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B.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C.“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D.“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3 11:0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④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第⑤段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作用各是什么?
【小题3】第③估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主要策略。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说

张大千

①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极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原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不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的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双勾,跟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②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简略地说,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的就画下来,不美的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证苏轼评王摩诘的两句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近代有极多物事,为古代所没有,并非都不能入画,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

③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今古,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老师教学生也应当如此,告诉他绘画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讨,不可让他固守师法,然后立意创作,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画路。所以唐宋人所传的作品,不要题款,给人一看就可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楮寸缣就可以代表他个人啊。

④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畜都是一样。

⑤游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⑥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古人画人物,多数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清高生活,不是以这四种为谋生道路,后人不知此意,画得愁眉苦脸,大有靠此为生,孜孜为利的样子,全无精神寄托之意,岂不可笑!梅兰菊竹,各有身份,代表了不同人的风骨性格,又是花卉画法的祖宗,想不到现在竟成了陈言滥套!

【小题1】第②段“笔补造化天无功”的意思是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光有天赋却不用功,绘画不可能成功。
B.画家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是凭思想“取舍”现实。
C.作者认为“行万里路”,能给绘画提供创作的源泉。
D.作者认为学画画的人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
【小题3】给第⑤段两处空格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小题4】第⑥段例举后人将“渔樵耕读”“画得愁眉苦脸”的用意是
【小题5】文中说,绘画贵在“像和不像之间”,需“遗貌取神”。艺术是相通的,此话用于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创造完全合适。请结合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谈谈你对“遗貌取神”这四个字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

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⑤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出人生空漠之感,而且比前人的隐退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才是他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文化创意产品,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赋和文化积淀,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一个新鲜的创意让一件产品附加上超出用户期待的文化艺术价值、智慧创意价值,使大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并产生购买行为,便是文创产品通行天下的理由。这些年,有一些相当“火”的文创产品,不但“萌萌哒”地让人脑洞大开,还精致典雅、霸气十足,相当接地气。
2014年,故宫设计的一款“入耳式”朝珠耳机一夜间成了被热捧的“爆款”潮品。这款耳机样子酷似清代朝服上的朝珠,有红黄两色珠子装饰,使用时佩戴在脖子上即可。朝珠是清代朝服上的珠串,形状与和尚胸前挂的念珠相似,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之一。朝珠耳机的创意则是将这一清代宫廷特有的物品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材料为仿蜜蜡,佩戴时外观为整圈朝珠,肩部两侧延伸出入耳式耳机,底部为插口接头,体现出复古、时尚、实用的特点。
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款“朕知道了”纸胶带以其霸气、幽默、集文物知识与时尚趣味于一身的独特气质风靡海峡两岸,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朕知道了”是台北故宫首次推出的皇帝朱批纸胶带,以康熙帝御笔朱批真迹印刷而成,共有黄、白、红三款颜色。其创意源于2006年,院长冯明珠曾策划过一个朱批奏折展,其中有康熙朱批的“知道了”三个字,后来又截取康熙在其他朱批中的“朕”字,联合运用到胶带纸上。借电视剧《甄嬛传》风行的契机,至2014年3月即售出139000组,取得共计2660万元的惊人成绩。现在到台湾观光的大陆旅客,这款胶带几乎是必买的纪念品。
(取材于新华网、人民网资料)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的创意是文创产品通行天下的重要因素。
B.念珠同朝珠一样是和尚地位身份的标志之一。
C.冯明珠对藏品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利用。
D.台北皇帝朱批纸胶带成功借助影视东风热卖。
【小题2】文中“脑洞大开”的意思是想象丰富,下列成语中可与之替换的一项是
A.波诡云谲B.游思妄想C.浮想联翩D.想入非非
【小题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名思义:“顾”与“眷顾”一词中的“顾”同意。
B.朝珠:“朝”读zhāo,是古代朝服上的一种饰物。
C.风靡:“靡”读mí,与“靡有朝矣”中读音相同。
D.契机:“契”读qì,指事物转化的关键;也指机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士在西方社会中有十分明确的、合法的身份和功能。从教会的观点看,骑士是和教士并列的两大社会支柱之一。教士的职务是为人民提供精神的需要,骑士则用武力来维护正义、扶持弱者与捍卫教会。从国家的观点看,骑士则与俗世的“文吏”平行,构成了国王的左右手,前者代表武力,后者代表法律。骑士构成了西方武力的主体,为保卫国家和教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5世纪末期始,由于国家常备军的建立,步兵在战争中作用的增强,骑士集团才逐渐失去其用武之地。

西方的骑士文化在近代仍有其流风余韵。骑士的中心理想影响了近代国际法中有关战争的人道原则,例如战争必须合乎正义、不得虐待战俘等。更重要的,近代的爱国精神也是在骑士的侠义观念中发展出来的,法国是骑士文化的大本营,而近代爱国精神也最早出现在法国,这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无可置疑的。西方骑士文化中孕育了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这种精神的独立至少使一部分骑士不肯完全臣服于国家权威,因此几乎每一代都有少数激进和叛逆分子出现。也就是说,西方骑士阶级虽然一向承担着为国家和教会维持秩序的任务,但是他们所奉行的一些基本价值如疏财仗义、扶弱锄强、崇尚名节等也可以使他们超越社会身份的限制,而反抗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存权威。从这一角度看,骑士文化中的超越价值未尝不能为革命运动提供精神基础。由此,我们可以说,骑士文化深刻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化。

中国“侠”的发展形态与西方截然不同。骑士属于封建贵族阶级,而“侠”不限于贵族阶级,还有着丰厚的社会基层平民土壤,依托宗族、乡党等基层的社会组织。骑士的地位获得了国家和教会的认同,与之迥异的是,中国的“侠”从来没有获得国家认同的合法性,相反,在朝廷的眼中“侠”的武力是敌对性的,因而必须加以消灭。中国文化自汉代便有明显的重文轻武的倾向,到了宋初,文武之间地位的差异更大。由于这一文化背景的差异,“侠”自东汉起便已开始成为一种超越精神,突破了“武”的领域,并首先进入了儒生文士的道德意识之中。所以我们论及“侠”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不能不特别注意“侠”和“士”的关系。

中国的儒生文士(即“士”)和西方骑士相似,也是一方面承担着建设和维持政治、文化秩序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持“道”以议政的批判传统。我们通常都认定这一批判传统的在儒家。这个判断大体上是有根据的,例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公羊派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说,显然都是反权威的。但是,“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认定这个批判传统源于“侠”是能够说得通的。“士”在道理上固以儒家为依归,然而激昂慷慨的侠节却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上的动力。所以,富于批判精神的“士”也往往带有“侠气”。这一发展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儒家传统中本有一股“狂”的精神,能与“侠风”一拍即合。

(选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有改动)

【小题1】与“骑士”“侠”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骑士集团在教会和国家中都拥有明确合法的身份和功能,都与“武力”相关。
B.骑士与“教士”“文吏”虽然身份功能有差别,但都是为教会或国家服务的。
C.“侠”与“骑士”的完全不同,“侠”源于基层平民,依托基层社会组织。
D.“侠”与“骑士”的地位完全不同,“侠”被朝廷视为必须消灭的敌对性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核心话题是骑士在西方的兴衰演变过程,文章从骑士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功能谈起,论述骑士集团在教会和国家中所做的贡献,最后谈到骑士集团的衰落。
B.第二段从国际法中战争的人道原则、爱国精神、革命运动的精神基础三个方面讨论骑士文化在近代的“流风余韵”,得出骑士文化深刻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化的结论。
C.第三段首先强调“侠”与骑士在和地位上的区别,再指出“侠”的超越精神对儒生文士的影响,然后点出超越精神源于汉代已经明显的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
D.第四段阐述“侠”对“士”的影响,“士”持“道”以议政的批判传统源自儒家和“侠”;但是,“侠”为“士”提供情感上的动力,相比之下,“侠”的影响更为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骑士集团是西方武力的主体,一旦国家建立了常备军,步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骑士集团便失去了身份和功能的合法性。
B.骑士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使骑士不肯臣服于国家权威,从而使他们能超越社会身份的限制,反抗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存权威。
C.论及“侠”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要特别注意“侠”和“士”的关系,因为“侠”的超越精神,首先进入了“士”的道德意识之中。
D.富于批判精神的“士”往往带有“侠气”,“士”能够发展到这种状态,是因为儒家传统中本有“狂”的精神,“狂”的精神就是“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