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美国创新模式变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发展日趋成熟,这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案例。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其做法,但从中可得到一些启示。
②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社会强烈呼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但十几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前沿的高新区,仍没有彻底摆脱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发展的模式。关键原因是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缺少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的供给。我们往往在欢庆取得生产能力重大突破时,发现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又落后了。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唯一选择。科技创新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③美国的创新人才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而中国的人才需要在大学毕业后去磨炼,这样,就形成了时间差,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尽管我们可以在创新体制上大胆探索,进行改革,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但是,创新的未来仍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学院式教育模式已不适合快速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我们也无法走出“出国预备班”的尴尬。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创新,让年青一代在跨越式的激烈竞争中及早站在制高点。中国年青一代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超过老一代人。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冲动和选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增加自主学习、自主组织等自发性的成长动力。
④精英教育与教育公平应成为“一体之两翼”。美国学者认为,创新过程中大致有三类人:精英式人物不足1%,他们思维敏捷、引领潮流、统筹大局;干将式人物不足10%,他们执行能力特别强,属得力的“创新操盘手”;工匠式人物占90%左右,数量众多,且替补性很强。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这一提法,但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同中国的一句俗话:兵一处,将一窝。在创新竞争中,只有一批高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才能有实质性的希望。
⑤在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今天”的暂时落伍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落后,但是,如果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对下一代产品的开发研究及其市场开拓应成为重点。创造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人才流动的环境和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定将为中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节选自《读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二次创业”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高新区彻底摆脱依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发展的模式。
B.储备新技术、新产品,供给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
C.生产能力取得突破的同时,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走在前头。
D.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并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所以中国人才的出现总是“迟于”美国,这让我们长期处于比较被动的发展状态。
B.“出国预备班”说明我们缺乏人才苗子,不得不把学生送到国外培养,生动形象地指出当下国内教育的尴尬处境。
C.“兵一个,将一窝”意在说明精英、干将、工匠式人才都很重要,即无论是“兵”还是“将”都要注意培养,不可偏废。
D.“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落后”补充说明了前文“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观点。
【小题3】概括文章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我们的启示。(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1 08:5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油画的本土化问题
我国引进西洋油画已有百年历史,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主导我国油画发展的重要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油画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对其深层的民族特性,包括孕育、生长油画的文化环境,历史、人性方面和东方民族迥异的种种特点,均认识不足。
20世纪早期,许多中国人还不懂得油画的立体、空间、明暗、色彩等观念,对“阴阳脸”接受不了,因为这些和我们的线型观念是抵触的。没有光线概念就没有立体概念,更不能掌握油画的色彩概念。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入门的问题。毕竟,油画是和中国画全然不同的画种,不仅材质迥异,更主要的还是观念的差异。
对于油画这个外来画种,仅是技术这个低级层面就有不少难题。油画教育的早期阶段,注重规范打基础是必要的。中国人不缺少聪明,也不乏精工细致的能力。只要受到训练,掌握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并参照他们的感官视觉审美,那么,中国人应该一样能画油画。
中国的油画是继续向西方学习呢,还是走出西方,自立门户?向西方学习的理由是存在的:源于西方油画艺术体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的规律性,决定画家个体应该在相当时段,进行全然不同于中国画规律的训练学习和观摩领悟,以期掌握油画技法,尤其是格调品位的要领。有这个学习过程与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当然,决定艺术品位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遑多论。
油画这个号称“架上”的艺术,今天在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明显的式微了。西方有人觉得架上艺术“死亡”了,中国人说:哪有这回事?“人弃我取”,反倒画得更欢了。我想,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和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也不会笔直平坦。
油画的 “民族化”命题,谈论已多年,未得结论。因为油画“民族化”不只决定于画家本人个性、学养、训练、品格追求等主观方面因素,更有客观时代、环境、际遇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定论何种式样风格属于“民族”的成功标准。即便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吴作人的《齐白石像》这样大家公认的成功之作,在画家生前身后也注定只能是“孤本”而难以模仿。
当年“民族化”命题的提出,反映了一种使命感,一种要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服务的精神,一种担当态度,可是当下具此心态的画家有多少?而要达到“民族化”更要求画家具备民族文化的广泛、深度的修养、理解和情感,但今天许多画家的情况和吴作人、常书鸿、艾中信一辈的画家们相较已大不相同。此外,“民族化”基本上是一个学术命题,需要以公认的作品来回答的命题,因此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宽裕、有利于学术探讨的社会条件、学术环境,更需要画家有一个远离浮躁、沉潜艺术、安于寂寞的心态。

(选自2010年3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西洋油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油画”不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艺,而且是有着深层的民族特性的艺术。
B.“西洋油画”讲究立体、空间、明暗、色彩等观念,与中国油画迥然不同。
C.“西洋油画”的材质、技法、价值评定标准决定了油画的学习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D.在今天竞相追求时尚的西方艺术界,有的人认为“西洋油画”已失去生命力了。
【小题2】下列关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中国油画的发展有了新机会和广阔天地,但“民族化”的道路不会平坦。
B.油画“民族化”虽然一直影响着我国油画的发展,但迄今未形成统一的成功标准。
C.当年油画“民族化”的提出,折射出那个时代画家的使命感和担当态度。
D.作为学术问题的油画“民族化”,只能从公认的好作品中寻找真正的答案。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早期,中国人因为传统的线型观念的影响,不懂得西方油画。
B.中国人凭借聪明才智和正规训练,可以和西方人一样画油画。
C.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画家静心创作出油画佳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D.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说明我国画家有能力创作出油画成功之作。

同类题2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也是唯一由已有3000年历史的羌族自治的县。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但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
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即便如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的损失意味着失去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弥足珍贵的活体记载——人。
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
A.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B.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C.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D.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小题2】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种灭绝之灾。
B.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C.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D.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 ,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B.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C.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D.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别把圣人孔子变成凡人
玄野
电影《孔子》上映,引起不少话题。笔者远在加拿大,未能目睹,但作为一名儒教徒,有一点不吐不快。电影将孔子定位为一位悲剧人物,“在生前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这是用现代人的价值标准衡量圣人,是在变圣人为凡人。
若说悲剧人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要比孔子悲剧无数倍了,但在其追随者眼中,这位圣人却与悲剧无关。耶稣生在马槽里,人家说那叫圣子的谦卑;被野蛮的酷刑折磨致死,说是为了救赎人类的原罪。
电影《孔子》编剧之一的何燕江将孔子定位为“一位在悲剧人生中不断寻找自我的人”。一位观众在豆瓣上也说:“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地回到鲁国,踉踉跄跄地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电影对孔子人生失败者的定位令人无法认同。笔者不质疑创作者的艺术与市场的出发点。艺术有自己的属性,市场有自身的规则,市场艺术自然就有超越历史事实的必要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突出文化精髓与精神实质是必须的。
思考方向上的偏离,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眼睛只盯着物质成果和社会地位。就物质成就和政治地位而言,孔子的确是一位失败者。孟子开篇即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利欲论圣人,是上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悲之处。孔子被定位为失败者、没落的贵族,政治抱负屡屡碰壁,更惊人出格的称谓便是“丧家狗”。恐怕这些人对孔子的定位有个默认的语境,就是在物质成就和社会尊重的大前提下讨论圣人,以利欲论圣人。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用利欲的眼光来评价历史巨人,很多圣贤往往不及常人。苏格拉底为坚持自己的理念死于民主的判决;斯宾诺莎为理念放弃财产,因磨镜片的职业病而早逝;舒伯特死于贫困;梵高卒于穷苦与失落。这些精神世界巨人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创造,或标榜史册,或创造了不可逾越的顶峰,或塑造了挽救世界的精神。唯有超越了物欲,才能有如此成就。是他们创造了历史,而不是那些为历史洪流所席卷的帝王将相和商业巨贾。中国人生哲学有审美的情调,讲求与当世的协调共生,所以孔孟老庄等圣人的事迹没有西方圣贤的悲壮,但在困境中对精神的持守却是一致的。
表达儒教的核心思想可能是一部电影无法承载之重,但对圣人精神层面的刻画应该是电影的灵魂之一。对于孔子抛弃家乡的荣华富贵,选择了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与处处碰壁,电影可以不理解不结论,却不能给人一种孔子押错了宝、走错了路的感觉。演绎圣人的艺术作品,必须体现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当我们的电影人在演绎孔子大权在握之时与困境难熬之际,是否感喟到了体现这种精神的必要呢?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电影把孔子变成凡人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2】文中列举了“耶稣之悲”与“苏格拉底、斯宾诺”等事例,在作用上有何不同?(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说明孔孟老庄与西方圣贤行为上有什么区别?作者认为电影人士如何正确的对待古代圣贤?(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汽车废气是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而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如镧、铈、钡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三种污染物。其中铂、钯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镧具有对一氧化氮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而抑制氨气的生成。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以政府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治理,相信雾霾天气终将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小题1】下列对于“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密度超出常规,经济和社会活动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会导致雾霾。
B.PM 2.5排放如果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而浓度积聚,加之其它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C.我国中东部地区是雾霾的高发地,京津地区连续雾霾尤为严重,而其他地区少有出现雾霾。
D.雾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必然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霾的组成成分复杂,包括几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有害健康的物质直径极小。
B.稳定的天气形势下,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浅层积聚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C.人为因素导致雾霾的原因较多,但相对来讲,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D.雾霾天气产生,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那么,国家就应该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首要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B.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修改相关环保法律,加大政府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C.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D.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各种化合物。各种物质的助剂,功效不同,但应该都能行之有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成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的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根源;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