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与诺贝尔奖

罗广林

曾经有人将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推到了鲁迅面前,但是鲁迅认为这于他是极不合适的。有人把他的辞避看作伟大的谦虚,这只是中国式的迂腐之见。好在鲁迅自己是公正而且清醒的。

现代化已经成了几乎一切民族的文化目标,而且成了除中国以外其他几乎一切民族的价值标准。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是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把鲁迅放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不难看出,鲁迅没有为现代化文化提供任何文化建树。无论是他的医术,还是他的文学观念;无论是他的人道思想,摩罗精神,人和非人的意识,还是他的进化论,阶级观,乃至于他的发式,他的西装,他的见了友人握握手的习俗,全都是从西方来的。他区别于其他中国思想家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精神是完全现代化的即西化的。可是,这些东西在西方是什么呢?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渗透到一切生活领域中的文化精神,是内化到了每一个大人小孩头脑中的内在素质,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从西方人的生活中和心灵中培育生长起来的果实。鲁迅只是虚心地学习了那一切,而且视若珍宝,用来对中国文化作最有力的批判。在世界思想史上,他无法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只是一个运用者操作者。而且他刚领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于运用和操作,无暇去做更具体更学科化的研究。站在这样的文化水准上,又身处连运用者操作者都寥寥无几的社会之中,要他拿出堪与西方大师相媲美的文学成绩,是不现实的。这里就不说鲁迅的具体作品吧,说多了会触伤自称是鲁迅的捍卫者的人们的感情,也许还会触伤民族自尊心,据说这种自尊心是很高尚的。

要说思想的犀利猛鸷,《坟》可以作证;要说观察的深刻,《呐喊》、《彷徨》可以作证;要说表现力,《野草》可以作证;要说文体的智慧,全部杂文可以作证。而他的整个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苦难的丰富感悟和深广同情。他的战斗的一生,更证明着他是个十分坚强十分彻底的人。也就是说,就个人素质而言,他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学家。而他终于没有成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

中国人总是用裹脚布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领带。当西方人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文化高度艰苦跋涉时,我们却盘脚坐在圆明园的废墟上,看着他们努力扭动的屁股发出下流的嘲笑。鲁迅先生是个真诚的人,他以强大的生命意志和向善之心,向西方人的队伍急追而去。当他气喘吁吁赶到那个队伍中时,他的第一发现就是自己是个侏儒。在他所尊敬的卢梭们达尔文们马克思们托尔斯泰们面前,他的确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和自惭形秽的侏儒。历史竟然以这样叫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来回报鲁迅的艰辛努力。一次又一次,永远是这样。直到我们这一代,还只能是这样。

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人格成为崇高的人,而要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必须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我这里不光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指该民族正在运动着的现实的文化实践(卢梭正是通过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走向世界的)。作为自由意志的鲁迅,是人类史上屈指可数的最光辉的形象之一,他可以毫无愧色地步入卢梭、拜伦、托尔斯泰、尼采们的队列。可是他们走近人类文明的贡坛时,只有鲁迅两手空空,好像一个误入祝寿宴席的穷人,忏悔般地自言自语: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有。当他的同胞捧来几本旧书向他打手势时,他终于无限羞愧地流出了眼泪。我也像鲁迅一样流着眼泪,因为我与他一样清楚,作为文化人,他只是一个向中国人传播火种的转运者或日翻译者。中国秦汉以后,每一个文化人都是注释家。近代以来,国粹派仍在摇头晃脑地忙于注释,反传统的人们则都成了翻译家。与别人不同的是,鲁迅在这种比创造更为艰难的翻译中,把自己磨砺成了一个无从翻译的灵魂。西方人永远不会懂得鲁迅,甚至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只需尊崇原作者即创造者。如果要他们把鲁迅迎到卢梭纪念馆或诺贝尔纪念馆中奉为神明,当然不合适。中国人一直怀着这种奢望,久久不肯破灭,只能说明中国人连翻译家的东西都还远远没有读懂,也就是对于自身还完全无知。现在更有许多人叫嚷着责怪诺贝尔的同胞将我们遗忘了,不惜操起为中国人所不习惯的签名活动,举荐东方巨人,甚至恨不得从长城上拆下几块破砖,去换个诺贝尔

桂冠,来为这个文明古国装点门面。这除了无知以外,还多了一点无耻。我还为他们羞耻呢。

不知羞耻的人们啊,我们来反思一下吧。在这个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除了被迫贡献了许多白银和死尸以外,其他还贡献过什么呢?鲁迅的贫乏乃是他的民族的贫乏。

对于一个巨人来说,诺贝尔奖能算什么,得上一百回,也不过分。可是,鲁迅在经过了比西方任何文化巨人都艰苦一百倍的奋斗,站到了一个巨大民族的制高点上以后,当他面对这么一项虽然高贵却又平常的文学荣誉时,他竟然只能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轻轻地说:我不配。

这是多么残酷的清醒。

【小题1】第三段末尾说,鲁迅“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学家。而他终于没有成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这句话怎么理解?
【小题2】第四段开头说,“中国人总是用裹脚步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领带”,这句话怎样理解?
【小题3】第五段说,“要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必须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这里的“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主要指什么?
【小题4】就全文看,作者认为鲁迅无由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词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认为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B.先秦至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文心雕龙》有《隐秀》篇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到了两宋,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D.明清时期,以含蓄评论诗文成为习惯准则。王士祯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言绝句“有得意忘言之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B.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等的补充。
D.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谓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清代王士祯直承了司空图的含蓄说,可见司空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期,也是“含蓄”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诗学概念到被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已经有一些运用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末民初以后,中国传统哲学需要进行现代转型似已成为共识。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观点又提出了疑义: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这种借用西方话语和模式来进行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以西方化为现代化,乃是中国学人的一种“自我阉割”;也有学者认为“古典式学问不仅比现代式学问高贵,而且比现代式学问高明”,将古典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主张一种没有现代性干扰的古典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关系问题。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冯友兰先生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已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贺麟先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提出了“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 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 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 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 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 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的学者认为,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是对中国传统的抛弃。
B.时代性是判断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因素,民族性是各种文化不同特质的区分因素。
C.中国向西方学习科技、文化,应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不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
D.贺麟认为如今的中国哲学是“化西”,原因是宋明理学乃“化佛”的中国哲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树“靶子”,提出了两种错误观点,并指出了错误的根源。
B.文章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古代和现代等关系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人分析。
C.文章以冯友兰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批驳了开头提到的两个错误观点。
D.完成批驳后,文章又分析了如何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和古今,对此提出了正确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研究者未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从而造成错误观点流传。
B.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双向交流两个阶段。
C.只要我们坚持“化西”而不是“西化”,中国哲学就一定能够超越西方哲学。
D.经典通过现代人的解读,能够完成古今的思维沟通,完成经典与现代的结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展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但综合来看,对于“中国”的书写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而作为创造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眺望的基本视野。由这种视野出发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所有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来展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置身于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将自己的笔投向现实问题的更深处,揭示复杂的人性和丰富的痛苦,这应该是作家的底线,也是作家良知的根本体现。直面矛盾,直面现实,从文学内部思考同时代的重大问题,也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转化会带来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的变化,比如乡土文学和都市文学的式微、都市文学的兴盛、生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涌现等等。但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写出国人的灵魂”,这些由鲁迅所高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仍将是新时代作家不可忘记的创作指南。而且随着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更普遍更深入的要求的提出,也由于生产力不充分尤其是不平衡的状况的存在,社会矛盾给人的内心刻下的印痕更为深隐也是可能的。这就更要求新时代的作家继续“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新时代”给当下文学所带来的挑战还表现在,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触及乃至包含“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这一议题。而当我们意识到新文明的担纲者只能是“中国”这一综合性的主体的时候,则问题又转化为新时代的作家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理解和阐释“中国”,抑或如何以“中国”——更准确地说,如何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来展开自己的作品世界。
(摘编自周展安《文学的“文明中国”视野与纵深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中国”内部展开,很少关注海外其他文明体的发展情况。
B.因为“中国”将越来越鲜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所以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鲜明的纵深感。
C.20世纪以来,许多中国作家在展开文学世界时都会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D.新时代的作家应当继续直面现实,解决矛盾,这是时代发展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不足,未能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加以充分呈现。
B.第二、三段详细阐释了新时代具有的文明史意义,为论述当下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
C.第四、五段针对新时代给当下中国文学所带来的挑战,从两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剖析。
D.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呼吁作家要关注时代发展,回应时代诉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既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等根本属性,又在具体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矛盾。
B.新时代文学在表现新时代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其自身也将在客观上发展为史诗。
C.作家应关注文学题材和美学形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应在作品中体现良知,守住底线。
D.以文明中国为基本视野进行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将体现新时代所具有的文明史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担当
曹文炼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的重大倡议和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功能和结构性缺陷,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支持各国共同发展,由各国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③“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我们应紧紧抓住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为深化地区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深入推进,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要素集聚、技术整合、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积极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潮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发展。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积极态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实施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使“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摘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倡议和构想,统筹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也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
B.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各国共同发展,其规划和措施由各国共同制定,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C.“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了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
D.“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同时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使得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
B.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
C.“一带一路”建设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D.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扭转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
B.“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发展。
C.当前,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一股逆全球化暗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带来了负面影响。
D.“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因此,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将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通过对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大脑衰老细胞在疾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肺和肾脏等细胞可在体内不断进行复制,DNA损伤也不断积淀。尽管并非所有细胞都发生凋亡——其中一些细胞只是衰老——但是,细胞的生物学改变可阻止细胞分裂以及正常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衰老的细胞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细胞衰老可以避免癌症的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加利福尼亚州诺瓦托巴克老龄化研究所的朱迪思·坎皮西说道。一旦DNA损伤累积到一定的量,细胞会出现衰老以避免错误分裂而形成肿瘤。这种自杀机制的好处是,它可以向免疫系统发出一个信号,使其破坏周围可能受到影响的细胞。
几百年前,当人类寿命较短时这种细胞的自杀机制运行良好,但如今发现这种机制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受损的细胞并没有被杀死,而是在释放炎症蛋白,这种蛋白能够导致年龄相关性疾病产生,如器官衰竭等。对此,德雷克塞尔大学医学院的克劳迪奥·托雷斯认为,炎症蛋白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原因之一。
神经元不能复制,但星形胶质细胞可以。星形胶质细胞约占大脑的80%至90%,对神经元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可清除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托雷斯团队将人星形胶质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中(一种可以触发正常细胞产生代谢应激的化合物),不出所料,细胞停止分裂,并开始表达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胞开始释放出大量的炎症蛋白。
随后,托雷斯团队在胎儿、35岁到50岁以及78到90岁之间的人脑切片中寻找衰老细胞。结果显示,35岁以上健康成年人的大脑中衰老细胞的数量是胎儿的6倍~8倍。此外,与健康同龄人相比,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中衰老细胞数量更多。在寿命最长的人脑中,大约有30%的星形胶质细胞已经衰老,而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中,这一数字高达40%以上。
“这是人类首次在大脑中找到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中积淀有大量的衰老星形胶质细胞,”托雷斯说,“这一研究结果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一发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增加。
当然,防止衰老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有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相反,这种方法可能只是想单纯的清除衰老细胞。托雷斯认为,“如果能够清除衰老细胞,或许可以消除阿尔茨海默氏症。”塞拉也认同此观点,“也许通过清除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最终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
【小题1】下列对“衰老细胞”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体细胞不断进行复制的过程中,DNA损伤也在不断积淀,衰老细胞就是在这种生物学改变中产生的。
B.衰老细胞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却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C.一旦DNA损伤累积到一定的量,衰老细胞不能再进行错误分裂而形成肿瘤。
D.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肺和肾脏等细胞可在体内不断进行复制,衰老细胞是导致皮肤、肺和肾脏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损的细胞释放炎症蛋白,于是导致年龄相关性疾病产生,据此,托雷斯推断,炎症蛋白就是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原因之一。
B.托雷斯的团队所做的人星形胶质细胞代谢应激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衰老细胞能释放大量的炎症蛋白。
C.托雷斯的团队证明,健康人大脑中衰老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D.几百年前,当人类寿命较短时这种细胞的自杀机制运行良好,细胞的生物学改变可阻止细胞分裂以及正常功能的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雷斯的团队在大脑中找到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可清除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对医学的一大贡献。
B.托雷斯的团队的研究结果,其意义不仅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还对多种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C.根据托雷斯的团队的研究结果,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或许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防止性病的衰老,二是清除衰老的细胞。
D.虽然防止衰老因有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而不被认为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最好的方法,但科学家们仍把“衰老细胞”作为阿尔茨海默氏症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