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新学期传来消息: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鲁迅的《风筝》一文。“去鲁”虽是近年新编教材的旧话题,依然引人关注。综合各方“去鲁”的理由有两点:国内中学教材长期“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是阅读贫乏时代的选择,现压缩鲁迅篇目是为了及时追踪新人新作;鲁迅文章对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以更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时新文章替换,就是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
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为标榜求新而“以新去旧”,是语文教材“新编”的准则吗?语文教材范文要编选经典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用梁朝文学家萧统的话说,“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即入选文章思想性、文学性兼备:《风筝》用一个亲情的故事,揭示了深于亲情的人生哲理:关爱必须从理解开始,因为生命的历程不会在时间中重复:姑且不论文章的思想性,单就语言艺术而言,《风筝》文字自然贴切而道劲醇厚,并非艰涩到不可为初中生所接受,北大教授曹文轩说:“我们那个时候能读懂,现在的孩子就读不懂了?难道大家的阅读能力退化了?”质问值得思考。
当下阅读调查显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当前阅读之倾向,从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即可看出。和“去鲁”一样,大家纷纷扛出了“大众化”的大旗,似乎大众化就是选择自由,大众化和读经典就“势不两立”了。这种大众化的误解一再发生,以致我们拱手让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提升的机会。大众化是多元文化的并存,娱乐和求知并重,文化产品追求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俯就和迁就,而是在形式上“明白晓畅”,在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满足大众的需要并能提升大众的修养。文化市场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供贷方,更是精神修养的培育场,这两个功能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并且有必要和谐共存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们是大师之作,还因为它们作为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精神历史结晶,是经过历史淘漉的人类精神创造,具有深刻的文化建构力和深远的精神影响力。在当前阅读流行快餐阅读的风气之下,用流行时文代替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去经典”已经成为今天必须正视的文化现象。别的不说,经典阅读的缺失正导致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以老师难教、学生难懂为由,把鲁迅“请走”,正是当前社会过度娱乐化、当前阅读过度浅表化的反映。“去鲁”以“去经典”迎合学生“兴趣”和“接受力”,其实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动能。编教材要注重经典,如果教材的编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而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既有知识为水准,那么何谈教育学生和提升学生?从小学升到中学,本是儿童步入少年、向社会开启心灵的时机。编选经典并指导学生阅读,才能引导、启示学生跨入心智新阶段。这个原则恐怕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弃。况且,“去经典”带来的阅读转变,丝毫不意味着创新或创造。
【小题1】下列对“去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指当前用流行时文和快餐阅读代替经过专家检验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人关注。
B.它包括近年来新编教材“去鲁”等话题以及新编语文教材统一删除鲁迅的文章《风筝》的做法。
C.它导致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教材的编选内容,教师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水准来选择教学教材。
D.它为更“接地气”、更“大众化”而迎合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力”,实质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功能。
【小题2】关于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阅读倾向于阅读各类畅销书,很多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并不意味着当前阅读与经典阅读已对立。
B.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导致了经典阅读的缺失,说明了大众阅读过度浅表化、社会过度娱乐化。
C.《风筝》文字自然贴切,曹文轩认为,如果有人认为艰涩难懂,就意味着他的阅读能力已退化。
D.经典阅读指导能引领学生跨人心智新阶段,经典能对学生乃至国民进行深刻的文化建构和深远的精神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风筝》一文,虽然思想性不值一论,但在语言艺术上却可称得上经典,教材不应当删除。
B.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编选的基本准则应当是具备思想性或文学性,不应为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
C.文化的大众化应满足大众的需要并提升大众的修养,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形式上“明白晓畅”。
D.社会各方一致认为,国内中学教材中的鲁迅文章过于深刻、沉重,而新人新作更适合中学生阅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28 10:4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公德与私德在现代条件下还有一个特点,它们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德和私德不仅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操守和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B.中国传统伦理非常注重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C.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
D.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公共关系其实就是私人关系的放大。当私人关系不能涵盖公共关系时,才会优先考虑公德。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表现的一项是()
A.国人在自己的亲人圈中往往非常注重做人,与人往来接触时常很精心,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人看到孝顺甚至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
B.离开亲人,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生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件时,国人往往表现得很冷漠。
C.国人在挤车、抢位子时,会觉得别人在挤、在抢,自己不挤不抢就吃亏了,表现出一种自保的心理。
D.国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具体权变伦理的表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
B.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
C.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
D.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遵守公共领域的规则,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也是受到保护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小题2】(小题2)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发呆时你的大脑在做什么呢?
你可能觉得发呆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我们的脑子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静息状态。然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无论你如何努力做到“心如止水”,你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最多也就能下降5%左右。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在我们发呆的时候,大脑当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那些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发呆让大脑消耗了很多能量却似乎得不到任何东西,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却在数千万年的演化历程中被如此顽固地保留了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需要刺激。对于像哺乳动物这样脑子特别发达的物种而言,神经系统的发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以前,我们尚处于胚胎阶段的身体会将神经细胞大致排列好,发育出脑子和各种神经的基本架构。不过只经过第一阶段的神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在出生之后,我们的神经系统还要经过第二阶段的发育,在此过程中,借由纷繁变换的外界刺激,神经系统当中的“电路系统”被不断校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
尽管神经系统第二阶段的发育到大约青春期的时候便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大脑仍然需要不断地接受复杂多变的刺激来对自己的系统进行“维护”。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诺曼·道伊奇的研究,一旦外界环境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多变的刺激,大脑的“维护”就会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便感到了无聊。发呆的意义正是为了战胜无聊,发呆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脑自己刺激自己的过程——既然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新鲜感,那么我就从我的回忆和想象中去“人为”制造出刺激来。
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说被多年禁锢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大脑的自我刺激就会变得过于强烈,这时候发呆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身临其境般的幻觉。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发现,如果把人放置在一个外界刺激极度单调的特殊环境中,这些人很快就会出现非常逼真的幻觉。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甘兹菲尔德效应。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宗教都要求其神职人员长年累月地待在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苦修”,很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刺激以及宗教典籍的暗示会给神职人员带来“与神交流”的幻觉,从而更加坚定其信仰。
但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于是我们才有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和艺术杰作。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也许从某种角度来看,发呆自古以来就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当然,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小小发呆怡情,要是呆得耽误了正事可就得不偿失了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人觉得人发呆时,大脑处于静息状态,科学研究发现,人发呆时大脑有些区域得到了休息,但有些区域却即相当活跃。
B.马库斯·赖希勒教授认为,人发呆时,无论怎么努力也最多只能使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下降5%左右。
C.外界刺激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护”乃至功能的完善都至关重要。
D.人类神经系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大约在青春期的时候基本定型,但这并不代表大脑对于神经系统的工作已经结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经系统经过第一阶段的发育,基本相当于一吧只安装了最基本系统程序的电脑,对于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B.当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刺激时,大脑会自我刺激,当这种刺激强烈到一定程度,人就有可能出现幻觉,甚至这种幻觉还很逼真。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的发现、神职人员的“苦修”便是确凿的证据。
C.神职人员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长期“苦修”于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以期得到环境的刺激和宗教典籍的暗示。
D.无聊是大脑因外界刺激不足而产生,幻觉是因大脑自我刺激过于强烈才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呆看似消耗了很多能量而毫无意义,其实,它作为一项古老的大脑活动,它能够一直遗传下来,必然有其合理的机制和积极的作用。
B.发呆实际上是大脑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区域在制造自我刺激以战胜无聊,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C.发呆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直接赋予了大脑无穷无尽的灵感,促进人们创作出众多的艺术杰作。
D.发呆被两千年前庞贝古城的人们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意味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的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上。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澜。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话".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朱光潜《咬文嚼字》
【小题1】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小题2】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相同的一项是( )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C.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D.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小题3】第一段文字在阐述问题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例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引证
④归纳推理
⑤类比论证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