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易》与近代科学
曹树明
《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其古老,是因为自《易传》开始,中国人就把《周易》与科学联系起来。说其常新,是因为历史上《周易》与科学的牵扯从未中断过。尤其是到了17世纪,乾嘉学派的几位易学大家如方以智、江永和焦循等已经具有了某种“以科学治易学”和“以易学治科学”的意识。20世纪初至30年代,国内开始出版易学与医学、数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的专著。80年代以来,随着易学热的升温,加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了易学科学热。
那么,《易学》与科学有怎样的关系,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本文将以近代科学为例作出解释。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做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使得《易经》背上了“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罪名。杨先生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它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并且《易经》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主要原因。很多学者对杨先生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易经》具有演绎法,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观念而不是《易经》的专利,因而不能把罪责归于《易经》。有些学者试图从经济、政治制度等多个视角分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比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复杂的科技,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影响等等。其实,这些分析不足以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只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不重视科学,是对大的背景的介绍。再者,他们的论述都是从这个背景阻碍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而忽略了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可见,这种解释路径行不通。其实,既然近代科学是自国外引进中国,它也只能是“近代科学在中国”,探究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应该从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征里寻找,这些特征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应该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近代科学是科学实验和数学证明相结合,其中的科学试验属于技术操作层面,而数学证明则是原理阐述的部分;中国古代科学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造,而不注重对事物内在规律的阐述。(二)近代科学把宇宙整体划分为不同的界域,如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或者分为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等,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研究对象是包括人这个主体在内的整个宇宙,不做界域的划分。(三)近代科学强调理性思维,侧重从外部深入研究事物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以及性质、能量等,其特点是非系统的、局部的、静态的;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是倚重直觉体悟,忽视对事物细节的研究,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事物的动态功能结构,其特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从上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几乎与近代科学相反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限制了它向近代科学的转变。有学者认为,正是《周易》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这些特征,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周易》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其实,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不会只是通过《周易》就能形成,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况且,科学和哲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界域,哲学不会决定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应该是在实践摸索中逐渐进行的。说《周易》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比如说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的发明是受到先天八卦图的启发、《周易》里已经有了相对论原理等等,也多属于牵强附会,是把后人的理解强加给了《周易》。
学界在探讨《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时,倾向于把《周易》中的哲学思想作为二者发生关系的内在机制。而哲学是对事物的究根穷底的研究,它力图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基础,以期求得形而上学的满足,它所追求的是一个“为什么”(丹皮尔语)。科学则不然,它限于对经验中的事物和事件进行描述,并对这些事物和事件做出解释和说明,以期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它追求的是一个“怎么样”(丹皮尔语)。由此可以说,《周易》与科学的关系就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关系。其实,《周易》的“为什么”与“近代科学”的“怎么样”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像孔子的学说无所谓促进或阻碍克隆技术的产生一样。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两项是()()
A.历史上《周易》与科学的牵扯始自17世纪,当时乾嘉学派的易学大家已经具有了科学和易学相互关联的意识。
B.杨振宁认为,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C.作者说“这种解释路径行不通”,意在指出有些学者仅仅强调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但却忽略了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
D.既然近代科学是引自国外,只是“近代科学在中国”,那么近代科学模式没在中国出现应从国外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中去寻找。
E. 说《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关系,是因为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原,而科学则侧重解释说明世界。
【小题2】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关系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在相关技术操作层面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原理阐述部分或者说在规律阐释部分。
B.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不同的,但都致力于对整个宇宙的探索
C.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前者强调直觉思维,后者则强调理性思维。
D.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有着几乎相反的特征,这是考察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依据。
【小题3】(小题3)学界对“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有不同看法,试分条概括。
【小题4】对于“《周易》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一问题,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28 02:2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3.5)
【小题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歌创作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B.杜诗中“忧国忧民”道德含义十分突出。
C.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最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D.杜诗中富于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小题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写个性和性灵为主。
B.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C.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以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为时尚。
D.文士性格是由“忧国忧民”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表述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学创作是否要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有篇《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的文章,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   (1)  。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   (2)   。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  (3)    。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小题1】本文节选自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文章首先通过     ,来判断儒家不是宗教,然后指出道教与道学、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并顺势说明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探究其原因,在层层剥析之下,最终揭示     
【小题2】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先天的欲望,人类可以通过按照哲学去生活来满足这种追求。
B.中国人最不关心宗教,但对其他民族来说,宗教的观念和活动是他们生活中的最重要、最迷人的一部分。
C.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人格,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这是因为这种爱不是超道德的。
D.道教的教义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这很明显是反乎自然的,而道家的观念恰好相反。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第六自然段中(1)(2)(3)处所填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1)宗教价值(2)超道德价值(3)准超道德价值
B.(1)准超道德价值(2)道德价值(3)宗教价值
C.(1)准超道德价值(2)宗教价值(3)道德价值
D.(1)宗教价值(2)道德价值(3)准超道德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微时代”不能止于浅阅读
程辉
①“微时代”下,浅阅读成为时尚,是许多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但是,这种阅读并不能创造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②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浅阅读被引以为时尚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实际上,这一类的阅读更适合用“浏览”来定义,因为它是一种快速扫描信息、快速获取资讯的过程,不强调理解和吸收,并且,它的记忆时间也十分有限,甚至可能只为一时所需,转眼就抛诸脑后了。这种随意式的浏览就是浅阅读,自然无法获得心灵的愉悦,更谈不上深阅读之后的思考和精神探索。
③浅阅读,阅读者不能从阅读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吸收。叶圣陶曾谈及对阅读的理解,他认为,阅读是 “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因此,阅读应当从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思考、有所学习。要实现阅读的上述功能和价值,就要注重阅读的品质。
④品质生活是每个人在人生进程中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品质生活并非仅建筑于物质之上,它具有多重的内涵,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的心灵滋养。有品质的阅读是塑造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凭借,追求阅读品质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说:“有阅读能力而不愿好好读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不能有所吸收,不能有所收获的阅读,无异于浪费生命。我们需要有精神内涵、入眼入心、读思融合的阅读。就像《中庸》里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不是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浅阅读”。
⑤当然,浅阅读是需要,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保证阅读的品质还有赖于深阅读。在笔者看来,长此被动接受浅阅读的人,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会随之降低。而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训练一个人的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使人的思维能与精神成长相伴随,人的各种能力进而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阅读的焦点不再仅仅停留在阅读的“量”上,要更加关注阅读的“质”的状态。
⑥应该看到“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直接影响着阅读的品质。今天的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时,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不难发现,“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阅读”,而是“观看”,甚至是“猎奇”。长此以往,心灵无法获得充分的滋养。
(选自《福建日报》,2015年4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浅阅读”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根据第②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3】简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小题2】(小题2)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祠堂
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血缘伦理、宗族观念、典章制度、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祠堂是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房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祠堂,是宗族人员祭祀祖先、制定族规、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如北京的太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二是名人祠堂,是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建的,可细分为贤臣名士祠堂(如成都武侯祠)、文人学子祠堂(如汨罗江畔屈子祠)、忠勇将士祠堂(如岳庙)、实业人物祠堂(如李冰父子祠)、烈女孝子庙(如孟姜女祠)等。三是神灵祠堂,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如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庙,是历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中国祠堂文化的滥觞,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崇拜特别是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原始人们祭神特别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实际上就是祠堂的前身。商代,建立了初步的宗庙制度和祭祖规则,但祭祀礼仪尚未形成定制。周代,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就于寝。”这种以宗庙为核心的祭祖礼制,完整、系统和规范,对后代的家庙、祠堂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
汉代,无论是皇家宗庙,还是民间祠堂,都有自己的特点。“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汉代墓祠又称“庙祠”,是从周代宗庙发展演化而来的祭祀建筑。到唐代,祠堂发展成为“家庙”。“家庙”一词是唐代法制上用来称呼官人依唐制所建立起来的宗庙,大多建于京师远离居室之处。《开元礼》关于祭祖礼制规定:五品以上的官人才可以立庙。唐代的家庙,集中在长安、洛阳两京,尤其长安城内更是遍布家庙。到了宋代,在理学家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宋代祭祖场所一般建置在故乡居室内或之侧,实际是一种家庙制度影响下的家庭祭祖场所,其名称有“家祠堂”、“祭堂”、“影堂”等,可简称为“家祠”。明清时代,祠堂成为住处以外单独建置的宗族祠庙,不仅数量猛增,遍布全国城乡各地,而且祠堂的内涵更加丰富,建筑更加豪华,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齐全,明清祠堂成为中国祠堂的巅峰时期,一时之间,“宗祠遍天下”。
20世纪中期,中国内地的祠堂曾遭受三次重大冲击,而在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华裔祠堂仍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向前运行变迁。20世纪后半叶,首先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继而在全国城乡民间,掀起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宗族活动在新的环境下有所恢复,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
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祠堂在风雨中屹立了几千年。随着社会与科学的进步,宗族观念有所淡化。但千百年宗族制度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宗族观念的消除,当代祠堂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而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
(选自2013年6月17日《文汇报》,王鹤鸣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祠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祠堂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其建筑豪华,风格古雅,气势宏伟,包含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B.祠堂是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房屋,其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血缘伦理、宗族观念、典章制度、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内涵。
C.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祠堂虽然遭受过冲击,但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仍会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向前运行变迁。
D.千百年宗族制度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宗族观念的消除,在风雨中屹立了几千年的祠堂,在当代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祖祠堂是宗族人员祭祀祖先、制定族规、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如北京的太庙,就是明清两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
B.名人祠堂是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设立的祠堂,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中,就包含着名人祠堂的设置规定。
C.神灵祠堂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如泰山南麓的岱庙就是历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的场所。
D.20世纪后半叶,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这里所说的祠堂主要指祭B祖祠堂。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祠堂的前身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周代建立了完整、系统和规范的以宗庙为核心的祭祖礼制,才标志着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
B.汉朝的“庙祠”大多建在墓所,而唐代的“家庙”大多建于京师远离居室之处,且只允许官人依唐制建立宗庙。至此,民间祠堂还不曾出现。
C.宋代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宋代的“家祠”一般建置在故乡居室内或之侧,是一种家庭祭祖场所。
D.明清时代,是中国祠堂的巅峰时期。不仅数量猛增,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建筑更加豪华,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