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的文化性的活动。任何人,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更有心理性的需求。人不只是一生物性的存在,他还有一种生命意义之追求,一种最终的价值之追求,一种跟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一言之,他有一种了解“为什么”的需求。知识分子的最主要功能便是解答思索这些问题。他们的角色是把人众带进较广大的宇宙秩序中,这就是知识分子之起源几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学家之原因。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大传统”,为社会铺设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知识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释外在世界的情景,很自然地,他总是倾向着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的,他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是有距离的。而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也因此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不保留地加以拥抱的。当然知识分子之所见是多少与他本身的知识传统有关的。一个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将使他怀疑一切,而着重在“新的世界的形象”的建构。反之,一个重历史人文主义的传统,将往往使他把现状与过去的理想世界去比较,而着重在“古典世界的形象”的重构。不论如何,知识分子总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的。
由于纯知识分子是批判他身处的社会的,因此,他与政治权威结构总是具有先天性的紧张关系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威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与政治权威保持距离,以保有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一方面却又想与政治权威接近,以实行他的所见或主张。而政治权威在基本上是不会喜欢知识分子的,因为他昀权威之被批判将会被打折扣,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靠知识分子的。史太林尝谓“没有一个统治集团可以没有知识分子而统治成功的。”这理由是很简单的。因为政治上的任何统治者,虽然有权力,但赤裸的权力总是较少有效并且难以经久的,权力(Power)必须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才能有效,权力犹如钞票,钞票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购买力。权力亦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制约力。而权力要使人信得过则必须转化为权威,这就是合法化过程。如何使赤裸的权力转化为被人认为合法的权威则是知识分子的特有功能。古往今来的皇帝、君主、独裁者,没有一个是喜欢裸体的,他需要体面的衣裳的装饰,才能显出威仪、与众不同与神圣不可侵犯,而知识分子则是替统治者穿衣裳的人,知识分子既然是替统治者穿衣裳的人,当然他也可以把统治者的衣裳剥掉,而使他成为一赤身裸体的“独夫”,就这点说,中国人所说“读书人是得罪不起的”一句话有很大的道理。至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话,则是对,也是错。说它对是因为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说它错,是因为过去所有重要的造反几乎没有一次是没有读书人参与其间的。严格地讲,所谓民意、舆论在古代社会固然不外是知识分子的意见,即使在号称最民主的美国如Almond,Rosenau等研究指出也实在是知识分子的主张。知识分子虽无力移山,但却可以风动群众。古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实则治天下不能不靠知识分子,即得天下亦何尝可以完全不靠知识分子?
(节选自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
【小题1】文章以“知识分子”为话题,先分析知识分子的___________,再介绍知识分子___________,最后指出知识分子基于自身的功能性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的角色。(4分)
【小题2】下列关于“知识分子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保持一定距离。
B.知识分子的角色是要带领着人众认识较广大的宇宙秩序。
C.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大传统”,铺设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D.怀疑和比较使知识分子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和重历史人文主义的知识传统,将往往使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知识分子之所见由他本身的知识传统决定。
B.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完全不保留地加以拥抱,是因为知识分子习惯用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本身都是不圆满的。
C.知识分子要实行自己的所见或主张,就是要使统治者手中的权力变得有效而且经久耐用,具有信服力,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者的管理。
D.“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所以知识分子虽然可以风动群众,却不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30 11:1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散论“悲愤出诗人”
李翔德
①古人说:“悲愤出诗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它点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份之间的某种关系。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惨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遭遇之后,才奋发图文,产生了伟大不朽的作品。
②司马迁曾深为感慨地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确,像伟大诗人屈原,如果他一直称心如意地做着官儿,恐怕是很难写出《离骚》这样动人的作品的。至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普希金、高尔基等,他们也大都是受损害受侮辱的人。
③为什么悲伤的遭遇能促使这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呢?
④正如古人所说:“伤心人别有怀抱”,“贫贱足以立志而睿慧”(郑板桥)。周文王、孔丘、韩非、司马迁等人就是在他们遭遇不幸之后,产生了钢铁般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和惊人毅力的。他们都把悲愤化为创作的惊人的意志力和伟大力量。
⑤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与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增强对压迫者的仇恨,产生热爱人民的热情。不把这种热情抒发出来,便食不知味,夜不入寝,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以,他深知人民的痛苦,能够吟咏出人民的心声,留下了“千古绝唱”。
⑥一个人身居高位,荣显富贵,门庭若市,在学问上下功夫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哪里有功夫看那“道理之书”,作那“尘俗之文”呢!而在被社会遗弃、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倒能摆脱“花花世界”的种种干扰,有充分的时间,坐下来安静的学习,冷静的思考,一心图文,用心血浇灌文苑的花朵。正像曹雪芹谈到《红楼梦》时所说:“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不幸的遭遇往往成为许多作家取得成就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⑦当然,“悲愤出诗人”这句话,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并非绝对真理。不能绝对地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一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也不能认为作家悲惨到根本没有创作条件时,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作创作的唯一动力。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他们个人没有遭到什么不幸,却仍然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因而为人民产生伟大的悲愤之情,这种崇高的悲愤之情,不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吗?
(山西人民出版社《美的哲学》)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的论述,概括“悲愤出诗人”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呢?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
②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③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就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④真话和真理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真话指的是真心话,而真理则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道理。真话并不等于真理,真话未必全是真理。但既然写作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真话,也应当用来表达真理;既然写作是一种社会责任,作者就应当具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感。
⑤虽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写的句句都是真理,但在写作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即使如此,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当文章发表后自己回头再看时,还往往会发现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倘若作者自己没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之心,写作不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和严谨推敲,那就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⑥文学创作需要虚构,也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并不矛盾。但文学创作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指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代表性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作家心里的有些真话,也未必是符合现实社会真实生活的。作家必须在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深刻生动的形象思维,经过艰辛的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方能塑造出令人感动和信服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⑦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必须具有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选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有删改)
【小题1】对“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写作(文学创作)又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这就决定了写作不能讲写作者的真心话。
B.真话不等于真理,写作(文学创作)如果只讲真话就不能表达真理,而会把作者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借艺术形式展露出来,严重地玷污圣洁的文学园地。
C.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写作之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应深入思考,讲真话。
D.写作(文学创作)需要说真话,但不能只满足于“说真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艺术真实,这只靠说自己心里的真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虚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先引用古语引出“写N___NN作讲真话”的话题,接着用一问句,激发读者思考,然后再借用季羡林的名言,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点。
B.②③两段分别从写作与读者的关系、写作的社会效应两个角度,阐述了写作不能只注重讲真话和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C.④⑤两段从真话和真理概念的不同入手,阐述了讲真话与求真理的有机统一关系,强调写作者应当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
D.⑥段与前四段形成了递进关系,阐述了讲真话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写作(文学创作)要讲真话但更应该注重虚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作者应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
B.即使写作时经过深思熟虑,因智者千虑也难免会有一失,文章仍会存在思虑不周的偏颇之处,也势必会形成写作的粗制滥造、信口开河。
C.作家只要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依靠形象思维,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过程,就能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
D.写作是人类传播和传承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必须建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境界,大力弘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曲艺的文化空间与传承
传统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为止,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二批的项目共计96个。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相继有不少原本濒临灭亡的古老曲种被列入非遗项目并确立了传承人,一改原先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使其艺术血脉得以延续。
不过,申遗成功并不等于前途无忧。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且简单片面地将非遗项目直接挂钩于经济利益,或者人为地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市场经营,或者热衷于斥巨资打造场面豪华的“非遗展演”,却根本无视或者有意忽略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当下传承的延续性。因此,这种被扭曲的空间氛围中“传承”着的曲艺曲种,其生命的走向和归宿着实堪忧。
早在2005年,就有专家曾指出:“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现在一些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一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然而,耳闻目睹一些地方无视传承规律的过度开发以及市场异化现象,不由令人对这些终于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的未来命运产生更大的困惑与担忧。
作为说唱艺术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方式归根结底也在“活态”二字上。众所周知,曲艺源自民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曲艺如何在新时期背景下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无疑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艺以人传”,演员队伍的培养理应是曲种传承的关键所在。尽管一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曲艺曲种终于摆脱了一度濒临灭亡的窘境,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一些曲种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一旦辞世便意味着“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而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并使之可持续性地发展。
其次,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作为以口语说唱叙事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价值正在于观演双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毋庸讳言,和其他诸多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尽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时下传统曲艺的演出场所和观众数量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曲艺的特征和魅力难免有所隔膜;另一方面,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高速度多少存在着距离。
【小题1】下列语句的内容,不属于划线句子中“这种”所指代的对象的一项是(  )
A.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B.简单片面地将非遗项目直接挂钩于经济利益。
C.人为地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市场经营。
D.热衷于斥巨资打造场面豪华的“非遗展演”,却根本无视或者有意忽略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当下传承的延续性。
【小题2】对“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求其在新时期背景下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
B.“艺以人传”,才能摆脱一度“人亡艺绝” 的窘境,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
C.因为传承的价值正在于观演双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所以,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
D.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保存,更是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濒临灭亡的古老曲种一旦被列入非遗项目并确立了传承人,就会改变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使其艺术血脉得以延续。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传承规律,不能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市场异化现象出现。
C.让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年轻观众了解传统曲艺的特征和艺术魅力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之一。
D.曲种要传承,就必须改变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使之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高速度缩短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