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节录自张晓光《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比德”和“畅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比德”是周秦以来的人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的一种审美观。
B.“比德”所尊重的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
C.“畅神”是指晋宋以后盛行,欣赏者从自然美的欣赏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和满足的一种审美观。
D.“畅神”所尊重的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
【小题2】下列各句诗,不符合“比德”审美观一项是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C.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蛙》)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B.我国仰韶彩陶中自然物的形象是“象征”符号,因此有传统的隐喻意义。 
C.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出现促进了“畅神”审美观的形成。
D.从仰韶文化时期一直到晋宋,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都同实用感相分离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14 10:5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书籍的功用虽然很多,但现实中人们看中的大多是它的实用功能。
B 数字阅读能够抢占传统阅读市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便捷性。
C 第三段引用夏尔•丹齐格的话语是为了论证“读书是毫无用处的”。
D 第五段叙铁凝之事恰当地论证了非功利阅读行为可带给人的收获。
【小题2】文本第二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具体说明“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分)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
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小题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讲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领袖”考源
丁喜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领袖”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楷模”。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张角,钜鹿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作动词时词义是“做他人的楷模、为他人伸表率”。
“领袖”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实际上是“衣服的领和袖”。如《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郢人”《汉书音义》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著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庄子集解》)在服虔注中,“领袖”与前文“广领大袖”相对应,表示“衣服的领和袖”意思甚明。
“领袖”为什么能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呢?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领”的本义是“脖子”。如《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毛传:“领,颈也。”按照认识规律和词义引申规律,衣服挨近脖子的部分也可称为“领”即“衣领”。如晋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我们今天所说的“袖”上古称为“袂”。汉代以前的“袖”是袂(衣袖)之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部分,相当于戏曲中的“水袖”。上古时“袂”为衣袖总称,说“袂”可以包括“袖”,说“袖”时只指局部,不能指全部的袖子。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即狐皮的衣服袖上接了一段羔皮的袖头。《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柯刺秦王:“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此句中“袖”即指袂之长于手的部分,因为是接上去的,就被拽断了。汉代以后,“袂”字逐渐消失,衣袖统称为“袖”。
“领”和“袖”之所以在文献中常常连称,一是因为在衣服的制作上二者都是另加的部分,又都起装饰的作用,二是因为二者都有特别的作用,提起领子,整件衣服就可以顺当地提起来,《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所谓“提纲挈领”即提住网的总绳和衣服的领子,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袖则常用以挥动示意并能表示礼节,《易经·归妹》王弼注:“袂,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孔颖达疏:“所举敛以为礼容。”由于“领”和“袖”在衣服上有重要作用,从而引申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的比喻义。“领袖”的这个比喻义与组成这个词的两个词素义已不直接相关,两个词素已凝固而不可分,我们无法将表示“杰出人物”的“领袖”拆开用两个词素义的叠加来理解,因此,我们认为“领袖”已经由并列短语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词。“领袖”成词的时代发生在两晋时期。
我们现在用“领袖”指称“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此义是从“同类人中之杰出者”引申而来的,早在明清时就已见用。《明史·曹于汴传》:“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必欲害于汴,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遂削夺。”
(选自2014年第3期《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领”和“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领”字出现较早,最早在《诗经》中已有使用,“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中的“领”即指人的脖颈
B.“袖”字最初是指袂中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那部分,如《左传》中“余狐裘而羔袖”中的“袖”就是。
C.“领袖”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该书记录“郢人”(“獿人”)“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
D.“领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在“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或“做他人的楷模”等义项上被使用。
【小题2】下列关于“‘领’和‘袖’在文献中常常连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领”和“袖”都是衣服的重要构件,都是另加的部分,且都有装饰性。
“领”和“袖”各自有特殊的作用,并由此给人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启迪。
“领”和“袖”由其本义引申而来的比喻义,让其最终合变成一合成词。
“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让“领袖”更加不能拆分。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在两晋时,“领袖”虽然有“楷模”的义项,但也见有“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可见其感情色彩尚不全是褒义。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有“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的记载,因为“袖”是另接上去的,所以易“绝”。
“领袖”一旦当作“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来看待,它就已成合成词了,因为它的意义和其中两个词素的意义不再直接关联。
“而领袖不污”和“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的“领袖”异中有同,因为它们的含义不同却都不再只是并列短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故事编不圆,前后矛盾,不时出现叙述漏洞,甚至存在较大的硬伤。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只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上,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戏剧要在文学上下功夫,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容易文本粗糙,或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D.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正面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的事例,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C.文章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强调了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
D.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扎实的文学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B.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C.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D.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校训是成人之砥
储朝晖
①校训通常是一所学校精神和理念的凝练。学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就决定着古今中外众多学校的校训,主要是基于办学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围绕如何育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追求真理所做出各不相同的言说和表达。
②校训的这种旨趣决定着校训在成人方面有着强大且持续的效能,这种效能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校训是成人之砥。
③新生入学后刚接触校训的阶段,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体验理解校训、认同校训,并用校训规范自己的言行,引导自己的志向确立、人格形成,检讨自己的过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将自己原来的个性与以校训为旨要的规范进行反复不断碰撞、磨合,形成带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校训个性化理解模式。
④校训的效能还体现在学生认同校训、准确地理解校训并在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之后的人生旅程之中。事实上,对那些真诚、严肃地对待校训、对待人生的人,校训发挥的作用是终身的。走出校门之后,每个人都会面对权势、面对利益、面对各种情感的冲动以及各种自己没有预期的荣辱,此时校训就会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中流砥柱。
⑤现实中有一些人平时不注意修养,一些学生对校训没有敬畏心,走出校门便把校训抛到脑后,遇到人生的关口,心中早无砥柱,做人轻易失去底线。于是有了不少出了名校之门便忘乎所以的人,其中一些后来蜕变为失节或贪腐分子。这一方面因为部分学校尚未确立适合自己的校训,或任意为之、简单拼凑校训,或所立校训未能准确反映人才成长与真理探求的规律。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对校训没有深刻理解,不少人连校训的内容也记不住,更谈不上形成对校训的个性化理解。
⑥有鉴于此,各校亟须重视校训的育人作用,对那些新建高校,要把校训的确立作为育人的重要工作。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要的原则,要意识到校训应该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学校应自觉地将社会核心价值与学校育人目标结合起来,确定有独特气质的校训。
⑦同时,所有学校都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校训磨砺过程,以良师为示范,以典型案例为内容,让整个学校设置与运行的方方面面与校训的精神表里如一。让校训精神既内隐于教学思维,又外显于校貌校容;既潜藏于学生之心,又体现于学生之行,成为彰显学校鲜明个性与特色,促进学生成人的一种富有魅力的内驱力。
(《光明日报》2014年8月4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校训是成人之砥”这句话中“砥”的含义。(6分)
  
【小题2】结合第⑤段内容,概括分析部分名校毕业生蜕变为失节或贪腐分子的原因。(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