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校训是成人之砥
储朝晖
①校训通常是一所学校精神和理念的凝练。学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就决定着古今中外众多学校的校训,主要是基于办学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围绕如何育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追求真理所做出各不相同的言说和表达。
②校训的这种旨趣决定着校训在成人方面有着强大且持续的效能,这种效能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校训是成人之砥。
③新生入学后刚接触校训的阶段,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体验理解校训、认同校训,并用校训规范自己的言行,引导自己的志向确立、人格形成,检讨自己的过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将自己原来的个性与以校训为旨要的规范进行反复不断碰撞、磨合,形成带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校训个性化理解模式。
④校训的效能还体现在学生认同校训、准确地理解校训并在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之后的人生旅程之中。事实上,对那些真诚、严肃地对待校训、对待人生的人,校训发挥的作用是终身的。走出校门之后,每个人都会面对权势、面对利益、面对各种情感的冲动以及各种自己没有预期的荣辱,此时校训就会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中流砥柱。
⑤现实中有一些人平时不注意修养,一些学生对校训没有敬畏心,走出校门便把校训抛到脑后,遇到人生的关口,心中早无砥柱,做人轻易失去底线。于是有了不少出了名校之门便忘乎所以的人,其中一些后来蜕变为失节或贪腐分子。这一方面因为部分学校尚未确立适合自己的校训,或任意为之、简单拼凑校训,或所立校训未能准确反映人才成长与真理探求的规律。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对校训没有深刻理解,不少人连校训的内容也记不住,更谈不上形成对校训的个性化理解。
⑥有鉴于此,各校亟须重视校训的育人作用,对那些新建高校,要把校训的确立作为育人的重要工作。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要的原则,要意识到校训应该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学校应自觉地将社会核心价值与学校育人目标结合起来,确定有独特气质的校训。
⑦同时,所有学校都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校训磨砺过程,以良师为示范,以典型案例为内容,让整个学校设置与运行的方方面面与校训的精神表里如一。让校训精神既内隐于教学思维,又外显于校貌校容;既潜藏于学生之心,又体现于学生之行,成为彰显学校鲜明个性与特色,促进学生成人的一种富有魅力的内驱力。
(《光明日报》2014年8月4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校训是成人之砥”这句话中“砥”的含义。(6分)
  
【小题2】结合第⑤段内容,概括分析部分名校毕业生蜕变为失节或贪腐分子的原因。(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0 03:59: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都要较前代有增长,才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B.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小题

文学:人类生存的一种支撑

无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文学的价值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以往,我们侧重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消遣和娱乐作用,甚至它的市场轰动效应。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却被忽略了。在我看来,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它还应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支撑,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支撑。 

从原始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人类在其还不太会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翩翩起舞,在其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唱歌,在其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绘画,在其还不会制定法律条文、撰写科学论文的时候就已经会创作故事和诗歌。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进化史中的一个包容诸多的“原点”,一个出发点。而同时,这个“原点”又使它在人类生命活动史中永远占据一个“顶点”,一个精神的制高点。如俄国美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的:“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它缓慢地、几乎不为人们觉察地向前和向上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角形的顶端经常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像贝多芬、德彪西、梅特林克、莫奈、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伟大的艺术家,当然也包括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这样的诗人、小说家。 

在人类生活与人类历史中的定位使文学艺术拥有了这样一些“天性”: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虚幻的想象;既是本能的喷涌,又是理性的张扬;既拥有肉体的丰厚,又拥有精神的空灵;既是对于往昔的追忆,又是对于未来的憧憬。它拒绝一切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偏执、思维与本能的对立、本体与现象的拆解、理智与情感的剥离。它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一个楷模。 

文学艺术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象征——“在艺术得不到人们的维护,同时又缺乏真正的精神食粮的时代,精神世界是衰微的。灵魂不断从高处跌落到三角形的底部,整个三角形显得死气沉沉,甚至倒退和下滑”。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又是内在于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的——“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 

文学艺术,并不只是一种职业一门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远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诗的心境和艺术的情致,以超越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的人即使一字不识,也仍然是一位艺术家,一位诗人。 

诗意地栖居意味着独立自主、自得其乐、自我完善。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肯定,是祝福,是生存的神话,是人们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你能够走进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你的生命就是富足的、健康的、美好的,那么,你也就在精神上站稳了生存的出发点,同时也占据了生存的制高点。

【小题1】对文学艺术拥有的“天性”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仰望着天空,是虚幻的想象、理性的张扬,拥有精神的空灵,是对于未来的憧憬。
B.文学艺术应该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思维与本能、本体与现象、理智与情感的和   谐统一。
C.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
D.文学艺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模范。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因此,它应该支撑起人的生命、支撑起人的情感和精神。
B.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活动史中的精神制高点,贝多芬、托尔斯泰等艺术家是这个制高点上的代表人物。
C.文学作品既可以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又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D.只要每一个人都努力创作,那么,你就会在精神上站稳生存的出发点,占据生存的制高点。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挖掘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
B.重视、维护文学艺术,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起来,我们的时代也可能因此拥有更加充盈的精神食粮。
C.艺术家、诗人并非专指能够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人。
D.只要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就能诗意地栖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在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中得以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通过对作者和读者的对比论证,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只从表面理解作品,就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既是说诗能表达多种含义,也是说诗能感动众多读者。
D.王国维对《摊破浣溪沙》和《蝶恋花》如此解读,证明他是第二层次的读者。

同类题4

阅读。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变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片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袁绍不过是应诏来与曹操会盟,但剧中曹操却成了会盟的后加入者。我想名著改编,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剧效果,也得想到那些三国迷的感受。有些细节就不该有明显硬伤,否则的话,会让那些熟悉三国的人看了别扭。

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平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与奸诈已变得不再重要。其实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现代人多关心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尊重原著精神。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下处在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缺失不是说没有价值观,而是指人们的价值认知中缺少了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判断,衡量价值的标准只剩下了财富、权力或成功。虽然人人可能重新阐释与演绎名著,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因此立判高下。因为名著不仅携带和见证了我们关于文明的公共记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往往是普通作品无法比拟的。

【小题1】请概述新版《三国演义》与老版相比的不同之处。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什么是“中国史心”。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重拍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