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张宏杰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谈一面。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2013年2月下《杂文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B.魏晋人士崇尚清谈,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C.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
D.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B.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C.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
B.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
C.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大族的势力才会动摇。
D.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0 04:1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09年的最后几天,安阳掘墓于西高穴,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中科院考古所虽称“初步认定”,并非“最终结论”,仍然激起一片质疑之声。
曹操墓原本是明确的。曹操去世前两年就为自己准备了“归宿”:“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即葬于此地(魏称高陵,亦称西陵)。几十年后,时任西晋著作郎的陆机,“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他披露了曹操“遗令”的部分内容:“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遗令”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晚唐的李吉甫写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元和郡县志》)进一步标明了操墓的确切位置。
“高陵”是如何变成“疑冢”的呢?我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说法见于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其中有:“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八九丘”者,七十二冢也,就是对操墓难以确认的描述和评议。王诗只是“疑冢说”的滥觞,“曹操疑冢”的说法大约到南宋初期才广为流传。
“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宋代的士大夫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曾就“正统论”进行过激烈论争。曹魏是正统的观点被司马光所认同,并体现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之中。然而,这一观点在南宋却引起争议。南宋朝廷蜷缩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占领北方大片土地的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如此一来,在舆情上,“帝魏寇蜀”逐渐为“帝蜀寇魏”所取代,陈寿笔下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竟然成了篡汉的奸雄,狡诈的奸臣,连带其“高陵”也就成了“疑冢”。“疑冢说”的代表人物当属范成大,他写诗说:“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七十二冢》)南宋时,不仅“疑冢诗”所在多有,“疑冢词”也俯拾即是。
那么,这“疑冢”又是如何变成“高陵”的呢?西高穴的发掘,不仅迅速认定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疑冢说”只是“民间传说”,而且迅速认定证据不全的西高穴为曹操高陵,而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考古专家,也有政府官员。西高穴墓刚挖开,就有学者预言,开发曹操墓,每年至少能带来4.2亿元的经济效益。在“疑冢”迅即变为“高陵”的过程中,没有看到确凿的考古证据,没有看到严谨的科学论证,人们看到的是曹操的高知名度所潜在的经济利益的强大诱因。
考古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一些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来研究和探求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在这里,需要的是求真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舍此,或屈于意识形态的压力,或魅于经济利益的诱惑,“高陵”乎,“疑冢”乎,也就真假难辨了。
(2010年1月14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疑冢说”之所以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在宋代泛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B.宋代的一些士大夫提出并主张“疑冢说”,是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
C.“疑冢说”的兴起,表明人们对历史史实的认定有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D.宋代之前的人们没有提出“疑冢说”,是因为宋代之前没产生在“正统论”。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阳掘墓于西高穴,就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其实宣布的这一结论尚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的支撑。
B.王安石的诗《将次相州》只是“疑冢说”的滥觞,而“疑冢诗”和“疑冢词”在南宋的俯拾即是则表明“疑冢说”在南宋的广泛流行。
C.在南宋,“帝魏寇蜀”的观点取代“帝蜀寇魏”是因为南宋朝廷蜷缩在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而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
D.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本来明确的曹操墓成了“疑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曹操墓诸多疑冢中的一处又成了所谓明确的“高陵”。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相隔时间长短的角度来说,关于曹操墓地的记载或表述,宋代之前的一些史料应该比宋代之后的一些诗词更为可信。
B.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利益的需求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后人对某些历史史实的认定的因素。
C.证据不全的西高穴被迫不及待地认定为曹操高陵这一事件,表明追逐经济利益的风气已经浸染学术性极强的考古界。
D.对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等一切历史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才能进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舞蹈的美学特征

美国音乐世家和舞蹈室家库尔特·萨克斯说:“人类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大事以及部落在求生存中的重大事件构成舞蹈的起因。”他指明了,舞蹈是人们对生存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表态的重要形式,在舞蹈的多种形式中表达了人们对于那些时间的观念及情感。

早期人类欢庆节日和喜乐事件时,少不了歌舞,舞蹈使快乐的情绪达到高潮,“实际上是拔高了的简朴生活——这种说法道出了舞蹈固有的全部特征和最完整的定义。”所谓“拔高”就是用舞蹈形式对原生态的生活事实加以创造性的提升和精炼化,一方面是使事实或事件显得更加清晰、突出和鲜明;另一方面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的感情迸发出来,让情感汹涌澎湃,达到火热的或疯狂的状态。

在舞蹈的世界里,个人的激情就像汹涌翻腾的大海中的一小颗水滴,群体的舞蹈才是大海的汹涌翻滚的波浪。群体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舞蹈形式,远远早于个体的独舞。

20世纪之前,东方各民族以群体性的环形舞蹈和队列舞蹈为最主要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狂欢画的形式表达着部落、氏族和乡镇全体成员共同的激情和愿望。

东方舞蹈积淀着人类舞蹈历史形态的生成过程,具有历史的丰厚性。东方多民族的舞蹈中,保存了人类历史以来的各种舞蹈形态,展现了人类舞蹈史上主要的、典型的、丰富的形态。东方舞蹈称得上是人类舞蹈博物馆中的“活化石”。

传统的东方舞蹈同近代以来的欧洲舞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东方舞蹈同音乐、戏曲、说唱等其他艺术一样到晚近时期才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在历史上,东方舞蹈始终同诗歌、音乐、说唱、戏曲、民俗、杂耍等艺术形式搅和在一起,一直处于混合生长的发展状态中。东方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混声性特点一方面使东方古代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的传统得以比较完全的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东方音乐、舞蹈、戏曲的分化与独立的进程显得迟慢。艺术分化的迟缓是与历史上东方农业社会向来缺乏明确的、细致的社会分工是同步的。东方国家的城市文明及其商业化进程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门艺术的独立发展。

东方艺术的混生性不仅造成了后来艺术的繁复性、多样化,而且使各门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甚至可以促成新艺术品种的产生。例如,“跳形象型舞蹈都会进入角色,她们在线人物动物鬼怪神灵时能控制住自己的身体,变成所再现的动物、鬼怪或神灵。他们的动作必须像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劳动、赠赐或祝福他人。”为了替代这个角色,舞蹈者都采用脸部戴面具的方式来完成替代,“面具舞促进了这种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观赏性舞蹈的胚胎。”东方民族不同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从东方艺术的混生性特点是分不开的。东方舞蹈是东方戏曲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和推手。

自古以来,东方舞蹈都同生活息息相关,所表达的情感和生活内容都直接同人的生命、生殖和生活安康紧密联系在一起,东方舞蹈同人们感性的生活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很少有纯精神思想的表现或纯粹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成分。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在少数东方国家的舞蹈中才有所改变。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是人们对生存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表态的重要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事件的观念及情感。
B.人类在欢庆各种节日和喜悦事件的时候,常常少不了歌舞,且舞蹈能够使欢乐的情绪达到高潮。
C.20世纪以前,东方民族用群体性的环形舞蹈和队列舞蹈表达全体成员共同的激情和愿望。
D.东方民族各种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数不胜数、丰富多样,这主要缘于东方艺术的混生性特点。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用舞蹈形式对原生态的生活事实加以创造性的提升和精炼化,因而能拔高许多简朴的生活,
B.舞蹈世界里,群体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舞蹈形式,远早于个体独舞,个体舞蹈寓于群体舞蹈,
C.东方国家的城市文明及商业化进程比西方迟缓,所以各艺术的独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D.东方舞蹈同人们感性的生活需求直接联系,一直没有纯精神思想的表现或纯精神享受的成分。
【小题3】东方艺术的混声给东方舞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材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好声音”商业模板解析
虽然离2012年的结束还有一段时间,但是把“中国好声音”称为这一年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应该不会遭到任何质疑和挑战。它的收视率第一期就达到1.5%,第二期跃至2.71%,到9月30日的“巅峰时刻”则创下了高达6.109%的奇迹。与之相对应,广告价位也节节攀升。据浙江卫视负责广告的副总监王俊透露,今年“好声音”第一季十期节目的广告费和版权销售一共赚到了三亿多,人气学员的代言广告及商业演出也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轰轰烈烈。
从策划到操作,四个月的时间,一个亿的投入,最终获取三倍巨额盈利,短时间内拉动了几乎所有商家的神经,牵起了一张巨大的商业之网,这真是一台激情熊熊燃烧的娱乐大戏。它不仅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商业模板,且在这个传播方式正面临革命的时代,预示着文化投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某种值得思考的方向。
“好声音”与目前各大电视台已经疲沓的选秀形式相区别的,其实不仅是更大的赌注所获取的更精良的制作;也不仅是甲乙双方甚至多方的风险共担、资源互换、利益共享;更重要的是以一条条有情纽带,将参与者、选择者、观看者的喜怒哀乐都纠集到那个以成功或失败为符号的舞台之上,由此最大限度地调度与纠集了人力成本,这正是广告商迅速集结的最根本原因。它使这里的每一结点都涌动着所谓的“文化消费”,由此构成了一个商机密集交织的巨大商业舞台。这可能就是当今信息传播极为发达时代新型的娱乐大片模式:资本迅速集结、涌动、发酵、然后心满意足地增值。
在这部“大片”中,“好声音”实际是一个符号,它最大限度调度了越来越多人的消费热情。这样的前提下,争论各自演唱水平之高低,本身都在抬高消费的热诚。一个个具体可辨识、可热议的角色导致各种不同趣味的辩驳;有关“好声音”的角色越反差,其情绪就越起伏;模仿的台上歌手与被模仿的台后明星偶像对应;导师选择选手与培养的趣味引来各自的拥趸与敌手;各样的溢美与批评引出各样的意气与激愤;……由此鱼龙交杂,惊涛拍岸。这就是网络立体传播时代典型的文化商业。越来越发达的网络培植起了越来越挑剔、表面越来越自以为独立的个性意识,有关“好声音”因此就有无数标准在彼此反应与彼此对抗。这个节目的导演者只不过最大限度鼓动了这么一场有关标准争论的狂欢,这样的背景下,有关这些歌手究竟达到了怎样标准,决赛结果究竟又符合了怎样标准的争论,其实都难辨清其意义。
已经很难有公认的、公平的标准,所以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撩拨大家参与讨论的平台,然后将大家的热情变成了一场尽兴的狂欢,又最终通过这种狂欢,在散场之后收取了利润的果实。
这就是当下我们的文化生态,我们都在这样的舞台之中,都是这样的商业演出中的一个角色而已。或许这就是“中国好声音”力图把这一切展现给大家的目的。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被称为2012年度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至本文结稿时,可以说未曾遭到人们的任何质疑和挑战。
B.“中国好声音”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屡创新高,甚至创下了“巅峰时刻”6.109%的电视收视率奇迹。
C.“中国好声音”既为浙江卫视带来了三亿多的收益,也使得人气学员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给广告代言和参加商业演出。
D.“中国好声音”是一台激情熊熊燃烧的娱乐大戏,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上演,第一季仅十期便反响剧烈。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耗时仅四个月时间便获取三倍巨额盈利,这牵动了几乎所有商家的神经,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板。
B.在传播方式面临革命的时代,“中国好声音”运作的成功预示着文化投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某种值得思考的方向。
C.与其他已经疲沓的选秀形式不同,“中国好声音”表现为投入大,产出精良,甲乙双方甚至多方的风险共担、资源互换、利益共享。
D.将参与者、选择者、观看者的喜怒哀乐都纠集到舞台之上,这是“中国好声音”与目前各大电视台其他选秀形式最重要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最大限度地调度与纠集了人力成本,使得广告商迅速集结,为各方搭建了一个商机密集交织的商业舞台。
B.资本迅速集结、涌动、发酵并最终增值,这种资本运作方式可能就是当今信息传播极为发达时代新型的娱乐大片模式。
C.不断发达的网络培植出越来越挑剔、表面越来越自以为独立的个性意识,由此导致“中国好声音”的标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D.“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导演关注的是标准讨论的本身,因为它能抬高观众消费的热诚,而不关注歌手的水平、决赛结果等。