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
先秦时期,由古蜀人所创造并兴起于四川盆地并波及周边广阔地域的古蜀文明,是一支灿烂的古文明。古蜀文明连续发展演变达2000余年。
古蜀文明的起源,从历史文献可以追溯到蜀山氏,从考古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这个时期是古蜀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在古史记载里是蚕丛、柏濩和鱼凫等所谓“三代蜀王”角逐争雄的时期,也是古蜀酋邦社会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古蜀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时期。
约从夏商之际到商周之际,是古蜀文明的形成时期。约在夏商之际,在成都平原中部形成了以广汉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古蜀文明,显著标志是建于商早期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它是在宝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明最初城市的聚合业已达到相当水平,早期城市生活方式初步确立。对应于历史文献,这正是“三代蜀王”角逐争雄,而以鱼凫王统治的建立为终结的时期,意味着高于史前酋邦制的阶级国家已经诞生。在这个时期的中后期阶段,出现了灿烂的三星堆青铜文化,青铜文化步入高峰,表明古蜀文明日益走向成熟。
商周之际,古蜀王国的政治史上发生了第一次王朝更迭,杜宇王朝取代了鱼凫王的统治,号为蜀王。在考古学上,古蜀文化出现了若干新的变化,标志着古蜀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演变时期。周初以后,古蜀青铜器形制及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已与商代鱼凫王国有重要区别,重器绝无大型雕像群,礼器中形成列罍之制,形制花纹多取诸中原同类器物,组合意趣不同,是古蜀本土所铸。引人注目的是,彭县竹瓦街窖藏铜器中的2件兽面饰象纹铜罍,与辽宁喀左所出西周燕国铜罍,形制花纹基本相同,并且其纹饰又见于周武王时的天亡簋、成王时的仲爯簋,显然有浓厚的周文化色彩。可见,自周初开始,蜀国统治阶级的青铜礼器群发生了重要变化,表明了享有这些礼器的统治集团发生了重要变化,反映了古蜀王国政权的易手。这种变化,也正与陶器中鸟头柄勺的消失在同时,反映了鱼凫王的势力已遭到彻底扫荡。因此,西周时代蜀文化考古未见商代蜀国所特有的大型青铜雕像群一类标志神权至上的遗物。杜宇时期的蜀王国,已走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这种直接实施阶级统治的国家形态,比起早期的神权政治国家,无疑是一历史性进步,也充分表现出了文明的演进。
古蜀文明的发展时期约为春秋至战国晚期。这一时期古蜀文明开明氏取代杜宇为蜀王,建立起古蜀开明王朝,古蜀青铜文化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古蜀青铜器、漆器上出现大量文字和符号,巴蜀印章广泛使用,巴蜀文字制度形成,与等级制度相结合的古蜀礼乐制度臻于全盛,这充分反映在考古发现的古蜀墓葬的内涵上,尤其重要的是,春秋中晚期开明王朝移都成都,以成都为都城的古蜀城市文明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大大推动了古蜀文明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古蜀政治史随之结束,古蜀文明的相对独立发展进程也随之阻断,逐步汇入中国文明的一体化大潮之中。
(摘自:段渝《古蜀文明的演进特点及其在先秦史上的地位》)
【小题1】不属于“演变时期”,古蜀文化出现的“若干新的变化”的一项是
A.古蜀青铜器形制及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已与商代鱼凫王国有重要区别,重器绝无大型雕像群。
B.古蜀本土所铸青铜礼器中形成列罍之制,形制花纹多取于中原同类器物,只是组合意趣不同。
C.西周时代蜀文化考古未见商代蜀国所特有的大型青铜雕像群一类标志神权至上的遗物。
D.古蜀青铜器、漆器上出现大量文字和符号,巴蜀印章广泛使用,巴蜀文字制度形成,与等级制度相结合的古蜀礼乐制度臻于全盛。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蜀文明是由古蜀人所创造并兴起于四川盆地并波及周边广阔地域的古文明,其源头只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
B.建于商早期的规模宏大的广汉三星堆古城,表明最初的城市聚合行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早期城市生活方式初步确立。
C.古蜀文明的形成时期的中后期阶段,出现了灿烂的三星堆青铜文化,青铜文化步入高峰,表明古蜀文明日益走向成熟。
D.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古蜀政治史随之结束,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也被秦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所阻断,古蜀文明也逐步消亡。
【小题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研究古代文明史是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着手的,其中的“文明”,包含了文字、城址、青铜冶炼、礼乐制度等内容。
B.古蜀社会形态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即由史前酋邦制社会到神权政治国家、再到直接实施阶级统治的比较成熟的国家。
C.蚕丛、柏濩和鱼凫等所谓“三代蜀王”角逐争雄的时期,同时也是古蜀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时期,在古史里是有确切记载的。
D.由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到以成都为都城的古蜀文明,兴起于四川盆地波及周边广阔地域,连续发展演变达2000余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5 03:4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烹饪探源
姚伟钧
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即“煮熟到适当程度”。“烹”“妊”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但“烹…饪”一旦成为固定词组“烹饪”,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简单等同于“烹”“饪”的词素意义相加,烹饪一词的含义是随着中国烹饪技艺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早期中国,饮食水平极低下,烹饪含义很简单。那时烹饪含义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的产生,为煮食物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烹饪含义就增加了新的内容——煮。至此,烹饪就具有“烧煮”两层含义。由于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烹饪含义又增添了炸炒内容。随着中国饮食逐步形成主食和副食两大类,烹饪就不再单指副食如肉、鱼、蔬菜的烧烤、煮炖和炸炒,也包括主食如米饭、馒头、饼、点心等的制作了。
烹饪从人类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考古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烹饪技艺由”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如“烧”,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不用任何烹饪,直接把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熟或半熟;还有“烤…石烙”“石烹”。这四种方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新石器时代后,由于农业、畜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烹饪水平也有所提高。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炊器,大都已经具备,有陶制鼎、甑、釜、罐、盆之类。它们说明,新石器时代后,中国烹饪方法逐渐多起来了,因为炊器多样化是与馔食多样化分不开的,所以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
发掘出的商周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那时的烹饪方法以煮蒸为主。《中国青铜器时代》考证商周的烹饪方法,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关于先秦有没有“炒”这种烹饪方法,现在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当时尚未发明。事实上,考古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就已出现。河南新郑春秋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锅的质地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献中,炒菜也不乏记载,如《楚辞》中的“煎鰿雀,遽爽存只”。它的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楚目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湖北随县曾侯己墓曾出土了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粱,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江西靖安也出土了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欢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烹饪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炒之间没有严格区别,同时炒菜品种也不够多,但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后期,虽然有简单的烹饪,但作为技艺的烹饪尚未形成。到了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劳动人民的创造,各种炊具相继出现,我国早期的烹饪技艺和一些基本烹饪方法初步形成。春秋战国以后,食物品种不断增多,烹饪技术也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有人粗略地统计,竞达二十多钟,如氽、抄、炒、炸、浸、烙、烤等,这些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
(2014年09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绵远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湛技艺。正是因为中国烹饪技艺领先于他国,赢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B.中国烹饪最初也只有烧的含义;是陶器的产生,开启了煮的新内容;而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则增添了炸炒这层更新的内容。 
c.中国烹饪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最初是从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烹饪方法由少渐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 
D.中国烹饪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标志是各种炊具开始相继出现。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烹饪技术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烹”和“饪”两词的意义不尽相同,“烹”意思是“烧煮”,“饪”意思是“煮熟到适当程度”。合二为一,“烹饪”的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
B.陶器出现之前,所谓“烹饪”,只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出现以后,煮的内容方才出现,“烹饪”才真正具备“烧煮”的意义。
C.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中国烹饪方法只限于“烧”“烤…石烙”“石烹”这四种烹饪方法。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的烹饪方法方才真正逐渐多了起来。
D.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丰富受制于烹饪器具的发明和制作。中国炊器的多样化与中国馔食的多样化之间密不可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烹饪在商周时期,炊器极其简单,多属蒸煮之器。局限于炊器的简单,商周时的中国烹饪亦局限于煮蒸这两种方法。
B.春秋时期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的出土,证明最重要又常见的炒烹饪法其实至迟在春秋时候就巳出现。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炉盘和江西靖安铜制器具的出土,说明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中国烹饪开始运用了煎炒之法。
D.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氽、抄、炒、炸、浸等多达二十多种的烹饪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中国烹饪开始日臻完善。

同类题2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小题1】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C.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小题2】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D.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小题1】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无别。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许多艺术家都是不太切实用的人物。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人所特有的企求。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①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的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②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清代王引之,可以说是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尽管当时没有归纳的说法。他的一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古人对某一个问题解释的错误。《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韩诗》说:“终风,西风也。”王引之认为这个讲错了,是缘词生训,现在我们叫望文生义。从这句话看,“终风”解释为“西风’’是讲得通了,但别的地方“终”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这一个地方讲通了也不能算数。王引之用大量《诗经》中“终”和“且”对称的例证来证明,“凡”这样的“终”字都作“既”讲。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③跟归纳相反,就是所谓的孤证,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完全没有归纳,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前些日子看,一些字典的稿子,这里就很有一些孤证的问题。“信”字,它讲做“媒人”,举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的“自可断来信”。这个地方讲成“媒人”也可以讲得通,问题在于是一个孤证。古书中“信”都不做“媒人”讲,而讲到“媒人”的时候,也没有用“信”字的,为什么单单这一个地方做“媒人”讲,这就是孤证,孤证是不科学的。.余冠英就讲得很好。他说,“信”有使者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媒人,,,但“信”字本身不能解释为“媒人”。同时,搞科研工作也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有一个例子,这就是黄侃的古本韵、古本纽的说法。他先主观下个结论,古代一定有个本韵,跟本纽相当。一定是古本韵中有古本组,古本组只能出现在古本韵。这牵涉到整个逻辑思维问题。为什么说它是古本韵,因为它里边有古本组;为什么说它是古本纽,因为它出现在古本韵。林语堂蚍评他是乞贷论证,现在叫循环论证。这是违背科学的。
④胡适那套“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行不行?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大胆到某种程度,就变成主观臆测了,跟科学的假设风马牛不相及。胡适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种假设真是太大胆了,主观的大胆,当然就不科学了。胡适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在于大胆,不应该提大胆,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假设是可以的,大胆是不可以的。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所谓细心求证,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但胡适本人就没有做到,他的《入声考》就没有细心求证,讲得很不好。总之,掌握科学方法就是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
(节选自王力《谈谈写论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科学头脑(方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科学头脑是分析能力的基础,它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必备品质,科研人员必须拥有科学头脑。
B.归纳,是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其共同点;而演绎,是从共同属性中去推断某个个体也有相同的特征。
C.科研工作,要达到“凡”,它的得来,必须先占有大量材料,再进行概括分析,不可先下结论。
D.“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而“细心求证”也不是完全对的,要看具体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段首先点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方法,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
B.第二段写了王引之对《韩诗》观点的质疑,肯定了王引之方法的科学性,证明归纳法对于科研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C.第三段,从孤证谈起,进而肯定了余冠英的解释,批评了黄侃的循环论证,从而证明孤证是违背科学的。
D.第四段由胡适“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着手,接着指出问题所在,点明可取之处,最终提出科学思维方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就能写出真正的科学论文。
B.如果分析不是以归纳为基础,而是先确定观点,再找材料来证明,这足违背科学的,其论点也都是错误的。
C-韩诗说:“终风,西风也。”这种只有·个例子,而不用一本书中的其他例子来证明的研究方法,就是孤证。
D.胡适的《人声考》讲得很不好,因此说,他提倡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

同类题5

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 “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姻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
B.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 也有能“慕”者,如陶渊明的《闲情赋》。
C.中国爱情诗都是以委婉、微妙、简隽取胜,如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D.在中国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用诗表现时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3分)
A.中西诗都以人伦为最重要的题材,西方诗都以恋爱为中心,中方诗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B.中西诗人都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诗最善于“慕” ,中诗最善于“怨”。 但中西情诗词意也有暗合处。
C.“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 之类不能在欧洲情诗中出现的原因是,西方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
D.中国诗中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如《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西方爱情诗的特点。(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