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在宋代艺术领域内,有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江西琴派”。
江西琴艺历史悠久。在江西贵溪仙水岩悬棺墓葬中,人们就发现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东晋时期,江西籍诗人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到了宋代,江西弹琴者众多,形成了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宋代政和年间成玉涧在其《琴论》中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可见,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已经形成的了具有不同演奏风格的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江西琴人在整理琴曲谱.创作新琴曲的过程中逐浙形成了“江西谱”。南宋时,江西谱盛极一时,与当时京师派的“阁谱”相抗衡。阁谱是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风格过于刚劲而呈现程式化的拘谨,而江西谱是与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风格偏于纤丽,所以成玉涧说“失于轻浮”。当然,说江西谱“失于轻浮”,也未免有些偏颇。京师派的阁谱刚劲风格,是因为其植根于北土苍茫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而形成的。而江西谱是将江南的明媚山水输入了古琴心魄,才造就了优美华丽的艺术风格。
据相关记载,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在南宋时成为一个盛极一时的主导潮流的流派。这一流派在南宋灭亡后也随之衰败。当然,衰败并不等于灭亡。上述三大流派中,明清两代尤以两浙派为盛。其实,两浙派在宋代是继京师派和江西派之后兴起的新的古琴流派,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是在初学江西谱的基础上改学两浙派的。他们创作了大量新的琴谱,奠定了两浙派兴起的基础。江西琴派与两浙琴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为主,琴歌与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因此,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两浙派以纯乐器演奏为主,认为一字当一音为俗调,特别注重古琴的独奏旋律,并借鉴了京师派与江西派的优点,又将儒家的思维方式引入古琴,使琴声承载了儒学的文心,形成了“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雅化了的两浙琴派,并逐渐代替了相对俚俗的江西琴派。这个代替,也意识着琴乐与歌乐的分离。
宋代江西能琴文人极多,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其中,欧阳修不仅是宋代江西文人琴之名家,也是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与欧阳修的文论思想的主脉“文以载道”相应,他的琴论思想的主脉是“琴以载道”。欧阳修自小喜琴声,因为高雅的琴声是与古人进行畅达的精神交流的桥梁,能传递千古时空下圣人先哲的言和情。欧阳修称琴为“有道器”,这正是对“琴以载道”的琴乐思想的最好诠释。
然而,江西琴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群体,固然与欧阳修个人文化地位的崇高和爱琴.擅琴.论琴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他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创作的《醉翁亭记》,很快就流传开来。当时有一位太常博士名叫沈遵,非常喜欢这篇散文,于是根据《醉翁亭记》的寓意,创作了《醉翁吟》琴曲,并弹给欧阳修听。欧阳修听了很高兴,为沈遵的《醉翁吟》填写了歌词。《醉翁吟》琴曲成为江西琴派江西谱的代表作。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江西琴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西琴派”是一个在宋代形成的琴艺流派,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
B.“江西琴派”对另一古琴流派——两浙派影响很大,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曾学习过“江西琴派”的琴谱。
C.在三大流派中,“江西琴派”的演奏技法最为丰富,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南宋灭亡之后渐趋衰败。
D.“江西琴派”中有欧阳修.王安石等著名文人,其中欧阳修对“江西琴派”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西琴派”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属于“江西琴派”的陶渊明就以弹无弦琴而为后人称赞。
B.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的演奏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京师派”风格过于刚劲。
C.南宋时,“江西琴派”的“江西谱”盛极一时,能与当时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阁谱”相抗衡。
D.“琴以载道”是欧阳修提出的琴乐思想,这一思想与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文以载道”相呼应。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在战国时期,江西境内就有人懂得琴艺,因为在江西曾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
B.作为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欧阳修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他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
C.“阁谱”风格刚劲,“江西谱”优美华丽,它们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各自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
D.欧阳修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这是“江西琴派”能形成一个群体的主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在超越传统的现当代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B.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C.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D.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B.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C.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D.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B.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C.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D.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当代中国道德构建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有三种精神尤其值得弘扬。
第一,追求成为道德之人。传统道德所理解的人是作为整体的人,包括对利益的追求和对道德的追求。虽然传统道德特别是宋明及其后的道德有过度贬抑欲望的缺陷,但总体上看还是肯定物质利益对于人的必要性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只是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通过道德的方式,要符合道德的要求。道德对于人来说具有首要的意义。弘扬传统道德使人成为有道德的完整之人,有助于克服当今把人片面理解为“经济人”、把感性欲望的满足理解为幸福的普遍偏向。在弘扬传统道德追求有道德的完整之人的过程中,也要清除其中包含的一些消极因素,特别是对欲望及其满足的简单否定,肯定正常的感性欲望追求的自然合理性,从道德上确认正常健康人格的感性构成要素,赋予“有道德的完整之人”现时代的含义。
第二,成为道德之人的根本在修身。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修养才能成为有道德之人,因此,特别强调修己的重要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而且,传统道德提供了既完整系统又丰富多彩的修身方法。人们熟悉的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慎独”, “知行合一”的方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的大丈夫训练方法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当代道德可以借鉴甚至可以运用的方法。然而,当代道德对修身重视得相当不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视道德教育,而不重视道德修养。接受了道德教育的人缺乏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修养方法的训练和实践。二是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在一起。一般来说,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灌输,不怎么重视修养,而增强修养意识和提高修养能力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三,道德之人的价值在于为社群作贡献。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为了社群,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道德之人,是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的人。传统道德对道德之人的这种定位也是值得当代道德吸收的,当代道德虽然也强调道德的集体取向,但没有像传统道德那样,给人们如何为社群作贡献规划明确的路线图。当然,传统道德在对道德之人的价值定位上也有其局限。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不重视甚至忽视道德对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意义,没有解决甚至没有提出个体如何通过为社群作贡献并在为社群作贡献的过程中来实现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的问题。传统道德存在的这种局限和问题,也是当代道德重视不够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怎样在道德层面实现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贡献之间的有机统一,是需要当代道德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问题。
(摘编自江畅《中华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蕴及其弘扬与创新》,《新华文摘》2018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的道德构建需要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B.传统道德整体上肯定物质利益对于人的必要性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C.传统道德在对道德之人的价值定位上的局限性体现在不重视甚至忽视道德对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意义。
D.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为集体做贡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有三种精神尤其值得弘扬的观点。
B.文章引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证明传统道德特别强调修己的重要性。
C.文章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传统道德”的局限性和“当代道德”的继承性。
D.文章分析问题客观辩证,既肯定传统道德的优点,也指出了传统道德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道德否定对欲望的满足,当代道德把人理解为“经济人”、把感性欲望的满足理解为幸福是对传统道德的纠正。
B.当代道德对待修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视道德教育,而不重视道德修养;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在一起。
C.“慎独”, “知行合一”等传统道德的修身方法是当代道德在强调修身时可以借鉴甚至可以运用的。
D.怎样在道德层面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之间的有机统一,是需要当代道德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把握新动能的内涵和外延。经济发展新动能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指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概括地说,旧动能是指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导向,集聚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等创新型主体,建立激发各种要素活力的制度机制。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中出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作为区分新旧动能的基本标准;必须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旧动能转型升级和新动能主导发力都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导向,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就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问题。

立足发展阶段和本地实际,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动态调整。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旧动能不断减弱,而新动能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解决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积极作为,衔接好新旧动能转换,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避免因动力机制错配阻碍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攀升。各地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动态调整。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找出本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定位、重点、难点、优势、劣势、突出短板、可借力处等。其次,加强系统谋划,找到突破口和具有带动性的关键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在具体操作中做好“加减乘除”法,确保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走样,不出现重大偏差。

(摘编自魏士国,王小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动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新动能则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B.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解决好目标导向、创新人才集聚、制度机制建设等三方面的问题。
C.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涉及“质量、效率、动力”三项变革,要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
D.旧动能持续减弱,新动能尚未成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避免阵痛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论述了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注意的三个层面的问题。
B.文中运用“无中生有”“有中出新”“青黄不接”“加减乘除”等词语,使论证语言准确凝练,生动形象。
C.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三个文段都是先阐释概念,再指出解决路径,并将新旧动能特征的对比贯穿始终。
D.文章末尾就各地如何做好新旧动能转换给予了指导,论证层次清晰,富有逻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动能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付出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而农业生产不存在此种情形。
B.要想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既要打造经济新引擎,又要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
C.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D.如果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不进行动态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就可能出现重大偏差甚至走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趣味的特点可以说处在一个悖论中。一方面,艺术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观的、自由的,因而是无可争辩的。但另一方面,艺术趣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趣味是可以争辩的。饶有意思的是艺术趣味的功能也是一个悖论。艺术趣味的功能就是它具有定向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表现为封闭的、保守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开放的、转移的。
作为心理定向的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无数次的艺术感知和艺术体验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艺术趣味一旦形成,无论是选择欣赏对象的范围,还是选择欣赏的方式、欣赏的习惯等,都固定下来,呈现出某种封闭状态,这就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具体表现为趣味的偏狭性,只能欣赏自己偏爱的某一类、某一种形式的艺术品,而排斥其他类型、其他形式的艺术品。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如对《诗经》的欣赏,孔子把自己的伦理情感强加上去,归结为“思无邪”。实际上,《诗经》的思想感情很丰富,绝不是“思无邪”三个字概括得了的。这是由思想感情的单一所造成的欣赏的偏狭性。性格的不同也可能造成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合乎自己性格爱好的便赞叹诵读,而不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就加以抛弃。
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使审美判断片面化。在保守性和偏狭性的支配下,劣质的作品因符合他的趣味而被任意抬高,优秀的作品因不符合他的趣味而被随意贬低,这种情况有时甚至发生在一些大艺术家身上。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还可能导致对艺术创新的反对。
但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的另一面。艺术趣味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必定是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人。具有好的艺术趣味的人虽然在开始时往往只对合乎他的艺术趣味的艺术作品感兴趣,但由于他的艺术欣赏能力比较强,感悟力特别出众,所以当他把自己的欣赏对象扩大一些时,就有可能对其他的作品也逐渐产生兴趣,从而使自己的趣味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例如一位本来只对格律诗有浓厚兴味的欣赏者,当他把欣赏的视线转移到自由诗上时,由于他的艺术趣味所养成的对诗的感悟能力,他有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对自由诗的审美实践,而产生对自由诗的审美趣味。可以这样说,艺术趣味从本质上说是对于生命的彻悟,而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彻悟也总是越来越多,因此趣味也就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化。一个读者重要的是自己的彻悟能力,只要有了对文学艺术的彻悟能力,那么你的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不但不会使你变得偏狭,而且会帮助你走向开阔。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可转移性。
(选自童庆炳《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除体现在艺术欣赏对象、方式、习惯的固定外,还表现在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B.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偏狭性会妨碍对艺术作品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大艺术家也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
C.越是艺术趣味水平高的人,越能拓宽自己艺术欣赏的对象,从而使自己的趣味更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
D.总的来说,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偏狭是有害的,而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开放、可转移是有益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民精神的火光

焦垣生

①民为一切之本,戏曲艺术亦然。中国戏曲源于民间歌舞,其人民性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有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戏剧不同的发展特点。西方的戏剧,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分工越来越细,分化成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走的是如蘸医分科般越来越细的路;而中国的戏曲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艺术综合性加强,融歌、舞、演、技等于一体,走的是如中医综合辩证般的路。为什么同属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而中国戏曲数以百计的剧种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中国戏曲内在的特质是合及和,并能不断吸收消化新的东西而化合成更高级的形态。自原始社会而来的民间歌舞,到奴隶社会与滑稽戏交会,到封建社会佛教传入后,与佛门弟子的说唱艺术交汇融合,并通过遍布市井民间的勾栏瓦肆争奇斗艳,终使中国戏曲生成并定型。

③中国戏曲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特别善于利用一切契机,使自身向前发展。元代蒙古族取得中原后,取消科举,许多文人落魄,戏曲得到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加入,立即由量变到质变,趋于成熟。到明代,因文人雅士多钟情戏曲,戏曲又抓住这一机遇,致使传奇剧本文辞典雅,舞台表演婀娜多姿。到清代,因为皇帝从顺治到光绪,无一例外都是戏曲爱好者,戏曲又利用了这个机缘,由“花雅之争”打磨出了能代表中国300多个剧种更高水平、把唱腔和演技都推到空前阶段的国剧——京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成为举世公认的雅俗共赏的艺术。民国时期,京剧借助大众媒体报纸的平台,评选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把国剧明星抬到天上又深入到国民的心里。电灯出现后,照明效果的改变把“听戏”变成真正的“看戏”,视觉艺术属性鲜明突出。没过多久,几乎所有剧种的角色行当都时尚而合情合理地男女演员齐登舞台,群星闪耀,观众赏心悦目。

④优秀的文化,还能抵御社会进化和社会存在对它进行的反辐射。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了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使它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商品经济时代,戏曲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0年前有人说,“电视普及,电影都没市场了,遑论戏曲?”晚近十年,又有人说,“网络时代了,有空就玩手机,谁还去剧场?”

⑤“五四”时期,就有不少人认为方块文字应该取消,但拼音终没有取代汉字。计算机出现后,汉字依然没有像当初有人预料的那样“寿终正寝”,反而流行愈广,影响日深。方块字为什么没有消亡?重要的原因是14亿人在使用它,它具有非凡的人民性。优秀的文化遗产,有优秀的守护者,像计算机开发出了许多汉字软件一样,戏曲也上了电视,上了网络。广播电视上戏曲节目随处可见,不少省市电视台的戏曲节目,收视率都意外地高。最近几天,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全国少儿京剧大赛,更引发了众人关注。戏曲移步不换形,变生存危机为发展契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庶几可作对今日戏曲的寄语。

⑥虽戏曲的人民性与生俱来,但仍需我们精心守护和鼎力坚持。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人民也一直关注着自己的艺术。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一个接一个发力。戏曲院团改制寻求发展动力;戏曲院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的综合性大学还新设了戏剧学院。借鉴西方大学戏剧学院架构,培养中国戏剧人才。在村镇,在社区,甚至在公园,在田间,我们都能看到戏曲的各种身影。

⑦但其实对于戏曲人民性的呵护和坚持,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有些仍在上演的传统剧目,与时代格格不入。比如今天我们怎么处理《琵琶记》“一夫二妻”这样的大团圆结局?秦腔的代表性经典剧目《周仁回府》,其“义”的表现是设计动员他的妻子替朋友的妻子去死,这样的安排,不免使当代人毛骨悚然。有些新编的现代戏,也存在低俗、媚俗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戏曲要不断适应并有前赡性地引领社会心理,使之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2013年10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列举“西方的戏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画线词“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指的是(   )
A.苏 轼   黄庭坚   秦 观   晁补之
B.关汉卿   郑光祖   白 朴   马致远
C.王 维   孟浩然   韦应物   柳宗元
D.关汉卿   张养浩   乔 吉   王实甫
【小题3】第④段画线词“反辐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引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是因为缺少中国戏曲所有的“合及和”。
B.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所以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
C.清朝出现了代表中国剧种最高水平的京剧,使历任皇帝无一例外地更加爱好戏曲。
D.戏曲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所以不能低俗媚俗。
【小题6】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