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德性与学术
周来祥
  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这种对“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性胜过才能”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从更深层的意蕴看,真、善、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特别在人文领域,没有善就难于掌握真,没有大善,没有大德性,就难于创造大智慧,难于产生大思想,难于作出大学问。《老子》创造了一种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但《老子》又称《道德经》,在这里,“德”与“道”是内在关联的。《论语》是儒家的元典,“仁”是孔子的根本思想。“仁”是儒家的大善、大德性,同时也是儒家的大思想、大学问。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
“学术”这一概念中就包含着“学”与“术”。“术”者知识、技能也,谓之小学问;“学”者,大理、大道、大本也,能发现、创造大理、大道、大本者,谓之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问。
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作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选自2009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德性与学术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德性与学术的关系,是一个只在中国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B.德性与学术,一个作用的是人的内心,一个作用的是外界的事物,所以二者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并不见得非得把它们联系起来。
C.司马光曾对人的德与才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并不应该全盘接受他的看法与意见。
D.德性与学术的境界都有大小之分,在大德性大学问的大境界中,二者必然和蔼;而在小德性小学问的小境界中,则恰好相反。【小题2】(小题2)不能说明“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的一项是()
A.德性往往影响着学问,没有大德性,很难在学问上有大的成就。
B.大的德性、大的境界会让做学问的人拥有大的胸怀,更易于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C.大的德性、大的境界更易于让研究者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
D.由善及真,真善统一;由人道推及天道,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德行与学术,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B.德行与学术虽然不一定成正比,但只要我们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就一定能让有德的人也有才。
C.一个不能对宇宙及人类的大思想大智慧有所了解的人,是无法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的。
D.作者认为,司马迁说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他已达到了人文之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04 09:0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古典文学大师赵逵夫:“乐育英才亦解颜”
初冬和煦的阳光透过窗纱,越过窗边的盆栽与厚厚一叠论文,暖暖地洒遍了这间书房。书房堆满了书,正中悬挂的匾额上镌刻“滋兰斋”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滋兰”一词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用栽种春兰与秋蕙,来比喻为国家培养人才。
年逾古稀的赵逵夫教授是这间书房的主人。赵教授个子不高,虽已两鬓染霜但依然精神矍铄,性情谦谦温和慈祥。身为古籍整理所名誉所长、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他,以研究古典文学、古代文献并取得诸多重大研究成果而闻名海内外学术界。赵逵夫作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执教杏坛滋兰树蕙,培养的人才早已遍布大江南北。
赵逵夫先生第一次在古典文学界引起震动,正是为屈原“正了名”。
“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有二十多所高校的学者们联合编纂了一本书,叫做《屈原生平考编》,在由日本学者铃木修次写的导论中,提出了屈原名下的作品是由当时南方蜀地民歌改编,由不知名的多数人集约而成。如此的 屈原否定论 ,毫无疑问同时否定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抒情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把屈原这座世界文学史上的高峰给 炸平 了。”赵逵夫如此回忆当时的情景。
看到这本书后,当时正在攻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赵逵夫决定要做些什么。随后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运用了音韵、文字、训诂、历史、文学、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完成了《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这篇论文,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在1983年大连举行的全国屈原学术研讨会上,会上专家认为此文驳斥了屈原是传说中人物的论点,维护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历史地位。
日本学者,著名楚辞学家竹治贞夫盛赞此文“发微阐幽,开显千古之秘,令人佩服”。据悉,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达维给以高度评价。季羡林先生当时也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多次提到这篇文章。
随着在屈原问题上的崭露头角,赵逵夫随后通过自己扎实的研究和独具一格研究方法,攻克了中国楚辞研究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也因此奠定了他在全国先秦文学研究中的显著地位,并先后当选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和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
“我在每一次授课和讲座中都讲,不要觉得学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没有用,要深入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会铸造我们民族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什么也干不成,一个民族没有自信心,同样什么也干不成。”谈话时一直和蔼可亲笑眯眯的赵逵夫教授,在谈及自己的教学理念时变得分外认真。
正是这种“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赵逵夫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的研究培养出了一支遍布全国的新锐力量。至今为止赵逵夫教授已经培养了40余位博士,其中有20余人也已经成为了相关领域的教授。
赵逵夫教授现在依然奋斗在教学一线,每周他还会为他的6名博士生上课。这位屈原的仰慕者,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千年前伟大爱国诗人要为国家培植栋梁的信念。
赵逵夫教授在一本诗集中找到了自己曾写过的一首诗:“三尺讲台万仞山,从容站定岂无难?伏中亭午寒冬夜,乐育英才亦解颜。”这位偏居一隅的大师,早已于历史深处筑起了一座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的丰碑。
【小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和表达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从赵逵夫先生的书房写起,意在通过这样的开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赵逵夫先生研究屈原作了铺垫。
B.赵逵夫先生的书房名为“滋兰裔”,用屈原栽种春兰与秋蕙的典故来表现赵逵夫先生执教杏坛滋兰树蕙,培养的人才早已遍布大江南北。
C.文章多次写到赵逵夫先生与屈原的渊源,对于屈原文学的研究可以算作他事业上的成就,但对于屈原本人,赵逵夫先生却持保留态度。
D.赵逵夫先生凭着“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国家培育了大批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乐育英才”的他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们联合编纂的《屈原生平考编》否定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抒情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刚刚毕业的赵逵夫看到这本书后决定要为屈原“正名”。
B.在1983年大连举行的全国屈原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赵逵夫的论文驳斥了《屈原生平考编》一书中的所有研究观点。
C.在屈原问题上崭露头角后,赵逵夫先生随后通过自己扎实的研究和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攻克了中国楚辞研究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
D.赵逵夫先生认为学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因为学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对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他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什么也干不成”。
E. 至今为止赵逵夫教授依然奋斗在教学一线,他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千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要为国家培植栋梁的信念。
【小题3】本文结尾引用了赵逵夫教授自己写的一首小诗,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的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通过他之口交代了资金的相关背景,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古桥冲垮后,文章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不同人物在修桥问题上完全不同的立场和复杂心情。
D.小说通过描述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高原的茶花

那一年小茶花四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在辞旧迎新的时节。

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

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

贺嫂带着小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她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另外她怎么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气真的就是什么“冷面杀手”。

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

“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

“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

“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

“那上车吧。”

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

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爸——爸——”

“她病啦?”司机问。

“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

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爸爸。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泪悄然而下。

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五年,女儿都四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不冻泉兵站来了。

老贺自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无论如何,年要三人一起过。

小茶花的小嘴干干的,上下嘴唇起了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贺嫂又慌又急又没主意,才想起了竟没给孩子带水和药。

司机停下车,把自己水壶里仅有的一点水滴进了小茶花的嘴里。

贺嫂以为头痛脑热是累的是乏的,扛一扛就会过去,在老家都这样,谁知道,唉!

司机加大油门赶路,车向不冻泉兵站飞驰。

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车,终于到达了不冻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发生在路上。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

此时的老贺正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对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劝贺嫂进站歇歇。她倒也不固执,下了车就往站里去。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除夕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个寂冷、死亡的角落,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灯光。警卫班班长对贺嫂说:“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接过小茶花。

看到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成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几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战士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昆仑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唱着《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一遍又一遍……

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三段交代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时令特点,突出了高原环境的美丽而残酷,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B.开始时,司机很不情愿捎带贺嫂和小茶花上山,但后来同意了,是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
C.司机富有高原生活经验,从小茶花喊“爸爸”的声音以及昏昏沉沉的状态得知小茶花有高原反应,而贺嫂却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
D.老贺已经五年没回家探亲了,也没见过自己四岁的女儿,他迫切希望妻子带女儿来兵站,三个人一起过年,这最终导致小茶花在路上病亡。
E.故事的结局是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这支歌,它表达了战士们的情怀,升华了故事的意义。
【小题2】小说画线句三次描写了下雪的情景,请选择其中的两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标题“高原的茶花”有什么寓意?以它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认。炎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图腾,改信龙图腾。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后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并斩白蛇起义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

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炎黄为祖宗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于是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正如德国思想家谢林所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核心神话只有两个:龙和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置媒、燧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羲画卦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治洪、舜耕历山,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鲧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神话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滋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
B.上古时代,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腾,例如龙是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
C.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有两条途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与内向认同,夷变为夏。
D.古代神话中蕴含的创造,奋斗,奉献,团结等精神,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神话在华夏民族凝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B.文章按历史时代顺序,清晰地揭示了龙如何一步步成为华夏民族统一图腾的过程。
C.文章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龙图腾旗帜对于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
D.文章较为具体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其中包含了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B.华夏民族通过兼并扩张,将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变成其一分子,不断发展壮大。
C.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尽管荒诞,却使龙成了华夏民族图腾,中华民族成了龙的传人。
D.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华夏民族品格的铸造,社会责任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竹子与中国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尔雅》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之说,说明古人很早就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谈,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岳”由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从他所写的《艮岳记》中可知这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推动了江南园林的发展。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的竹子景观作了专门的描述。从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方面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采用。明清时期刊行了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的《群芳谱》、李渔的《闲情偶寄》等,最有影响力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它们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所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盆景诞生了。中国盆景的出现,据考证是在唐代,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群芳谱》等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趣图》《竹林七贤》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东坡遗风》等代表作,它们被称作“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备受东西方人民的喜爱。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的文人、士大夫们游访名山大川的风尚促进了当时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的发展。
B.宋代名人画卷上出现了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明清年间流传“岁寒三友”类盆景,可见竹子盆景备受人们喜爱。
C.明清时期刊行的最有影响力的造园技术理论书籍《园冶》与《长物志》中对竹子造园的论述,为后人所推崇、仿效。
D.造园手法运用非常成功的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以及今天出现的竹子盆景等精品,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