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书法教育”,只练一首唐诗?
周斌  李荣安
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人们在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在重新认识传统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书法教育正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学年开始,写字(书法)课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说明书法教育再次得到了重视。
许多家长和学生有接受书法教育的愿望和热情,但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的功利倾向,导致了一些认识和做法上的偏差。比如很多人以为书法教育只是单纯的写字技法训练,把学习书法当作学一技之长,目标是让孩子在比赛中获奖,却忽视甚至无视书法的文化内涵。一些书法培训班的学生,一学期甚至几年都在练习写同一首唐诗,好去参加比赛。
  其实,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教育是一门承载汉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学科,不应止于竞技需求,也不应止于艺术追求,而应该“藉于技、借乎艺而达乎道”,应该十分关心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精神灵魂养成。端正对于书法教育意义的认识,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西方笔迹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发现,汉字属于“复脑文字”,书写汉字有助于左右半脑功能的协调发展;一代又一代人书写汉字,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功能“和谐”的脑,训练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长期书写汉字对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价值。
  智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机能。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总体智力是由8种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智力构成的。而我们在两年的书法教育追踪研究中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在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言语智力、数学智力和内省智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书法练习对人的个性、气质、情绪的影响很大。实验数据表明,它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激活认知、加强知觉敏感性等作用,并且可以降低焦虑水平,对人的情绪状态有积极影响。书法练习过程中,人一般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这种状态对培养人的情绪稳定性和温和的性情、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减轻学生因升学压力引发的焦虑浮躁心态有积极影响;另一种是炽情态,这是一种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舒缓压力、宣泄焦虑的方式,调整好心情,变得轻松愉快。
  中国的传统教育非常注重书法教育,固然有科举考试时以一手好字赢得印象分的功利目的,也把它作为教人识字、写字的途径,但真正的有识之士更看重书法的文化内蕴,看重书法练习和鉴赏过程对人成长的有益影响。古代书论,历来重视把人格内涵作为品评书法的切入角度,要求学书者在追求技能、艺术完善的同时,还必须追求并完成自我人格的修炼,所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书法对人格的观照,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颜真卿及颜氏书法。近代社会,蔡元培、鲁迅、晏阳初、梁漱溟等前辈大力倡导美育教化价值。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倡导并实验平民教育,其中的“开发脑矿”教育尤其重视“文艺教育救愚”,他主张文艺教育需从文字与艺术教育着手,识字能让人获得求知工具,而艺术能使人获得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相当的欣赏能力——以文字的智育与艺术的美育结合而论,书法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功能。
若说写字的实用性,用文字记录语言只要快捷、清晰即可,如今电脑打字可以做得更好;然而,电脑打字缺少人在书写过程中识记字形、创造美的自信和愉悦,难以获得审美体验。由书法教育升华的艺术审美,是敲打电脑键盘无法达到的。而且调查显示,参加了一段时间书法练习的学生,在获得书写技能的同时,更获得了书法中人文精神的体验,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因此有了相应进步。从教育的角度看,书法教育非但不可废弃,更需重视和强化。
当代的书法教育,不能简单沿用写字技法训练和艺术修养培养的传统模式,而应该着眼人的发展:既以知识获得为基础,更以书法历史文化陶冶为重点;既有技法训练,更有审美赏析;既使技能渐进,更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当我们把书法教育从写字训练提升为育人的又一载体,从书法爱好者的艺术技能养成普及为人人接受的教育,从参赛获奖的功利目的引导至学生素质教育,它就一定能得到全新的发展,同时促使人们对书法教育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书法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写汉字、止于竞技需求,而是一门承载汉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学科。
B.无论是书法练习中的虚静态还是炽情态,都能够对人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C.古代的书法评价,历来重视把人格内涵作为品评书法的切入角度,要求学书者必须追求并完成自我人格的修炼,而不太看重技能、艺术的完善。
D.晏阳初主张文艺教育需从文字与艺术教育着手。他认为,只有重视书法教育,才能实现这种主张,因此书法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功能。
E.在资讯非常发达的今天,从实用性来看,电脑打字更加快捷、清晰,可以做得更好,但是,电脑打字仍然不能代替传统书法。
【小题2】下列对“书法教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B.书法教育在重视竞技需求、艺术追求的同时,还应该十分关心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精神灵魂养成。
C.当代书法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写字技法训练和艺术修养培养。
D.传统书法教育虽然有功利目的,但还是很看重书法练习和鉴赏过程对人成长的有益影响。
【小题3】根据文意,书法教育有哪些积极的意义?(4分)
【小题4】结合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发展当代的书法教育?(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27 10:2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 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影”,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教” 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作为孔子诗教的目标,是指用“以诗化民”的方式,来培育平和、理性、通达的人格,并由个体上升至国家、民族、天下,意在构建一种雅正中和的社会范式。

孔子把诗教作为一种人文教化的途径,对《诗》之义理加以阐发,奠定了儒家诗教观念的原初意蕴。孔子不但在教育主张上提倡诗教,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诗教传播活动。《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孔子之贡献在于,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诗。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

以情感为立足点的诗教不同于仅化教条的政治说教。情感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能深入人心。王一川说:“从‘诗教’的提出和目的,还应当看到中国古代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有关社会和睦、忠信、孝悌等伦理训诫,不宜直接以强制方式或生硬方式去实施,而需要借助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魅力感染方式来委婉地传达,也就是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伦理劝诫的效果。”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可以看出诗教所秉持的情感,认为“哀”与“乐”都是正常合理的情感,但不是个人欲望的无度宣泄,而是合理情志的理性表达,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启发。“诗”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营造诗意人生与趣味生活、培养高尚人格与高雅情调的资源和途径。如《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于曾皙所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尤其赞赏。相比出将入相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

正因如此,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家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

先秦儒家以诗为教、以诗怡情、以诗修身的诗教观念可以为学诗者在人格修养和审美趣味方面起到导航作用。诗教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感需求和美善合一的审美观照,时至今日,儒家诗教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化传播中的“变”与“常”之关系,同时更应明确当今诗教文化发展在继承与革新上所应当遵循的原则,正如《文心雕龙·通变》中赞语所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

(摘编自杜婕欣《以诗为教——论先秦儒家的诗教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由孔子提出,主张用“以诗化民”的方式达到“温柔敦厚”的目标。
B.孔子特别重视诗教,把它放在礼乐教化之先,认为成为仁人君子应该由此做起。
C.诗教以情感为立足点的教化说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时代已经确立了。
D.诗教并不压制情感,但强调情感宣泄要有度,注重自我价值的启发和怡情修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阐明先秦诗教的理念,确定了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三、四两段分别从诗教的方式和诗教的作用两个角度对诗教进行了阐述。
C.作者引用曾晳的话语,是为了强调诗意人生的营造,否定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
D.文章阐述儒家的诗教途径,目的是为学诗者和今日的诗教传播提供方向和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先通过《诗》培育个体的人格,再扩大范围,从而构建起理想的社会范式。
B.王官之诗成为学术之诗,儒家道德理想才传播开来,诗教遂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C.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没有失范和堕落,是因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的诗教起了作用。
D.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诗教在继承与革新上的原则,当今的诗教文化就能兴盛光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B.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C.“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D.“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喧哗 自有声——聚焦“文化节目热”

近期多档文化类节目受到热捧。冷静来看,这些节目正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节目的成功,反映了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上的自信、自觉与自新,为我们找到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钥匙,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引领了时代风潮。

传播者对中华传统文化自信而坚持,深知这片土地氤氲成长的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别开生面的节目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欧美模式、膜拜韩国风潮的时候,这些节目坚守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而渐入佳境,抵达当下的热度。创作者们从成语、谜语、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找到了丰沛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诗词书信有乾坤,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都是我们中国人最富生命力和独特气质的元素。而这些精髓一旦释放,能量无限。

自信意味着不拿腔拿调,不刻意掩饰。在这些节目中,节目设计、嘉宾选手的即兴评述和发挥,真实与真诚是关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里,复旦附中的武亦蛛、北大博士陈更、初一学生叶飞,即兴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嘉宾、主持人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现场激发与碰撞的真实信息,来自创作者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去发现捕捉这些精彩的细节,而不是刻意去摆设。

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不应去跟风、迎合甚至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这种引领是在媒体专业操守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反复考量、磨合与融合。尤其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专业性弥足珍贵。但专业性是正襟危坐?是精深难懂?是曲高和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的专业性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文化类节目已经到了讲故事诉情怀的时代。文化内涵的融入,让节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蕴,让观众在娱乐中还能细细品味。在同质化节目都在浅表的游戏打闹时,这类节目真正触到了观众的痛点,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诗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流行歌词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诗词里有天地、有历史、有社会、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怀。而书信亦如是。它们让观众领略到了爱到深处的言之切切、情到浓处的低沉婉转、悲到痛处的肝肠寸断。节目的成功也让传播者看到,原来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

一个缺乏故事的节目是没有力量的。这里的故事不仅指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也指节目设计的叙事环节,更是对故事的核心——人与情感的重视。《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巧妙设计,冲突、悬念、延宕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选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放大了口碑效应。

文化节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袭模仿。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希望它能不喧哗,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而这需要创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开放的心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书信是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透露出的意境、情怀、神采等富有生命力和独特的气质,也包含无限的能量。
B.《中国诗词大会》里,武亦妹、陈更等人真实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精彩的细节离不开创作者心态的自信与开放。
C.媒体的专业性在当前自媒体纷纷扰扰的时代弥足珍贵,它不是正襟危坐,也不是曲高和寡,而是用专业理念去引领、激发和满足大众需求。
D.任何题材和形态的产品同质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会长久,文化节目火了之后,又形成了新的抄袭模仿。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是近期文化类节目受热捧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是在众多浮躁、模仿、抄袭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围,是在反智、游戏、嘻哈氛围中的高标独立,是嘉宾、主持人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别开生面的节目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发现并开掘了观众的真正需求,真正触到了观众的痛点,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D.《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是有力量的,它们的力量来自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节目设计的叙事环节,以及对人与情感的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类节目里的故事足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节目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诗词大会》设计巧妙,通过冲突、悬念、延宕的手段形成很强的叙事张力,尤其是春节期间关于选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赢得了口碑效应。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成功说明观众并非都追求低俗浅薄,寻求感官刺激。媒体不应该媚俗,而应自觉引领观众。
D.除了智慧、耐心和心态,节目的创作者还要从自己的文化中寻求滋养,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东西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