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之美

①庄子实为一位自然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念乃放眼于广大的自然界,不似儒家仅局限于人事界。

②西方亦有很多自然哲学家,其基本精神和观点与庄子有很大的不同。希腊人往往把自然界看成无意义的物质世界;中世纪时更视之为实现人性虚荣欲望的活动场所,因而把它当作罪恶之域;及至近代,则把自然界看成是数理秩序、物理秩序的中立世界,并排除一切真善美的价值,视之为非价值的领域。

③西方的自然哲学,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人类处于卑微的地位。尤其是早期希腊哲学思想,均不出自然的范畴,那些哲学家所注意的是外在的世界,并持科学的态度加以剖析了解。至于人类,则仅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他们对人类生命的活动及价值,便忽略不谈。庄子的自然哲学则不然,他以人类为本位,并将生命价值灌注于外在自然,同时,将外在自然点化而为艺术的世界。由是,在庄子的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似西方常处于对立的“分割”状态,而是融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

④许多西方哲学家,将自然视为价值中立的世界,更有不少人将自然视为负价值的领域,遂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冲突与斗争中。罗素谈到人类的“三种冲突”时说:“人的天性总是要和什么东西冲突的。”而斗争胜利便是生存的要件,胜利者往往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将自然视为一种束缚,为了解除束缚,于是致力去认识它,克服它。西方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能够如此发达,大抵可以说是此态度所促成的。

⑤综合来看,西方以往的形而上学家,对于自然均表现出一种超越的观念。他们常在自然之外,幻想另一超自然以为对立。到了近代,哲学家才借助科学知识,就自然本身做出剖析,这是属于纯理论系统的建构,而他们和自然接触后的态度却迥异于庄子。在庄子心目中,广大的自然乃是各种活泼生命的流行境域,自然本身,含藏着至美的价值。所以庄子凭空构造一个虚空的超自然,也不将现有的自然视为沉滞的机械秩序。

⑥庄子认为自然是生我、养我、息我的场所,我们的衣食取之于自然,游乐凭借着自然,阳光空气、春风秋月,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无尽藏”宝物。这样的自然实为滋生万物的母性自然。所以在庄子心中,人和自然之间根本没有冲突,相反,彼此间有着和谐的气氛。庄子《齐物论》上的“三籁”,天籁与地籁相应,地籁与人籁相应——自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以至于人身都是一个大和谐。

⑦“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大自然对于庄子心境的熏染,无疑是很深刻的,再加上他那独特的审美意识,所以在他看来,大自然就是一个美妙的境域,我们根本无须在世外另找桃源。他深爱这个自然世界,因而对它采取同情与观赏的态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方自然哲学家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自然界是无意义的物质世界,是实现人性虚荣欲望的罪恶之域。
B.自然界是数理秩序、物理秩序的中立世界,它属于非价值的领域。
C.要用科学的态度剖析外在的世界,人类生命的活动及价值可以忽略不谈。
D.要将生命价值灌注于外在自然,将外在自然点化而为艺术的世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素认为人和自然是冲突对立的,而人类只有战胜自然,才能生存下来。
B.西方的哲学家往往想要超越自然,幻想自然之外有另一超自然与之对立。
C.庄子认为现有的自然是沉滞的机械秩序,所以他凭空构造一个虚空的超自然。
D.在庄子看来,自然具有滋生万物的母性,人和自然没有冲突,关系极为和谐。
【小题3】请根据相关内容,概括“庄子实为一位自然哲学家”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10:0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较2003年减少339.63万公顷,减少8.82%,湿地面积平均以500万亩/年的速度减少,近70%的重要湿地受到污染。受到围垦、过度捕捞、基建占用等因素威胁,湿地保护形势严峻、需求紧迫。

国家林业局“十三五”生态湿地规划明确目标,至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自2010年起,财政部每年对湿地保护给予财政补助。在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级重大项目规划总投入176.81亿元,较“十二五”期间67.02亿元的实际投入增加164%。

自2018年1月1日起,林业局对国家湿地公园实行“审批制”,要求各地区申请晋升为国家级的湿地公园,需先成为省级湿地公园2年以上。“晋升制”极大促进了各省、市、地区的湿地公园建设需求。至2020年,各地合计规划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85个。

(摘编自《2018年我国湿地保护行业现状及十三五规划投资额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6月14日)

材料二:

3月22日,湖北省荆门市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园管理处组织游客在科普广场签名台开展了“保护湿地”自愿者签名仪式,号召人们一起保护大自然,维护美好环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东宝区仙居乡南河水库与北河水库交汇处,201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后开始建设,2018年12月,国家林草局验收合格并批准授牌。园区总面积6045亩,总投资2860万元,打造出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文化展示、科普宣教、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开放,将全面提升湿地科普宣教能力,为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普及湿地知识,提高社会公众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并为中小学生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提供崭新的平台。

(摘编自陈朝宏、刘洋《荆门东宝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中新网2019年3月22日)

材料三:

2017年12月27日,昆明捞渔河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获批,意味着连续两年申报的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

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投资为11.32亿元,总面积11000亩(含部分湖滨近岸水体),岸线全长14.7公里,拟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截至目前,滇池度假区完成原有800亩捞渔河湿地的水上森林布水系统优化、清理水生植物、拓宽水道等提升改造工作,移植中山杉143棵,修砌布水堰新建土坝711.7米,修砌布水口(木桩)46米,修割芦苇面积达2400平方米,开挖沟渠576米。

杨庆介绍,大渔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主要建设管理服务区、酒店住宿区、旅游购物区三大旅游服务区块。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商务、文化、写字楼等为一体的商业性地标建筑,对度假区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打造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全面推动度假区产业功能进一步提升,引领和带动大渔片区发展。

(摘编自缪亚平《昆明捞渔河湿地加快“国”字号建设》,《昆明日报》2019年3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包括各种湖泊、河流、洪泛平原以及沿海地区等,由于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B.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严峻、需求紧迫。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湿地面积平均以500万亩/年的速度减少,近70%的重要湿地被污染。
C.国家林业局“十三五”生态湿地规划目标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与之相应的规划投入较“十二五”也有大幅增加。
D.云南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试点项目获得批准,该湿地公园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滇池度假区对捞渔河原有湿地的改造也已经开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湿地公园实行“审批制”,对于晋升国家湿地公园的申请,设定资格、年限的要求,满足了各地湿地公园建设需求。
B.湖北荆门仙居河总面积6045亩的国家湿地公园,历时五年授牌开园,这意味着云南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生态方面的必需,也是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的美好去处,更是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的平台。
D.至2020年,各地合计规划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85个,这说明许多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所加强,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改变。
【小题3】如何搞好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下文简称“川航”)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四川空域内飞行时,驾驶舱右侧玻璃突然破裂,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在意外发生后,万米高空中,机组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了出去,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机组向地面控制台发出了“7700”信号(表示遇到紧急状况),紧急求助。危急关头,机长刘传健在自动化设备失灵情况下依靠二十年飞行经验,手动操纵,于7时40分左右,成功让飞机备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整个备降过程前后仅仅20分钟。由于此次备降难度极大,这场紧急备降也被媒体形容为史诗级备降,机长刘传健也因为超级稳定的操作,被网友们称为“中国版萨利机长”。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2018-05-15)
材料二:
事发原因即事件的焦点——飞机的风挡玻璃是如何破裂的?引起了大众的关切和关心。
公开信息显示,正常来讲,空客的飞机,风挡玻璃的使用是三万次循环,该飞机2011年出厂,已经飞行了7年,飞行1万多个循环(一个起飞和落地的过程)据川航介绍,脱落的右侧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
张起淮说,3万英尺以上遭受外来物撞击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
肖登国认为,风挡玻璃可能存在老化的情况,在对飞机检修和保养的时候,需要航空公司每个部门的配合和衔接,所以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形。肖登国特別强调,川航3U8633次航班是从重庆飞往拉萨,飞机遇到大温差、高海拔等“小气候”因素,也是造成风挡玻璃破裂的原因之一。机长刘传健说,这条航路是非常复杂的,被业内形容为“飞行禁区”。
如何防止此类事件发生?肖登国告诉记者,航空公司作为第一责任人,在购买或者租赁飞机时,产品要通过国际和国内的标准认证;其次,飞行员技术要达标,要有相关的资质认证和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训练和培训,在飞行时集中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张起淮认为,加强飞机的维护维修和定检,机组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整体配合,都是缺一不可的。
(摘编自《法制日报》2018-05-15)
材料三: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美利坚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的传记剧情片。2009年1月15日,切斯利·萨伦伯格执飞的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杋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海恩法则由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法則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下图是民航总局首次公布的2005年一季度航空公司飞行事故征候排名情况:

(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关于川航备降事件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U8633航班飞行途中驾驶舱右侧玻璃意外破裂而成功备降,一个重要原因是航班此时正在四川空域内飞行,距离成都双流机场不远。
B.3U8633航班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碎后,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机长刘传健在地面控制台帮助下,手动操作,备降成功。
C.3U8633航班飞机不大可能发生类似《萨利机长》中飞机遭外来物撞击的情况,因为飞机当时飞行在万米高空,而非起飞爬升过程中。
D.机长刘传健被称为“中国版萨利机长”,从与电影《萨利机长》中情况相比看,二者备降难度大小不同,但机长超级稳定的素质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概略介绍了川航备降事件的经过和结果:材和料二就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裂的原因作了明确的分析和判断。
B.3U8633航班飞机已经飞行7年,飞行1万多个循环,使用年限太久,加之重庆至西藏航线恶劣的“小气候”,这是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
C.从材料四图表看,四川航空运输飞行征候万时率排名远高于其他航空公司,这说明3U8633航班飞机出意外也可能符合“海恩法则”。
D.脱落的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这说明问题出在飞机厂商那儿。
E. 川航3U8633航班飞机备降成功是史诗级的,机长刘传健也是英雄级的人物,但这次创造奇迹的背后,也不可忽视对安全与常识的尊重。
【小题3】川航备降事件后,你认为作为一家航空公司应该有哪些反思和行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嘉绒藏寨
龚静
①依着大渡河,沿着丹巴县城窄长的道路开出没多久,就上了盘山路。我们去甲居嘉绒藏寨。“美人谷宾馆”服务员拉姆的家就住在那里,眼瞎她坐在车头,带我们去她家做客。
②转了几个弯,一层层依山势而建的白、红、黑三色的臧居于山谷豁然出现。藏寨如今也是旅游景点,半山腰设障收费。不过游人似乎还不多,路口并不车水马龙。
③满山满眼的藏居,一下子似乎把我们看傻了,梯田、树林、草丛、土路,什么是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眼前才真正是!城里人的毛病又出来了,赶快拍照摄影,但也没办法,只有把照片带回去才算是一个见证。初步的激动过后,才回过神来,精彩的在后面呢,不急不急。
④踩着云母片闪烁的土路进入寨子,往前看是藏居门口鲜艳的盆花,附视是错落于梯田山林的藏居红白鲜明的样子,仰望有掩映于苹果树的藏居天台,好像来到了一个大山庄,真正的山里的庄园。不时,头上苹果林里鸟声啾啾,但闻鸟语不见鸟影,苹果红梨子绿,果树枝叶繁茂,林中藏居仿佛非现实的影像。
⑤拉姆的家到了,路沿伸下一把直直的独木梯子,仅容半只脚,背转身来,战战兢兢地一步步,终于下完。其实我们也可以绕道从门口进去的,独木梯望之峭拔的样子激起好奇。
⑥拉姆的父母哥嫂已经在底楼厨房烧火了,院子一隅摆了两竹筐的苹果梨子,是拉姆妈妈采取山上自家果园里摘的,忍不住让人不洗也想吃一个。红漆勾勒的藏式窗台上一簸箕辣椒红得惹人心跳,丁姐姐情不自禁抱着要拍张照。院子一边的屋子或许是他们平时吃饭的地方,火塘方桌,非常干净。
⑦通向二楼的楼梯角落堆着小山似的土豆,这是此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楼梯通向二楼天台,如果说搂在屋子除了外墙窗户,颜色基本是素色,这里就是五彩斑斓了——圆木装饰的墙体是红色的,窗子的颜色红黄蓝相拼,木格窗户饰以金粉花雕,间隔的黑色柱子上垂下串串红辣椒,略略往上一看,三楼顶上铺晒着玉米,一片金黄差点迷了眼睛。
⑧坐在天台铺着卡垫的围栏上,是山,是果树,是次第错落的藏寨,秋天的阳光毫不吝啬盖下来,好像那口青稞酒吸下去的感觉。是真正土酿的青稞酒,发酵的青稞堆拢在大碗里,插上麦管,就着麦管,里面的青稞酒汁丝缕入口,酸甜的香,仿佛江南的家制酿酒。想起多次来此的导游多吉说的话:“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
⑨阳光温温热热得恰好,在寨子里四处走走,石蹬终点,又是一座藏式“别墅”,一只黑狗窜出果树林,令人一惊,它却不吠不叫,自顾自跑了。一位老妪走过,手指着不远处的屋子,要我们“来耍嘛”。前面屋子二楼小阳台里站着个望野眼的男子,阳台西式风格,也似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刚才身处“庐山”没看清藏居立面,此番视点转换,又是一喜。
⑩跨过石头荆棘垒成的矮篱笆,歪歪扭扭的树长得自由率性,杂七杂八的草到处安家,前后左右,不需剪裁,都是好景。光线穿过大树和大树,披在藏居上,细密的树叶似乎将眼前的一切朦胧化了,感觉竟若柯罗的画意,19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似乎与嘉绒藏寨叠幻起来,缭绕于山林草木间的气息是超越时空的。
11离开时,站在独木楼梯上,回头看门楣台阶上的盆花,高山杜鹃、秋海棠和太阳花雏菊等,映衬背阴处黛色的山,是不加任何灰调的饱满。
(选自《新民晚报》)
【小题1】第③节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 描写,其作用是   
【小题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⑧节中“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富足”表现在那些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②段划线句中的”似乎“表明眼前所见现象只是猜测而已,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④段划线句中形象的说明藏寨给作者力抓杀的视觉震撼,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
C第⑧段划线句运用通感的手法,真切细腻地再现了青稞酒美味、沁人心脾的口感。
D第⑨段划线句中将藏居阳台比作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体现藏居阳台视野宽广。
【小题5】第⑩段写到“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有何作用?
【小题6】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文章的结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詹明信在《文本的意识心态》中,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罗兰·巴特的《S/Z》,换句话说,是该书为詹明信提供了文本意识形态的样本。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S/Z》中以慢镜头拍摄的方式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所作的文本分析,将《萨拉辛》全文(中文译本有两万多字)分解为五百六十一个语段单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五百六十一帧画面),之所以划分得如此细密,巴特是想告诉读者,文本是怎样一帧一帧地编织而成的。

(2)如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那么一部作品是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等几大要素构成,批评家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如果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读解,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等,这些都不是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作为结构主义大师的巴特,也不想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文本,他发明了诸多语码,来缝合这一文本,因此这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尽管长短不一(一个单位既可以是一个词汇或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或者是长长的段落),但是每个单位至少包含着一个或多个语码。巴特将这些语码总共归纳为五种:意素语码、文化语码、象征语码、阐释语码和选择行为语码(或者称之为情节语码),并逐词、逐句或逐段来阐释这些语码在文本中各自的功能。

(3)那什么是语码?语码不同于语义,所谓语码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詹明信认为,罗兰·巴特的“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即我们可理解为一种语码基本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如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房,当需要某个具体细节的时候,它就会被说出来”。而意素语码(即人的语码)则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

(4)罗兰·巴特的意思是,文学文本之所以能产生的意义,不是因为读者通过文本读到了现实生活,而是文本中的那些语码作用于我们的理解习惯,使读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詹明信解释道,现实主义的叙述并非是话语天生具有的结构,而是某种视觉上的幻像,是由某些作为“符号”在起作用的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联想到现代小说,詹明信认为,“现代文学对情节的抛弃被更好地理解为对旧的叙述组成结构的抛弃”。

(5)传统的维持美学上整体性的文学批评,被文本的语码(或者符码)化解析所取代,即文本的重心由审美性被信息性所取代。倘若说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如此,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文本在语源上就有编织的意思)。如果说,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的,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6)其实这种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詹明信既然称之为“文本的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这种解析方式不仅应用于文学,对文学以外的文本,如历史的、新闻的、或社会学的文本均可适用,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小题1】下列对文章“语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码与语义不同,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文化语码说出来时,往往以具体的某个细节呈现。
B.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一种语码就是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
C.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库,象征语码则指向作品的思想情感。
D.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文本。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兰·巴特既不想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角度讨论作品,也不想从语言学层面解读作品,这些都打不成他的目的。
B.现实主义的叙述是某种视觉上的幻象,是由某些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并且这些细节要作为“符号”起作用。
C.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
D.文本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小题3】请根据上文概括罗兰·巴特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文本做语码分析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奋斗之桥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勒奋,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摞起来有一人多高。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各科成績平均分高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20世纪初,青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可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进一步学习桥梁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茅以升甚至想出了半工半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一次,茅以升在图书馆的一角看书看得入了神,闭馆钟声响了他也没有听见,也没被人发现,竟被管理员锁在了屋子里。
教育之桥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每年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新中 国杰出桥梁工程师, 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
茅以升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简明扼要,深受学生欢迎。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茅以升独辟蹊径,发明了一种“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方法。每节课的前10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就上次授课内容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让老师回答。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他是否做过深入思考与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就多给分,提出的问题浅就少给分。如果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出来就給滿分。如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越来越有意义,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特别疑难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就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钻研,也促进了老师认真备课,如此达到了“教学相长”。
陶行知曾带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并感慨地说:“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值得我们推广。”
科学之桥
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之间架设知识之桥。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写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深刻、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写的《中国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
(材料链接)
①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②茅以升先生的女儿茅玉麟回忆父亲时说:“他那么老了,八九十岁了,家里也有比较好的条件了,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没有。为科普事业,为孩子们做报告,给孩子们回信。现在我也教育我同围的人,教育我自己的孩子,父亲的这种精神真的值得传承。”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人生中一座重要的桥,建桥、炸桥和复桥的曲折过程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使得他声名鹊起。
B.茅以升是中国桥梁事业的先驱,如果没有茅以升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中国桥梁事业就缺少了一批中流砥柱。
C.茅以升先生发明的“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受到了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的推崇。
D.茅以升先生认识到科学普及的重大意义,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作,他的科普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并重,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茅以升先生“桥”的故事,三个小标题分别对应了茅以升在建桥、教育、科普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B.茅以升幼年时即对造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直到耄耋之年还奋斗在桥梁科研第一线。
C.茅以升先生大学和留学期间都十分勤奋,学成归国为中国桥梁事业以及桥梁科普做出巨大的贡献,体现了他拳拳的爱国之心。
D.茅以升天资并不聪颖,但他用勤奋弥补了这一缺点, 所以茅以升认为自己生赖以过渡的桥梁名叫“奋斗”。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桥梁·栋梁·脊梁”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