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古人的步行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 “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摘编自《文史知识》中《古代“步行”杂说》一文,有改动。)
【小题1】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3分)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小题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B.容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C.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小题3】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D.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8-03 10:2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正视“人肉搜索”的双重效应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一大热词。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唤作“人肉”。而对于“人肉搜索引擎”,网络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几乎成了网络侦探,在巴黎抢夺金晶火炬者,众网民搜之;四川范老师震中落跑,众网民搜之;“辽宁女”哀悼日辱骂灾民,众网民搜之……一个帖子,好比寻人启事,发动万千网友,终将此人找到。于是,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可遁逃地承受众目睽睽下的评说甚至讨伐。
有人说,“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何况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也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由于网络是个隐身世界,留在网上的恶言恶行往往找不到责任人, “人肉搜索”的出现,对自认为可以胡言乱语发泄一气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最典型者莫过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网友质疑,许多人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有根有据的论点并互相印证,自发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现,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了挑战。
不过,“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进而不顾对方的隐私权利,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这就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网名叫“Die豹”的重庆女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地震很舒坦”的言论,并被“人肉搜索”找出其真实的相片、姓名,所以不得不休学以避压力,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新的网络暴力形式的担忧。更进一步说,“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也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而自认为真理在握的“人肉搜索”却造成“多数人的专制”,实际上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值得搜索发起人、每个参与人,以及相关论坛网站的版主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从形式上讲,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如果得到正确的引领,可起扬善之功,比如锁定造谣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寻稀有血型的匹配者……但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如何及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应是一个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2009年7月24日《解放日报》)
【小题1】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对网上的恶言恶行者形成一种约束和威慑。
B.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甚至将其姓名、电话、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
C.“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这样做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
D.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人肉搜索”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
【小题2】下列对“人肉搜索”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是一种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搜索过程。
B.是一种智能搜索,从而使得搜索不再枯燥乏味。
C.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
D.几乎成了网络侦探,能够将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
B.一方面“人肉搜索”有其善良初衷,但另一方面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会引发新的网络暴力。
C.“人肉搜索”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它对那些自以为可以在网络上胡言乱语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D.如何对“人肉搜索”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是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
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的基础——这是巨大的恩惠。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将来不该无限增加。我们不应该太自信,我们的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总之,让我们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小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人对西方文明“言过其实”?(4分)

  
【小题2】“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为新人文主义的科学史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小题3】(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題.
人类思想史上出现过大批魅力四射的哲学家,他们以精湛思想和超人智慧引领时代,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门学问像哲学这样,使众多思想精英沉醉其中。哲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魅力?
首先在于“爱智”,是聪明和智慧之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俞吾金先生则认为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具体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哲学还具有独特的本性和其他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它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具体科学的价值基础。如果具体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具体科学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从已知探求未知,可以用实验手段证实或证伪。具体科学的这种求实本性,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容易把人挡在门外。哲学的对象则至大无边,是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理论思考。它所提供的不是具体的部门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真善美的广阔境界。哲学不需要也不具备实验手段,它所凭借的是知识、理念、玄思及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这种先天特性使得任何对世界、历史和人生有所感悟的人都可以跨进哲学的门槛。人生在世,波折起伏,不仅要渡过实践的难关,还要反思自己的境遇。不论现实多么严酷,人都祈望有一个舒畅、和美的精神世界。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思想的寓所,是人在精神上求得解脱的希望园地。哲学以其宽广无垠的胸怀,任凭思想驰骋。所以,哲学先天就对人有巨大亲和力,是大众的学问。当年德国制革工人约·狄慈根最早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范畴作为自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赞扬。哲学的这种开放性和人文性是其魅力的根本所在。
哲学能够拓宽人的视野,开启探求事物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新境界。人们的日常经验认识面对的是具体问题,追求的是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经验认识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经常囿于事物的现象而忽视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以现象进入人的视野,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认识规律。哲学在本质和现象的矛盾统一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人的认识插上新的翅膀、跃上新的高度。
哲学具有寻根探源的彻底精神和反思批判的本性。哲学发端于人类对事物本质永不停歇的探求和追问,既不满足于表象的感知,也不停留在经验层面,总是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偶然之中的必然。无论什么事物,一经哲学思维的过滤,就呈现本质性和深刻性。所以,现在除了传统哲学,教育、法律、艺术、管理、经济等也纷纷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思考,显示了哲学揭示本质、认识规律的巨大魅力。哲学魅力还表现在它的反思和批判功能上。哲学总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不断拷问事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包含否定理解,包含对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种反思和批判的本性让哲学披上了一件永不生锈的铠甲,哲学也因此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生机勃勃的魅力。
此外,哲学本身也充满了困惑,有认识论上的困惑,有方法论上的困惑,有语言表达本身的困惑。正因为困惑,它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是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解决哲学中的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
(摘自2015年03月19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证明“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康德为写作此书沉寂了12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最终一击即中。
B.《资本论》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部巨著从动笔到全书出版历经40年时间,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进行思考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C.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心无旁骛,潜心治学,历经十多年的沉淀,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相联系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关中学派”的创始人。
D.家道中落的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目录,分出章回,”写就《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询问的是事实,而哲学询问的是价值,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具体的惊奇。
B.哲学本身面临的困惑,使之充满了魅力和活力。事实上,越是深刻和难以把握的学问,就越能激起真正的思想者持续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C.众多的思想精英投身哲学,追问现象之后的本质、偶然之中的必然,超越功利,追求真理,成为时代的思想先锋。
D.所有的事物经过哲学的探求和追问,就显示出本质性和深刻性,突破了经验认识停留于事物表象的局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的务实的特点,使得没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的人难以进入到这这个领域。
B.哲学着眼价值基础,反思批判,追究根源,包容开放,解救痛苦,这使得它成为了其他的得以存在的基础。
C.不能对外部世界的现象表示惊奇,不能对世界、历史和人生有所感悟,提出问题,就很难打开哲学的大门。
D.“存在就是合理”“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都是用哲学的眼光在看待问题。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