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识分子与传统
郑也夫
时下,“知识分子”与“传统”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而后者——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们也不曾料到的。
可见,与“知识分子”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反传统”。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以至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但是《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几位作者却一致地认为:反传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反传统的。
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今天大约不会有人说梁漱溟不是知识分子。
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与他少年时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萨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晚年相逢时倒是阿隆更像一个胜利者。能说这位传统捍卫者不是知识分子么?
即使从一个严格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看,这两位传统的捍卫者也显然当在其中。
中国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阐发者和积极鼓吹者是知识分子。而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回到有过二千年实践经验的个体经营中去。诚然,改革的内容中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新内容,但理性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毕竟要人们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实践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标——重新建构所有制来看,也显然是放弃和否定了建国后浪漫主义和反传统思潮指导下的实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义重新高涨的时代。始于卢梭——马克思的浪漫、激进、反传统的思潮不会随着其后辈实践家的失败而葬送,他们在思想上的价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东方,又开始重现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与之相伴的对人性的保守主义认识。而推动当代保守主义思潮复兴的无疑是堪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们。
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不可缺少的一个属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着在判断上不屈从神启,也不屈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还是一种舆论、一股思潮.也无论这股思潮是传统的还是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的对象也绝不限于传统,反传统的东西也同样是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特别是当代反传统思想成为一股大潮后裹挟进了那么多非理性的、情感的、情绪发泄的成分,它就当然也将成为理性精神的批判对象。因此,简单化的“站队”——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而要看你这种立场的由来:是理性判断,是情绪所致,还是潮流裹挟。正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而实际上,批判既可以表现为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也可以表现为对它们的赞同和接受。”
(节选自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学者艾森斯塔特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知识分子效能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知识分子必定会起作用。
B.《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表明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反传统心态。
C.大知识分子身上都拥有反传统的味道,因此“反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D.西方保守主义者由于受到主流价值观的保护,在与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对峙中往往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E.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这证明至少在实践层面上要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知识分子理性”的一项是 (3分)   
A.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
B.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探讨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
D.以简单化的“站队”为标准判定知识分子是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
【小题3】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4】“五四”时期。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传统口号,也存在着梁漱溟对优良传统的发掘与发扬。请根据文意对此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28 11:0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甚至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历史著作中事实要求详备和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的传统。
C.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的优良传统而逐渐发展下来的。
D.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从民间的说唱体演进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历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传奇小说,无论是体裁还是表现手法,都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
B.《水浒传》里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
C.从“章回小说”的“回”的命名中,就可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讲唱文艺的密切关系。
D.因为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所以明清以来优秀的长篇小说能长久流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以来我们所见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神魔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B.古典小说在刻画人物上要求尽量全面,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尽量避免脸谱化。
C.《错斩崔宁》是说话人用的故事底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文人模拟“话本”写的故事。
D.《三国演义》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比《儒林外史》等纯属文人创作的作品更为读者所喜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D.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E.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分)
【小题5】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贯穿于宋人生活中的繁忙景象。但冬夏揖别,秋去冬来,四季的花样年华在时间的秩序里却永无聚首之日,于是宋人把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让每一个好景致定格在一个瞬间里。这便是宋代流行的“一年景”。

“一年景”源于簪花。宋制:新进士赴闻喜宴时,要由皇帝赏赐鲜花簪戴。宋太宗在宴会上曾赐千叶牡丹给寇准簪戴,宋真宗也常常赐花给大臣簪戴,以示恩宠。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虽然品质层色渐次下流,不过,这正是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所致。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里写道: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挑担走街串巷者亦然。《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宋代女子还把应季的鲜花夹在书册中间,使之渐渐缩水为干花瓣,留作冬天簪发髻插花之用,宋人称之为“花蜡”。不过,干花易碎,亦不够鲜美,于是女子们仿制鲜花,称作“像生花”。“像生花”暗喻了一种努力对自然生命状态的模仿,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对自我与对自然外在的细腻体贴与平视。

“像生花”可以做出一年四季的各色花朵,如果喜欢,就把一年四季的花朵都簪戴起来,“一年景”花冠便被热宠。然而,“像生花”也有贵贱之分。皇家花冠上的“像生花”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历代帝王图》所描绘的皇后服饰、仕女花冠恐怕是最昂贵的“一年景”了,最普通民女也恐怕只能自选力所能及的花料了。但宋人的花事,早已脱离了功利的羁绊,从皇家、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那份美丽已是每天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是一种全民精神生活方式的呈现。“一年景”一直风靡至南宋末年。北宋靖康初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京城人把这种从头到脚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为“一年景”。

“一年景”在出土文物和宋画里更加风雅多彩。福建南宋黄升墓和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都出土了纹样精美的“一年景”丝织品。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都戴有高贵的头饰,梳高冠,插金钗银簪,罩金丝彩冠。依据宋人对“一年景”的热情追捧,彩冠上应该插满了四季的鲜花,不过除了金银财宝,鲜花已随墓主化为尘土了,想必正合墓主心愿,这便是鲜花的可爱处,不留恋,不永恒。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引用了张盐远《画评》说: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应该说,王维早已将花中的“一年景”入画了,以此来宣泄他对自然的拥有,对生命的审美期待。

既然人生如四季流转,美好的生命就不能成为被时间拉长的影子,亦不能任由时间分割。每一天都有一生的丰满,每一瞬间都有四季的奢华。“一年景”便是宋人以审美之眼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是在刻骨铭心处生长出来的生命态度,是一曲人生的欢乐颂。

(摘编自李冬君的《宋人嘉年华》)

【小题1】下列关于“一年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景”是指宋人将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从而使每一个好景致都能够定格在一个瞬间里的“像生花”。
B.“一年景”是指北宋京城人以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以展示四季美景的穿戴。
C.“一年景”有贵贱之分。作为皇家服饰的“一年景”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非平民百姓所能及。
D.“一年景”是宋人的生活饰物,也是宋人的生活艺术,更是宋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真诚的生命态度和人生的欢乐颂歌。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像生花”即假花,它是为弥补鲜花和“花蜡”的不足而仿制成的,它暗喻了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
B.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这是因为百姓具有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
C.宋人爱花,不论贵贱,不分男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花价便宜,唯“数十券”而已。
D.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墓墓主,都罩有金丝彩冠,都饰以“一年景”,也可能都在彩冠上插满了四季的鲜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的花事能够超越高低贵贱的世俗范畴,这是因为它脱离了功利的羁绊,它的美丽呈现的是一种全民的精神生活方式。
B.“一年景”能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例如,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C.宋人爱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启示我们,生命应该对自我和自然进行外在的细腻体贴和平视;它也告诫我们,玩物丧志,靖康之耻,就是明证。
D.美好的生命不能够被无限地拉长,也不能够任由时间分割,这是因为人生如四季流转,既有每个阶段的独特性,又有整体的关联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钦慕西学。古籍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然成为天书,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词学家叶嘉莹对此深表担忧,她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中国古典诗词真的蕴含着足以教化人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吗?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中,我看到了她的救人良方。
这本书讲的是词如何体现人生的修养和境界,读者如何看待这种修养和境界。这种精神层次上的指引,恍如醍醐灌顶,直击人心而无法坐实。
“小词”之称,于宋初文人,从晚唐至清,文人雅化词的努力一直没有断过。从内容的本质上讲,词的雅化过程,即由直接写美女和爱情转到文人通过写美女和爱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说白了,就是让读者从美女和爱情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能体现士大夫特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
叶嘉莹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只在讲述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能引起读者联想到修养的原因时,谈到人对于爱情的投注和对于学问、事业、理想的投注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而沟通联想的媒介,即书中所讲的“微言”。“微言”给读者提供了无数想象的法门,让读者觉得似曾相识,又无法确指,因此有一种神秘感。小词的魅力也就体现在“微言”里。这个“微言”,靠的是文人的逐步参与,最后的果实是“雅”。
所以雅与作者的学养、识见、胸襟密切相关。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用春天的景物作比,讲述人不能只向外追求功名利禄,还要向内追求内心。一味地向外追求,只会迷失自己,只有坚守自我完成的信念,才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同样是面对人生的痛苦,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旷达和王国维“可怜身是眼中人”的绝望,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小词中无论是“担荷人类罪恶”的悲悯还是莺燕无猜的笃定,无论是美人迟暮的无奈还是惆怅依旧的胶着,都是词人百转千回情感的投注,也都是词人人格精神的投射。因此,清代词学家谭献评词时才会有“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箧中词》卷三)的感叹。这些胸襟学问,这些人格精神,与我们的人生,与我们对事业与爱情的态度,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是相关的。我们也曾见到生命的无常,我们也曾遭遇理想的挫败,我们也曾奋进,我们也曾迷惘,古典诗词中的心魂,在今天亦是生生不息的。
不从词史上勾勒词之雅化的历程,而是从具体作品中拈出词之大雅所在,是叶嘉莹拉近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关系的努力。词的大雅,因为“微言”的关系,不太能够为一般读者所发现,的确需要专家来解释。从理论到理论的解释,只是给专业读者看的。如果古典诗词具有生命力,那一定是生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不是一个小小的研究室。叶嘉莹认为,现在的教育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感性的直觉的感化;中国古典诗词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一个对宇宙富有观察感受的能力的人,对社会和人类才会更有关怀。
(选自徐丹丽《中国古典诗词离当代人有多远——叶嘉莹新著<小词大雅>发微》)
【小题1】下列对“词的雅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雅化的词的内容,都是描写美女与爱情,都是词人百转千回情感的投注。
B.作者的学养的高低、见识的深浅、胸襟的大小,直接体现词的雅化的程度的深与浅。
C.对于雅化的词,读者必须借助联想才能体现词作者特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
D.对于词的雅化,从晚唐开始,一直到清朝,历代的文人一直没有间断过他们的努力。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词的“微言”是沟通联想的媒介,它体现了词的魅力,给读者提供的多种想象的方法,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又无法确指的神秘感。
B.词的“微言”必须靠文人的逐步理解、体悟,才能“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也正是因为“微言”的关系,所以读者发现不了词的大雅。
C.词的大雅,需要专家来解释,叶嘉莹的《小词大雅》一书,从具体作品中拈出词大雅的地方,给读者精神层次上的指引,使人深受启发。
D.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用春天的景物作比,讲述人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禄,还要追求内心,表现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籍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经难以真正读懂,这将使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文化隔膜。
B.中国古典诗词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的人生的修养和境界,与我们的人生,与我们对事业与爱情的态度,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关联。
C.现在的教育忽视感性的直觉的感化,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这是现代人在经历迷茫、失败时无法体会到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关照的根本原因。
D.同样面对痛苦,苏轼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出超脱旷“,王国维在“可怜身是眼中人”中流露出悲观绝望。两人的境界不同,人生结局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字内悟与字外悟
书法上的悟大致可分字内悟,字外悟。这是从学习和创作两个阶段来区分的,两者缺一不可。字内悟,主要是以古人为师,通过长期的临摹,逐渐领悟并掌握书法的书写法则,这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字外悟,是在以古人为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从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中领悟书法的真谛,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书法学习中,要观其形、得其意,要写写想想,手摹心追。清代书法家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这样说:“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即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运用耳。”他主张临摹应学得精到,关键在于用心揣摩,认真领悟古人用笔、结体的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出神妙之处。近代书画家沈尹默先生曾谈到米芾的《十七帖》,对米芾的“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不理解而感到疑惑:为什么米芾不说观其用笔处,而要说下笔处?后来恍然大悟,原来历代名家下笔皆用中锋。沈尹默用这个方法去发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渐能上手,心驰笔重。这是字内悟的很好例子,由此可见,向古人求法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边学边想,屡疑屡悟,有了悟才能有长进。
字外悟与字内悟不同。清代书法家宋曹认为,书无完法,“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这就是从字内悟“入门得法”而转化为字外悟。“入”是为了“出”,能“出”方能创造书法艺术,创立“我法”而独树一帜。字外悟,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马马虎虎,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必须深入事物的本质,探索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理通神会,才能进入“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的高妙境界。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群丁拔棹、人舞蛇斗、雨漏屋痕、夏云变幻、江涛翻腾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都是字外悟的生动事例。
字内悟与字外悟虽有区别,但又是互相沟通的。历代书法家都是不断从字内悟又从字外悟中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就是善于妙悟的一个,他早年从周越学书20年但未能悟古人用笔之妙,所写的字死板呆滞,未能脱俗,后来得到张旭、怀素、高闲墨迹,才窥得笔法之妙,并进一步上求秦汉篆隶,乃悟古人用笔与笔意。他自己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缠绕,遂号为草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他从科斗、篆、隶中悟到草书用笔亦应向背分明,并非随意弄笔屈曲,这是字中悟。晚年他又云“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这也是字中悟。“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这是字外悟。黄庭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好学善悟,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到了晚年,其笔力已是炉火纯青,臻三昧超妙之域了。
(节选自《文艺评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字内悟”与“字外悟”,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字内悟与字外悟分别体现在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两个阶段中,两者先后有序,不能颠倒。
B.字内悟是书法学习的第一阶段,它要求学习者从对古人书法的长期临摹中领悟并逐渐掌握书写法则。
C.字外悟属于书法艺术的创作阶段,强调的是以造化为师,要求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进行临摹。
D.字内悟与字外悟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升华与提高。
【小题2】(小题2)在书法学习中,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手摹心追”的一项是()
A.以前人字帖为楷模,在长期的临摹中体会领悟进而掌握书写法则。
B.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等生活中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
C.用心临摹,认真体味古人书法作品,找出神妙之处,善于总结规律。
D.临摹字帖也要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获得领悟,取得进步。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创作就是要完全摆脱前人的影响,独树一帜,从而达到“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的最高境界。
B.沈尹默先生在研究米芾《十七帖》时,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后来又在对王羲之《兰亭序》的体悟中找到了答案。
C.历代书法家既主张字内悟与字外悟的不同,又强调两者的相通之处,从而在研究与创作中提高他们的书艺水平。
D.黄庭坚善于妙悟,他从前人字帖与自然中体悟到了用笔的精妙之处,从而摆脱了周越书法“死板呆滞”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