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汉学主义:中国知识生产中的认识论意识形态
汉学主义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产生于13世纪以来西方建立全球系统——全球化的企图。汉学主义首先是一套集各种观点、概念、理论、方法和范式于一体的隐性体系,它由西方构建并运用在西方与中国的接触时处理一切有关中国的事务和阐释纷繁复杂的中国文明,是超越汉学和中西研究领域的一种国际现象。汉学主义还可以被理解成对西方视角的回应、反应,或是接受、采纳和内化,以及对由西方产生的关于中国知识的消化吸收。汉学主义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构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它主导着现代世界看待中国的方式,由此产生了一套研究中国和其他非西方文化的特定模式。因此,汉学主义大致也可以适用于西方对其他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知识生产过程。
在知识层面,汉学主义旨在将中国及其文明纳入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系统和普遍历史的系统之中。在西方对中国和中国文明产生的误解和错误描述的学术研究及公众认识中,只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信息错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西方生产中国知识过程中的认识论问题。
汉学主义另一层面的特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明的理想化和神秘化。其渊源可追溯到马可•波罗时代,以及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和思想家。到了现代,将中国理想化的倾向从未完全消失。在颂扬中国文明的学者中,罗素具有代表性。由于对西方文明和对“一战”的灾难性后果感到失望和震惊,罗素向东方寻找人类的未来之路。他将中国和西方生活态度上的差异简化到“中国人追求享受生活,西方人追求统治自然和同胞的权力”。这种二元对立将中国和西方的复杂性作了过度简化。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汉学主义是建立在主要包括西方霸权主义、普世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殖民化和逆向族群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作为认识论,汉学主义是看待中国和世界的总体方式,是由西方学者和非西方世界在认识中国时所持有的一系列观点、信仰、态度和价值的总和,因此,汉学主义应该在概念上定位为“认识论的意识形态”。
汉学主义并不只是仅仅关于中国知识生产的思想范畴,甚至呈现出一种内在化、由自我施加的认识论的殖民化。因此,走出汉学主义,对其逻辑和原理的把握是超越它的第一步,但是它的最终消失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该框架应建立在对人类共同的人性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一旦从汉学主义中解脱出来,研究中国的学术将以西方理论作为参考框架来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状况,这就必然会出现真正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而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真正了解、欣赏和尊重,由此促进与中国的和平与和谐,进而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汉学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存在着哪些不足?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说说走出汉学主义将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5 01:4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气象上说,“谷雨收寒,茶烟扬晓,又是牡丹时候”。因此,谷雨节气的第一件事是赏牡丹。就民俗而言,谷雨祭仓颉的传统千年不辍。今年在陕西白水县仓颉庙,还将举行“字说中国·节传文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系列活动。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之魂,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归何处去。
在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里,仓颉被尊奉为“文字始祖”,世受敬仰。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他随黄帝南巡时到了洛南保安阳虚山下,“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这一伟大创造惊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其实,中国人之于汉字,有太多附会的神话传说与情感故事。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得好:即使有仓颉,仓颉也不止一个。
但无论怎样,文字的诞生,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一部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饶宗颐先生认为,中国靠文字来统一,中国文化是以文字为领导的。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一个个方块字,如一块块神奇的“砖”,构建了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城。日月为“明”,止戈为“武”,“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愁”字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如此等等,熔铸在汉字里的东方思维方式——象形、指事、会意,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俗。数千年来,中华文字始终以其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记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站在互联网时代回望历史,百年前“汉字拉丁化”的文化喧嚣早已灰飞烟灭,上世纪80年代关于“电脑将拯救汉字还是埋葬汉字”的论辩也被扔进了爪哇国。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汉字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传统的汉字文化圈。我们对汉字,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方块字为文化自信作了最美的注释。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广度与深度上理解文字在当代中国所承担的任务与使命。
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文化自身也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一批传播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唤醒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固然,这几档综艺节目找回了“失落在键盘中的汉字文化”,增强了人们对汉字的敬畏感。然而,弘扬汉字文化是一项深具基础性、事关全局性、涉及全社会的重要工作,需要战略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
过完谷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尽,“花落春归又一年”。而流传几千年的汉字文化依然走在春天的路上。字里乾坤大,了解汉字,传承汉字,发扬汉字文化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杨逸淇《从仓颉的灵感中凝聚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既是赏牡丹的时节,也与世代祭祀仓颉的民俗传统相关。
B.被尊奉为“文字始祖”的仓颉通过观察自然万象而创造了文字,受到了世代的敬仰。
C.“即使有仓颉,仓颉也不止一个”,鲁迅先生认为汉字的创造并非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
D.一部文字史反映着一个民族多方面的发展史。饶宗颐先生认为,中华文字记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领导着中国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化之魂的汉字,其创造与流传虽有太多的附会成分,但它时刻提醒着炎黄子孙从哪里来、归何处去。
B.一个个方块字是中华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熔铸了东方思维方式,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俗。
C.许慎深刻阐述了文字的价值,他认为文字是经史百家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前人记述经验传示后人的载体,后人认识前人的工具。
D.虽然“汉字拉丁化”的文化喧嚣、“电脑将拯救汉字还是埋葬汉字”的论辩都已成为过去, 但汉字的传承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汉字增强了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文化依然走在发展的道路上。
B.近年来,一批批传播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不断涌现,这有助于唤醒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也表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C.今天“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这是因为汉字有强烈的凝聚力,其影响力早超出了传统的汉字文化圈。
D.仅靠几档综艺节目找回“失落在键盘中的汉字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弘扬汉字文化事关国运,需要战略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一部《周礼》 ,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荀子讲得更为具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然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确实,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宗族王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家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在这些大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局部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孔子的这个思想概括为“礼有损益”。对于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体系、即“礼”的系统来说,所谓“损”就是去掉一些旧的内容,所谓“益”就是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而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孔子所讲的“礼有损益”的道理。
(摘编自黄玉顺《论“生活与哲学”与“生活的儒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是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实质上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B.认为“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基于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所以“礼”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规范和制度。
C.社会及儒学界内部对儒家“礼”认识上的严重误区,容易导致当下人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
D.“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是,个体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而“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B.“礼”需要变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一旦沿袭旧礼,毫无疑问就会对社会群体造成伤害。
C.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礼”,这和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D.“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从孔子的观点来看,殷、周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前代旧礼进行增加或删减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一论断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礼”在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内部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变革。
B.原教旨主义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不懂得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去旧增新而成就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的道理。
C.法治是自由的保障,法治及其制度是法治社会的最高规则,任何人或组织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都必须遵守法制。
D.“克己复礼”能保障个体被群体容纳。“礼有损益”能构建新的伦理政治体系,二者在维护社会群体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无论是哪一点,文章都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让人家看得懂,否则不是白说了吗?但是有些事,作者或不愿说,或不能说,或不敢说,不说又心有未甘,或想留个历史记录什么的,于是遮遮掩掩,转弯抹角。结果是,说了好像没说,没说却又说了一点。那种“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的尴尬为难,是写文章的人最辛苦的事。
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圣人又以“温良恭俭让”垂教后世,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主因在此。
三国时代的李密,原仕蜀汉,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政权,拉拢前朝旧臣,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写了封信,说明他不能受官的苦衷,这就是有名的《陈情表》,入选为《古文观止》的名篇之一。李密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全靠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现在祖母年迈,祖孙相依为命,怎可须臾离?司马炎受了感动,同意他留在家里,直到刘氏辞世才再召他入朝。那句“舅夺母志”,就是“母亲原意守节,但舅父强迫她改嫁”的意思。照李密所说,他出生六个月父亲就过世了,古人早婚,尤其女性,李密母亲当时年龄也许只有十六七岁,怎可守寡一辈子?在今天看来,她改嫁是天经地义,但在那个年代,改嫁是不光荣、辱门楣的事。李密想来是不愿讲的,但不讲就接不上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情节。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得太白,“舅夺母志”就成了为亲者讳的千古名句。
为贤者讳则是一种宽谅的品德,是与人为善的情操,向来受中国文人的尊重与信守。史家蒋廷黻说,林则徐广州禁烟,幸亏朝廷把他贬谪,否则战事一起,他可能就是“海上苏武”叶名琛。据今天某些史家看,林则徐当年禁烟,可以做得更周到、完善一些,但他是“民族英雄”,大家就不加深论了。
其实,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还比较容易处理,最难的是为尊者讳。所谓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权有势之人。如不讳亲者,不讳贤者,最多于心不安、受人批评而已。但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那就非同小可了。但有那些是非心、使命感特别强的人,像《知识分子论》的作者萨义德教授一样,认定“知识分子应向有权者说实话”。可是现实环境不准说得太清楚啊,那就委婉一点,“巧言令色”一点,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为尊者讳那种“既怕看不懂,又怕看得懂”的苦楚,比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情境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人总以为,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说他们的不是,其实并不尽然。古代有一种史官,职掌“起居注”,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尽职的史官很多。唐太宗时,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管起居注。有一天太宗问他,起居注都记些啥事,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起居注记人君言行,好的坏的都记,好使皇帝不敢为非作歹。它是留给后人看的,皇上不能看。太宗追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回答很干脆,职责所在,怎能不记?君臣对话如此,已经很僵了。不料黄门侍郎刘洎又在旁边插嘴:“人君有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居上位者必须有此认识:不让今人说实话,后人也必然会说出来,因为“天下之人皆记之矣”。敬畏历史的领袖,必得为“明君”,方受史家肯定。   
(选自《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人写文章左支右绌、欲说还休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人秉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写文章时有所顾虑,遮遮掩掩,转弯抹角。
B.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这两点使得中国文人不能将文章写得很明白。
C.作者有些事不愿说、不能说或不敢说,又想留个历史记录,“既怕别人看得懂,又怕别人看不懂”。
D.中国圣人以“温良恭俭让”的教诲,对中国文人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写文章时左支右绌、欲语还休。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由写文章的目的入手,来表现写文章的人“欲语还休“的尴尬为难处境。
B.文章二至四段以《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表述为例,表现文人有为亲者讳的传统。
C.文章的第五段借林则徐例来表明为贤者讳是文人三种忌讳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
D.文章最后一段重在表明“居上位者”须让人说实话,敬畏历史,方可受到史家认可。
【小题4】【小题5】下列的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学家不深论林则徐禁烟时的不周到之处,体现了史学家为贤者讳的宽谅的品德和与人为善的情操。
B.《陈情表》中“舅夺母志”是李密为亲者讳而自己编造出来的,并非真有母亲改嫁之事。
C.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杀身之灾祸,所以作者完全不赞同萨义德教授的看法。
D.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褚遂良、刘洎等人也无一例外,皆不敢以实记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 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 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 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 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 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 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 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 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 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 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 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 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 ,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 —— 艺术散文走的即是 此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 文章。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 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①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⑤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辩派的无情批判。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殷墟甲骨文巨大而深远的学术影响,文章先总起概述,然后逐层分析,论证结构清晰、完整。
B.文章分别引用史学家胡适和王国维的观点,有力阐释了甲骨文的发现的确能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C.文章在论证古史记载的可信性时把《殷本纪》和《夏本纪》进行了对比,意在阐释《史记》所言不是向壁虚构。
D.文章以较多篇幅阐述甲骨文的发现对确认商王朝存在的重大作用,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的巨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担心其中一些内容是虚构的。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甲骨文的发现推动了《说文》学的发展,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