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畜共患病:来自动物朋友的威胁
H7N9型禽流感的疫情再次拉响了人畜共患病的警笛。其实这些年人们对人畜共患病并不陌生,从疯牛病到狂犬病,从SARS到禽流感……据统计,全球近10年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中,75%源自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伴随着发病率的提高,人畜共患病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问题。
人畜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是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相互关联的、对人类和动物同时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类疾病,主要由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病原体所引起。
为什么有些疾病人类和动物不会互相感染,而有些疾病就可以跨物种传播呢?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景志忠指出,一方面,由于动物物种间以及人类间的遗传及其生物学特性有其差异性即种属特异性,就形成了疫病发生的物种间屏障,即不同动物物种或人类有不同的疫病。而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与动物在遗传上十分接近,理论上讲动物发生的疫病一般都能感染人类,而且遗传关系越近发生疫病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灵长类动物的疫病就易感染人类。
科学地讲,物种间屏障仅是一个相对概念,能否突破种间屏障,还与病原体及其生态环境相关。
由于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千差万别,因此其致病机制各不相同,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以禽流感为例,景志忠说,人有人流感,动物有禽流感、猪流感和马流感等,但禽流感的一些亚型能感染人类,如H1N1、H5N1和H7N9。H1N1型之所以能感染人类,原因是病原的核酸有其特殊性,RNA核酸片段中可能含有人的部分片段序列,而且通过了由禽到猪到人类的逐渐演化和适应过程。
据有关文献记载,动物传染病有200余种,其中有半数以上可以传染给人,另有100种以上的寄生虫病也可以感染人。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共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90多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存在并流行的有40多种。在我国所列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中,人畜共患病至少有18种。
近年来,人畜共患病频频暴发。为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及动物的健康环境还如此脆弱?有人说,人类盲目追赶现代化的同时大规模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使许多原本与世隔绝的病原与人类接触,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节选自2013年4月10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人畜共患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球近10年出现了大量的新发传染病,如疯牛病、狂犬病、SARS、禽流感等。
B.全球近10年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中,75%属于人畜共患病。
C.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人类被迫为其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
D.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能对人类和禽类同时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物种间屏障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动物疾病都会传染给人类。
B.动物物种间的遗传差异客观上对各物种起到了保护作用。
C.面对不同的病原体,物种间的遗传差异对各物种的保护效果差别很大。
D.当今高度发达的科技并没有给人类的健康环境带来任何改善。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灵长类动物的疫病从理论上讲一般都能使人类受到感染,形成人畜共患病。
B.人畜共患病病原的RNA核酸片段中都可能含有人的部分片段序列。
C.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并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人畜共患病有近40种。
D.人畜共患病出现的原因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被破坏,许多原本与世隔绝的病原开始与人类接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5 06:0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摘编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比如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C.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值
【小题2】下列对文中所引用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完全相同。
D.“荣曜秋菊。”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光彩照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兰、竹、菊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B.陶渊明采菊,不只是喜欢菊花的美丽,还因为他注重养生,想通过服菊延长寿命,让自己具有仙气与逍遥气象。
C.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所以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D.葛洪、嵇含、傅玄、阴铿、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各有所重,不尽相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阴阳论

阴阳的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更早,西周初年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世界中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最著名的古代阴阳论的论断见于《易传》之《系辞》,《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说卦》把阴阳普遍化,《庄子》中已经有阴阳生成论。

在西周末期,已把阴阳的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庄子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这样就产生了“二气”的观念。《易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不仅提出气分阴阳,也同时强调二气相感。荀子也这样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阴阳的对立互补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

汉代以后,阴阳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汉代思想当中,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天地之气的不同分化形式形态,同时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有高度的关联性,由此发展出一套关联宇宙图式的建构。除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外,五行之间也被理解为相生相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主张:“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新儒学哲学家尤依赖于《易传》的阴阳哲学而不断发展阴阳的世界观。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哲学上是指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感合、相互吸引和配合。清代的戴震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把“道”理解为阴阳二气流行不已的过程。

先秦《管子》中早有对阴阳作用的认识:“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把阴阳看作自然世界各种现象变化推移的动力和根源。宋代思想家张载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宋代理学家朱熹云:“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所以,阴阳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由此构成的动态的整体变化,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普遍意识,影响到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

宇宙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阴阳彼此为对方提供存在条件,阴阳的相互结合构成世界及其运动。英国汉学家葛瑞汉指出:“正如人们早已知道的那样,中国人倾向于把对立双方看成互补的,而西方人则强调二者的冲突。”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根源于如何处理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中国文明的古老阴阳平衡思维不仅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现代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

张载在谈到对立面关系时指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对立、冲突甚至斗争的结果,最终必定是相反相成、协调配合,走向和解,对立中求统一,化冲突为和谐,使整个世界不断焕发蓬勃的生机。

(节选自陈来《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先秦时期的思想中,阴阳被解释为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及根源,它也是自然世界各种现象变化的动力。
B.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阴阳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它先于气的观念出现。
C.汉代思想中,认为阴阳、四时、五行等形式形态是由天地之气分化而来,并且四时、五行与阴阳之间关系密切。
D.宋代一些思想家认识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宇宙是一个整体,各种物体相互联系,有阴即有阳,有阳才有阴,阴阳的相互结合构成世界及其运动。
B.阴和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包容,都会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C.张载秉承阴阳二气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对立面,有对立必有冲突,最终只能靠和解去解决冲突。
D.世界就是由各种矛盾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可以从中国古代阴阳观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汉以来,中国思想家们在谈及阴阳时,从来不是把阴阳作为一个割裂开的概念,而是把阴阳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
B.汉代董仲舒认为,五行是与阴阳并行而列的观念,而宋代周敦颐则认为,五行是阴阳变化而产生的结果。
C.中国文明讲对立双方的互补,西方文明则强调二者的冲突,是因为其对阴阳关系理解的角度不同。
D.先秦《管子》谈及阴阳作用,主要着眼于自然变化,后人发展其学说,认为阴阳构成了动态的整体变化,这种观念对中国文明有重要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情与辞

朱光潜

①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②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即借那个意象得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③我特别提出这一个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语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④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⑤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 “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⑥这一番话是偏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从情感需经过观照与思索而言,通常所谓“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来点染烘托。古人有“痛定思痛”的说法,不只是“痛”,写自己的一切的切身经验都必须从追忆着手,这就是说,都必须把过去的我当作另一个人去看。我们需要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明白这个道埋,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在文艺上通常所说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分别是粗浅的,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连写“主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⑦但是一个文学家不应只在写自传,独角演不成戏,虽然写自传,他也要写到旁人,也要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和外表行动。许多大文学家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而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莎士比亚便是著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写哈姆雷特,作者自己在想象中就变成哈姆雷特,写林黛玉,作者自己在想象中也就要变成林黛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所写的材料尽管是通常所谓“客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化成亲身经验。

⑧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选自《美学散步》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词语“理智的信念”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于第⑤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只是任情感自然流露,必然无法成为成功的作家。
B.作者将创作文学作品比喻为雕刻艺术品,使说理生动形象。
C.文中引用华兹华斯的名言,说明创作诗歌时只需要情感即可。
D.作者认为情感只有经过思想的打磨锤炼,才能具有形式和生命。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艺中的情,必定先要借助具体的意象作为载体,再诉诸于辞。
B.自然与艺术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没有关联,也绝对无法融合。
C.文艺创作中,表述“主观的经验”时,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
D.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既要做到放乎情感于其内,又能客观观照。
【小题5】第⑥段中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而第⑦段又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前后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内容和品质上呈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以实际内容为主,已经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是为了表明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
D.列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小说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C.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之美

①庄子实为一位自然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念乃放眼于广大的自然界,不似儒家仅局限于人事界。

②西方亦有很多自然哲学家,其基本精神和观点与庄子有很大的不同。希腊人往往把自然界看成无意义的物质世界;中世纪时更视之为实现人性虚荣欲望的活动场所,因而把它当作罪恶之域;及至近代,则把自然界看成是数理秩序、物理秩序的中立世界,并排除一切真善美的价值,视之为非价值的领域。

③西方的自然哲学,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人类处于卑微的地位。尤其是早期希腊哲学思想,均不出自然的范畴,那些哲学家所注意的是外在的世界,并持科学的态度加以剖析了解。至于人类,则仅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他们对人类生命的活动及价值,便忽略不谈。庄子的自然哲学则不然,他以人类为本位,并将生命价值灌注于外在自然,同时,将外在自然点化而为艺术的世界。由是,在庄子的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似西方常处于对立的“分割”状态,而是融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

④许多西方哲学家,将自然视为价值中立的世界,更有不少人将自然视为负价值的领域,遂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冲突与斗争中。罗素谈到人类的“三种冲突”时说:“人的天性总是要和什么东西冲突的。”而斗争胜利便是生存的要件,胜利者往往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将自然视为一种束缚,为了解除束缚,于是致力去认识它,克服它。西方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能够如此发达,大抵可以说是此态度所促成的。

⑤综合来看,西方以往的形而上学家,对于自然均表现出一种超越的观念。他们常在自然之外,幻想另一超自然以为对立。到了近代,哲学家才借助科学知识,就自然本身做出剖析,这是属于纯理论系统的建构,而他们和自然接触后的态度却迥异于庄子。在庄子心目中,广大的自然乃是各种活泼生命的流行境域,自然本身,含藏着至美的价值。所以庄子凭空构造一个虚空的超自然,也不将现有的自然视为沉滞的机械秩序。

⑥庄子认为自然是生我、养我、息我的场所,我们的衣食取之于自然,游乐凭借着自然,阳光空气、春风秋月,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无尽藏”宝物。这样的自然实为滋生万物的母性自然。所以在庄子心中,人和自然之间根本没有冲突,相反,彼此间有着和谐的气氛。庄子《齐物论》上的“三籁”,天籁与地籁相应,地籁与人籁相应——自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以至于人身都是一个大和谐。

⑦“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大自然对于庄子心境的熏染,无疑是很深刻的,再加上他那独特的审美意识,所以在他看来,大自然就是一个美妙的境域,我们根本无须在世外另找桃源。他深爱这个自然世界,因而对它采取同情与观赏的态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方自然哲学家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自然界是无意义的物质世界,是实现人性虚荣欲望的罪恶之域。
B.自然界是数理秩序、物理秩序的中立世界,它属于非价值的领域。
C.要用科学的态度剖析外在的世界,人类生命的活动及价值可以忽略不谈。
D.要将生命价值灌注于外在自然,将外在自然点化而为艺术的世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素认为人和自然是冲突对立的,而人类只有战胜自然,才能生存下来。
B.西方的哲学家往往想要超越自然,幻想自然之外有另一超自然与之对立。
C.庄子认为现有的自然是沉滞的机械秩序,所以他凭空构造一个虚空的超自然。
D.在庄子看来,自然具有滋生万物的母性,人和自然没有冲突,关系极为和谐。
【小题3】请根据相关内容,概括“庄子实为一位自然哲学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