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如何看待道德与文才的关系?赵树功的《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辨析。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②在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③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④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⑤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洒,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⑥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⑦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的一项是( )A.德以开掘自我材质为手段。 |
B.德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 |
C.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 |
D.德是个人艺术达到顶峰的必由路径。 |
A.文章开头部分提出了古人对道德与文才关系的看法:论才是论德的前提条件。 |
B.文章第二段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论证“才”的重要性,论证有力。 |
C.文章第二段用了比喻论证,将才与德分别比作舟与舵,使两者关系通俗易懂。 |
D.文章最后一段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再次强调“德”对人成长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
A.文章强调心犹舸也,德犹舵也,创作者如果有了德,创作就能更有保障,更好地进行。 |
B.文章认为如果文艺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那么道德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
C.文章强调,具有文才的作家有德修,如心正、人正、有人品等,就能够臻达顶峰。 |
D.当下生活中,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才与德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强化自我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