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未必为人普遍接受,但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则为多数哲学家所接受)。所谓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包括山河大地,也包括人类自身。古代哲学家一开始就注意观察客观世界的构成,推测构成世界的材料成分。中外哲学家都是从关心天地万物构成开始其哲学探索的。这是宇宙论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不满足探求世界的构成,还要进一步探求其所以构成的理论根据,即玄学家所说的“所以迹”。这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本体论阶段。
人类认识不断深入,转而观察、研究人类自身、主观世界,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这就由本体论进入人性论的阶段。对于人性论的研究,佛教有它独到的地方。印度佛教有很多关于心理活动、心理幕述的记载,但论证的是如何纯洁心灵,杜绝杂念,完全是为宗教修养的目的。这一套学说传到了中国。中国哲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利用佛教的思想资料完成了自己的进程,从而从本体论进入心性论口这是佛教传播者们所未料到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佛教心论还带有外来文化的某些生硬痕迹,如“阿赖耶识”即属于引进的概念,与中国哲学传统观念不甚衔接,虽然在理论发展的道路上是衔接的。禅宗在这一条道路上使它中国化,明确提出“明心见性”的新范畴,正式建立了心性之学,已经发表的各种版本的《坛经》以及《南宗定是非论》、《坛语》等禅宗文献以及其他已有的大量禅宗资料,有不少关于“心性”、“本心”、“识心见性”以及“顿悟”和自修自悟的生动论述。心性论的建立,是隋唐佛教在理论上的贡献,而贡献最大的应推禅宗。
心性之学建立之后,得到中国哲学界的普遍认可,禅宗成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宋明理学可以说是接着禅宗的心性之学继续开拓的新领域,形成儒教。儒教还吸收了道教思想和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但主要脉络来自禅宗。
禅宗,不是外来的宗教。禅宗的出现不是从中国思想的主流之外横插进来的一股思潮。它是中唐以后,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它提出的心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是嫡系正宗而不是旁支别派。禅宗对佛教其他宗派自称“教外别传”,它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比它在正统佛教中的地位重要得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对其他的文化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
(节选自任继愈《禅宗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禅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传统思想改造后形成的一个分支教派。
B.禅宗最大的贡献是在隋唐佛教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心性论这一哲学理论。
C.禅宗的思想实际上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主流,它是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
D.禅宗思想在正统佛教中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影响较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禅宗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禅宗使带有外来文化某些生硬痕迹的心性论与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衔接起来了。
B.禅宗完成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心性论的中国化,正式建立了中国的心性之学。
C.禅宗提出“明心见性”的新范畴,下启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
D.禅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对其他的文化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
B.中外哲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宇宙论到本体论,到人性论,再到心性论的相同历程。
C.中国哲学借用了佛教中关于人性论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从本体论到心性论的进程。
D.宋明理学是以禅宗心性论为主体,吸收道教思想和佛教其他各派思想形成的哲学体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06 01:5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闷
班琳丽
老闷是个义士。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老闷跟老蔫对门。两家的女人好比两家的鸡鸭串门,出大门,进对门,方便得很。男人们又都不爱说话,她们便同病相怜似的,觉着投缘,也就好得跟亲姐妹一样。聚在一块儿免不了牢骚,叨唠最多的,当然是她们的爷们儿,说摊上这样的活哑巴,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就像咸饭不咸,淡饭不淡,没滋味透了。
其实老闷跟老蔫不同,老蔫没话,因为他蔫;老闷没话,则是因为他有话不说。老闷像个舞者,好的是肢体语言,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
那次他的二小子虎子偷了李寡妇家一兜酸杏,被李寡妇骂骂咧咧找上门来,好一番数落。等李寡妇颠着小脚走后,老闷将儿子扔进粪堆的青杏疙瘩一个个捡了回来,拿手捧了往儿子面前一放,手指着“赃物”,眼瞪着儿子。他儿子就乖乖地一个一个拿了往肚里吞,小脸跟眼睛挤一块了,挤出好多的泪珠儿,和着酸口水,流了一肚皮。
老闷不说,或者说他那肢体语言已告诉儿子:小子,“青疙瘩”吞多了,你脑瓜里跟种庄稼似的,自会长出道理。
还有一次,邻庄上一个愣头青拎着砍刀来庄上骂街,庄上的人没伸头的。恰好老闷从城里送货回来,赶上了,他东西朝地上一丢,紧前两步,铁塔似的在小青年面前站成“八”字,瞪圆眼睛,指指自己的左脸。那愣小子被老闷的眼神激怒了,举起砍刀照着老闷脸上砍去。再看老闷,还是铁塔一样站着,那小子却木头桩子似的,横地上了。老闷的颧骨跟凸额头上因此贯穿着一条长长的刀疤。
老闷是个生意人,常跟老闷合作的有个陈老板,这人做事巧诈、世故。他欺老闷是乡巴人,眼力短,路子窄,就经常在老闷的货物上采取地毯式寻“刺”,借机压价。老闷的交易有一条底线,在他的成本与同等货物市场价格的中间画着。生意嘛,讲究双赢。我不多赚,绝不亏本;你不多占,绝不吃亏。
一天下午,陈老板将货物验了四个多钟头,价格一压再压。老闷烦了,他突地站起身来,一挥手,示意跟车的几个人装车走人。陈老板慌了,拉他到背静处,说他老母亲要换眼角膜,手术费十几万,他一时手紧,才出此下策,实在没别的办法。
老闷的神情缓了,但坚定地举出四个指头,那是这一车货的触底价。陈老板把四万现金交到老闷手上,挥手谢客。没想到老闷一把抓住陈老板挥过来的手,将刚刚过到自己名下的四捆“老人头”啪的一声拍到上面,转身走出门去。陈老板诧异了许久。他过后懂老闷了,刚才叫交易,现在叫帮忙。本质不同,心情不同。事后不久,陈老板就提着重礼登老闷的门了,执意要拜老闷为大哥,并许诺老闷的货物一律免检。
老闷做事,“义”字当头。大人不蒙,小孩不骗,权富不攀,贫贱不欺。义士!
村主任“闻香到”死后,村里再没人敢接任,怕呗,他家里还有“五只虎”呢。最后村民推举老闷,一是老闷有领大伙儿致富的能力和资本,二是老闷不怕“五虎”,是“五虎”怯他。“好!”老闷说,此后便上台了,扎扎实实领乡亲们致富。老闷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给儿子张罗婚事。他老婆嘴一撇:“傻种,没听说狼多肉少的理儿,不怕人家争份儿?”他眼一瞪,脸上是佯吓:娘们儿家,懂球?老闷古道热肠的行为,许是表达这样一段话:狼多肉少,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狼多了,地界大了,猎物也多,天宽地阔。
后来,有记者想把老闷推成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领军人物。老闷给来送信的乡通讯员只一个连挥两下的手势。那通讯员闹了个红脸,对着老闷的后影一连说:“你看你老闷,你看你这个老闷!”
有人说老闷那手势的意思是:别来这一套。
还有人说,老闷的意思是:跟着学就是。
老闷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琢磨的人,可琢磨透了,也许就像有人说的,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
(选自《小小说》2016年11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老闷跟老蔫两家的女人聚在一块儿像亲姐妹一样,叨唠自己的丈夫,流露出了她们对自己丈夫的厌恶之情。
B.老闷教训偷李寡妇家酸杏的二小子虎子,将扔到粪堆里的酸杏捡回来,让儿子一个个吞下。老闷这样做是想让虎子明白做事要靠行动的道理。
C.老闷面对前来滋事的愣头青,不躲不避,用正气灭其邪性。这件事表现了老闷的正义感,也照应文章开头的“老闷是个义士”。
D.村主任去世之后,没人敢接任,老闷受村民推举担当重任,是因为他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张罗自家生意一般用心,全然没有私心杂念。
【小题2】在刻画老闷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道:“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这句话在揭示小说思想内涵上有何作用?“老闷”这一人物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用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建立信用关系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社会需要以人为本、相互信任、和谐稳定发展。长久以来,人类以群居为主要生活、生产模式。在群体中,信任成为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如果人们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不但经济交易无法达成,社会一般交往也很难维持。
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历史、习惯、文化、道德理念等有关。千百年来,中国重视家族利益,强调血缘关系,弱化了社会关系,社会缺乏广泛的、普遍的相互信任。在网络与大数据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构建新型信任关系,要突破家族与血缘关系,突破封闭的、小范围的信任,建立大范围的、普遍的社会信任,形成新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信用体系主要由信用文化与教育、信用法律与政策、信用产业链、社会监督等方面组成。随着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的推进,信用产业链将逐渐成形。信用产业链是把信用从抽象的精神与文化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价值并使其得到实现与发展的全过程。信用产业链包括生产、征信记录、评级包装、查询传播、报告应用等链条环节,还包括法律与政策的支撑、流程管理、行政监管、社会监督、当事人权益保障、信用修复与申诉等基础制度与措施。
任何产业链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信用产业链亦如此。信用体系建设涉及法律、政策、文化、数据库与信息应用系统,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综合制度设计与项目建设及实施管理等,是个复杂的、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青年信用法规,开展青年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制定以支持青年发展为基础的青年信用发展政策,建立健全青年信用中介服务组织以及青年信用自律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使青年活动的各个层面的信用管理都有章可循,等等,任重道远。
青年信用问题涉及的是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信用关系,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引下,主要靠青年自己去建立与维护,而不是完全靠法规的强制、政府的管制。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建立在青年因信用而获得的利益与发展机会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平衡的过程由市场及社会自发调整与政府推动共同实现,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要经历两步走。
第一步是“信”,主要是建立信用规则,确立和完善信用秩序,打造社会与市场的信用环境。这个阶段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第二步是“用”,即把已记录的信用结果综合利用起来,把每个人的信用行为记录具体评价与量化成资本,确定出价值,按每个人的信用资本价值大小来分配社会资源,让有信用的人能换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能去开矿山、修公路,去创业,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社会又需要的事。西方发达国家用近乎整个 20 世纪来经历这个时期。
以信用配置资源是信用经济的灵魂。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信用配置资源的基础。从记录信用到量化信用,从征信与评级到资源配置,从数据到资本,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在大声呼唤,要大胆走,阔步走。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青年信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信用问题涉及的是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信用关系,主要靠青年自己去建立与维护,而完全不靠法规的强制、政府的管制。
B.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建立在青年因信用而获得的利益与发展机会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平衡的过程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C.青年信用良好者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社会又需要的事,良好的信用将成为他们的助力。
D.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记录信用到量化信用,从征信与评级到资源配置,从数据到资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用具有社会性,主要指信用主体互相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中国重视家族利益、强调血缘关系的传统是形成这种信用关系的基础。
B.守信用有利于维持社会的一般交往活动和经济交易活动的开展,在群体中,整个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C.在网络与大数据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构建新型信任关系要突破封闭的、小范围的信任,建立大范围的、普遍的社会信任。
D.作为抽象的精神与文化的信用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价值,这一转化的过程具有链条环节多、转化速度快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用产业链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征信记录、查询传播等环节以及流程管理、行政监管等基础制度与措施。
B.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历史、习惯、文化、道德理念等有关,而信用体系建设还要涉及数据库与信息应用系统等方面。
C.建立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要建立信用规则,确立和完善信用秩序,记录信用结果以备以后使用。
D.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一个人的信用资本价值越大,得到的社会资源越多,反之亦然。在这一体系中,有信用的人能够呼风唤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且尚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但这些愿望和目标又不能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无论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还是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我们所憧憬、追求的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是我们为世界、为未来所提供的新的生存方式选项。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在于这种发展模式所展现的独特生存方式,在于这种发展模式、生存方式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这应当成为中国梦的精髓。
②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无疑应当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应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③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贯穿在中国经验中的精髓是什么?对中国奇迹的奥秘、中国经验精髓的探究,最终必然导致对中国精神的探讨。因此,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奇迹奥秘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经验精髓的高度概括。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正是中国精神的最外在表现。
④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
⑤中国精神如何弘扬?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来展示、传承和传播。我们需要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来记录中国奇迹、演绎中国经验、展现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只有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国际通行的语言风格讲述当代中国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东西,了解当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只有善于挖掘、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演绎好这些故事,才能使昨天探索的结晶成为明天奋斗的精神动力。这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展示,才是中国精神传承和传播的最好载体。
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①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来自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只有创造和拥有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才称得上中华民族的完全复兴。这正是中国梦的深层底蕴。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2期,有删节)
【小题1】联系原文,关于“中国梦”的理解,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梦和所有人类美好梦想是一样的,但不能把它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
B.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尚未实现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
C.中国梦的魅力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它蕴含于中国发展模式和独特生存方式。
D.中国梦的精髓无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之和,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指出中国梦的精髓是中国精神,②段指出中国精神的两大元素,并具体化为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
B.③段分析中国精神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来自中国快速发展和进步时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
C.④⑤段先讲中国精神的核心应成为我们各种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后讲中国精神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展示传承。
D.选文从聚焦中国梦的精髓开始,着重分析中国精神的来龙去脉,文章最后指出了创造和拥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精神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构成,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B.中国精神与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是内与外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揭示或概括,后者是前者的最外在表现。
C.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集中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
D.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展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听,剧院的钟声铃声
郭启宏
①远远望去,一座庞大的建筑,没有围墙,没有石狮子,只横陈着一方巨石,若披襟,如袒腹,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在繁盛的闹市区,肯定是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②当我迎台阶拾级而上,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我无数次来到这里,却总如同初瞻乍见,无数次怀着赤子之心诚惶诚恐仰望,无数次检身自省唯恐愧对。我的作品在这里上演,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的演出。仔细一想,除了这里,我很少到其他场所看话剧。是习惯?是偏爱?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沉迷于艺术,我讨厌商业炒作。
③悠悠然,钟声传来。一记,沉寂了交头接耳;两记,肇始了端坐敛神;三记,进入了屏声静息,整个剧场寂寂然,听得见银针落地声。呀,这是戏剧的期待!随着戏剧的流程,便有了戏剧的发现,又有了期待与发现的更迭,更有了危机、冲突、必需场面、高潮、突转……钟声把我们带入戏剧的世界,一个没有俗世纷扰的艺术的世界,一个彰显人性瑰丽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唤醒了我,戏剧结束了,却又让我继续着戏剧的美好,我的灵魂似乎也净化了。观众的掌声交汇着崇高心灵的混响,当此际,黄金陡然失色,权势变得卑微,能感知的是精神的大境界。
④钟声悠悠,回响在这里,好奇怪,又回响在千里之外。不久前,上海大剧院演出北京人艺的五部话剧。幕启之际,忽然响起悠扬而熟悉的钟声,一记,两记,三记……原来聪明机变的上海人,把首都剧场的钟声引到上海大剧院。他们说,人艺的钟声有一种魔力,叫演员进入角色,叫观众进入戏剧。因为第一场演出剧目是《知己》,作为编剧我有幸临其境,闻其声,如故人语暖,如亲眷情长,一时间充盈着温馨的氛围,感动得几欲落泪。我又想起正在后台候场的艺术家,想起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情怀,他们的精神。此刻,他们同样谛听着熟悉的钟声,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升腾起神圣的艺术感悟。
⑤到过首都剧场的人,对钟声的体验大致与我相似。然而君知否?还有一种声音,非观众所能尽知,那就是铃声,清脆而急促,是人艺排演场的铃声。
⑥据老一辈人艺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故宫处理一批库存,人艺人挑了几样东西,有舞台的幕布,有练功房的镜子,还有一只按铃,按铃派作何用?置诸排演场,为导演所专用,是焦菊隐等“四大导演”的手中物。遥想当年,按铃一声脆响,排演场肃穆起来,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嘎嘎皮鞋响,当然也没有手机、iPad游戏声!“戏比天大”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演职人员心里。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
⑦为了若斯奇妙,我喜欢坐在导演身旁,默默注视着,思考着。我对导演说,我愿作个哑兵,不插一句话。我无意“偷艺”,只是希望在从平面到立体的演绎中获取舞台感,这将有益于编剧的感悟。于是,在导演的铃声里,我得到了艺术的“特权”,我与导演、演员共呼吸、同梦想,极尽悲与欢的洗礼、形与神的张扬。这只按铃已经脱俗,而成神圣的具象,使我们面对艺术,有如剑悬头上,教我们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松弛、懈怠和亵渎;也可以比作西西弗斯之石,是命运施加的惩罚,也是对命运的反抗,无法登顶的艺术如同推石上山败绩的叠加,而戏剧人荒谬的幸福感恰恰产生于负重推举之际虚幻的雄豪,所谓“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⑧事实上,当年的按铃早已消失在“文革”的烟尘里,现在的按铃是件“复制品”。无妨,月之恒兮日之升,忽忽过了三十多年,复制品也成了文物!世上多少物事,大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便腐朽也能化为神奇。我曾经好奇地审视着这只按铃,虽曰替代,却无刻舟寻剑的憨傻,倒有薪尽火传的真诚。铃声一响、再响、三响,排演、休歇、排演,大大方方,从从容容。戏剧从排演厅转入大剧场,铃声让位给钟声,否,铃声升华为钟声。
⑨人艺的排演场,铃声清脆而急促;人艺的剧场,钟声有三记,悠扬,绵长,沉宏而飘逸……
【小题1】谈谈你对文中“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小题2】作者说“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请简析这种“神圣感”在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展现出来的。(5分)
答: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铃声升华为钟声”?(6分)
答:
【小题4】俗话说“人生如戏”,“钟声”和“铃声”有何人生比喻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