却满脸带笑,“这么晚了,还没吃饭?”

(3)瘦小憔悴且略显蓬头垢面的中年汉子明显吃了一小惊,他那双沾满雪屑的双脚有些犹疑。“先进屋,暖和暖和吧。”中年汉子被年轻人连拉带扯地拽了进来。年轻人返身回到简陋的吧台前,弯腰把斜靠在吧台内的一根一米多长的钢筋平放到地上,然后开启了空调机。中年汉子有些恍惚地杵在店门那里,看上去有点手足无措。年轻人努了努嘴说:“大哥,随便坐嘛。”汉子尴尬地干笑着,随便找一个靠门的位子,坐下来,顺势按了按腰间。年轻人犀利的目光扫过来,说:“大哥,一定饿坏了吧?别急着掏钱呀。我先给你整一碗烩面,垫垫肚子。然后再弄几个菜,我们哥俩喝点儿!”年轻人在厨房忙活开了。中年汉子有些儿傻眼了,他坐直了身子,又按了按腰间。

(4)不一会儿,年轻人就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大哥,请吃吧。”汉子已顾不得斯文,脑袋几乎拱进面碗里,狼吞虎咽般吃起来。年轻人一直坐在边上看着汉子的吃相,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意,还说:“慢慢吃,别噎着!”

(5)中年汉子吃完,精气神似乎足了些。“这位小哥老板,你就不怕我吃了,付不起钱?”年轻人笑着站起身,收拾碗筷,“大哥,你也太小瞧我啦!不就一碗面条吗?付不起又咋样?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只当交个朋友嘛。”汉子不自觉地又按了按腰间,声音有点发硬,“我不是没有钱,钱在狗日的老板手里,他就是不给哩!”年轻人安慰道:“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解决不了的难事。我先去整两个菜,待会边喝边聊。”

(6)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两个男人喝着,聊着……

(7)“我跳过楼,惊动了警察,给弄下来,蹲了七天号子。眼瞅着春节到了,拿不到工钱咋回家过年?爹娘、老婆孩子咋过日子?我就瞅空带走了黑心老板的儿子。可……我这人没出息,一见孩子哭,心就软了,最后一分钱没讨着,还倒贴了一百多块钱哩。”

(8)“大哥,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你的遭遇我很同情,但必须走依法维权的道路,不能胡来呀!”汉子一口喝尽一杯酒,酒杯猛地放在桌上,红了眼圈,“这不,后天就是除夕了,可我……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年轻人叹了口气,也猛地喝干了一杯酒,酒杯放在桌上,红着眼睛说:“大哥,你凭良心说,那个老板欠你多少工钱?”汉子哆哆嗦嗦地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欠条,三万五千六百元整。

(9)年轻人起身离去,不一会儿就坐回原处,说:“我先垫给你,大哥,你先回家团圆。春节后,你直接到这个单位找我,我帮你打赢这场官司!”汉子惊惶地瞅了瞅年轻人递过来的一张名片,“啊!你是公安局的?”年轻人按了按中年汉子的肩膀,“小吃店老板是我一位农民工朋友,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来帮他看看店。他就是因为不懂法,绑架老板追讨工资,结果被判了刑。出狱后,我帮他租下了这个铺面!”汉子变了脸色,匆忙道过谢,就要夺门而走。年轻人已经堵在了门前,不容拒绝地递给他一厚沓人民币,“自己数数!三万六千六百元。多出来的算我送给你的路费。”汉子半推半就地收了钱,“扑通”一声跪下了。年轻人连忙把他拉起来,“快去车站赶车,回家过年吧。年后,我等你!”

(10)汉子泪流满面地点了点头,走了出去,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汉子走出不远,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

(11)中年汉子哪里知道,年轻人自己其实就是小吃店的老板。不过他讲的故事倒是真的,只是名片是帮他创业的一位警察给的。为了多攒点儿钱,他已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送走客人,年轻人“呼啦”一声关上卷闸门,额头上顿时冒出大颗大颗的虚汗,泪水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他开始后怕,他好想家。他准备天明就给那位好心的警察打电话,求他帮忙,年后一定帮汉子把血汗钱要回来。哦,也是自己的血汗钱!

(12)次日一早,警察接到年轻人的电话后,急切地问:“你问了他的姓名、住址,看了他的身份证,让他打了欠条没有?”年轻人有点后悔自己做事太毛躁,但看到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竟在电话里很有把握地说:“嘿,忘了。但我相信,南迁的候鸟,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会飞回北国!”

(13)警察在电话那头呵呵笑起来,“你小子,原来还是半个诗人啊。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那生活一定是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三次描写了汉子“按了按腰间”的细节,到最后他“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表现了汉子从准备打劫到放弃打劫的心理变化过程。
B.小说里的中年汉子本身是个善良老实的人,年后必然会回来和年轻人一起找警察通过法律途径讨要工钱。
C.第⑾段采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出年轻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
D.小说通过讲述风雪夜年轻人和中年汉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老板拖欠工钱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社会现象。
【小题2】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找出其中三处,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段电话那头警察对年轻人说的话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5:4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在闪光

阎晋平

云珠头一回来到这座城市,他是来参加“花喜鹊”小小说笔会的。

笔会组织者肖主编要求所有学员都走上街头,获取鲜活的素材,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来。

就在云珠准备上街时,同寝室的小于突然大声呻吟起来,云珠回头看时,小于脸色煞白,双手抱着肚子,额头上滚下一粒粒的汗珠来。云珠顾不得多想,赶忙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小于送到了距离最近的医院。还好,没啥大问题,只是由于他吃的过饱,胃着凉了,就一阵一阵抽搐着痛。

云珠拿了医生的处方去窗口取药,忽有一个穿着略显寒酸的乡下姑娘问他:“叔叔,你也是看病的吗?”云珠好生诧异:“这姑娘脑子没有毛病吧?怎么随便就搭讪陌生人呢?”他就支吾一声,算是回答。姑娘又说:“叔叔,我的药递出来时你先帮我拿着!”这下,云珠又想,该不会是骗钱的吧?他就干脆作出漠然的姿态,牙缝里连一个字都没有挤出来。他看到姑娘又到另一个窗口去,原来,她是在主动帮一个颤颤巍巍、站立不稳的老人去交费。云珠的脸顿时一阵发烧,他为自己刚才冷漠的猜想赧然,一拿到药就逃也似地离开了

云珠安顿小于回房休息后就来到街上。在公园门口,遇到了肖主编和参加笔会的几个人。云珠和他们边走边看边聊。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追上他们,打开手提袋里的仿制微型纪念品《清明上河图》,恳求他们买一些。老妇人可怜巴巴地说:“各位客人,行行好吧,一份才2元钱,就当做件好事,买几份吧!”

前天,云珠曾在商店问过价,跟这一模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纪念品,一份标价5元,老妇人才卖2元。他动动心,想多买些拿回去送给同事,但看到有几个人以鄙夷的眼光打量老妇人时,他的虚荣心竟然占了上风,把从裤兜里掏出的钱又悄悄塞了回去。

“来,老人家,买20份!”云珠惊奇地看到,肖主编向老妇人递过去一张百元大钞。老妇人颤抖着手清点了20份《清明上河图》纪念品,双手捧到肖主编跟前,又在内衣中掏出一个包,把回心针抽揿开,打开两层手绢,1元、5元、10元的凑了60元钱找给肖主编。肖主编忙推辞说:“老人家,不用找了!”可老妇人硬是要给,她说要是肖主编不收,她就不卖了。

云珠说不清是老妇人感动了肖主编,还是肖主编感动了老妇人,抑或是老妇人和肖主编感动了众人,总之,不到一会儿,大家就这个5份、那个10份地买完了老妇人带来的《清明上河图》纪念品。

老妇人带着感激和满意的神情走了,可云珠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笔会的最后一天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小于约了云珠来到公园游玩,他们互相拍照留念。忽然,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他们镜头前,小女孩的妈妈赶快过来拽小女孩,可小女孩却执拗地挣脱,说:“妈妈,我也想照相!”云珠看着小女孩眼巴巴期待着的神色,就抓起相机说:“来,叔叔给你照吧!”小女孩高兴得手舞足蹈,云珠不经意间看到小女孩手背上还贴着一小片胶布,一问她母亲,才知道小女孩正在住院治病,输完药后她们就抽空逛逛公园。

云珠郑重地按下了快门,一个小女孩欢快的身影就留在了他的相机中。

回到住处,云珠一拍脑门,连喊“糟糕!”小于问:“怎么了?”云珠说:“忘了问小女孩的地址,相片洗出来后没法寄呀!”

“嘿,原来是这事呀,公园邂逅,素昧平生,管那么多干吗呀,不就一张照片吗?”小于不以为然地说。

“只是……”云珠感叹一声,怅然若失。小于在收拾各种票据时忽然惊呼:“哎呀,我的钱包不见了!”

云珠忙说:“你回想一下,有可能丢在哪里呢?”小于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大概是我在公园里蹲下来照相时,钱包从裤兜里滑出来掉地上了!”

不容分说,云珠拉了小于就来到了公园。可他们在照相的地方搜寻了几个来回,就连一只空钱包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呀!小于彻底失望了,他沮丧着脸蹲在地上连声叹气。

就在这时,小于的手机响起来了,“喂,谁?……”接着电话,小于的脸上绽开了惊喜。

他高兴地对云珠说:“找到啦,找到啦,我的钱包找到了!”

一会儿,一位妇女来到了他们面前,云珠和小于都没有想到,捡到钱包的正是那位小女孩的母亲。

小于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从钱包里抽出200元钱硬是要塞到小女孩母亲手里,可她说什么都不要。

“对了!”云珠仿佛想起了什么。他和小于领着小女孩的母亲来到了一个“快照点”,为小女孩洗了两张照片,小女孩的母亲高高兴兴地拿走了。

笔会结束了,肖主编在翻阅学员“接地气”的作品时,看到云珠写的是《人性在闪光》,他不禁一口气读了下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拿到药就逃也似地离开了”,借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云珠为自己刚才对小女孩的所作所为而羞愧、自责。
B.文中“给小女孩照相”的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性强,一波三折,这样写既增强了可读性又引人深思。
C.文章结尾“肖主编看到《人性在闪光》,不禁一口气读下去”,突显了文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说明该作品最“接地气”。
D.文章的题目“人性在闪光”,其含义既有对悲悯、善良、助人为乐等美好人性的赞美,也有对冷漠、自私的批判。
【小题2】结合“老妇人卖纪念品”这一情节,请简要分析云珠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章用“云珠参加小小说笔会”来组织小说,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许渊冲:岁月困不住的人生
王晶晶
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90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2014年8月2日,93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90多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家里书桌上,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我已经翻完4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老先生的150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同届。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搞出名堂。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
看到他的一些事迹,你会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他评点过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他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诗词原文”。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坚信自己是对的。”
2004年和2008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锺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文学要美。要有全局观点,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也是让他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我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的现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不翻译,我每天做什么呢?”
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他说:“100个人注解,就有100个不同的解释。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个卞之琳的。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不好的,我改掉。”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年龄不是问题。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有经验。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文汇报《许渊冲:译道独行侠》)
②谈到即将出版的27册的《许渊冲全集》,许先生说:“集子就是把几十年工作的精华都集中起来。我的翻译也有很一般的,也有糟粕的。精华也是受前人的启发。精华留给后来者,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把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我的中国梦。”(田泳《翻译大家许渊冲:曾被指为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许渊冲是亚洲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翻译家,这一荣誉是对他翻译事业的最高褒奖。
B.许渊冲很想在外语领域做出可观的成绩,与同届校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他不甘落于人后。
C.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D.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许渊冲看似狂傲,实则是对翻译事业的自信和坚守,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守着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绝不妥协。
B.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非常愉快的心理感受。
C.为了能成功再现原作的妙处,许渊冲即使参考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著,也能够不拘泥于他们的翻译,表达自己的理解。
D.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自信狂妄、才华横溢、老当益壮、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的一生。
E. 文章多次直接引用传主原话及其他名家的评价与介绍,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富。
【小题3】“岁月困不住”许渊冲的人生,在原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井喷。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15年中国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全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2万~25万辆,而这也说明了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潜力有多么巨大。
随之而来的,便是配套建设的机遇——2016年的锂电池和充电桩行业,也将迎来爆发期,牢牢记住这两个重点,你就能在2016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挖掘到巨大的投资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加上支持政策的逐渐完善,
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我国解决能源短板同时扭转环境日益恶化趋势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还承载着我国汽车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任。日后,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加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预计包括整车制造、锂电池、充电桩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子行业的高速增长仍然值得期待。
(摘编自2015年12月31日谢宏辰《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二

近六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走势图
材料三
中国将会是未来电动车最重要的市场,众多车企对这一点毫不怀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各种政策的支持,政策的变动对行业、市场的走向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这也是车企目前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在不远的未来,政府补贴及法规虽然是无法确定的,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将是带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动车市场的重要一环。
显然,中国新能源销售量随着大力度的政府补贴而变化,如果不是受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消费者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兴趣其实并不大。因此,中国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也依然难以预料。
早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中国政府就宣布了将会减少补贴的政策,而到2021年时,这一补贴政策将会完全取消。同时,中国政府还表示,期望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可以在2025年时占到市场份额的20%。
(摘自2017年06月08日浙江汽车网)
材料四
最近几天,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前景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据了解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中国各地的充电桩设施建设也持续加速。
充电桩之于新能源汽车,就像加油站之于传统汽车,都是驾车出行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对于以电力为主要动力的新能源车而言,能够获得及时充电更是实现安全续航的必要条件。
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的智能充电桩在运营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运营、使用都面临着不少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6月08日第03版)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大,预计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与之相关的配套建设也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B.材料一显示随着扶持政策的不断增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改进,预计产业链条上的子行业也将迎来高速增长。
C.材料三表明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各种政策的支持,一旦减少政策支持,消费者的兴趣也会随之完全消失。
D.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外国汽车厂商也看准了中国这个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二的数据表明,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其他国家地区,这说明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在增强。
B.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关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井喷”的说法,同时表明2016年,出现了飞跃式发展。
C.材料三显示中国政府期望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可以在2025年时占到市场份额的20%,表明2025年前补贴政策会继续实行。
D.材料四表明充电桩建设在全国各地都在持续加速,这是满足充电需求,实现安全续航的必要条件。
E. 如果能解决一些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运营、使用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将会在这些老旧的小区得到迅速发展。
【小题3】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是什么?你有哪些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
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
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
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棨。上面诘,敏中引罪,诏切责之曰:“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勚,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讲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意思是于敏中的生父生病。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
(2)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 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