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差一分钱
葛取兵
父亲一定有心事。
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心结”之重,同时也为下文写父亲报恩的行为做了铺垫。
B.小说写父亲的病情和“我们”一家的慌乱担忧,与父亲的冷静形成对比,衬托了父亲找人的坚定,体现了父亲感恩的品质。
C.为了解开心结,父亲做了很多努力,甚至亲自回到老家的小镇,就是为了找到当年的老师和给他一分钱的妇女,当面感谢。
D.老师让“我”买烟,却故意少给一分钱,是想要让“我”和同学们明白,考试就和买东西一样,一分也不能少,诱发我们用功学习。
E. 小说使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使故事更真实可感。本文通篇使用顺序方式,使故事展开条理更清晰,情节更加完整。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差一分钱”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父亲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开了心结?对于这种做法,你怎么看?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3 09: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 Alpha Go与 Alpha 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哲学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人类生存的每一次危机都需要哲学家的关注。哲学,虽然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但却根本上以关注人的生存为己任。技术,原本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曾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因此,当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我思故我在”,其所设立的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为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设定了第一原理。从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原则告诉我们,人(我思的主体)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理论根据,人作为世界主体,人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是人这个上帝创造出的一个人化世界,如今这个上帝正在制造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于是终于开始恐慌,仿佛这一境遇是人类从未遭遇过的挑战。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毎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在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増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为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个契机,它让人可以突然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作者:夏莹,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我思故我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针对技术是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提出了尽人皆知的观点,“我思故我在”。
B.“我思故我在”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第一原理。
C.因为“我思”的主体是人,人就成为世界的主体,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所以人类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D.随着以 Alpha Go与 Alpha Zer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技术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对手。
B.Alpha go与 Alpha Zero相继诞生,使人们对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
C.二战期间人类制造的原子弹就是人这个上帝制造的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
D.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它所代替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类活动中那些不可计算的部分。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诉求和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这两大因素导致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慌。
B.对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的人认为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
C.哲学家立足于存在论,认为人生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任何一部机器都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存在。
D.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恐慌,但也促进了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冷这个人
申平
老冷这人长得就冷,黑黑的一张脸,怎么看怎么严肃,偶尔闪过几丝笑容,也好像是在冷笑。
在单位,老冷显得落落寡合,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一般谁有什么喜庆事,也不大招呼老冷。这是因为,老岭曾两次“闹宴”.
第一次,单位上的人-起被一家企业请去吃成立10周年的大餐。企业老总容光焕发,酒量惊人,他一个桌一个桌地挨着敬酒,敬到老冷这桌,别人都干了,惟有老冷不喝。老总说:“这位先生 为什么不喝?”老冷说:“我不会喝。”老总说:“不会喝也得喝,你不喝是看不起我。”老冷突然变了脸:“你这么说,我就不吃你的饭!”说着,竟把筷子一扔,拂袖而去。闹得那个老总目瞪口呆。
还有一次也是为了喝酒。单位一个同事结婚,老冷也去贺喜。新郎新娘敬酒时又在老冷这里卡住了。新郎说:“老冷,这是喜酒,干了吧。”老冷放在嘴唇上沾了沾,说:“我实在喝不了。”新郎说:“老冷,我结婚,你不高兴吗?”老冷勃然作色:“你结婚,我高兴什么!”又拂袖而去。
人都说老冷太古怪了,就像一块冰,冷冰冰地不近人情.
但是老冷就那么冰冷冷地活着。别人的议论、领导的看法,似乎在他那里统统失效,他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怎么冷就怎么冷,谁也对他无可奈何。
突然有一天,老冷冷出了威风,冷成了一个街谈巷议的英雄人物。事情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老冷帮人告倒了一个贪官。
老冷有个邻居,两家人经常互相走动一下。这天邻居又来串门,激愤地说起所在工厂的事情来。原来那工厂过去是个好厂,但自从换了个新厂长,整日里贪污挥霍,不事管理,厂子已闹到倒闭的边缘,眼看饭碗就要砸了。
老冷听到这,忍不住冷冷地说:“你们活该,为什么不去告他?”
邻居说:“怎么不告?可告不倒人家,人家上头有人。为告他,厂里的一个秘书还给开除了呢!”老冷忽然就生了很大的气,他拍了一下桌子说:“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还有这等鸟事!我就不信这个邪。你敢出头,我帮你告他!”
于是,老冷便主动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贪战中去了。他悄悄展开调查,他没日没夜地写材料。最后,他竟然和那邻居-起,亲自到纪检委、反贪局检举揭发。
人家留下了他们的材料,说要组织调查,先让他们回去等消息。可等来等去,也不见有什么反应,倒是那厂长找个岔子把老冷的邻居给炒了.
邻居虽没怨老冷,但他的老婆却总到老冷家哭天抹泪,老岭的老婆也抱怨他没事找事。老冷气不过,就一个人又跑到纪检委、反贪局去了。
不久,上级派来工作组进驻工厂。很快,-一个大肆贪污挥霍国家财产的蛀虫被挖了出来,由此还牵扯到一些重要领导。工厂重组了领导班子,工人们扬眉吐气,生产重现生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想起老冷,都说老冷是大功臣,于是敲锣打鼓到老岭家送牌匾、送奖金,老冷一夜之间就成了名人。
这天,市里举行了一个报告会,请反贪英雄老冷来做报告.老冷冷着-张脸走上台去,开口说道:“我不想来,市里领导非让我来,来了我也没什么可说的。我只想说一句话:我不过干了一件许多人应该干但却不肯干的事。今天的掌声再热烈,也不如昨天对不平的事伸出一个小拇指的好。就这些,我讲完了。”
老冷说完站起来冷冷地走了,把1000多人冷冻在会场里。会场内鸦雀无声,人们都在冷静地思考问题。
(有删改)
【小题1】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真实形象地塑造出了老冷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
B.小说中通过领导敬酒和喝喜酒的情节,刻画出老冷与众人不同的“冷冰冰”的古怪性格,为下文情节做好铺垫。
C.文章结尾老冷的发言和举动,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再次强化了老冷之“冷”,而且还升华主旨,发人深思。
D.这篇文章有多重主旨,既表现出反腐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表现出了小人物的正能量,讴歌了反腐英雄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通过小人物反腐成功,体现出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刮骨疗毒,有贪必肃,光明驱散黑暗的主旨。
【小题2】请简要概括老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本文的情节设置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作为直接出自殷商先民之手的文字记录,是真实可靠的殷商王室及贵族文献。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作为晚商王庭遗迹的性质得以确认。甲骨文对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中国文明史的研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两甲子,重温甲骨文的厚重文化价值、总结甲骨文整理研究经验更显重要。

传统认为,甲骨文整理的理想形式是将刻辞甲骨的照片、拓本和摹本三者配合并同时公布,使研究者相互比照,取长补短。众所周知,考古资料整理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完整地再现原始材料,甲骨文的整理宗旨当然也是如此。然而从照片、拓本与摹本三种方式所体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考虑,照片可以原景重现甲骨的面貌,拓本也可以直观反映文字的风格特色,因此对于真实地再现史料,这两种方法都不可或缺。而摹本却不可避免地会加入整理者或摹写者的主观理解及是非判断,相对于照片和拓本,价值最低,对于再现文字史料,其真实性是最不足以信赖的。

摹本旧称“搨本”,是照相术出现之前古人普遍采用的一种影写复制文字的原始形式,其做法是将纸覆于书画真迹上而描摹之。至北宋金石学初兴,时人以此法摹写铜器碑版文字,或为弥补拓本的不足,更推广为临写移录,作为不能施拓时采录文字资料的权宜手段。高精度照相术的应用,能将需要细审的文字放大到足以辨识的清晰程度,这种情况下摹本的价值自然大为降低。同时对于数量较大的甲骨文整理而言,摹本的制作费时费力,耗银耗材,如果其真实性不尽如人意,不免事倍功半。

诚然,摹本价值降低并不意味着在甲骨整理著录中完全放弃摹本。对于某些文字内容复杂,照片与拓本都不足以表现刻辞内容的卜辞而言,摹本的制作仍是必要的。因此,今天甲骨文整理工作不应盲目且不加分别地墨守照片、拓本、摹本三法一体的传统著录模式,而应以充分发挥照相技术的优势为宗旨,对每版卜辞资料作具体的分析,选取适合并足以客观呈现甲骨文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著录形式。这种做法不仅实事求是,客观合理,而且可以避免人力财力的过度浪费。

甲骨文的整理并不只是为整理而整理,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整理与研究就一直成为一事之两面,并行发展。刘鹗著《铁云藏龟》,孙诒让即作《契文举例》;罗振玉辑《殷墟书契》,又著《殷商贞卜文字考》与《殷墟书契考释》。因此,通过适宜合理的整理工作将甲骨文资料真实客观地展现出来,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完整可信且方便利用的原始材料,即是对甲骨文整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摘编自冯时《甲骨文整理工作之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片和拓本都可以真实地再现甲骨文,摹本则不能完整地真实地再现文字史料。
B.北宋金石学初兴时期,时人将纸覆于铜器碑版文字之上,来摹写采录文字资料。
C.甲骨文整理的传统著录模式为三法一体,现在整理应充分发挥照相技术的优势。
D.甲骨文整理要采用适宜合理的著录方式,真实客观、完整可信地展现原始资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围绕甲骨文的三种整理方式展开论述,由此提出甲骨文整理工作的宗旨。
B.文章分析了摹本价值相对较低,又指出不能完全放弃摹本,论证具有辩证性。
C.文章通过将照片跟摹本作对比,突出论证了在甲骨文整理工作中要以照片为主。
D.文章列举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的著作,论证了整理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甲骨文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充分发挥拓本和照片在甲骨文整理中的作用,就足以再现甲骨卜辞的内容。
B.如果能避免摹写者的主观理解和是非判断,那么摹本就具有和照片同等的价值。
C.照片和拓本能真实地再现史料,这两种方法在甲骨文整理工作中可以互相取代。
D.应用高精度照相术能够放大需要细审的文字,这有助于学者整理和研究甲骨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虚无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是当时资本主义精神危机和信仰迷失的现实反映,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造溯至20世纪初的“全盘西化论”,在今天。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常以“重评”“反思”“还原”为名,进行假设和歪曲历史文化的反理性思考,以期达到扰乱人们思想信仰,消解人们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根基的目的。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等新特点,其渗透性和危害性更为突出。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大做文章,而且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政治诉求,对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恣意抹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内容是历代存在过的各种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同时也是不曾灭绝,不断出新的文明系统。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虚无主义者却用孤立、片面等非科学的态度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企图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其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和误读必然会导致价值规范的无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确立、行为约束曾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者质疑和颠覆传统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科学性,对堪称本民族标志性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宣传。譬如,虚无历史事实,诋毁英雄人物,从源头上否定中国文化,歪曲我们的文化归属和文化尊严,其后果必然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特质的消融、民族自尊心的淡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消解,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规范产生认知障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认同,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以腐蚀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手段,消解传统文化、倾覆文化信仰、破坏文化认同,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空虚,自我认知偏差、幸福感丧失,长此以往,对外来腐朽文化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就会减弱,国家文化安全也会面临很大威胁。
(摘编自任会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是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会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根基。
B.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性和危害性较大,所以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对待传统文化。
C.历史虚无主义者专门针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
D.历史虚无主义者诋毁英雄人物,从源头上否定中国文化,必然会造成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本质,表现的特征及其传播特点。
B.文章主要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危害。
C.文章通过阐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强调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意义。
D.文章首段总体介绍历史虚无主义:二、三段阐述其表现和危害,为并列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目前还没有此现象。
B.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外来文化的人侵。
C.历史虚无主义已阻碍了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
D.只有彻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面日,增强防范意识和警惕性才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