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山水画由来已久。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宗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笨拙,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历代名画记》所说,“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云云,相当符合实际。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风景画。
隋、唐有所发展,但变化似乎不大。被题为《展子虔游春图》的山水大概是伪品,并非隋作。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初唐也仍然是“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俞拙,不胜其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情况开始出现重要变化,看来是在盛唐,所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所谓“所画掩障,夜闻水声”等等论述、传说,当有所依据。主要作为宗教画家的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吴带当风”的线的艺术大概在山水领域里也开创出一个新领域。后人说吴“有笔而无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注]与张藏布色”,这种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基本倾向扩展到山水领域,对后世起了重要影响。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而已了。但比起人物(如仕女)、牛马来,山水景物作为艺术的主要题材达到成熟的水平,更晚得多。这是因为,人物、牛(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马(战争、行猎、车骑工具,上层人士热爱的对象)显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首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出来的当然是它们。所以,如果说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么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属宋代。诚如宋人自己所评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邵博《闻见后录》)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琰:崔琰。他和张藏都是吴道子的学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时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对“峰岫”、“云林”的具体描述来看,山水画最迟应该出现在六朝时,但其画作我们只能想象,难以知晓它的原本面貌。
B.初期的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都非常笨拙,而且山水景物只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存在,根本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C.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大概在中唐前后。山水、树石、花鸟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了。
D.山水景物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达到成熟水平,比起仕女、牛马来要晚得多。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在宋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相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六朝时代的山水诗大概比当时的山水画水平要高。
B.“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愈出,不胜其色。”这一文献记载说明从隋朝直到初唐山水画的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多大变化。
C.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与张藏布色”,是对“吴‘有笔而无墨’ ”一句的印证,表明吴道子在绘画上有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倾向。
D.作者引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 “所画掩障,夜闻水声”等论述、传说是为了证明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画中的山水是与人物、车马交杂在一起的。人物、牛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所以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了出来。
B.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仕女牛马与山水花鸟这些人世景物日渐走出了神的笼罩获得独立,产生了专门画家,拥有了现实性格。
C.与宗教画、仕女牛马画等艺术形式相比,中国山水画从宗教艺术中解放出来的时间最晚,这与其重线条不重色彩的艺术倾向形成较晚有关。
D.从原文来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转到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并不偶然,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变化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4-19 02:4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几周前,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论文。它令公共卫生官员们和计算机科学家们感到震惊。文中解释了谷歌为什么能够预测冬季流感的传播——不仅是全美范围的传播,而且可以具体到特定的地区和州。谷歌通过观察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来完成这个预测,而这种方法以前一直是被忽略的。谷歌保存了多年来所有的搜索记录,而且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球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如此庞大的数据资源足以支撑和帮助它完成这项工作。
发现能够通过人们在网上检索的词条辨别出其是否感染了流感后,谷歌公司把五千万条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词条和美国疾控中心在2003年至2008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其他公司也曾试图确定这些相关的词条,但是他们缺乏像谷歌公司一样庞大的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和统计技术。
虽然谷歌公司的员工猜测,特定的检索词条是为了在网络上得到关于流感的信息,如“哪些是治疗咳嗽和发热的药物”,但是找出这些词条并不是重点,他们也不知道哪些词条更重要,更关键的是,他们建立的系统并不依赖于这样的语义理解。他们设立的这个系统唯一关注的就是特定检索词条的频繁使用与流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之间的联系。谷歌公司为了测试这些检索词条,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在将得出的预测与2007年、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谷歌公司发现,他们的软件发现了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一旦将它们用于一个数学模型,他们的预测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这是一种可视化的呈现手段,和疾控中心一样,他们也能判断出流感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而且他们的判断非常及时,不会像疾控中心一样要在流感爆发一两周之后才可以做到。
所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时候,与习惯性滞后的官方数据相比,谷歌成为了一个更有效、更及时的指示标。公共卫生机构的官员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惊人的是,谷歌公司的方法甚至不需要分发口腔试纸和联系医生——它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基于这样的技术理念和数据储备,下一次流感来袭的时候,世界将会拥有一种更好的预测工具,以预防流感的传播。
除了在公共卫生领域,大数据引起社会生活巨大变革的例子数不胜数,大数据(bigdata)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因为不再追求精确度,不再追求因果关系,而是承认混杂性,探索相关关系,数据被巧妙地用来激发新产品和新型服务。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成为新世纪的矿产与石油,将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开发利用大数据来夺取新一轮的竞争制高点。
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于求实理论网,有增删)
【小题1】关于“大数据”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就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正成为如新世纪的矿产与石油一样巨大经济资产的海量数据。
B.“大数据”就其数据和技术而言,我们可以得出其基本特征:数据资源庞大,精确度较高,信息混杂,处理速度快。
C.“大数据”就其价值而言,《纽约时报》曾称人们和各个领域的决策都属于海量数据和分析,而不是基于经验、直觉。
D.“大数据”赋予当今社会一种新型能力,即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论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①段指出谷歌公司成功预测了2009年H1N1流感的传播,并说明是大数据的支撑与帮助。
B.②③段紧承①段详细介绍了谷歌公司对庞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过程、处理方法、处理能力和统计技术。
C.④段总结谷歌成功预测流感的巨大价值,同时指出这种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方法前景无限。
D.⑤段阐述了大数据的概念、技术理念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前文呈分与总的关系。⑥段卒章点题。
【小题3】关于谷歌如何预测2009年H1N1型流感的传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人们在网上搜索的词条辨别出其是否感染了流感,并关注病理状况及其所用药物。
B.谷歌把多年来保存的搜索记录和每天收到的30亿条以上的搜索指令作为数据资源。
C.把最频繁检索的特定词条和前几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得出联系。
D.谷歌用数学模型之类的可视化手段呈现其相关性,从而判断流感的源头及传播范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读书要选得精 朱光潜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差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随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选自《百位名人读书心法》/梁金豹 编著)
【小题1】下列对于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书籍问世。与日俱增的书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B.古之学者学有大成,多与当时书籍难求的背景有关,故读书时往往穷尽精力深入研读,终究学有所获。
C.多读书固然值得提倡,但是,读书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吸收与转化。
D.为学应当有法,读书更要学会选择,要在专业领域的浩瀚书海中,把握必读的精华书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读书环节中,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应当注重质量,既要学有所得,又要讲究高效。
B.读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多读或少读本不宜褒贬有别。
C.在惯于熟读深思的基础上,从容求索,深入体会,即使阅读数量较少,也能改变读者气质。
D.一味多读而不求甚解,必将劳而无获,甚至会导致人品低劣,给人留下自欺欺人的笑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提倡多读书、精读书,但也鼓励凭兴趣阅读的行为,认为这样可以塑造读者学者般的深邃思想及胸襟。
B.只要读者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不把读书当作消遣,便可成为专长于某种学问的人。
C.在作者看来,能成就某种学问的人,懂得对书籍的取舍,更肯于为达到既定目标而执着付出。
D.朱先生对如何读书为学作出了全面、客观的阐释,同时也对多种不以为学为目的的读书形式给以鲜明的批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一词,始之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新学”、“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如今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包括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们从不同层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熏陶着历代国人。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如政治、历史、思想、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对个人而言是培养君子气质和人格魅力,对社会来说则有构建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之功。国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它启迪人们治国之良方、成功之秘诀、人性之弱点、处世之要旨。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有几次大的断裂。赛先生、德先生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也造成文化的裂痕;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如“摧枯拉朽”,将传统文化“扫地出门”。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惨痛的教训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平心而论,国学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浮躁和观念虚无等问题。何况,国学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乃至糟粕。譬如“孝文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孝道治天下”就有悖于今天“依法治国”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这些囫囵吞枣照搬过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国学中的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经史子集中某些名人之言,也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只有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国学持什么态度,其“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关系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体系的大问题。现在社会上对文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基本上看不起国学,认为它们过时了;另一种认为只有自己的才好,对西方的思想观念基本采取排斥态度。不消说,这两种态度都是偏颇的、错误的。既传承国学优良传统,又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才是两全其美之策。
(选自马承钧《仰望中国的“月亮”》,有删节)
【注】①赛先生、德先生:指对科学(Science)和民主(Democracy)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
【小题1】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始于清末,具体指区别于欧美学术的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叫“旧学”、“中学”。
B.我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同时涵盖了历代文学、哲学及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C.国学中的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D.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人文和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小题2】下列不属于“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项是
A.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君子气质和个人魅力,有助于构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
B.国学能够在治国、修身、做事等方面给人很多智慧和力量,但它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C.国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和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取精华,去糟粕。
D.国学中的某些文化有悖于今天的治国原则,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思想对历代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B.“五四”以来的几次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的断裂,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训值得国人铭记。
C.学习国学不等于囫囵吞枣地全部照搬,对于经史子集中一些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言论,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
D.一味排斥国学,否定其价值;或一味排斥西学,孤芳自赏: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体系的建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敬爱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B.“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C.“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从而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论语·学而》《孝经注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费孝通认为“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敬老与育幼两个方面上。
B.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C.文章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D.文章引用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②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③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④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⑤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节选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一带一路文明圈里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的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D.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B.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而引发新的文明冲突,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
C.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的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的多教派的国家。
B.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C.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