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013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唐代女政治家、诗人上官婉儿的墓葬。墓葬长36米多,深超10米,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可墓葬却遭到过大范围扰动,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封门砖仅残余二层。考古学家在分析了这些破坏现象后认为,这可能是官方有组织的毁墓行为所致,而不是一般的盗墓贼所为。
考古学家凭什么认为这是毁墓而非盗墓呢?那是因为盗墓违法,只能隐蔽作案。盗墓贼为了掩人耳目,通常只是挖一个竖井式盗洞,洞口只有两个畚箕大小,能容身体爬上爬下即可,省工省时省力,可避免塌方。盗洞向下挖的过程中,盗墓贼还会在洞壁上挖出脚窝,以便蹬爬。
而这些盗墓中常见的做法,在上官婉儿墓葬考古中几乎都不存在,反倒是从甬道到墓室,大面积破坏迹象非常明显。这样做工程量很大,类似于大揭盖,显然不是那些偷偷摸摸的盗墓贼敢干的。所以考古学家判断是官府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规模地进行公开毁墓,也就不无道理了。
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考古史上就曾发现过距今四五千年前龙山时代墓葬的被毁实例。如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曾发掘过65座墓葬,其中有5座可能是贵族的大墓,破坏比较严重,人骨和随葬品多被取走,或被抛弃在扰乱坑里。发掘者推测,这应属于有目的的掘墓扬尸性质,可能与某种战争相干。
到了商周时代,像河南安阳殷墟商王或贵族的大墓,也多被取代了商王朝的周人有预谋、有组织地大肆毁坏过。那些毁墓的坑口几乎大到整个墓室,深度直达墓底。周人在毁墓过程中,把墓室随葬品洗劫一空,将墓主人遗骨严重扰乱,甚至还将棺椁拆毁或放火焚烧。周人毁掉商人祖墓的目的,是试图实现心理征服,“以绝殷祀”,防止商遗民借祭祀之名,聚众起事,复辟旧王朝。
再后来,春秋末期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传播甚广。话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受费无忌谗害,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后来,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开掘了楚平王墓,拖出楚平王遗体,鞭尸三百下,以报父兄之仇。
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与政治惩戒相关的毁墓事件发生频仍,《新唐书》和《旧唐书》等都不乏记述。例如,在身居相位多年、权倾四海的元载被治罪后,朝廷曾派人掘毁元载祖上和父母的坟墓,劈棺弃柩。武则天专政时,徐敬业起兵谋反,武则天不但派人毁废其父和其妻的坟茔,也捣毁了墓志。
与以贪财谋利为目的的盗墓相比,古人毁墓往往带有侮辱、复仇、绝祀、惩戒等政治目的。
上官婉儿聪慧善文,先后为武则天和唐中宗等重用,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还曾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素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代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有着显要地位。然而,与她在任职和生活中过从甚密的一些唐代权臣,如武三思、太平公主、韦后等人死后,均被朝廷方面视为敌对政治集团,遭平毁坟墓,被政治惩罚。
上官婉儿后来也因参与宫廷政变,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处死。她死后虽被高规格以礼安葬,而后来却又可能被朝廷或官方毁墓夷坟。这在唐代说来,算不得什么罕见的事。
(《科学画报》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内容不属于上官婉儿的墓葬是被毁而非被盗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墓葬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
B.上官婉儿的墓葬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
C.墓葬并没有发现通常竖井式的小洞口盗洞,也没有发现洞壁上便于蹬爬的脚窝。
D.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毁墓事件发生频仍,史书上也不乏记述。
【小题2】下列有关古代“毁墓”现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已知最早的毁墓现象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时代,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的破坏可能是与战争相关的有目的的掘墓扬尸。
B.商周时代殷墟大墓的被毁情况极其严重,甚至会被拆毁焚烧,这多是有预谋有组织的毁坏,目的是防止前朝遗民聚众复辟,试图实现心理征服。
C.春秋末期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在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种行为可能与周人毁掉商人的祖墓的目的不同。
D.古代毁墓行为有破坏墓室,洗劫随葬品,有时还会有扰乱抛弃墓主遗骨,毁坏棺椁,捣毁墓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的盗墓,洞口较小,是因为需要隐蔽作案,也是出于便捷安全的需要。
B.与隐蔽违法的盗墓现象不同,毁墓常常是在官府的指挥下,光天化日下大规模进行的。
C.古人对前人墓葬的毁坏,不是为了贪财谋利,常与战争有关,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12:4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 “议政” “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 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 “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 属于论辨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 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髙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C.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儒、道、墨、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小题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只要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就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法家同老子、庄子、墨子一致认为绚烂华丽是“丑”的外表装饰,因此追求华丽之美必然导致国运衰颓、民心离散。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初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昧,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无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位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小题1】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
B.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兴盛。
D.拥有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的牡丹进入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的审美文化需求,牡丹玩赏之风大盛。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立足于牡丹本身来“颂美”“颂圣”的一类和思想更丰富深刻的以牡丹为触媒,反映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绪、情感、心理的一类。
B.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C.对于南宋人士而言,想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已不可能,他们开始追忆往昔,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作品中,牡丹是昔日繁华的象征。
D.由于“南渡”这一极特殊的历史事件,宋人牡丹诗词中多有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的作品。感慨人生“风雨”者有之,叹恨身遭谪贬者有之,抒发流落之痛者有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唐宋牡丹诗词中的好词佳句,更是其中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其主题的嬗变,我们可以探究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B.“观物以明理”,所有的咏物诗都能够通过所咏之物来寄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外。
C.北宋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也是包含着宋人对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之政治倾向的诗句,这种作品在唐代并不多见。
D.牡丹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承载着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对什么是诗的问题的探讨中,人们发现了诗歌与情感的关系。西方最早对于诗歌情感的研究始于柏拉图。他从情感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的研究已深入诗歌的本质之中,为后来的诗歌理论研究开辟了道路。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对诗歌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对情感的观点是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一种反叛。他不仅认为情感是人应当有的,而且还针对柏拉图说诗人通过情感“摧残理性”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在浪漫主义时代,诗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重视,情感成为诗歌的集中表现,情感成为诗人所追求的最终的艺术审美理想。诗人华兹华斯把诗歌的情感看成诗歌的灵魂。不仅西方注意到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密切关系,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古代对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人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在诗歌里,情感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生发的自然意志,也不是任由情感泛滥的自由意志,而是经过理性的陶冶,自然情感转变而成的理性的伦理情感。在诗歌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些从自然情感转化而来的伦理情感。因此,诗歌的创作和审美欣赏都是同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伦理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创作是诗人同模仿的对象进行情感交流的结晶。同样,读者对诗歌的欣赏也是他们同诗人和诗歌的情感交流,诗歌欣赏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伦理情感的心灵对话。诗人要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的心灵激动起来,或感到快乐,或感到悲痛,首先就要把自己的情感转化成伦理情感,这才能将情感化作一团火焰,熊熊燃烧起来。浪漫主义者打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是模仿的理论垄断,把艺术看作是情感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把一种情感变成一种鲜明的意象。他们把艺术家所要求的客观现实的再现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认为直觉的功用在于赋予形式以情感,作品是否伟大就在于情感能否恰如其分地被意象表现出来。
在古代,最初的诗歌主要不是通过阅读而是通过朗诵并伴以音乐和表演表达的。只是在印刷术得以普及以后,诗歌文本的普及才得以实现,教育的普及才变为可能,诗歌的读者才最终出现。朗读诗歌通过声音轻重缓急,从而把读者的情感引发出来,随着读音的变化,这种情感有时似涓涓细流,有时似洪水泛滥,读者自己的情感也就融化在诗歌之中了,并在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诗歌的美的陶冶。
韵律对于诗歌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韵律是诗歌生命的律动。在诗歌艺术中,韵律也是情感借以存在的形式。诗歌无论是缺少韵律还是缺少节奏,都会造成诗歌艺术生命的残缺,因而诗歌的情感就会随之消失。
(摘编自聂珍钊《论诗与情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是西方最早对诗歌情感进行研究的,他从情感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的研究深入到了诗歌的本质,为后来的诗歌理论研究开辟了道路。
B.亚里士多德对诗歌情感的观点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他不仅认为情感是人应当有的,而且还认为诗歌的情感支配着诗歌的理性。
C.诗歌的情感在浪漫主义时代得到了最大的重视,情感成为诗歌的集中表现和诗人所追求的最终的艺术审美理想,有诗人把诗歌情感看成诗歌的灵魂。
D.我国古代也注意到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密切关系,“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最能代表我国古代对于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的独特认识。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生发的自然意志和任由情感泛滥的自由意志,都不是诗歌里的情感,诗歌里的情感是经过理性的陶冶,自然情感转变而成的理性的伦理情感。
B.诗歌的创作和审美欣赏与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伦理情感联系紧密,因为诗歌里从自然情感转化而来的伦理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C.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一种情感交流,前者是创作者与模仿的对象之间,后者是欣赏者与诗人、诗歌之间,而诗歌欣赏的过程是一种伦理情感的心灵对话。
D.诗人只要把自己的情感转化成伦理情感,就能将情感化作一团火焰,熊熊燃烧起来,使读者的心灵激动起来,或感到快乐,或感到悲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者认为,客观现实的再现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他们的观点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突破,催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B.在古代,最初的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诵并伴以音乐和表演表达的,印刷术、诗歌文本、教育三者的普及,推动了诗歌读者的出现。
C.读者通过声音轻重缓急的朗诵,引发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在诗歌里,并在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诗歌的美的陶冶。
D.韵律对于诗歌意义重大,是诗歌生命的律动,诗歌如果缺少韵律,就会造成诗歌艺术生命的残缺,诗歌的情感就会随之消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文明与宗教
詹克明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倘若追溯到史前时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元胎”原本就是宗教。它囊括一切,包容一切,将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之萌芽全部融成一体综合其中。在当时,科学、哲学、医学、天文、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伦理、法律……全都总揽于原始宗教之中。古老的世界三大宗教以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也多带有原始宗教性质。图腾崇拜集美术、雕塑、抽象艺术于一体,带着面具的宗教群舞更是戏剧的前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数学起源于数术,地理学起源于堪舆之术,化学起源于岐黄炼丹之术,医学更是从巫术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宗教“胎记”。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最早的医学文献也写在纸草经卷当中。宗教的“宗”字有“根本”、“本旨”之意,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原始宗教包罗万象,乃是文明之宗的这一特征。
人类文明发祥于宗教,随着文明的逐渐演进,分门别类的专业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一直不断地进行,不仅越分越细,各专业也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这种“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正是当今诸多弊端的根源。其中最明显的病症当属“技术发展”与“人文理念”的脱节。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必须追寻到本源的综合上,追寻到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上,追寻到涉及人性的宗教范畴才能谋求彻底的解决。当前人类活动业已扩展到整个地球,不同的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合”的势头非常有利于人们从“综合”着眼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世间的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
阿•汤因比曾经设想过“人类未来的宗教究竟是怎样的宗教?”他认为:“产生并支持新文明的未来宗教,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的力量。这些罪恶当中最可怕的是那些从人类历史中沿袭下来的陈旧东西。这就是和生命本身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贪欲,以及和文明具有同样古老历史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公正。还有和这些同样可怕的新罪恶,这就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应用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人为的环境。当前,彻底消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正确信仰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汤因比认为:“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遗憾的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类,自以为对大自然的了解已经透彻得一览无余,人们已不再敬畏自然,进而还要藐视自然,主宰自然。也许只有一些对自然有着精深理解的人如今还能对大自然保持一种由衷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还怀有一种虔诚的宗教感情。人类应该确立与自然“和谐”的信仰,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这“和”“合”二字在民间又称之为“和合二仙”。但愿他们能够保佑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自觉地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纳入到大自然的普遍和谐之中。
(节选自《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关于“宗教”的论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文明发展史来看,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起源。它囊括今天已经分门别类的所有文明品种的萌芽。
B.原始宗教的性质多体现在史前人类岩画中的生殖、太阳崇拜以及祭祀舞蹈中。随着文明的演进,宗教的分化不断进行,不仅越分越细,也日趋独立。
C.许多原始宗教的史诗中都涉及到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这类科学的根本问题。宗教的“宗”字有“根本”之意,反映出原始宗教乃是文明之宗。科学、哲学、天文、数学等均起源于宗教。
D.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医学认为疾病总是与诸神、鬼怪、星辰有关,三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医学是神庙学校秘密教义的产物,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宗教是医学的起源。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分门别类的专业随着文明的演进日趋独立,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的“重分化,少综合”的倾向导致了了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病症是“技术发展”和“人文理念”的脱节。
B. 一种更加健全的文明必将在“合”的趋势中诞生。“合”的趋势是指不同地域文明逐渐融合,走向信息、商品、资源、人才的全球一体化。这种趋势有利于从“综合”着眼来研究、解决人类文明当前的许多重大问题。C阿•汤因比认为:因为未来宗教产生并支持新文明,所以必须赋予人类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罪恶的力量。
C. 在作者看来,不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后不再敬畏自然想要主宰自然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斥奢欲、不公正等恶俗,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更加健全的文明的表现。
B.只要树立了自然“和谐”的信仰,便能消解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C.“和谐”的信仰和 “综合”的理念也许能帮助人类走出技术阴影和人性的暗区,使得自然和人类各得其宜、相得益彰。
D.随着文明的演进,科学、美术、舞蹈、医学等专业沿着各自的轨道互为辐射发散,彼此绝少交叉往来的局面,将会逐渐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