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

②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巻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当你又试图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你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点。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这也就意味着杜甫事实上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出现过,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

③其实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司马光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

④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表,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实也已经能解答我们之前的疑惑,亦能反驳李光地的评价了。

⑥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其实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所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但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查。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⑦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司与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赋》,也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与治道有关的问题,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

⑧当然,作为“史学双壁”之一的《资治通鉴》,人们总会将他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较。《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也正因为这样,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这也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A)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B)笔下的历史。

⑨《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功。原因即在于,那些作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史书的量大原则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各填四字)。
【小题3】对第⑧段划线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奇”一词,在这里褒词贬用,写出了司马光对司马迁含蓄委婉的批评。
B.“好奇”是指司马迁选材会对传奇动人的故事充满兴趣,却忽略了真实性。
C.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的原因在于《史记》常常记载华而不实的故事。
D.从政治角度而言,司马光认为正史的记载不应仅仅沉溺于精彩离奇的故事。
【小题4】第⑧段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
【小题5】本文说理充分,体现了学术论证的严谨性。请从论证方法角度简析第②段的说理效果。
【小题6】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哪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
(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B)屈原《国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4 06:43: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俗文化
刘志琴
①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礼是典章制度,俗为风俗习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对礼和俗进行了整合是为礼俗。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部分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为政》时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③而植根于民众的生活的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的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他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导德以礼”等成为治世的通则。
④所谓礼俗,即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透的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⑤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加大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力度。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借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⑥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之风;戊戌维新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后立即颁布新服制……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还是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⑦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选自《礼俗文化的再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俗于生活,礼是指典章制度,俗是指风俗习惯,二者相互渗透,几乎难解难分。
B.礼俗就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C.礼俗文化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形成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D.礼俗文化的特点是,礼俗相互依存,使上层文化向下层文化、精英文化向民间文化渗透。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礼治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力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下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相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
C.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以礼俗治国,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缩小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
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说明礼俗文化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B.社会的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来,这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
C.朱熹在《论语·为政》注解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礼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的证明。
D.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粱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頫、董其昌一派入手,不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梁启超这番基于书法气质所下之论断颇有见地。“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气质。

何为“丈夫气”?《孟子》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气”,即是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毅力、不忸怩、不矫饰。书法的“丈夫气”,则是融书卷气、金石气、士大夫气、雄健气于一体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雄健、雄强之气的一种拟人化表达。这其中,书卷气尤为重要,没有书卷气的“丈夫气”,常是一种狂怪之气、粗鄙之气和莽夫之气,去书法之本质远矣。“丈夫气”是书法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的精神表征。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然而, 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我们经常会看到汉简书法、石刻书法上的长撇大捺或最末一长竖笔,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要知道,这种艺术精神,并非出自文人贵族之手,而往往出自普通书吏。可见,在汉代,任何一个阶层,只要稍识字者,包括女性和一般工匠,都不乏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这是其有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汉代之后,从曹魏到北周,书法艺术几乎都表现为一种阳刚伟岸之象,可谓“丈夫气”十足。东晋时帖学已经完善成熟,书风则为之一变,开启了南朝风雅,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但帖学书风在运笔上过度强调点画二端的表现,容易产生浮浅平滑、飘浮空怯等弊病,其雄豪之气逊于汉魏。到唐朝,雄强阳刚的书风重新被崇尚。到了清代,碑学开始兴盛,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碑学的拙朴、倔强、瘦硬特点,促生了金石书风。金石气使书法呈现出阳刚之美,书法审美产生巨大变革。但碑学书风厚重的结体容易失之荒率粗糙、 狂肆怪野,为了克服碑学书风的弊端,有人提出了碑帖结合的方法。曾国藩曾说:“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碑学固可以救帖学妍媚之弊,然仍需以帖学之妍雅救碑学粗鄙之弊。

书法审美总是在一种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但不论如何发展,书法的“丈夫气”都极其重要。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主流书风之中。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需要一种大丈夫的担当精神,尤应要倡导与时代精神相符的阳刚大气的书风。

(摘编自朱中原《书法要有“丈夫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气”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必须提倡的。
B.“丈夫气”是一种拟人化表达,作为书法格局的精神表征,融多种气质于一身。
C.“丈夫气”使得汉代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拥有一种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
D.“丈夫气”在书法中至关重要,因为书法审美总是在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中引用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来引出书法“丈夫气”的内涵。
B.文章第四段对碑学与帖学进行正反对比,指出二者相互弥补才能克服弊端。
C.文章梳理书法气质的变化,明确了“丈夫气”在书法史中多居主流的事实。
D.文章论述了时代精神与主流书风的关系,指出当今书法尤其需要“丈夫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梁启超的论断看,赵孟頫、董其昌一派的书法是缺乏“丈夫气”的。
B.书卷气是克服书法“丈夫气”中狂怪、粗鄙和莽夫之气等缺点的重要因素。
C.东晋时期帖学的审美追求使得这一时期书风表现出的豪迈之气逊于汉魏。
D.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时代,不仅书法,所有艺术创作都应符合时代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①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②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③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④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⑤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比可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⑥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⑦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小题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小题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D.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国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选自“人民网”)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北大教授 彭燕韩)
②“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王守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汤一介的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和不同人对汤一介的评价,展现了一位著名哲学家的学者本色。
B.汤一介的父亲唐用彤是哲学大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他家的家风。这说明家风的影响对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至关重要。
C.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但他在待人接物上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
D.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是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开风气之先,引领学术旗帜。
B.汤先生是一位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者,不但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是个现代的开发的有思想的谦虚的学者。
C.汤一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生理想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学术研究可用“严厉”形容,高屋建瓴,开风气之先。
D.在文中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从正面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包括谦逊随和的性格成因,所获成就背后的原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E. 汤一介对当今时代没有大师原因的分析,可谓见解独到,引人深思,他认为只要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称其为大师。
【小题3】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作为一个哲学家,“责”在汤一介的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