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大学的三种精神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
E. 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
【小题2】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小题3】(小题3)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4分)
【小题4】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二左右的人文课程,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4 10:1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五经博士,他们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B.汉代将民间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从而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主要在于两者书写的字体,而且今文经篇目更多,内容更丰富。
D.今古文经学各有所长,它们代表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对后世学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设立五经博士”的建议,并广收弟子,至东汉时其人数已有三万多人。
B.随着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确立,儒家主张的五伦成为社会唯一的伦理道德。
C.西汉刘歆要求将古文经和今文经一样也立于学官,却被今文经学家所阻而一时未能实现。
D.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经学大义与生活作用
【小题3】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两汉经学演变的三个阶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二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D.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小题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决》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人画是世界上唯一由知识分子所建构的绘画形态,并以其长达1000多年的演化发展过程,占据了中国美术史的煌赫篇章。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不少士大夫参与绘事,其中可见顾恺之、宗炳、萧绎那样的文化名人。到了唐末五代,擅画的文人更多,他们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使绘画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北宋中后期,两股力量对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其一是五代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的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那些引领潮流的山水画大家,如荆浩、李成、范宽等,往往本身就是文人画家的代表。其二是另一批喜爱绘画的仕宦文人,如文同、苏轼、米芾等,避开了繁难琐屑的习惯性画法,而用“墨戏”的简捷方式,进行大胆的艺术实验。如果说后一股力量来自于业余画家队伍,极大地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勇气;那么,前一股力量来自于专业画家阵营,以其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充实着文人画的价值理想。随着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加上金元时代大批文人赋闲而成为画坛中坚,原来由画工和宫廷画师主宰的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渐趋衰落,更多带有象征意味,富于表现性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繁荣起来,并且在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手中呈现为水墨写意形态,从而与非文人画往往重色彩、多工致的情形拉开了明显距离。
元初的赵孟頫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在他的启示下,元季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的山水作品,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并以高情逸致的价值取向和书法化的笔墨趣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中期由沈周、文徵明领衔的吴门画派的兴盛,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陈淳、徐渭那种注重主观表现色彩和即时把握方式的纵逸画风,标志着文人画图式在花鸟画领域的确立。从此之后,文人画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使得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也多以沾溉文人画余泽为荣。
变化是永恒的存在。文人画之所以区别于常规绘画,是以其“畅神”“适意”“自娱”“寄乐”的私密化、书斋化取向为价值内涵的。然而,随着它的规范图式渐趋确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自适自娱、私交酬唱变为面向大众、走入市场,公共化和普适化这种曾经作为文人画对立面的价值选择,便又重新占据文人画发展的主导地位。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文人画的谐俗色彩日益浓厚,而非文人画家对文人画的攀附吸收现象又愈演愈烈,文人画与非文人画在艺术形态上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经过20世纪的巨大社会变革,传统士大夫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中国文人画这个世界艺术史上的孤例,也就走向终结期。
(摘自卢辅圣《超越的艺术——中国文人画简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有顾恺之等这些士大夫参与绘画,文人画才占据了中国美术史的煌赫篇章。
B.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大家和喜爱绘画的仕宦文人对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
C.以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兴盛是建立在赵孟頫的山水画作基础之上的。
D.文人画规范图式确立,社会影响力扩大,使公共化和普适化成为了文人画发展的主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它走向终结的原因。
B.文章把文人画独立的关键归功于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这两股力量分别来自于专业画家阵营和业余画家队伍。
C.文章认为文人画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的标志是文人画图式在花鸟画领域的确立。
D.“变化是永恒的存在”一句中的“变化”具体指文人画的价值取向和与非文人画界限的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朝历代文人参与绘事,就不可能诞生璀璨耀眼的中国文人画。
B.金元时代文人画作与重色彩、多工致的非文人画拉开距离,说明金元时代的文人对文人画的独立起了重要作用。
C.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多以沾溉文人画余泽为荣,可见非文人画已经退出当时中国美术的舞台。
D.文人画如果固守私密化、书斋化的价值取向,就难以面向大众、走入市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苏东坡一生写过许多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画赞如《九马图赞》《郭忠恕画赞》等,画序如《观宋复古画序》《八境图后序》等,画记如《画水记》《应梦罗汉记》等,画跋如《书蒲永昇画后》《书朱象先画后》等。这些题画文学不仅论述、评骘画家的行实和画作,还深入阐发画理、画论,像《传神记》,深化顾恺之“传神”说;《墨君堂记》,发挥“比德”说;《书朱象先画后》,表述画家创作的自主性;《文与可画竹屏风赞》,阐明绘画是画家表现个人道德修养的载体。
苏轼多方面进行着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而他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最引人瞩目的,还在于他的理论贡献。
第一,苏轼对诗歌和绘画的艺术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渐认清了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为诗画通融的阐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苏轼在《韩幹马》诗里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东坡用“无形画”来概括诗歌,用“不语诗”来概括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形象造型、布局结构等构成画面、画境,给人以直接感觉,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人黄庭坚说:“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与苏轼的认识如出一辙。
第二,苏轼还提出了“诗画本一律”的命题,总结出诗画艺术的共性。他认为的诗画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摹写物象”。诗歌与绘画,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其中的美。二,“妙想”。诗歌与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将形象显于想象力之前,再将形象显于人们的眼前。三,共同的审美追求。诗人与画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获得更为精妙的艺术境界,希望在“形似”之外,追求“神似”的意境。于是,文学界的“言外”说和画学界的“象外”说,文学界的“意境”说和画学界的“画境”说,也就应运而生,受到诗人和画家们的青睐。
第三,诗画通融的审美。苏轼认真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艺术特征,它们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而探讨了诗画艺术渗透、会通的客观规律。诗歌与绘画存在着差异性,它们便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不足,相互申发补凑,达到融合会通的境地。诗歌与绘画艺术有共性,它们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生活美、绘画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转化和融合。苏轼将历代诗人、画家融通诗画艺术的创作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上,加以科学的概括总结,对我国诗画艺术和诗画融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选自吴企明《苏轼在诗画研究上的划时代贡献》2018年02《古典文学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神记》《墨君堂记》等画赞,前者有对顾恺之“传神”说的深化,后者是对“比德”说的发挥。
B.苏轼对于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就是他对诗画艺术的理论贡献。
C.从全文来看,诗画艺术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D.“诗画本一律”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诗画的差异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诗人郭熙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说的也是诗画的差异性。
B.诗画艺术有“妙想”,强调的就是想象力。
C.文学界的“言外”、画学界“象外”都追求的是意境美。
D.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布局等构成绘画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看来,诗画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对象共同、想象共同、意境共同。
B.懂得诗画通融的审美,我们就能够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C.苏轼所写的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就是形成他诗画理论的的重要实践。
D.“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就是讲诗画的差异性的。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最早于原始宗教的“神人合一”,发展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易传》的“与天地合其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种中国传统美学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也,“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周易》泰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天地交万物通是说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生命繁盛。“生”的甲骨文即为“生”,草生地上,万物繁育。这里的“生”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气”,阴阳二气相交,万物诞育。《周易》咸卦“天地交而万物化生”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阴阳之气交感诞育万物生命,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系辞上》言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诗文的比兴、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智慧。
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之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太极的基本特点。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其言有理。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S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
第四,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一种块的艺术、空间的雕塑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音乐之美,一切都犹如乐音在时间中流淌,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比如国画中的多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就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完整的风情画面。而最能反映线型艺术特点的是书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成为中国传统线性艺术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7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符合“生生美学”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在《离骚》中,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在《荀子》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在《望岳》中,杜甫写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文章首段对“生生美学”进行概述,引出对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的论述。
C.文章第三段主要对“天人合一”的“一”进行阐释,然后引用《周易》进行例证。
D.文章论述“太极图示”,认为其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是对生命形态的描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的著述想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则须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如果说“神人合一”“天人感应”还带有原始宗教色彩,那么“天人合一”已极大地削弱了宗教色彩。
C.在书法和绘画中多用S形,可借助圆形艺术思维构成艺术的巨大张力,因为其形植根于“太极图示”。
D.按照“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的标准,可判断出某些诗歌绘画作品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